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復方新藥藥學研究思考
時間:2022-04-22 03:02:24
導語:中藥復方新藥藥學研究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藥復方新藥是在我國傳統醫藥理論指導下,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開發的新藥,是最能體現中醫藥特色和優勢的新藥類別。藥學研究作為中藥復方新藥臨床前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既是藥品均一、穩定的有效保證,又是安全性實驗和有效性實驗的基礎。通過查閱文獻并結合筆者在新藥研究中的實踐和體會,從藥材的基原與產地、工藝研究、質量標準、穩定性等方面探討了中藥復方新藥藥學研究中應重點關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建議與解決措施,以期為中藥復方新藥的研發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中藥復方新藥;藥學研究;中醫藥;藥材基原;質量標準
中醫藥學在我國有數千年的歷史,具有廣泛的臨床應用價值并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指出中醫藥事業應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因此,如何在保持中醫藥傳統特色的同時加快其現代化,成為中醫藥改革創新的關鍵。中藥新藥融合了傳統中醫基礎理論與現代技術,滿足中藥創新發展的迫切需求。《藥品注冊管理辦法》2007年版中將中藥、天然藥物的注冊分類分為9類,其中1~6類為中藥新藥,包含單味制劑和復方制劑。6類新藥即中藥復方新藥是由多味藥材配伍而成,多來源于臨床經驗方或醫院院內制劑,是最能體現中醫藥特色和優勢的新藥類別[1]。中藥復方新藥的藥學研究包括藥材研究、提取純化工藝研究、制劑處方工藝研究、質量標準及穩定性研究等,是藥品質量可控的保證,也是安全性和有效性試驗的前提。由于中藥材來源廣泛、化學成分復雜以及研究者對法規政策的解讀差異,在藥學研究中存在藥材基原、產地不固定,工藝路線的選擇不合理,質量標準不規范,穩定性研究不全面等問題。本文結合中藥復方新藥開發中遇到的具體情況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探討,以期充分利用中醫藥的理論及實踐經驗,為科學、規范、合理地進行中藥新藥藥學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1藥材研究中需關注的問題
1.1藥材的基原與產地。基原是藥材的屬性來源,而基原準確是中藥制劑質量穩定的基礎[2],不同種屬的藥材所含化學成分各異,含量不同,會使藥效作用產生差異。產地亦是影響藥材質量的另一重要因素,歷來被醫家所重視,《神農本草經》曰:“土地所出,真偽陳新,并各有法”,指出了藥材產地的重要性,溫度、濕度、光照、土壤條件等生長環境會對不同產地藥材的活性成分含量、藥效等產生影響。據統計,《中國藥典》2015年版一藥多基原植物有115種[3]。多基原、不同產地品種間含量差異較大,但藥典標準卻是同一限度規定,致使某些基原藥材含量無法達到藥典要求。筆者曾參與研發的某一中藥復方新藥,藥學研究中確定淫羊藿的基原與產地時出現多批次藥材均不能達到藥典要求的情況。針對此類問題,艾鐵民[3]建議對多基原植物的中藥貫徹“一名一物,一物一名”的原則,以保證名稱和標準的唯一性。當藥材有道地產區時,首選道地產區藥材;若藥材分布范圍較廣亦或是野生藥材時,其產地應在系統比較研究后進行固定。如歷代本草中認為薄荷主產區為江蘇,隨著時代的變遷,安徽已經成為薄荷的主產區。不同產區薄荷優勢成分不同,江蘇和安徽產區的薄荷酮含量相對較高,安徽產區的薄荷醇含量相對較高,其他產區的胡椒酮含量相對較高[4],其藥效差異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中國藥典》2015年版對薄荷藥材僅規定了含葉量不得少于30%、藥材含油量不得少于0.8%及飲片含油量不得少于0.4%,對揮發油的具體成分并未做出明確規定。因此藥學研究過程中,藥材的產地不僅要符合《中國藥典》的要求,還應結合處方的功能主治和相關藥效學結果綜合評估。《中藥注冊管理補充規定》2008年版首次提出了應明確藥材來源、產地和工藝技術參數的要求,并將其納入保證中藥質量的控制環節[5]。對于多基原的藥材,需對處方的來源作文獻歷史考證之后系統評估藥材基原,通過比對不同基原間藥材質量來固定基原。在此基礎上,還需考慮藥材的實際生長環境、產量以及市售藥材的質量等具體情況,盡可能固定藥材的產地。1.2含有毒性成分的藥材。毒性藥材始見于《神農本草經》,根據毒性大小分為“大毒”“有毒”“小毒”3級[6],歷版《中國藥典》均收載毒性藥材,至2015年版共載有83種。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收載的方劑中,也含有附子、烏頭、大戟、甘遂等毒性藥材,該類藥物在某些沉疴頑疾的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由此引發的不良反應也屢見不鮮。中藥復方新藥研究中,當含有毒性藥材時,如何保證其安全有效、質量可控,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審評專家王停等[7]曾在2008年指出:“藥典或者部頒標準、地方標準中認為其含有毒性成分的藥材,如果標準中未對其毒性成分進行研究或限度考察的,應該增加其毒性成分控制的方法并提交相應申報資料”。2019年6月,國家藥審中心《中藥新藥質量標準研究技術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處方中飲片若源自毒性藥材……應制定其限量檢查項”[8]。可見,毒性藥材的質量控制問題已被提上中藥新藥研究的重要議程。目前,無論是藥典或是地方標準,收載的毒性藥材的質量標準尚存在局限性,《中國藥典》2015年版中收載的1種大毒中藥、14種有毒中藥、18種小毒中藥均沒有含量測定項[9],地方藥材標準中多數毒性藥材也未建立毒性成分的質控方法。此外,毒性藥材的限量檢查方法也受對照品來源短缺的限制。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提供的法定對照品僅涉及《中國藥典》收載且有含量測定項的品種,對于其他毒性藥材中毒性成分的限量檢查,無論是從其他市售渠道購買對照品或自行分離、鑒定、標定,均難度較高,耗時較長。因此,若能設立統一的毒性中藥分級標準,引入先進的檢測技術手段提高藥材質量標準,并加強毒性成分對照品的供應,簡化其標定細則,勢必能更加有效、合理地推進含毒性藥材的中藥新藥研究。1.3其他問題。藥材研究是新藥研發的源頭,并貫穿整個新藥研發全過程。只有將藥材源頭控制、生產過程控制與最終產品的質量控制相結合才能保證藥品的均一穩定。目前許多藥材的采收、炮制等過程研究不充分、不全面使得藥材質量不穩定,成為高品質中藥新藥研究的一大阻礙。不同采收時間的同種藥材在某些成分的含量上可能會有差異,如馮帥等[10]發現連翹中有效成分的含量與采收期有一定相關性:連翹苷、連翹酯苷A的含量于7月上旬時采收最高,之后呈下降趨勢;張淑蓉等[11]通過氣相色譜法對8批不同采收期的連翹藥材中揮發油出油率及α-蒎烯和β-蒎烯的含量進行測定,也發現7月中下旬最高。因此,在復方新藥的藥材研究中,當采收時間對藥材質量有影響時,可增加對采收時間的考察,明確采收期,以保證藥材品質。另外,對同一飲片的炮制普遍存在“一藥多法”“各地各法”現象,炮制工藝判定的標準也存在差異。如玄參的飲片炮制,浙江、天津等省市中藥飲片炮制規范為切片,江蘇、山東等省中藥飲片炮制規范中規定切薄片,湖南省和江西省要求為斜切薄片,北京市和浙江省則要求為切厚片。全國市場流通的玄參飲片規格較為混亂,不同的加工方式導致性狀差異較大,不同的炮制方法也使飲片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不同,如浙江省和天津市的含量測定指標成分與《中國藥典》2015年版一致,規定以哈巴苷和哈巴俄苷總量計不得少于0.45%,湖北、廣東省則以哈巴俄苷計不得少于0.05%,上海市規定哈巴俄苷不得少于0.04%[12]。針對以上問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正組織修訂《全國中藥飲片炮制規范》,完善藥材的炮制工藝、輔料用法用量,并制定統一的質量標準,保證中藥飲片的質量。此外,藥材研究還應根據《中藥注冊管理補充規定》[5]中“保障中藥材來源的穩定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涉及瀕危野生動植物的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要求,關注藥材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使用野生藥材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問題。
2工藝研究中需關注的問題
2.1提取工藝路線的確定。中藥復方新藥處方中各藥味所含化學成分復雜、理化性質各異,為了提高療效、減小劑量、便于制劑成型,藥材需經過提取、純化等處理。《中藥、天然藥物提取純化工藝研究的技術指導原則》2005年版中指出工藝路線的設計應以保證安全性和有效性為前提,一般應考慮處方的特點和藥材的性質,制劑的類型和臨床用藥要求,大生產的可行性和生產成本以及環境保護的要求[13]。而提取工藝的路線設計直接關系到藥材的利用率和制劑工藝開展的難易,在中藥新藥的研發過程中,工藝路線的確定存在以下問題應予以關注:①未對處方中含揮發性成分的藥材進行揮發油的提取工藝研究;②僅以化學指標作為依據來確定提取工藝路線。對于含揮發性成分藥材的處方,若已明確具有藥效作用時,現代工藝路線設計中應單獨提取揮發油,并對工藝參數進行確認。最常用的水蒸氣蒸餾法提取揮發油時,存在實驗室小試提取確定的工藝參數與中試及生產規模不匹配的問題。生產規模提取時對揮發油的收集裝置要求很高,氣壓大或冷凝效果不好時,油水分離難度大,揮發油的提取收率低,甚或只能收集到芳香水。因此,在藥學研究中,可根據藥材的理化性質采用不同方法提取揮發油,如超臨界CO2萃取、油脂吸附法等。鄭鵬等[14]比較了水蒸氣蒸餾(SD)法與提取-共沸精餾耦合技術(WER)提取枳殼、香附中的揮發油,發現與SD法相比,WER法提取的揮發油品相更好、得率更高,化學成分的含量也較高。但SD具有設備簡單、操作安全、成本低廉等優點,若能夠在對提取裝置稍作改進、提高揮發油收率和質量的基礎上再進行應用,也非常經濟可行。另外,當處方來源于名醫臨床經驗方或民間驗方,尤其是當主要藥效作用化學成分的提取方法與傳統工藝制法相矛盾或處方中某些藥味的理化性質、藥理作用的研究報道較少時,通常需設計多條工藝路線,結合初步藥效學實驗結果確定合適的工藝路線。如“健脾理氣顆粒”為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用于治療原發性肝癌的常用方劑,吳洪斌等[15]設計了5條不同生產工藝路線考察健脾理氣顆粒對H22肝癌小鼠的抑瘤作用,并根據藥效學的主要指標抑瘤率確定了最佳提取工藝路線。可見,藥效學指標對工藝路線的篩選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一定程度上保證研發藥物的有效性。2.2工藝評價指標的選擇。工藝研究過程中質量控制的評價指標既是考察工藝路線合理性的重要因素,也是確定工藝參數的主要手段,應科學、穩定、可控,并能對處方工藝作出合理判斷。在中藥復方新藥研究中,選擇工藝評價指標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首先,含有毒性藥材的處方,未選擇與安全性相關的指標成分。某復方新藥處方中含有苦參,其中化學成分苦參堿和氧化苦參堿可能誘發肝毒性、神經毒性和胃腸道毒性,在工藝評價指標的選擇時,應對其毒性成分的轉移率進行考察,充分考慮“毒效平衡”,并在此基礎上確定提取工藝路線。但是,國家藥品審評中心2008年電子期刊中指出:“當有效成分或毒性成分含量很低(低于制劑的萬分之一)時,其作為工藝路線篩選的指標成分可控性差,也不宜選擇”[16]。其次,只選擇單一指標對工藝進行評價,易造成評價結果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但馮怡等[17]也指出,指標成分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某中藥復方中含有川芎、赤芍和女貞子3味藥材,分別選取其指標成分阿魏酸、芍藥苷和特女貞苷進行該中藥復方提取工藝的研究,發現隨著煎煮時間延長,特女貞苷的轉移率顯著提高,芍藥苷的轉移率基本不變,而阿魏酸轉移率反而下降;可能是由于阿魏酸受熱不穩定,難以合理指導并跟蹤水煎煮工藝。總之,需要牢牢把握中藥制劑的關鍵質量屬性,圍繞中藥提取、濃縮、醇沉、干燥等過程,認真分析和研究處方中每個藥味的性質及主成分的相互作用,綜合考慮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才能對中藥復方新藥研究中的工藝評價指標作出合理的選擇。2.3劑型的選擇。合理的劑型能夠保證藥物療效,也是影響中藥制劑質量穩定的重要因素。梁代陶弘景指出“疾有宜服丸者、服散者、服湯者、服酒者、服膏煎者,亦兼參用所病之源以為其制也”,肯定了劑型選擇的重要性。中藥傳統劑型以湯劑最早,后出現丸、散、膏、酒劑,近年來研制出片劑、膠囊劑、膜劑等劑型,促進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但由于中藥復方成分復雜、靶點作用不清、生物利用度低等特點,限制了劑型的選擇。對口服制劑來說,目前仍存在劑型單一的現狀,以顆粒劑和口服液居多。因中藥復方普遍服用量大,提取物易吸潮、黏性大,選擇片劑、膠囊劑可能存在制劑載藥量低、成型困難、穩定性差等缺陷,也制約了其他如微球、滴丸等現代劑型在中藥復方領域的應用。因此,若能運用一些新輔料、新技術、新設備加強對中藥傳統劑型的研究,解決制劑中存在的問題,并嘗試選擇更多合適的新劑型,將為中藥制劑的現代化發展開辟更多路徑。2.4其他問題。工藝研究決定中藥復方新藥制劑上市后工業化生產的可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研究過程還應對工藝條件的篩選方法、制劑成型工藝研究中輔料的選擇等問題進行關注。目前中藥復方新藥的工藝研究過程中,工藝條件的篩選方法比較單一,多采用單因素考察、正交試驗等方法;應走出單一的評價模式,盡可能借鑒其他相關學科的技術和方法,對中藥復方制劑工藝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全面綜合考察。汪露露等[18]對復方虎杖方進行研究時,建立了指紋圖譜與主成分分析(PCA)相結合的提取工藝研究方法,既全面考察了藥材提取情況,又簡化了數據。中藥復方的制劑成型工藝研究中,可供選擇的輔料種類較少,對新輔料的適應性研究有限等,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藥復方在制劑成型工藝上的創新。應加強中藥復方與常用輔料相容性研究,并在滿足制劑成型、穩定的基礎上,探尋并開發適用于中藥復方的新輔料。杜平等[19]在制備芍藥甘草胃漂浮緩釋片時,選用殼聚糖為輔料,所得片劑成型性好,解決了中藥浸膏黏性強、制劑成型困難的問題。長期以來,中藥制劑均是采用傳統的生產方式進行,產品質量多依賴于終端控制而忽略過程控制,研發理念也較少考慮工藝過程對產品最終質量的影響,不能預判工藝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問題,很難找到影響工藝過程和產品質量的關鍵可控點。現今,質量源于設計(QbD)的理念已逐步應用于中藥制劑工藝研究中,通過解析制劑原料的吸濕性、黏性、流動性、粒徑等物理屬性,在此基礎上開展成型工藝與制劑質量之間的相關性研究,不僅可以科學、合理的設計中藥制劑成型工藝,確定工藝參數,擺脫制劑工藝研究主要憑借經驗,缺少數據和理論支撐的局面,還能從中發現影響制劑質量的可能因素,預測中試及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節省研發費用,為生產進入過程可控階段奠定研究基礎[20]。
3中試研究中需關注的問題
中試研究是對實驗室工藝合理性的驗證與完善,是保證工藝達到生產穩定性、可操作性的必經環節,直接關系到藥品的安全、有效和質量可控[21]。中藥復方新藥制備工藝的中試放大研究應重點2方面:①工藝參數:因中試設備和場所與實驗室不同,實驗室小試獲得的最佳工藝參數在中試生產時需適當調整。如在升溫反應或預處理時應考慮升溫效率,若中試升溫效率較高可適當減少提取時間。②設備:中試與小試設備功能雖然相同,但工作原理和效率存在差異,中試放大過程需根據實際情況重新確定工藝參數。如孫錦[22]對雙參通冠膠囊進行工藝放大研究時發現,大孔樹脂精制洗脫過程中,丹酚酸類成分的轉移率與小試差別較大,根據中試大孔樹脂柱的參數重新對上樣量進行考察后,丹酚酸類成分的轉移率可穩定在85%左右。又如筆者參與研發的復方新藥品種”清喉咽含片”,小試時采用旋轉蒸發儀對濃縮工藝進行考察,確認相對密度為1.34,而中試生產中濃縮設備則為單效濃縮器,當相對密度大于1.2時物料會嚴重掛壁、結塊,耗損量極大。由此可見,要使中試研究順利開展,在小試階段就應了解生產設備及技術需求,預判生產中的不確定因素,使工藝路線與參數盡可能適應中試生產要求。此外,嚴格執行工藝步驟和操作規程,并做好中間體的質量控制,也是中試研究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
4質量標準研究中需關注的問題
質量標準是中藥復方新藥藥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藥物在研發過程中需對其質量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制定出科學、合理、可行的質量標準,并不斷修訂和完善,以控制藥物的質量,保證其在有效期內安全有效。中藥制劑需進行的檢查項目應包含藥典中相應制劑通則項下的基本項目,除此之外,還應根據其特性、工藝等制定其他的檢查項目。如在骨疏康膠囊[23]制法中使用大孔樹脂進行分離純化,故在質量標準的檢查項中增加了“殘留樹脂有機物”的檢查,采用氣相色譜法對苯、二甲苯、正己烷等進行測定并規定限度;甘露消毒丸[23]中含有礦物藥滑石,質量標準中依據藥典通則的方法對重金屬和砷鹽進行了檢查,規定本品含重金屬和砷鹽均不得超過10mg/kg;活血壯筋丸[23]含有毒性藥味附子,采用高效液相色譜(HPLC)法對毒性成分雙酯型生物堿進行限量檢查,規定本品每丸含雙酯型生物堿總量不得超過10μg。含量測定是評價藥品質量的主要指標,應根據多批樣品的實測值確定含量的限度。目前,大部分中藥制劑含測指標只規定了下限,2019年6月《中藥新藥質量標準研究技術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提出復方新藥的含測指標應確定合理的含量范圍[8],為中藥復方新藥質量標準的制定指出了更加明確的方向。如金關片原標準采用HPLC法測定雷公藤甲素的含量,每片限度為1.0~10.0μg,羅亞玲等[24]重新生產10批樣品并測定后發現,每片含量為1.4~2.1μg,故將其限度修訂為每片1.0~5.0μg,更加合理地制定了含量限度范圍。總之,中藥化學成分復雜,其質量控制是一個系統的、復雜的過程,同時也是動態的、不斷完善的過程。中藥復方新藥的質量標準研究應盡可能全面,以便從不同角度有效地控制產品的質量。
5穩定性研究中需關注的問題
穩定性研究是通過考察在不同環境條件下,藥品特性隨時間變化的趨勢,發現藥物不穩定的因素,找到影響藥物穩定性的原因并加以控制[25],提高藥品質量,并為生產、包裝、運輸、貯藏條件的確定和有效期的建立提供依據。針對藥品處方、制備工藝以及劑型等因素,科學合理的設計試驗內容是穩定性研究的關鍵。如合劑等多劑量包裝的藥品,在初次使用開啟后有一定的使用期限,應針對包裝開啟后的樣品增加相應的穩定性實驗內容,這部分實驗在新藥研究中容易被忽略。另外,根據《原料藥物與制劑穩定性試驗指導原則》,長期穩定性實驗采用25℃/相對濕度(RH)60%的條件,而《中國藥典》2015年版凡例中明確常溫系指10~30℃,若僅考察藥物在25℃/RH60%條件下長期穩定性,只能將貯藏條件確定為“陰涼處”,而不能“常溫”貯存。因此,穩定性實驗設計中,可適當延長30℃以內中間條件的考察時間,為有效期內貯藏條件溫度的確定提供依據。如某顆粒劑進行穩定性研究時,設計30℃/RH65%中間實驗條件,在加速實驗結束后繼續進行長期實驗考察至24個月,結果該藥品在25℃/RH60%和30℃/RH65%2個條件下,考察項目在24個月均未發生顯著變化,穩定性較好,故該藥品的貯藏條件可確定為常溫(30℃)。目前,中藥復方新藥的穩定性實驗研究水平已得到較大提高,但仍然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完善,如穩定性結果評價中“顯著差異”如何界定,藥品與包材相容性實驗如何考察等[26]。另外,2015年1月《化學藥物(原料藥和制劑)穩定性研究技術指導原則》已修訂執行,而針對中藥品種的《中藥、天然藥物穩定性研究技術指導原則》現行有效版本卻仍為2006年,十幾年來我國中藥新藥的研發思路與方法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更好地適應時代前進的步伐、與國際標準接軌,滿足中藥現代化改革創新的需要,迫切期望對現有指導原則進行更新,以規范并指導中藥新藥的研發。
6結語與展望
中藥復方新藥的研究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仍需秉承安全有效為根本的原則,不斷加強藥材源頭控制,合理確定工藝參數,建立科學的檢測方法,規范中藥復方新藥的研究與開發。迄今,《藥品注冊管理辦法》已經過多次征求意見,目前正在修訂之中,未來藥品注冊管理流程和范圍將更加明確,技術審評體系將進一步完善,這會促進研發理念的轉變和研究水平的提高。本文僅對中藥復方新藥藥學研究中的一些問題進行了粗淺的分析,拋磚引玉,其中許多問題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與討論,希望能引起同行的重視與思考,共同開發出安全有效、質量可控的現代中藥復方新藥,使傳統中醫藥更好地為人類健康造福。
作者:郭靜 玄振玉 謝燕 單位:1.上海中醫藥大學公共健康學院 2.蘇州玉森新藥開發有限公司
- 上一篇:大學聲樂和歌唱審美藝術的結合
- 下一篇:醫務社會工作在靜脈輸液治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