小議運動猝死的生理機制以及預防
時間:2022-04-02 03:02:00
導語:小議運動猝死的生理機制以及預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運動性猝死研究概況
運動性猝死是指與運動有關的猝死的簡稱,參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心臟病學家的有關材料,運動猝死的定義是:有或無癥狀的運動員和進行體育鍛煉的人在運動中或運動后24h內意外死亡[1]。隨著一些運動員在運動中或運動后的死亡,運動性猝死的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國內外一些學者對這一領域進行了討論和研究[2]。而關于運動猝死,國外已經有不少文獻報道,國內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本文就將對運動性猝死的概念、流行病學研究、發生的生理機制以及預防進行綜述。
1運動性猝死的概念及特征
1.1運動性猝死的概念
1970年世界衛生組織和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給猝死(suddendeath)下的定義為:急性癥狀發生后即刻或者24h內發生的意外死亡。它有三個基本要點:(1)自發過程;(2)意外發生;(3)進展迅速。其臨床特征主要是突發意識喪失,大動脈搏動消失,在20~30s的嘆息樣呼吸后呼吸停止,猝死發生前可能胸痛、氣急,也可無任何預兆就突然發生。Maron(1980)等對運動性猝死下的定義是:在運動中或運動后即刻出現癥狀,6h內發生的非創傷性死亡。目前,有些學者如(Chris1989)、(Quigley2000)等傾向于將猝死的時間限定在發病1h之內,認為在運動中或運動停止1h內發病并導致死亡,稱為運動性猝死;但也有學者將運動中或運動后即刻發生的意外死亡稱作即刻死(instantaneousdeath),癥狀發作后24h內發生的意外死亡才叫運動性猝死[3]。
1.2運動性猝死的特征
1.2.1性別與年齡
國內猝死者性別男女比例為7.2:1,可能是由于女性缺血性心臟病發生率低,運動負荷小,對疲勞或其它過度負荷不易耐受等因素有關。研究報道,運動猝死的平均年齡為(30.8±17.9)歲[4]。
1.2.2時間與環境特征
國外資料表明,心臟性猝死多發期一般為冬季,星期一以及商務9~11點或醒后的3h內。國內資料提示運動猝死也可能受時間戒律的影響,但尚未明確[5,6]。
1.2.3職業與項目特征
從上海和華東地區1998年抽樣調查猝死病例分析,運動猝死所涉及的人群較為廣泛,有運動員、教練員、體育教師、教師、干部、工人和大中學生年齡從9~67歲[7]。研究顯示運動性猝死多發生在強度較大或是競爭激烈的項目中,但是一些強度較小的項目也占了相當的比例。
2運動性猝死的生理機制及外界因素
2.1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在運動猝死中占著很大的比例,Drory的調查研究顯示在運動猝死的病例中,心源性猝死占82%,李之俊等人的研究為87.5%。徐昕等人的調查也證實了這一點在82例猝死病例中,心臟性猝死有58例70.73%,其中,又以心肌梗塞36.21%、先天性心臟病15.52%和心肌炎13.79%最常見。青年運動員心源性猝死主要由肥厚性心肌病、心肌炎、心臟瓣膜和心肌傳導系統疾病引起;而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心源性運動猝死則幾乎全部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即冠心病引起[8-10]。
2.2腦源性猝死
腦源性猝死也是運動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劇烈運動可使交感神經活動增強,收縮壓升高,易造成原有動脈硬化、腦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出血而死亡。徐昕報道腦猝死13例,涉及腦溢血、腦血管破裂及蛛網膜下腔出血,其中3例有高血壓史。除3例蛛網膜下腔出血外,其余年齡均大于40歲。李之俊報道腦猝死5例,4例腦溢血年齡40歲以上,1例腦血管畸形動脈瘤。Lynch研究了56例與運動有關的猝死,其中10例為腦溢血[11]。
2.3其他
有些資料將中暑列為運動猝死中次于心臟猝死的第二大原因。體溫調節紊亂可導致完全健康的人發生死亡、劇烈運動尤其是耐力項目在熱環境下進行時尤易發生中暑,甚至導致死亡[12]。濫用藥物也是導致運動性猝死的因素之一,濫用可卡因可引起冠狀血管的痙攣,增加了血小板的凝血功能。揮發性藥物的濫用也易造成房室傳導阻滯或竇性心動過緩。嗜酒不僅由于酒精的超劑量、心律失常及睡眠性呼吸抑制導致猝死,而且由于嘔吐、慢性營養缺乏產生的急性電解質紊亂和酒精中毒性心肌病也可導致猝死。胸腺淋巴體質和腎上腺機能不全也可使機體應激能力低下而致猝死[13-15]。
3運動性猝死的預防
運動性猝死發作突然,病程急,病情嚴重,難以救治,對競技體育和健身鍛煉造成的負面影響巨大。但并非不可防范,運動員和體育愛好者只要多加注意,是完全可以避免運動性猝死發生的,因此應加大對運動性猝死的預防研究工作[2,12]184,117-179。
3.1對普通人群的預防
重視和加強各類人群的健康檢查,特別是心血管系統的嚴格監測檢查,以及識別可能運動猝死的高危人群在進行健身運動之前,制定合理的健身運動處方。通過體育運動自我感覺和客觀檢查的方法,加強對運動過程中的健康狀況、身體反應、功能狀況及運動強度的醫學監督和分析。中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要量力而行,到了一定年齡須嚴格控制運動量。注意運動前中后出現的胸悶、壓迫感、極度疲勞等癥狀。宣傳和普及預防運動中猝死的知識[16-19]。
3.2對專業運動員的預防
在運動員選材時必須對其進行常規的包括超聲心動圖在內的全面而系統的體格檢查,以防患于未然。在訓練時遵循科學訓練原則,避免過度訓練和過度緊張,避免超負荷工作和運動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對運動員進行定期健康檢查包括常規體檢和賽前體檢,以及心電圖檢查等。對運動員在運動中火后出現的胸悶、胸痛、胸部壓迫感、頭痛、極度疲勞和不適等先兆癥狀應引起足夠的重視[1,20]88-90,367-371。
4小結
運動猝死盡管發生幾率很小,但確是運動醫學領域所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對體育運動的發展有著重要的負面影響。積極開展全面的調查工作,了解當前運動猝死的發生狀況,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避免其發生,才能對發展競技體育運動和開展全民健身產生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潘志君.運動性猝死的研究進展[J].浙江體育科學,2006,28,(1):88-90.
[2]王云玲,胡啟良.關于運動性猝死的原因及預防[J].湖北體育科技,2007,26(2):183-185.
[3]PionnualaQuigley.AsurveyofthecausesofsuddendeathinsportintheRepublicofIreland[J].BrSportsMed,2000,34:258-261.
[4]李之俊.上海和華東地區運動猝死調查研究[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1999,18(3):213-215.
[5]KohlHW.Physicalactivity,physicalfitness,andsuddencar-diacdeathJ[J].EpidemiologicReview,1992,14:537-581.
[6]BarryA,Franklin,JoelK.KahnJ[J].SportScienceReview,1995,4(2):85-1050.
[7]徐昕.我國運動猝死調查研究[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1999,18(2):1004.
[8]ThomasW.Rowland,M.D.ScreeningforRiskofCardiacDeathinYoungAthletes[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0,19(1):107.
[9]DroryY,KramerMR,LevB.Exertionalsuddendeathinsoldiers[J].MedSciSportsExerc,1991,23(2):147-151.
[10]MaronBJ,RobertsWC,McAllisterHA,etal.Suddendeathinyoungathletes[J].Circulation,1980,62(2):218-219.
[11]LynchP.Soldiers,sport,andsuddendeath[J].Lancet,1980,1(8180):1235-1237.
[12]肖玉紅,金瑞靜,閆旭升.運動性猝死之研究[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6,25(1):117-119.
[13]李之俊,高崇玄.上海和華東地區運動猝死調查研究[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1999,18(3):211-214.
[14]HohlHW3rd,PowellKE,GordonNF,etal.Physicalactivity,physicalfitnessandsuddencardiacdeath[J].EpidemiolRev,1992,14:37-58.
[15]林建棣.關于運動性猝死的研究及其預防[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3,3.
[16]MichaelPratt.Exerciseandsuddendeath:implicationsforhealthpolicy[J].SportSciencereview,1995,4(2):106-122.
[17]楊法香,單林娜,王金棟.運動誘發猝死的研究進展[J].中國綜合臨床,2005,21(8):766-768.
[18]曹士云.老年體育活動中猝死的回顧性調查[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4,23(6):687-688.
[19]趙寶椿.長跑時猝死之謎[N].中國電視報,2002-3-11(12).
[20]胡小琴,馬云,宋衛平,等.運動員Marfan氏綜合征的義務監督[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4,23(4):367-371.
- 上一篇:小議企業合并應注意事項
- 下一篇:談論現代高層住宅的健康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