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進程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01 04:09:00
導語:世界歷史進程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個民族或國家有無進步,衡量的參照系不同,所得出的答案也不一樣。如果以本民族歷史的發展作為唯一的參照系,那么,它時時會感到滿足與安全,像幸運兒一樣,成天寧靜地注視著似乎有把握的當前和未來,歷史進步的神經永遠不會被觸動。如果以世界歷史進程作為參照系,那么,它時時會感到發展的緊迫感與機遇感,像天天被翻動的日歷一樣,總感到時間上的過去與未來的緊張,而歷史的進步卻姍姍而來。
十年,我們一提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成績,要么總是與1949年以前相比,時間坐標指向本民族歷史的過去,因此,成績總是年年巨大,缺點可以忽略不計。這種面向過去的發展觀念,極易培養人的沾沾自喜、固步自封、不思變革的懶惰精神。要么總是與世界上最貧窮落后的國家相比,空間坐標指向世界歷史的末梢,從而時時能唱起鶯歌燕舞般的“贊美詩”。這種失去世界歷史進程的比較眼光,客觀上導致了過于膨脹的民族祝福意識和比較貧弱的民族發展的危機意識。其結果,國家走向經濟發展的崩潰邊緣也就勢所必然了。
11屆3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徹底結束了十年推行的“閉關自守,夜郎自大”的錯誤路線,開始從世界歷史進程的角度來思考和實踐中國發展問題。剛剛結束,鄧小平同志作出了意義重大的撥亂反正。變“寧要社會主義一根草,不要資本主義一棵苗”為“要利用世界上一切先進技術、先進成果”;變“狹隘的民族自大心理”為“寬廣的世界歷史的眼光”。在他看來,中國的發展需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但更重要的是,要從世界歷史進程看中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出民族發展的“差距”和“落后”之處;才能引發改革開放的緊迫感和現代化發展目標的擬定。
作為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產階級的政治家、戰略家,鄧小平同志始終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以開闊的眼界觀察世界,以博大的胸懷容納世界,既從中國看世界,更從世界看中國。1978年9月,他語重心長地指出:“世界天天發生變化,新的事物不斷出現,新的問題不斷出現,我們關起門來不行,不動腦筋永遠陷于落后不行。現在在世界上我們算貧困的國家,就是在第三世界,我們也屬于比較不發達的那部分。”[1]同年,又指出,“關起門來,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發達不起來的。”中國“同發達國家相比較,經濟上的差距不止是10年了,可能是20年、30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50年。”正因為如此,“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就要善于學習,大量取得國際上的幫助。要引進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先進裝備,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2]他多次告誡全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需要把握世界性與民族性、統一性與多樣性的辯證關系。“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3]他強調,作為黨和國家的高級干部,一個“最根本的要求”是,“要從大局看問題,放眼世界,放眼未來,”學會從宏觀全局的角度把握當代世界發展的客觀態勢,敏銳地捕捉時展的新潮流。
二、為什么要從世界歷史進程的角度來思考
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發展問題呢?本世紀世界歷史的發展為我們揭示了如此深刻的道理:自覺把握世界歷史進程,直接關系到每個民族或國家能否發展、如何發展的大問題。德國著名哲學家費希特早在1799年《人的使命》一書中,曾把未來的世界表述為一種人類普遍交往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上民族的發展沒有停頓和倒退,也無須等待其他民族的推動,所有的民族都以統一的步伐,建構著共同的世界文明。的確,從交往的特征來說,當代的歷史似乎與費希特的“將來”相一致。今天,人類擁有著信息高速公路,我們能在極為短暫的時間內使地球上發生的某一重大事件達到“立刻知曉”、“家喻戶曉”的效果。可是,世界文明的發展并不是在統一的水平上消除了停頓和倒退。有不少的國家和民族,它們甚至可以每天收看多頻道的電視,但仍然把自己保留在一個傳統、落后的生存空間里。這說明,民族歷史的發展與世界歷史的進程不是一個線性正比例關系,換言之,世界歷史愈進化,民族歷史的發展愈取決于該民族的實踐主體對世界歷史進程的自覺把握。
本世紀前50年人類幾乎是在世界性戰爭中度過的。兩次世界大戰盡管帶來了幾千年文明成果幾乎毀于一旦的悲劇,但卻為后50年人類能夠比較理智地行動注入了反思的“血液”。賓克萊在《理想的沖突》一書中指出:“人類因為學會了把擁有巨大能量的原子彈和氫彈用于摧毀的目的,他們便更加迫切地需要學會和平地生活在一起。”[4]這說明,人類已帶著戰爭的傷痕,注意到世界整體觀念和整體利益的發展問題。戰后,不少民族和國家企盼著生產力的恢復、解放和發展,并著手對原有社會體制和結構實現自覺的轉型。歷史開始由混沌的戰爭進入了社會自覺轉型的大建設和大變革時代。人們發現,最先把握“自覺轉型”這一世界歷史進程的民族和國家,正是那些曾被戰爭的重負壓得透不過氣來的人。生與死的本能直接迫使它們從戰爭的廢墟中站立起來,重新設計、重新選擇、重新變革、重新創造。
歷史不允許沒有悲劇的精神革命,歷史卻為那些勇于改革的民族與國家提供發展的機遇和富強的命運。戰敗后的日本,曾在1945年天皇的投降詔書中引用中國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之語,并號召整個民族要始終充滿著危機感和變革意識。日本的政治家們在國會上大聲疾呼:“要么餓死,要么勒緊腰帶拼命干”。正因如此,日本瞄準世界經濟變遷和產業階梯轉移的契機,致力于經濟調整,實行經濟轉型,從而加快了戰后經濟恢復和現代化轉型速度,以致成為今日世界經濟強國。在麥迪森撰寫的《世界經濟二百年回顧》(全球第一本經濟定量大比較巨著)中記載:日本GDP指數從1945年143.2(美國317.9)上升為1994年3542.3(美國1139.6)。[5]人們還發現,戰后西方經濟雖然出現了空前未有的大蕭條,私人經濟已無力再度勃興,但卻促使了資本主義國家著手經濟體制改革觀念的生成。在投入“自覺轉型”的世界歷史進程中,不少國家熱衷于混合經濟的建立與發展,從而加速了西方所有工業發達國家由自由放任政策向國有化、計劃化、福利國家化和經濟民主化轉型的改革啟動。托夫勒指出,西方社會20世紀下半葉所經歷的轉型,實質是一場“第二次工業革命”,[6]革命的目標已不是18、19世紀那種對封建主義自然經濟的批判和對工業主義觀念的弘揚,而是對工業主義的宣判和超越,對一種高技術與高情感相平衡的社會新體制的追求。
可以說,50年代至70年代,西方社會處在社會大轉型的啟動時期;自80年代起,社會轉型進入深層結構大變動時期,如莫里斯·斯特朗所言,“是各種結構產生急劇變化”的時期。[7]集中表現為:產業結構的重心由工業向服務業轉移;工業結構的重心由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尤其是信息產業轉移。正是這種歷史的大變革和大建設,西方經濟至今仍處在不斷發展和領先地位。更為重要的是,隨著50年代新技術革命的興起,世界范圍歷史變革的浪潮不斷地拍打著每個熱心發展的民族和國家的海岸,這種告別傳統的實踐模式和生存模式,創構新的現代化或后現代化社會結構的歷史客觀進程,猶如強大的原子沖擊波,在裂變著社會,瓦解著人的思想,震撼著一切有感覺神經和思維能力的生命體。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先后開始邁出大轉型、大變革的步伐。社會學家們把此種性質的轉型稱為: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從傳統社會向現代化社會轉變;從自給半自給的產品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從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轉變;從同質單一性社會向異質多樣性社會轉變;從倫理社會向法理社會轉變。轉變的實質是一場解放生產力的社會革命,即在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雙向選擇中,打破以往一以貫之的傳統社會結構和模式,并抓住由世界歷史變革而派生的發展機遇,趕超發達國家生產力水平。
人們清楚地看到:在這個大轉型的時代,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出現跳躍或前進,社會獲得突破性發展,大都取決于該民族或國家對世界歷史進程的自覺把握。如六十年、七十年代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正是及時地把握了由世界新技術革命而引起的世界范圍產業結構調整的歷史進程,自覺轉換原有的工業體制,變進口戰略為出口戰略,從而使得經濟發展出現了快速增長的趨勢。如韓國GDP指數(資料來源同上)1950年為184.9;1960年為333.4;1970年為723.8;1980年為606.2;1990年為3945.3。[8]而一個民族或國家突然落在時展的后面,也常常是因為沒有自覺把握世界歷史進程所導致。如我國十年動亂時期,我們過多地注重國內的政治斗爭、階級斗爭問題,盲目排外,閉關鎖國,失去世界歷史進程的比較眼光,其結果,喪失了發展的主動權,社會不但沒有前進,反而倒退了。GDP指數(資料來源同上)1966年為250.5;1967年為241.3;1968年為232.5。[9]同樣,任何一個尚處在落后的民族或國家,只要瞄準世界歷史進程,及時調整發展戰略,自覺推進社會變革和轉型,它必將獲得由弱變強、由貧變富的發展主動權。如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由于重視了世界發展的機遇,牢牢抓住和平與發展的時代精神,以世界歷史進程為坐標,制定了改革開放的一系列路線、方針和政策,從而使中國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了舉世公認的輝煌成果。GDP指數(資料來源同上)由1978年的429.6上升為1988年的946.7和1992年的1201.5。[10]
三、自覺把握世界歷史進程之所以能夠帶來民族或國家的快速發展
從理論上說:20世紀人類的歷史已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成為全世界的歷史,全球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決定了各民族和國家的發展離不開世界歷史的驅動;世界歷史進程代表了當下人類文明發展的一種高度,一種趨勢;把握了它,就會消除狹隘的民族自我中心主義,自覺地加速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流動與融合,使民族或國家的發展獲得“當代”的時間意義以及“世界”的空間意義。當代人的交往伴隨著最先進的傳媒工具,把歷史定格在世界歷史的方位時,人們越來越感到,必須結束那種傳統的以本國為中心的思考方式和行動方式,在許多方面(當然不是一切方面)應當從整個地球和全人類的立場進行思考和行動。尤其是,世界新技術革命所引起的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全球經濟朝一體化方向的發展。一方面,生產的高度智能化,大大提高了生產社會化、生產專業化及生產協作的水平,促使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從而加強和擴大了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為全球性經濟體系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另一方面,隨著生產的高度智能化、社會化的迅速發展,許多國家大型企業的生產過程日益越出一國或數國的界限,在全球范圍內形成為一個勞動和生產協作的整體。如美國的波音747巨型飛機,就是通過6個國家近3000家企業的聯合制作才問世的。[11]這種社會生產的日益國際化,使得各國的國民生產成為整個世界生產過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這說明,當今任何一個追求發展的民族或國家都應當明白如此道理:歷史一旦進入世界歷史,任何國家的發展都要受到國際大背景、大環境、大市場的制約,既然每一個民族和國家都是世界之網上的一個紐結,那么,它的每一步發展都必然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這個世界大網絡的牽制。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站穩腳跟,就應當敞開國門,實行對外開放,大膽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科學,大膽地吸收和利用世界文明的優秀成果,不斷增強介入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唯有這樣,才能確保民族始終發展的主動權和命運。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從終極意義上說,是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從具體過程上說,則是人類通過自身的智力進步,不斷擴展生存交往的空間,沖破自然和社會的種種局限,從狹隘的民族歷史走向廣闊的世界歷史的過程。世界歷史概念在18世紀啟蒙思想家那里開始受到重視。維科認為,歷史過程的“世界性”是指它的普遍性,即一切民族所經過的相同歷程。赫爾德將維科的觀點作了進一步發展,指出,世界歷史盡管體現為相互更替的各個民族的命運,但每一個民族的歷史既是一個閉合的發展圓周,同時也是世界歷史發展的鏈條上的一環。黑格爾進一步指出,世界歷史是進步的,其本質特征乃是歷史過程的內在否定性,各個民族歷史的變革是世界歷史辯證發展的內在否定性環節。事實上,世界歷史與民族歷史是同一基本事實的兩種說法,是歷史過程中兩個方面——普遍性與特殊性、統一性與多樣性、進步與歷史閉塞性的結合。因此,世界歷史并不是一種單純抽象的歷史普遍性符號,也不是各個國家或地區歷史流動的外部方面、外在特點等等的相似,而是指隱藏在各國家或地區歷史性的外部多樣性之后的人類歷史一致性和整體性。它體現了人類歷史已經以全世界的規模向前發展而不再是狹隘的區域生活的事實。馬克思指出,“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愈來愈擴大,各民族的原始閉關自守狀態則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發地發展起來的各民族之間的分工而消滅得愈來愈徹底,歷史也就在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成為全世界的歷史。”[12]
由此可見,世界歷史乃是一種文明發展進程的量度,在發展的空間坐標上,各民族或國家的生產力水平盡管參差不齊、不相一致,但這種高低的差別,是相對的、暫時的、可變的。然而,世界歷史發展的生產力總體水平,總是在那些比較發達的民族和國家中取平均值。因此,世界歷史進程意味著:一種代表著當下人類物質生產力發展的先進水平或一定高度的文明成果。如馬克思所說,“世界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13]同時,它又是一種趨勢,是世界歷史過程在時間和空間上展開的“規律—趨勢”;它又是一種尺度,體現著民族區域性過程的發展脫離其普世性“規律—趨勢”的程度。馬克思十分重視世界歷史進程對不發達國家的示導性和牽引性。他指出:“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后者未來的景象。”[14]馬克思在此,不是用西方工業發達國家走過的道路來規范其它后進國家的工業進程,而是從世界歷史進程的角度,將已有的歷史進程向其它國家顯示的別無選擇的方向和必經階段作為參照系,以便讓后進國家在認識本國歷史轉變的方向、性質等問題上,作出清醒、全面的考慮。自覺把握世界歷史進程,就是自覺加速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流動,它本質地反映了某一民族或國家的社會主體能動地架構社會變革,自覺推進社會進步的特征。所謂“自覺”,即適時地對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作出客觀審慎的評估;對本民族或國家生產力水平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的認識;對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信心與能力的持有;用歷史機遇的眼光來看待民族發展與世界發展的關系;積極引進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人才、科學技術知識和裝備;主動實行社會體制和社會結構方面的變革與創新等等,使自身發展接近或趕上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自覺把握世界歷史進程,對于一個民族或國家的發展有著多方面的益處:
第一,它有助于瞄準發達國家一流的科學技術水平、生產力水平和管理水平,推進本民族或國家的社會改革和社會轉型,轉型的中軸乃是各民族或國家間生產力發展模式的比較與整合,是社會體制發展模型的世界范圍的選擇與優化。為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創造優越的制度環境和條件。
第二,它有助于擴大民族交往的空間和內容,消除狹隘的地域觀念、中心主義,不斷地更新知識、更新思想、更新觀念,大大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展。
第三,它有助于關注世界發展的各種新情況、新動向、新趨勢,制定有利于民族或國家全面發展的大思路和大政策。第四,它有助于提供后進國家趕超發達國家最重要的契機和條件。總之,自覺把握世界歷史進程,可以使民族或國家不斷走向繁榮昌盛;始終保持發展的主動權和前沿地位;確保實現社會的全面發展和歷史進步。四自覺把握世界歷史進程,對于當前深度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實踐,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在新世紀將要到來的時刻,我們面對著嚴峻的挑戰,更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和大好機遇。”[15]把握世界歷史進程,是我們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的關鍵。為此,有三點值得重視:
第一,自覺把握時展的脈搏和契機,增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緊迫感。把握世界歷史進程,也就是把握時展的脈搏和契機,它是新時期領導干部必備的素質之一。具備了它,有利于增強領導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緊迫感,從而提高對時展應具有的高度敏銳性和洞察力。十五大前后發生的東南亞金融風波的沖擊和影響,以及以高科技和知識經濟為牽引的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持久浪潮已向我們表明,今后實際生活變動的劇烈性和深刻性將更加達到前人難以想象的程度。面對著即將來臨的新世紀種種難以預料的新情況、新問題;面對著我國現實改革每一步重大推進所出現的繁雜而又嚴峻的種種問題和考驗,如果不從自覺把握世界歷史進程的高度,來理解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意義,及時研究新情況,摸索新經驗,總結新法則,就不可能開拓創新,戰勝風險,不斷前進。在領導工作中,也就必然導致視界的狹窄、方法的陳舊、能力的匱乏,最終會跟不上時展的潮流,窒息工作的活力,停止前進的步伐。一個對時代反映遲鈍、感覺麻木的領導,不可能自覺開動思想機器,擔負起黨所賦予的重任;只有不斷地改變不適應新的歷史發展變化的觀念和思想,我們才能在工作中擁有一切發展的主動權。
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說到底,其目的就是要讓領導干部深層次地把握時代變化發展的本質,使自己的觀念和思想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從而提高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大所制定的各項方針、政策的自覺性。黨中央各項方針、政策的制定,都是以時展的本質,以及由變化而帶來的各種周圍內外部環境因素、條件改變的性狀為根據的。不理解這個根據,就不可能深層次理解這些方針、政策的正確性。同志反復強調,十五大報告是時代與國情相結合的產物。如果我們不自覺把握時展的脈搏和契機,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就不可能理解鄧小平理論所蘊涵的時代精神;更不可能扛好這面旗,走好發展的路,在十五大提出的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偉大事業中,向黨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第二,要正確處理好“世情”與“國情”的關系。自覺把握世界歷史進程,必須緊緊扎根在中國現實國情的基礎上,不可只講“世情”,不講“國情”,離開本國實際來談時展進程沒有意義。我們要學會從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從活生生的而不是純理念、純概念出發來理解世界歷史進程。把世界歷史進程作為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參照系,是為了在比較中加深對中國現實問題的認識,把握自己特殊的歷史國情,選擇適合中國發展的正確道路,而不是照搬、照抄別國的經驗和模式。共性只有寓于個性之中才有發展的活力,吸納“世情”要更多地注意我國發展的特殊性、個性。這是由我國的歷史特點以及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現實情況所決定的。把握中國特色,就是把握國情,把握了國情,才能依據世界歷史發展的規律趨勢,真正制定出切合本國實際的發展規劃和目標;才能找出我國社會發展的薄弱點、發展不平衡性、發展的主客觀因素、發展的內外部條件等;才能最大限度地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社會變革、歷史創造的積極性。應當看到,“世情”與“國情”的相結合有著雙向作用機制:一種是,通過世界進程對中國的影響,找出中國現實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差距,在推行改革的實踐中,實現一體化世界的內在統一性;另一種是,從中國國情看世界,找出中華民族應當對人類作出較大貢獻的現實差距,通過發展和進步,從而對世界發揮積極的影響。當然,“世情”與“國情”相結合的關鍵,乃是以創造性的態度對待中國的發展問題。同志說得好:“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如果自主創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術引進,就永遠難以擺脫技術落后的局面。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先進民族之林。”[16]所謂創新,就是要把世界發展的新知識、新技術、新經驗,結合我國的國情,通過學習、吸收和消化,變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新產品、新技能、新經驗。創新應當包括觀念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組織創新、目標創新、戰略創新等等。
第三,要正確處理好“差距”與“信心”的關系。把握世界歷史進程,就是要找出本民族或國家生產力水平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面對差距,如果我們缺乏正確的態度,就會產生悲觀失望的心理。在世界文明發展的跑道上,各民族或國家之間發展的差距是客觀存在的,但不是不可改變的。從辯證的觀點看,世界歷史發展既有靜態的不平衡性,又有動態的不平衡性。靜態的不平衡反映了世界各國發展的現實差距,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動態的不平衡主要指發展速度的不平衡,它反映了世界各國發展差距的變動性和暫時性,也預示著后進國家具有趕上發達國家的可能性。有的同志僅僅從靜態的不平衡來看待“差距”,缺乏趕超的信心,認為世界發展是一種平衡增長關系,落后國家奮力追趕,發達國家也不會停步,發展的差距主要由發展起步時間決定的。歷史的事實卻為我們樹立了如此信心:沒有永遠先進的國家,也沒有永遠不變的世界格局。英國率先進行工業革命和現代化進程,但本世紀美國、德國、日本已趕超了它。中國剛剛進行改革之時,有人曾斷言,中國半個世紀也趕不上美國,可是僅僅過去20年,就有一些發達國家開始談論中國將很快成為世界第一還是第二的問題。不管語意用心如何,有一點是很清楚的,中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縮小。這說明:差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差距面前失去信心。只要有趕超的信心、決心和行動;有趕超的毅力、智慧和方法,世界上沒有不可攀登的高峰。注釋:
[1]、[2]《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28、132-133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78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賓克萊:《理想的沖突》第5—6頁;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5]、[8]、[9]、[10]麥迪森:《世界經濟二百年回顧》第104、110—111、110、110—111頁,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6]托夫勒:《未來的沖擊》第12頁,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年版。
[7]陸象淦:《發展:一個受到普遍關注的全球問題》第5頁,重慶出版社,1988年版。
[11]羅建平等:《全球戰略管理》第4頁;上海三聯出版社,1997年版。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51頁。
[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頁。
[14]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上),第8頁。[15]十五大報告,第3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6]《新華文摘》1997年第10期,第28頁。(原文部分載《人民日報》1998年4月9日,修改于2002年7月)
- 上一篇:第三種自由概念研究論文
- 下一篇:物質決定意識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