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碩連讀醫學生科研素質培養

時間:2022-06-22 09:51:56

導語:本碩連讀醫學生科研素質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碩連讀醫學生科研素質培養

摘要;本文總結本碩連讀科研素質培養的現狀在科研能力的培養上,分為兩個階段:基礎教學階段,不同學校有不同策略,大致可歸納為教學中的科研滲透、“導師制”課題小組、綜述的撰寫三方面,目的在于引領學生走入科研的大門,為日后臨床科研實踐打下一定基礎。研究生階段,更加側重于臨床技能和科研技能的訓練。本文將其研究的主要成果進行一些簡單的歸納,以為活躍在一線上的教育工作者們提供參考。

關鍵詞:本碩連讀醫學生科研素質

1.本碩連讀科研能力的培養

1.1基礎教學階段科研能力培養基礎教學階段的科研能力培養大體上分為三種形式,一是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介紹學科前沿的知識、強化實驗技能、培養系統的思維方式。二是建立“導師制”科研小組,由青年骨干教師帶領學有余力的同學進行課題研究。三是指導學生圍繞某一前沿研究撰寫一篇綜述。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培養方法,如山西醫科大學李典耕等人從“挑戰杯”比賽為切入點,探討了本碩連讀學生組織團隊參與科研賽事的模式和方法,也闡述了開展早期科研實踐的必要性[1]。

1.1.1教學過程中的科研滲透。遼寧中醫藥大學的趙丹玉等人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啟發式”“問題式”教學法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品質,并大力發展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同時,重點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督促學生操作技能規范化。廣州中醫藥大學周樂全等人在生理課教學中改革了理論課教學,通過“學導式”教學與講授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培養其科研思維能力。青島大學于紅等人改善了醫學微生物學的教學。他們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培養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他們加強了教學與臨床學科的聯系,增加了雙語教學等,全方位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2];大連醫科大學宮德正等人在失血性休克實驗教學中,使用了改進的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意在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和科研興趣[3]。

1.1.2“導師制”課題小組。“導師制”課題小組的設置,是培養本碩連讀學生科研素質的重要方法,各高校均有過相關探索。帶教老師多是青年教師,他們以自己的科研課題為載體,將其中一個子課題交給學生,在他們的指導下,從立題、查閱文獻、申報課題一直到結題的一系列工作均由學生自己完成。這個過程不但全方位地鍛煉了學生的科研能力,也為“挑戰杯”等科研賽事奠定了基礎。首都醫科大學胡永秀等人也談到了基礎階段導師的重要性,一方面要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正確引導,一方面要指導學生參與科研實踐。除參加導師的課題外,他們還鼓勵學生在教研室現有條件范圍內自主設計實驗[4];安徽醫科大學黃芬等人為本碩連讀大四學生開展了系列科研講座,同時結合導師負責制和學科系指導小組相結合的方式,指導學生展開科學實踐。

1.1.3綜述的撰寫。綜述的撰寫往往包含在“導師制”課題小組的培訓內容中,但亦有不少高校單獨將其付諸實踐。西安交通大學陳瑛等人在微生物學教學中,指導學生查閱了成百篇國內外最新文獻,完成117篇綜述。其中5篇已刊登。學生認為撰寫綜述能帶來成就感,并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并且由此認識到了掌握一門外語的重要性;華西醫科大學王雅靜等人在人體寄生蟲教學中,要求學生查閱近十年黑熱病的診斷、流行、防治方面的10~20篇文章,并撰寫綜述。學生普遍反映這種教學方式提高了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激發了學習熱情[5]。

1.2臨床教學階段科研能力培養

首都醫科大學代華平等人充分發揮了導師的指導作用,在加強對本碩連讀學生臨床技能培養的同時,著重培養其科研能力;宋哲明等人結合循證醫學的思想制訂本碩連讀培養方案,對短期輪轉和以麻醉學為方向的碩士生采取不同的培養目標,并以循證醫學思想為指導,使麻醉學方向碩士生展開科研實踐;首都醫科大學馬麟麟指出,臨床導師應從指導本碩連讀碩士生恰當選擇課題、獨立思考、重視實驗結果等幾方面著重培養他們的科研能力。

2.本碩連讀科研精神的培養

遼寧中醫藥大學的趙丹玉等人提出,作為教學活動的延伸,課外科研活動的開展能激發大多數同學對于科研的積極性。學校應創立學術論壇、舉辦學術講座、開展課外科研活動等,以增強學校科研氛圍;上海中醫藥大學楊瓊等人指出,近年來學術不端現象呈現上升趨勢。本碩連讀由于其自身學制長、擴招等問題,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蝕。

3.總結

筆者認為,應當把這些方法貫穿起來,使之成為一個體系,這個“科研體系”可以分為“四步走”:第一步,在本碩連讀學生剛踏入校門的時候,用課外學術科研競賽、社團活動等,在他們中間營造出良好的科研氛圍,讓他們從大學伊始,就樹立起積極的科研精神。第二步,在授課時,教師可以時時將科研作為教學的側重,讓他們在潛移默化當中得到科研的知識,建立科研的意識。第三步,是到了大三學期以后,可以安排一些早期的科研訓練,既可以以教師的課題為載體,又可以尊重他們自己的興趣,組成科研小組。第四步,等他們到了研究生階段,科研能力已經初具基礎,導師此時加強其臨床技能和科研技能的訓練,想必等到他們畢業時,科研能力已經能和“五加三”的研究生不相伯仲。

作者:苑新悅 郝穎 單位:遼寧中醫藥大學

參考文獻::

[1]李典耕,顧昭明,李澤璐,任雯雯,付佳涵.“挑戰杯”為契機,開展七年制臨床學生早期科研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11,13(6):587—588.

[2]于紅,張文卿.七年制學生醫學微生物學教學體會[J].微生物學通報,2006,33(3):170—172.

[3]宮德正,孫藝平,王冬梅,付雷,吳云紅,鄒原,朱亮.七年制機能學失血性休克實驗教學的改革[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0,6(27):10—20.

[4]胡永秀,何秀娟,靖學芳.淺談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基礎教學階段導師的作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1:71—72.

[5]王雅靜,陳建平,劉佩娜,朱聲華.醫學七年制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J].基礎醫學教育,2001,3(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