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零風險救護院外急產的做法與體會
時間:2022-04-12 02:26:00
導語:深究零風險救護院外急產的做法與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由于產婦住院不及時,3小時之內分娩,給產婦和新生兒帶來極大的危脅[1]。遂寧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在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間共接128例急產婦呼救,在急救設施齊全、出診迅速的條件下,采取積極有效的救護,母嬰均安全轉送至院內接受繼續治療。為總結經驗,現將有關情況分析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間128例急產婦呼救。平均年齡28歲(22~40歲),其中初產婦41例;經產婦87例。急救車到現場,胎兒娩出、胎盤未娩出47例,胎兒未完全娩出81例;發生臍帶脫出8例;醫護協助娩出胎兒、斷臍、娩出胎盤,產婦輸液、止血、新生兒窒息復蘇、保暖,轉運途中加強母嬰監護。
1.2急救藥械的準備藥械配置按照四川省院前急救標準統一配置外,另備VitK、縮宮素、硫酸鎂、一次性產包、會陰切開包、縫合包、新生兒心肺復蘇包、胎心監護儀、轉運暖箱及婦嬰專用品等;為方便院前、院內銜接,車內配置GPS衛星定位系統和無線尋呼系統。
1.3出診人員準備我們接出診任務多為內外科,一線均以內外科為主,為應對專科急診病種,均安排5年以上富有臨床工作經驗的醫生24小時二線待命,以保證在接到調派3分鐘之內出車。
2現場急救與護理
2.1產婦的急救立即協助醫生行接生、斷臍、娩出胎盤等處理,將胎盤初步檢查后置于潔凈塑料袋中帶回醫院做詳細檢查。若產婦出血較多,宮縮乏力,脈搏細弱,BP<100/60mmHg,快速準確執行醫囑,予縮宮素20U肌注或宮底注射;3L/分給氧;建立靜脈通路,升壓、止血、抗休克治療;按摩子宮促進宮縮減少出血;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宮縮、陰道出血等病情變化。
2.2臨產孕婦護理宮縮強烈、劇痛者,心理安慰,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宮縮強度、頻率,監測胎心及產程進展,必要時用宮縮抑制劑延緩產程;胎膜早破者,嚴禁起床活動,左側臥位,臀下墊枕,防臍帶脫出;臍帶脫出者,立即還納臍帶;宮口開全者,做好接生準備,盡快結束分娩。
2.3新生兒處理迅速清理呼吸道、斷臍、擦干身體表面羊水和血跡;檢查全身情況、保暖、詢問胎齡、目測身長、進行新生兒Apgar評分[2]。心率0次/分鐘、呼吸0次/分鐘、肌張力松弛、喉反射無反應、全身蒼白各0分;心率<100次/分鐘、呼吸淺慢不規則、四肢略屈曲、喉反射差、軀干紅四肢青紫各1分;心率>100次/分鐘、呼吸佳、四肢屈曲活動好、喉反射咳嗽惡心、全身粉紅各2分。評分在7-10分為正常,經常規處理后抱于產婦面前,進行皮膚接觸,指導早吸吮;4~7分缺氧較嚴重,需清理呼吸道、人工呼吸、吸氧、用藥;<4分缺氧嚴重,需緊急搶救,喉鏡直視下插管給氧,按新生兒ABCDE復蘇步驟搶救至復蘇成功[4];缺氧較嚴重和嚴重的新生兒,出生后5分鐘、10分鐘再次評分,直到>8分。對早于救護車到達娩出的新生兒,除上述處理外,檢查有無產傷,盡早肌注破傷風抗毒素及維生素K1。
3轉運護理措施
有下列情形者進行轉運:產婦出血較多,經止血、擴容、升壓處理血壓仍較低;新生兒Apgar評分<7分,經搶救窒息雖解除,但隨時可出現生命危險。轉運前應將轉運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危險向家屬闡明,并讓家屬在危重病員轉運同意單上簽字后再行轉送醫院;通知院內做好接診搶救準備。
3.1快速轉運及護理將產婦平臥擔架上,低血壓休克者,病人頭應與救護車前進方向相反,以免加速作用致病人腦部缺血缺氧加重;保持靜脈通路暢通;嚴密觀察產婦及新生兒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新生兒放置于轉運暖箱內。
3.2詳細交接到達醫院后分別送入產科病房和新生兒病房,將院前急救過程中產婦、新生兒病情變化及搶救情況給病房醫護人員詳細交代。
3.3出診結束,立即進行車內清潔、消毒,備齊用物;填寫出診護理記錄,將產婦、新生兒出診病例及危重病員轉運同意書一并存檔。
4體會
4.1出診人員應加強責任心,嚴格無菌操作及查對制度,熟練搶救流程,提高院前急救效率;解釋到位,確保其知情權,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
4.2120指揮中心調度員問清出診地點、簡要病情,快速調派網絡醫院出示現場;急救人員、車輛配置、藥械準備充分,呈待命狀。
4.3預防急產的發生回顧病例發現,多數產前檢查不夠,沒有臨產意識,應做好產前衛生宣教,定期行產前檢查,根據孕婦個體差異,如宮頸條件、胎兒大小、羊水情況、胎先露高低、是否銜接、B超等,合理安排住院時間;有急產史者應在預產期前2周住院以保證安全分娩。
4.4做好健康教育宣教工作減少人工流產次數,減少早產兒低體重兒的出生,防止多胎多產;初次分娩有軟產道損傷者及時修補;注意產褥期保健,促進腹壁、盆底肌肉張力恢復;積極處理隱藏的危險問題以預防急產發生。
參考文獻:
[1]華苓,戴淑鳳.分娩的準備與應對[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6:36-38.
[2]鄭修霞.婦產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1.
[3]楊錫強.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20-123.
- 上一篇:淺析加強健康教育利導逆反心理
- 下一篇:透析文化引領新課改下的英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