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事故醫學救援力量創建綜述

時間:2022-05-29 09:47:00

導語:核事故醫學救援力量創建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核事故醫學救援力量創建綜述

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后,我們按照上級指示精神,圍繞如何提高核事故應急醫學救治保障能力,尤其是在構建軍地協同機制上做出了一些有益探索[1],形成了與被保障單位指揮上聯動、力量上聯合的工作新局面。但核事故應急醫學救援工作中仍存在響應相對滯后、協同機制有時不順暢、軍地一時難以形成合力等問題。現就核事故應急醫學救援力量建設中軍地聯動機制探討如下。

1建立軍地聯動組織指揮體系

在與被保障單位早期接觸中,我們發現被保障單位個別領導存在不會發生核事故的僥幸心理,對應急醫學救援力量建設不夠重視,甚至認為我們所做的工作會干擾其正常生產秩序。一旦發生核事故,如何快速反應、準確判斷、超前預測、綜合協調,如何求得被保障單位主動配合,充分發揮保障行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實現指揮與保障、管理與醫學救治的有效聯動,成為應急醫學救援工作必須突破的重要環節。為此,我們和相關部門通過溝通、協調、統一思想,強化了使命意識、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建立了緊急狀態下軍地首長集中辦公、衛勤力量快速救援、醫院科室隨時待命、前線后方有效互動、高效靈活的軍地聯動核事故應急醫學救援組織指揮體系。

1.1建立聯合應急醫學救援指揮預警系統成立了

由被保障單位保衛處長、研究所所長、職工醫院院長,計量環保處處長和我院院長組成的指揮預警組織機構。負責組織相關人員掌握重點地域衛生基本情況,監測重要地區環境核危害因素,進行健康狀況和危險評估及預警預報。采用適當監測方法測評核危害水平,并及時分析監測數據,強化核事故監測預警能力。

1.2建立權威高效的應急醫學救援組織指揮機構

按照軍地聯動、資源共享的原則,加強頂層設計,建立高效軍地聯動的應急醫學救援組織指揮機構。核事故發生后,由被保障單位逐級上報至國家核應急指揮中心,由該中心與總后衛生部聯合進行應急醫學救援指揮,按照軍地“兩條線”下達應急醫學救援任務。

1.3建立集成共享的應急醫學救援指揮平臺

建立軍地聯通指揮網絡,設置相應權限,制定保密密語,相應指揮命令。負責確定核應急狀態等級,進入和終止應急狀態,統一指揮本單位的核應急響應行動;接受上級核應急指揮機構的監督指導;負責核應急信息的接受、核實、傳遞、通報、報告和下達指令;組織醫學救援工作等。

2建立軍地聯動訓練體系

在核事故現場,醫院救援隊如何與被保障單位組織緊張有序的醫學救援[2],這關系到核事故應急醫學救援工作的成功與否。這需要有詳實、可行的聯動應急醫學救援預案,并進行反復訓練和磨合。為確保出動快、到位快、醫學救治快,我們應從科學統籌衛勤資源、合理區分醫學救治任務、及時轉換工作重心等入手,建立軍地聯動核事故應急醫學救援訓練體系。

2.1制定聯動應急醫學救援預案

我院與被保障單位聯合制定了《核事故應急醫學救援軍地聯動指揮機構達成方案》《核事故應急醫學救援軍地信息互通方案》《核事故應急醫學救援聯合演練方案》等預案。預案對軍地聯合指揮機構建立、指揮權限和責任區分、指揮程序明確、醫學救援信息交流、醫學救援力量動用和協同等操作性較強。結合實際情況,我們走出了一條“邊摸索、邊建立、邊運行、邊完善”的路子。修訂完善了《核事故應急醫學救援隊抽組方案》《核事故應急醫學救援衛勤保障計劃》《核事故應急醫學救援二級救治床位騰空計劃》等預案。針對醫學救治任務、空間布局、醫學救治流程、物資籌措等方面進行了明確,確保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建立相應的組織體系和工作制度等。

2.2針對應急醫學救援弱項展開聯合訓練

平時各單位自行組織應急醫學救援演練相對容易,但聯合救援中單位與單位、組與組、個人與個人間的分工、配合成為了應急醫學救援的弱項,加強軍地聯合演練,是提高救治效能的主要手段。我院與被保障單位每年設置帶有實戰背景的聯合應急醫學救援演習課目,深入被保障單位廠區內,設定模擬傷員,練指揮、練協同、練融合,練偵檢、練洗消、練救治,提高軍地聯動核事故應急醫學救援的快速反應、遠程機動和保障能力[3]。

2.3針對應急醫學救援重點明確聯合救治流程

通過聯合訓練,明確醫學救援重點,即一體化醫學救治流程。核事故發生后,被保障單位的應急消防車、救護車、防護工具發放車、警車均應在指定位置待命,輻射防護醫療救援組對受沾染傷員經洗消后分檢,無沾染傷員后送至職工醫院。同時我院根據指令做好隨時出發準備,物質裝車、人員到位待命、床位騰空。隨著傷員數量的不斷增加,廠方輻射防護醫療組無能力救治時,應及時上報應急辦,協調我院開展醫學救援。我院接到上級命令后,應迅速到達指定地域,到達現場后,我院領導應加入核事故指揮組。由核事故指揮組確定我院醫學救援隊于何處展開,與廠方救援組各自通過傷員流,還是共同完成現場偵檢、分類、洗消、救治和后送工作。保證順利開展一級聯合醫學救治和二級后送至我院本部的工作,確保一旦發生核事故應急事件,可迅即形成保障能力。

3建立軍地聯動力量體系

被保障單位核事故應急醫學救援力量主要依靠廠醫院,其專業醫學人才有限,救援設施、設備缺乏,病房不足,難以單獨完成醫學救援任務。而我院核事故應急醫學救援力量中的一級救援隊,缺乏供電、供水設備等,單獨完成醫學救援任務也存在一定困難。為此,我們建立了軍地聯動的醫學救援力量體系,把建設重點放在保障上、突破難點放在應急上、檢驗標準放在戰斗力上,達到“1+1>2”的效果。

3.1貼近任務需求強化硬件

根據承擔的應急醫療任務和醫療救援需求進行準備。我院核事故應急醫學救援隊和被保障單位醫療救援組,根據各自的任務,提出不同的建設要求和標準,配備相應的醫學救援裝備器材,進行相應的救援訓練。根據我院應急保障的實際需要、核事故應急醫學救治的規模,經過反復論證,按照“立足現有、結構合理、投入較少、效益較高、功能齊備、設施配套”的要求,投入40余萬元,利用現有場地建成一個集理發室、內科急救室、外科急救室、粗洗室、精洗室、留樣室、內照射偵檢室于一體的二級救治洗消場。本著“土洋結合”“新舊結合”的原則,先后設計制造了液壓裝載車、輪式裝卸載系統、核事故一級救治器材箱等,實現了標準化、箱組化、輕型化、便攜化、野戰化、系列化的適應醫院任務需求,快速反應需要的器材保障。

3.2夯實素質基礎,提高醫學救援能力

我們和被保障單位分別或聯合進行應急醫學救援能力訓練,包括組織指揮能力、快速反應能力、應急機動能力、聯合救援能力和專業技術能力等,以保證有效開展醫學救援行動。依據統分結合、寓編實建的方法,調整人員、抽調骨干,做到了人員編組最優化、分隊能力最大化。采取崗位練兵、比武競賽、輪崗培訓、訓考結合等方式,選強配齊保障隊伍。邀請軍內專家進行專題授課和專題講座,編寫了《核事故醫學救治專業指導手冊》,使救援隊員在較短的時間內就掌握了核應急醫學救援的相關知識。通過反復設定核復合傷傷員進行救治演練,不斷總結摸索救治工作規律,編寫了《核應急醫療救援救治流程》,進一步規范了救援隊員在救治過程中的口令和動作,使整個醫學救治工作程序化和規范化。

3.3全面建設提高保障能力

對承擔核事故應急醫學救援任務的我院和被保障單位衛生力量來說,涉及思想、組織、預案、技術、裝備物資、訓練等各個方面。在應急準備建設投入上,不計成本、不惜代價,以應急醫學救治需求為牽引,進行全面、系統的配套建設,不僅在專業技術、預案體系、相關標準和機動衛生裝備上配套建設,且在運輸工具、通訊能力、生活保障條件上進行配套建設,改良物質裝載系統、配備了移動電話、預備了炊事車等。針對衛勤保障任務應急出動、補給困難等特點,按照“早儲備、儲備足”的原則,在按照基數備足藥品耗材的同時,堅持藥品耗材定期輪換更新、設備器材定期維修保養,確保了保障物資管理科學、生活物質充足夠用。在模擬醫學救治過程中,還設計制作了核輻射傷員專用傷票、輻射監測登記表、傷員儲物袋、傷員流水號牌等器材,為提高實戰水平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