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多排螺旋CT特點及應用
時間:2022-05-14 04:57:00
導語:略論多排螺旋CT特點及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64排螺旋ct腦血管成像能清晰的顯示顱內大血管影像,對絕大部分的動脈瘤能迅速、準確地診斷。多層螺旋CT掃描機,通過選擇合理的掃描參數,優化掃描方案,充分應用多種后處理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機器性能的不足,獲得較滿意的腦血管CTA圖像。螺旋CT的CTA檢查是一種顯示顱內血管病變有價值的檢查方法,它較普通螺旋CT更快捷,更準確,相對腦血管造影有無創傷、價格低的優點。本文還對CTA的3種主要成像方法的差異及其與DSA的比較。對原發本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病因的篩查及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多排螺旋CT特點腦血管成像蛛網膜下腔出血多排螺旋CT與普通螺旋CT比較
CTA在腦血管病診斷中廣泛應用。腦血管病又稱腦血管意外、腦中風或腦卒中,是由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以局部神經功能缺失為特征的一組疾病。根據其病理變化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腦血管病兩大類。通常突然起病,以頭痛、嘔吐、昏迷、短時間內肢體活動障礙的患者多數為腦出血,對于頭痛癥狀較輕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極易被人們所忽視,這時頭顱CT掃描對于發現和診斷蛛網膜下腔出血具有重要的價值。CT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簡稱CTA,CTA對于腦動脈瘤的發現和診斷有著一定的優勢作用。
CTA是采用CT增強掃描,利用三維重建技術顯示顱內血管的一種新的檢查手段。近年來,CTA正迅速成為診斷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是否存在顱內動脈瘤的首選方法。與DSA相比,CTA的優勢在于:1、無創。患者只需通過手臂靜脈注入造影劑,通過螺旋CT掃描即可完成檢查,無任何痛苦。2、成像快。CTA檢查準備好后,注藥到掃描完成不到一分鐘,對于有些躁動患者給鎮靜藥后也能檢查。3、圖象清晰、準確可靠。CT掃描完成后可通過計算機三維重建3D圖象,從不同角度顯示動脈瘤,反映動脈瘤的所有特征,包括動脈瘤頸、動脈瘤囊、瘤壁鈣化和血栓形成等。CTA與CT結合,能更好地顯示動脈內的血栓和梗死的范圍。在判斷是否動脈近端或遠端閉塞,選擇動脈內溶栓抑或靜脈溶栓,有重要參考價值。使用多層CT技術,能顯示頸內動脈和椎動脈的整個行程,包括顱內段和顱外段,還能顯示側支循環。另外還可模擬開顱并從手術野觀察動脈瘤的指向、瘤頸的位置、動脈瘤與鄰近血管及顱底骨的空間關系,為外科手術治療提供很好的治療方案。
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是臨床常見的神經系統急癥之一,其出血原因很多,主要病因為顱內動脈瘤或動靜脈畸形,其次為高血壓動脈硬化,血液病,動脈炎,顱內腫瘤及抗凝治療的并發癥等,約占急性腦血管病的10%~15%[1]。CT腦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是經周圍靜脈高速注入碘對比劑,在靶血管內對比劑充盈的高峰期,用螺旋CT進行快速體積數據采集,獲得的圖像再經各種計算機處理技術,合成三維(3D)血管影像。隨著螺旋CT的普及,該項檢查的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而多排螺旋CT(multislicecomputedtomography,MSCT)特別是64排螺旋CT的推出,更具有掃描速度快,成像清晰,細膩等優點,使CTA的臨床應用更為安全和簡便。本文應用64排螺旋CT對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CTA檢查,探討其在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病因的篩查方面的應用價值。
應用Philips64排螺旋CT掃描機。先常規行顱腦平掃,再行小劑量造影劑試驗,描繪出時間-密度曲線,并通過時間-密度曲線確定最佳延遲掃描時間,后行CTA檢查。CTA掃描線平行于聽眥線,從顱底向顱頂掃描。在肘靜脈建立通道,經高壓注射器注入80~100mL碘對比劑,注射速度為3.0mL/s。延遲掃描時間為13~22s。掃描條件為120kV,280mA,掃描層厚1.25mm,連續掃描采集,重建間隔0.625mm,輸入原始數據后,在Philipsworkstation工作站上進行后處理重建,分別為容積重建(volume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intensityprojectice,MIP)及表面遮蓋顯示法(surfaceshadeddisplace,SSD)。
對于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高度懷疑是顱內動脈瘤或動靜脈畸形的患者,傳統方法是行腦血管造影(DSA)檢查,其檢查結果也作為其他檢查的金標準。對血管的良好顯示,突顯其在該領域的優越性。腦血管成像技術是一種新的無創性技術。三維重建圖像可以多方位地觀察血管、腫瘤及病變周圍血管情況,提供血管內外的影像信息,顯示血管與鄰近結構的關系;顯示出動靜脈畸形的主要供血動脈與引流靜脈,基本滿足了臨床需求,有助于手術及放射治療計劃的制定。因此有學者認為,MSCTA可作為血管性病變,特別是對動脈瘤篩選的首選方法,認為其在診斷動脈瘤方面可以替代DSA。本組病例中動脈瘤為發病原因者占44%,略低于文獻報道的54%~75%,其中大腦中動脈為好發部位。在CT血管成像的方法中又以MIP,SSD及VR應用最為普遍。
VR法是目前最接近常規血管造影的最高級別的三維顯示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計算機計算出每個像素內各種物質的百分比,并且顯示物質為不同的灰度,在重建圖像表現為不同的亮度。VR三維成像運用橫斷掃描的全部數據,具有信息喪失少,顯示解剖結構準確,容易辨認等優點。由于VR法利用了CT機所采集的全部數據,具有明顯的技術優勢,圖像顯示方面具有大部分CTA優點,如檢查方法簡單,無創傷,檢查時間短,無血管損傷及卒中的危險,可很好的顯示鈣化,不受金屬夾限制,空間定位準確等,同時能透過骨骼,不阻擋血管結構的顯示,具有良好的解剖參照標志,能顯示重疊血管,鑒別血管管腔結構等優點。
MIP是最常用并最具診斷價值的一種方法。可以同時顯示雙側頸內動脈及基底動脈及其分支,可以從不同角度投影,不僅能顯示動脈瘤本身,還能顯示鈣化。SSD的優勢是立體感強,病變與顱底骨二維重建可同時顯示,故可明確病變與顱底骨的立體解剖關系,對于手術方案的確定有很大幫助。但SSD顯示動脈瘤的形態,大小因為對重建前閾值的選擇依賴性較強,常常因為不恰當的閾值選擇而不能正確顯示動脈瘤的形態和大小。
CTA的3種主要成像方法的差異及其與DSA的比較
在CTA的3種主要成像方法中,VR及SSD均同時顯示多支血管、并進行多角度的觀察,對患有動脈瘤的患者可以同時顯示瘤體,瘤頸,并且明確動脈瘤與血管及周圍結構的關系,為外科醫生確定手術治療方案提供重要信息。而MIP-CTA對鈣化的顯示比SSD及VR更敏感。在臨床工作中,有時會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位置廣泛的顱內血管鈣斑的形成及位于瘤頸的鈣化會提示外科醫生在手術夾閉時難度增大。但與DSA相比,CTA也有其局限性,最大的缺陷是不能顯示腦循環從動脈到靜脈的動態變化過程,只能顯示某一時像的血管影像,故會遺漏其他時像的血管病變,目前主要用于動脈性病變的診斷。CTA的重建需要設閾值,會造成信息的丟失。我們的經驗表明,它對小血管的分辨率較差。SSD法重建的CTA能同時顯示血管和顱骨,但是有時骨結構會阻擋視野,通過技術可刪除這些結構,但要求操作者必須掌握較高的神經解剖知識。有文獻報道,由于血管扭曲,血管壁粗糙導致CTA假陽性診斷,但在本組病例中并沒有發生。急性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治療最重要的是查明病因,明確有沒有動脈瘤或動靜脈畸形,本組病例表明MSCTA能夠明確動脈瘤的部位,個數,大小并顯示其與周圍血管、組織的關系,有無鈣化和異常血供及瘤頸的大小及與周圍顱骨的解剖關系。而且與DSA對比,MSCTA是一種簡單、快速、有效、經濟且無創的方法,在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病因診斷中起到良好的篩選作用。
多排螺旋CT冠脈成像是一種安全、簡便、較為可靠的冠脈病變無創檢查手段,對冠脈主要血管中重度狹窄、橋血管、開口畸形顯影效果好,對冠心病有較高的準確性,對鈣化病變診斷高,可作為冠心病高危人群的一種無創普查及冠脈支架術后隨訪的手段。
參考文獻:
《醫學影像實用技術教程》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術的臨床應用》
《螺旋CT血管造影的臨床應用進展》
《醫學映像と醫學の関係について》
《CT影像工作站的建立與應用》
《醫學成像技術的發展》
《走進分子看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