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中青年非體力勞動者體檢結果分析

時間:2022-04-08 11:21:00

導語:小議中青年非體力勞動者體檢結果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中青年非體力勞動者體檢結果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中青年體力勞動者健康狀況,為疾病的早期干預和預防提供依據。方法收集中青年非體力勞動者的體檢資料1579份,對體檢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代謝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性別特有疾病檢出率較高,脂肪肝、高血脂、心肌缺血、高血黏、膽囊疾病、高血壓、乳腺增生、腎結石、宮頸炎、高尿酸檢出率依次列居體檢結果前10位。結論與生活飲食習慣和性別有關的慢性非傳染性軀體疾病,是今后疾病早期預防和干預的重點。

【關鍵詞】健康體檢;醫療保健調查;疾病;檢出率

我院體檢中心自2005年12月~2007年12月,對梧州市部分單位(行政事業、金融、電信、專業設計等)從事非體力勞動的中青年干部職工進行了健康體檢,現將結果進行分析,旨在為疾病的早期預防提供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健康體檢資料1579份,受檢人員來自梧州市部分行政事業、金融、電信、專業設計等非體力勞動的中青年干部職工,年齡20~59歲,平均39歲,其中男1090例(69.03%),女489例(30.97%)。主要體檢項目包括:一般體格檢查、心電圖、腹部B超、肝功能、空腹血糖、血脂、血黏、腎功能、乙型肝炎病毒定性、胸部透視(部分增加胸部及頸椎X光片,經顱多普勒),女性增加婦科檢查及紅外線乳腺掃描(有部分人采用超聲多普勒)等。每份體檢資料均由我院體檢中心主治以上醫師進行病歷分析及診斷。

1.2診斷標準①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受損的診斷依據按照WHO(1997)糖尿病及空腹血糖受損標準[1];②高血壓診斷標準參照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或國際高血壓聯盟(WHO-ISH)高血壓治療指南中制定的18歲以上者高血壓診斷標準和分級[2];③高血脂、高血黏等生化標準參照衛生部醫政司的《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3](2006),第3版的標準;④超聲多普勒檢查診斷結果依據周永昌,郭萬學主編的《超聲診斷學》[4]第3版提出的標準。

1.3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2結果

2.1一般情況比較受檢1579例,體檢結果正常180例(11.40%),有一項以上癥狀、體征或輔助檢查異常者1399例,檢出率為88.60%,男性異常檢出率為77.89%(849/1090),高于女性的22.09%(108/489),χ2=440.3,P<0.01。

2.2疾病病種的統計共發現26種疾病,前10位高發疾病的檢出率見表1。

表11579名中青年非體力勞動者前10位疾病檢出率(略)

2.3不同年齡組患病情況比較心肌缺血30~39歲與40~49歲年齡組,膽囊疾病40~49歲與50~59歲年齡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其余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或P<0.01),見表2。

表21579名非體力勞動者不同年齡組患病情況比較(略)

2.4性別特有疾病男性前列腺增生(肥大)患病57例,占體檢人數5.23%,多發于50歲以上;女性乳腺增生患病135例,檢出率為27.61%,宮頸炎患病96例,檢出率為19.63%,子宮肌瘤患病53例,檢出率為10.84%,附件腫塊患病25例,檢出率為5.11%,四種疾病均多發于30~49歲年齡組。而陰道炎患病22例,檢出率為4.50%,卻多發于20~29歲年齡組(占17例),乳腺增生、宮頸炎患病率在20~29年齡組亦占有一定的比例,患病人數分別為14和18人次。

2.5其他疾病檢出率血糖受損92例(5.83%),乙肝病毒攜帶者91例(5.76%),肝功能異常87例(5.51%),乙型肝炎46例(2.91%),肝硬化13例(0.82%),肺炎12例(0.76%),重度腎積水7例(0.44%),心肌缺血5例(0.32%),肺結核3例(0.19%),惡性腫瘤2例(0.13%)。血糖偏高受檢者中,已知糖尿病28例,最多1人同時患有5種疾病。

3討論

3.1代謝性疾病檢出率較高脂肪肝、高血脂、高血黏、糖尿病、高尿酸血癥等被認為是“都市現代病”。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生活方式的改變,高脂血癥呈逐年上升趨勢,而高血脂癥本身是心腦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在我國,每年約有260萬人死于心腦血管疾病[5]。由于工作腦力化、辦公自動化、交通現代化、營養失衡化等多種因素引起營養過剩、運動減少。加之工作壓力大,競爭激烈、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和周圍環境污染,代謝脂肪酶和受體等基因表達水平下降或者是脂肪合成系統功能增加,導致脂肪在血液水平中增加。本組調查結果顯示:脂肪肝現患率為25.59%,高血壓現患率為9.94%,遠高于文獻報道[6]。且各年齡組現患率差異有顯著性,30~49歲年齡組脂肪肝患病率高于余聯芳的報道[7]。脂肪肝的發病機制與嗜酒、肥胖和高血脂有關[8]。分析原因可能與本地區多數年輕人有煙酒嗜好,高脂肪、高熱量、高膽固醇進食比重大,加之精神緊張,工作壓力大,長時間坐位工作,很少鍛煉,導致酒、動物脂肪攝入過高有關;與這一群體的特殊工作特點、生活方式有關。調查結果同時顯示,30~49歲年齡組脂肪肝、高血脂均高于其他年齡組,是否由此認為代謝性疾病的發病趨于年輕化有待商議,其升高原因需要繼續探究。

3.2心腦血管疾病高危因素高血壓和心肌缺血位居前10位之內,且隨著年齡增加,心血管系統疾病的檢出率逐漸升高,高脂血癥是高血壓及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應加大對心腦血管等疾病相關知識的普及及宣傳力度,盡早對高危人群進行干預,提高他們身體的健康水平。有研究表明[9],高血壓病、高血脂、高血黏、心肌缺血、糖尿病等許多慢性非傳染性發病率的增長,與精神心理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良的飲食習慣密切相關。精神長期高度緊張和過度疲勞;吸煙和大量飲酒;高脂肪、高熱量、高鹽、高糖、高膽固醇而少維生素、纖維素的飲食習慣;肥胖且不從事運動;憂慮、恐懼、煩惱、暴怒等不良的心理情緒,是導致高血壓、高血脂、高血黏、糖尿病發生的危險因素,而這些疾病又往往成為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的促發因素,因此適當的健康教育是預防保健工作的一項重要措施。

3.3性別相關疾病和性別特有疾病檢出率較高本組結果顯示,男性疾病檢出率(77.89%)高于女性(22.09%),其原因可能因為體檢對象男性居多,與男性的個體行為和生活方式(如吸煙、喝酒、高脂肪、高熱量、高膽固醇進食等不良飲食習慣等)與女性差異較大有關,加之男性比女性社會競爭壓力更大,工作緊張,長時間坐位工作,很少鍛煉,致使機體代謝受到影響,導致體重增加甚至肥胖、血脂、血壓增高。若肝臟受累,脂肪在肝臟蓄積,則導致脂肪肝[10],誘發膽結石疾病。在臨床上,由于以上疾病早期缺乏自覺癥狀,無特異體征,常被忽視或漏診,成為健康隱患。所以,體檢中注意全面檢查,重視代謝性疾病的治療與預防顯得非常重要。女性乳腺增生、宮頸炎檢出率較高,分別達到27.61%和19.63%,其原因可能與現代女性精神壓力大、不良生活方式、飲食中雌激素污染致內分泌失調,身體抵抗力降低等有關,也是今后需要關注的問題之一。

3.4預防措施針對體檢結果,我們在體檢后派出專家到各單位進行了針對性的健康宣教與健康指導,對于個體健康狀況給予評估,提出建議,有問題定期復查,讓每位體檢人員對自己的健康狀況做到心中有數。建議他們認真做好以下幾點:①建立科學的飲食結構,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開展戒煙、不飲烈性酒,提倡低脂、低膽固醇、低鹽、低糖、低熱量飲食,合理攝取熱量,保證營養平衡;根據自身體重及活動量估計自己的進食熱量,控制肥胖。②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樂觀向上,積極應對生活和工作壓力。③定期體檢,了解自己的身體情況;女性應當定期進行婦科檢查,體檢是關注健康的最好方式。定期體檢可以了解機體各項指標發生的變化,早期發現健康隱患,使醫務人員能有的放矢地進行健康教育,干預其不良行為,合理用藥,控制癥狀,延緩病情發展,防治病情惡化。

【參考文獻】

[1]陳加倫.循證醫學對糖尿病診斷的貢獻及目前存在的分岐[J].中華內分泌雜志,2003,19(1):1.

[2]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821-831.

[3]衛生部醫政司.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56-325.

[4]周永昌,郭萬學.超聲診斷學[M].3版.北京: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793-794.

[5]胡大一.關注高血壓,重視膽固醇應對中國心腦血管疾病的第二次浪潮[J].老年醫學與保健,2005,3(11):1-3.

[6]范建高.代謝綜合癥與脂肪肝[J].國外醫學:內分泌學分冊,2002,22(5):273.

[7]余聯芳,房丹王君,姚秀萍,等.4190名干部體檢結果分析[J].武警醫學,2007,8(8):569-571.

[8]陳灝珠,丁訓杰,廖覆坦,等.實用內科學[M].10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877-885.

[9]孫琳.4583名干部職工健康體檢結果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05,2(2):115.

[10]葉維法.臨床肝膽病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