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科技形象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03 11:38:00

導語:梁啟超科技形象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梁啟超科技形象研究論文

作為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梁啟超,一直受到學術界的重視,然而有關其為中國近代科技發展所做的貢獻及其科技觀念的討論還遠遠不夠。事實上。梁啟超把科技進步看成是國家強盛最有力的杠桿,正是對科技的重視構成其變法主張的內在動因。他在諸多方面對科學技術的認識至今還具有學術價值,而且梁啟超的變法主張及其對科學的宣傳大大促進了科學技術在中國的社會化進程。因此,要更加深刻地理解梁啟超。評價他的歷史功績。必須對其科技形象加以研究

一、梁啟超對科技體制化的貢獻

晚期洋務派已經認識到單純器物層次的技術引進達不到富國強兵的目的,主要是因為缺乏大量的科技人才。“時事孔亟,首重人才”〔1〕,“用人最是急務。儲才尤為遠圖”〔2〕。于是他們開始派遣留學生,開辦新式學堂。以期培養大量的科技人才。但“科舉不改。聰明之士,皆務貼括,以取富貴”〔3〕,那里,只有科舉才是獲得名利、提升地位的唯一正途,這些措施根本吸引不了優秀人才。維新派和梁啟超循著人才救國的路線,看到了科舉制度是科技人才培養的巨大障礙。公開提出廢除科舉的變法主張。梁啟超寫道:“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4〕圍繞著科技人才的培養。維新派和梁啟超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廢除科舉、創辦新型學校。必修自然科學。在百日維新所頒布的新政中,這方面內容最多。維新派是通過《時務報》向大眾層面宣傳自己的變法主張的,而梁又是主筆。他的《變法通議》系統論述了變法的緣由及具體主張,由于他優美暢快的文風和精辟透達的論述,使得維新思想廣為流傳。形成了“家家言時務,人人談西學”的局面,從而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他在《變法通議》里專辟《學校總論》,論述新式學校的重要性及其內容、功能,普及了中國社會對新式學校的了解。科舉制度的廢除和新式學校的創辦。標志著科技教育在中國體制化的真正開端。從而極大促進了科技的發展,具有十分偉大的意義。這其中,梁啟超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梁啟超對科學體制化的另一大貢獻,是他認識到了學會對科技發展的作用并加以倡導和宣傳。他說:“西人之為學也,有一學即有一會,故有農學會。礦學會……有化學會,有電學會,有聲學會……”〔5〕。“會中有書以便翻閱,有器以便試驗。有報以便布知新藝,有師友以便講求疑義,故學無不成,術無不精,新法日出。”〔6〕科學學會在科學發展中起著巨大的作用,從科學社會學角度來看,學會的形成是科學體制化的重要標志。梁啟超的《論學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比較系統全面介紹學會的專門性文章。加上《時務報》的廣為流行,使得學會的觀念深入人心。梁啟超寫到:“今欲振中國,在廣人才:欲廣人才,在興學會。”〔7〕在他的號召下,一時間學會林立,如雨后春筍,“除去與維新運動直接有關的學會,自然科學方面著實是‘有一學即有一會’,有農學會、礦學會、工藝會、化學會等”〔8〕,“一年之間,設會數百”。學會大都以“兼采中西各法與天地自然之利”。“互相講習”。這些學會是中國近代科技團體的最初發端,在開風氣、廣民智和中國近代科技發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梁啟超對科學體制化的貢獻還在于他大大促進了西方自然科學書籍的翻譯和自然科學期刊的發行。梁啟超認為。“國家欲自強以多譯西書為本。學習欲自立以多讀西書為功。”〔9〕“今夫西人光化電聲算之述作,農礦工商史律之記載,歲出以千萬種記,日新月異,應接不暇”〔10〕,“茍處于今日之天下,必以譯書為強國第一義。”〔11〕梁啟超十分重視翻譯西方自然科學著作的重要性,在新政期間。他親自主持譯書局的工作。他強調科學教育的普及“指授初學融貫中西”〔12〕使之“略識門徑”〔13〕,因此,在維新期間,編譯了大批以近代自然科學為內容的教科書,從而大大提高了自然科學知識的普及程度,這是洋務運動所無法比擬的。梁啟超十分重視報紙的作用。在《論報館有益國事》中,他較為全面向國人介紹了報紙的種類作用。他認識到報紙可以“去塞求通”,開啟民智,“閱報愈多者其人愈智”〔15〕。并且,“朝登一紙·夕布萬邦”〔16〕是傳播知識最快捷的路徑。“西人格致制造專門之業。官立學校·士立學會,講求觀摩。新法日出,故亟登報章·先睹為快。”〔17〕報紙期刊是自然科學知識傳播最重要的手段,梁啟超對報紙的重視和宣傳·大大促進了科技期刊在中國的創辦和流行。維新期間,以宣傳自然科學為主要宗旨的報刊也是層出不窮,如通學報、農學報、新學報,處學報、求是報、格致新報等。這些報刊實際上是中國近代科技期刊的肇始。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梁啟超對中國近代科技體制化作了極大貢獻,是中國科技體制化的偉大先驅。

二、梁啟超的科技觀念

同維新派其他成員一樣。梁啟超首先認識到科技同國家富強的關系。有關這方面梁啟超發表過許多言論。他強調近代科技對提高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的重大作用〔18〕,尤其強調鐵路在國民經濟與國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19〕。他看到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大大促進了人類文明,“求得印書之法,而文明普遍之開,求得航海之法,而世界環游之業成。凡我等今日所依所食、所用所乘、所聞所見。一切利用前民之事物,安有不自學術中來。”〔20〕他還從人和自然關系的角度看到了科技的本質,“今日機器之力大進,人力可以勝天”〔21〕,人類征服自然界的能力大大提高,“我們不是馬,也可以騰空,不是魚也可以入水。不是神仙,也可以和幾百千里外的人答話。”〔22〕他熱情地謳歌科學巨匠。贊美了哥白尼的天文學,瓦特的蒸汽機、富蘭克林的電學、達爾文的進化論等等,看到了這些成就對人類社會巨大而深遠的影響〔23〕。“今日光明燦爛如荼如錦之世界。何自來乎?實則諸賢之腦髓之心血、之口之筆鋒所組織之而莊嚴之也。”〔24〕他認為以自然科學為核心的近代學術是決定世界發展的最重要力量。這在當時不能不算是深刻的洞見。梁啟超已經明確覺察到了科學技術水平是決定一國強弱、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內容。他寫道:“歐洲人其競爭力之強悍”〔25〕。“其所由來與其所終極”“是自前世紀以來。學術日興機器日出,資本日加,工業日盛”〔26〕的結果。學術的興旺、科技的發展、經濟的富強是國家競爭力的源泉。他明確指出:“今日之競爭不在腕力而在腦力,不在沙場而市場。”〔27〕這充分展示了梁啟超目光的遠大和深邃。試想近百年之后的今天,我們不是才剛剛認識到這一點嗎?

梁啟超同樣認識到科學在開展民智方面的巨大作用。“科學之力日盛,則迷信之力日衰”,他學習和宣傳西方自然科學。并希望國民成為可以獨立思考和不盲目信仰的“新民”。變法失敗而流亡日本的梁啟超深切感受到:“欲救今日之中國,莫急于以新學說變其思想”〔28〕,因此,他在《新民叢報》上大力宣傳國家、民權、三權分立學說。抨擊封建制度。同時大量介紹西方的學術和科學,發表了介紹心理學、醫學、生物學、化學、物理學方面的文章。可以說,梁啟超是當之無愧的民主和科學新文化運動的直接先驅。

西方近代科學思想對世界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成為近代文化的基礎。梁啟超覺察到了這一點。他在一次講演中說到:“現代文化根底在那里,不用我說。大家當然都知道是科學。”〔29〕他從多方面考察了科學思想對近代文化的影響,最突出的就是他對生物學的考察。以進化論為核心的達爾文生物學被恩格斯稱為十九世紀人類三大發現之一。梁啟超則稍具體考察了它的影響,他仔細列舉了生物學所帶來的觀念上的變革,準確評價了這些變革所具有的偉大意義,并稱之為生物學家的“驚人事業”。他緊接著指出:“社會學的產生可以說全部建設在生物學基礎之上”。而且。“法律學、經濟學、政治學、宗教學、歷史學都受了它的刺激。”〔31〕他的說法雖略有偏頗,但表明了自然科學對社會科學的巨大影響。

尤其讓人嘆服的是梁啟超對科學的精神氣質有著極為深刻地理解。“人們常說治科學可以使人虛心靜氣。忍耐努力忠實不欺,寅旭便是極好的例子。”〔32〕從科學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實際上道出了科學研究所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在《美術與科學》中,他深刻地洞察到實驗觀察和創造力對科學的根本性作用。看到了科學研究同藝術創作根本意義上的相通性〔33〕,具有深刻的科學哲學思想的意蘊。

三、科學史及其他

梁啟超的學術活動跟科學本身直接相關的就是他的科學史的研究工作。他在《格致學沿革考略》一文中,對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科技發展的情況、成績和代表人物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考察。在《墨子學案》中他給予墨子邏輯學思想和其他科學思想以相當的重視和論述。不過,真正有學術價值的還是他對中國近代科技史的研究工作。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他用部分章節較為系統地考察了明清以來中國近代科技發展的歷史。他非常重視明清以來西學東漸的過程。詳細列舉了來華傳教士所帶來的科學知識,并對一些問題進行了回答。他考察了以歷算為主的中國傳統科學在這一時期的進展。嚴格來講。梁啟超的科學史工作并不全面和系統〔34〕。但考慮到他的知識背景,我們不能以科學史家的標準來衡量他,但他的工作無疑具有極重要的意義。

1.他在中國第一次把中國科技史的內容寫進學術史之中。標志著科學史地位的初步確立。而幾乎在同時或稍晚,薩頓正在美國報怨科學史的工作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2.他對中國近代科技史進行了分期。并客觀評價了清代許多科學家的工作和意義。對其功過作了恰當的評價。直至今天還不失為有說服力的看法。

3.他從多方面論述了中國近代科技為何落后的原因,以他自己對科學的深刻理解,通過東西方文化的比較(從而較早開辟了中國科學文化比較研究的先河),認識到了政治經濟制度、教育體制以及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對科學發展的影響〔35〕.從而較早明確地認識到科學發展受社會條件的制約,而這卻是三十年后誕生的科學社會學的研究內容。

四、科學與傳統

科學給予了梁啟超很多。然而科學卻是西方人的發明,這對于對祖國的古老文明深深依戀的梁啟超來說是一種尷尬。梁啟超尊重科學,同樣他也尊重自己由以生長的傳統。當很多人在君臨的科學面前頂禮膜拜、古老的傳統在科學的狂飚中風雨飄搖之時,他毫不猶豫地起來維護傳統的尊嚴。

梁啟超從沒忽視過自己的傳統文化,即使在他思想最激進的時候,在他高舉破壞主義大旗、高唱西學的時候,他也不會忘記傳統的價值。他認為“凡一國之能立于世界者,必有其國民獨具之特質”〔36〕.反對盲目崇拜西學而棄傳統以不顧,“吾所謂新民者.必非如心醉西風者流,蔑棄吾數千年之道德、學術、風俗。”〔37〕在科學方面,他有辦法維護傳統的尊嚴。

他認為科學在西方的興起,只是近二百多年的事情。科學原則只是從那時起才被信奉,而中國早在六朝和唐代就已具有了科學精神,所以“科學精神的有無。只能用來橫斷古今文化,而不能用來橫斷中西文化。”〔38〕中國科學的落后,只是“先后之差”,“猶旦暮也”。中國人今天缺少的東西。西方人昨天也缺少它。雖然“今日我們在世界文化的民族中,算是最缺乏論理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民族”〔39〕,但是,“此非前輩之責而今人之責也”〔40〕。他充滿敬仰地論述著古賢墨子所具有的理性精神。特地指出墨子的邏輯學比培根和穆勒早一千多年〔41〕。他相信自己的民族·“中人之性可以賢.中人之才可以智”,他對自己的民族的科學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后起者若能率由前輩治古典學所用之科學精神而移其方向于人文自然各界,又安見所獲之不如歐美。”〔42〕

如果說以上勉強的辯護即中國傳統并不缺乏科學精神難免顯得脆弱,那么。梁啟超通過西方科學文化的破產的描述而賦予中國傳統文化以理直氣壯的優越性。一次大戰后歐洲普遍的窮困潦倒和精神饑荒。擊碎了歐洲人的科學之夢,同樣也破裂了粱啟超以前對以科學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敬仰。他親眼目睹了歐洲的混亂狀態。這大大激活了他靈魂深處久久壓抑的對中國文化的自豪感。他開始帶有優越感地描述歐洲人科學信仰破產的狀態:

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遠遠望見個大黑影,拼命向前趕,以為可以靠他向導.那知趕上幾程,影子卻不見了,因此無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誰?就是這‘位”科學先生”。歐洲人做了一場科學萬能的大夢.到如今卻叫起科學破產來。

他批評對科學的盲目崇拜〔44〕.看到了科學帶來的物質進步并不能解決社會問題,”科學愈昌,工廠愈多,社會遍枯愈甚”〔45〕‘人們生活在緊張、焦慮、疲勞、空虛當中。“不惟設得到幸福,倒反帶來許多災難。”〔46〕(他開始在許多場合指責達爾文主義的流行是釀成戰禍的種子)。他認為這其中的原因是精神的缺乏,他說:救濟精神饑荒的方法,我認為東方的——中國和印度————比較最好·東方的學問以精神為出發點,西方人的學問,以物質為出發點。”〔47〕

通過對文化進行精神和物質的二元劃分,使得他可以對以物質為特征的西方文化進行貶斥從而樹立起以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中國文化的尊嚴。他承認中國文化缺乏物質,他認識到“科學之發明進步,為吾儕所不能拒且不應拒”,“吾儕若置現代物質情狀于不顧;而商談古代之精神,則所謂精神者,終久必被物質壓迫,企喪失其效力……吾儕今所欲討論者,在現代科學昌明的物質狀態下。如何而能應用儒家之‘均安主義’,使人人能在當時此地之環境中,得不豐不@①的物質生活”。達樣根據他的二元論他提出了新的文化整合原則,“西方的物質+中國的精神”。而西方的物質顯然只處于附屬的地位。他早期曾提出“淬歷其所本有而新之”,“采補其所本無而新之”〔50〕的文化整合原則,那時他更強調對西學的吸收。這種文化整合原則的實質性演變,展現了他對以科學為代表的西方文化由敬仰到冷膜的心理態勢轉換和對傳統文化由衷自豪感的勃發。他晚年更是致力于傳統文化的弘揚,并希望把中圖的文化推向世界以解決西方人的精神饑荒,他感到這中國人無法推卸的責任。

在科玄論戰中,梁啟超仍然堅持限定科學所能及的范圍,從而繼續為傳統文化保留地盤。盡管梁啟超在科玄論戰中努力以調和的面孔出現,既不反對科學也不反對玄學,但還是受到了科學派的攻擊。畢竟由于他巨大的聲望,他的論點實際上強有力支持了玄學派的觀點,從而對科學的聲望造成一定的破壞,影響了青年學習科學的熱情,但是.梁啟超并不反對科學本身,正像他自己所指出的。相反,他為科學在中國取得的進步而感到由衷的高興,并加以贊美〔51〕。只不過他認為科學應該被限制在它應該所屬的范圍,這樣科學和傳統才不致產生沖突。

我們看到,在科學派對傳統文化進行無情的批判時,梁啟超努力調和二者的沖突,他那鮮明的立場和態度,對科學萬能的懷疑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弘楊,在我國目前社會和文化的轉型時期,應該值得我們借鑒。

注釋:

〔1〕閩浙總督李鶴年奏.同治十三午十一月十四日。轉引自楊益茂:《洋務遠動時期的新式教育》,北京社會科學,1996第I期。

〔2〕李鴻雄:《籌議海防折》洋務運動.第一冊.第52—53頁。

〔3〕〔4〕〔5〕〔6〕〔7〕〔10〕〔14〕〔15〕〔16〕〔17〕〔20〕〔22〕〔23〕〔24〕〔25〕〔26〕〔28〕〔36〕〔37〕〔38〕〔43〕〔44〕〔45〕〔46〕〔47〕〔48〕〔49〕〔50〕《梁啟超選集》.1987年第121313、19、19、53、24、24、25、25、26—270、792、274、118、323、212、211、799、724、718、724、819、849、211頁。

〔8〕可參見曾近義、顏澤賢:“維新運動與中國近代科技發展”《論戊戌維新運動及康有為、梁啟超》.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24一125頁。

〔9〕〔11〕〔18〕〔19〕〔27〕梁啟超:《飲冰室文集》第1卷,123頁.第2卷,38頁;第10卷.26、26頁。

〔21〕梁啟超:《飲冰室專集》,第2卷,113頁。

〔29〕〔33〕〔30〕〔31〕《梁任公學術講演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第一輯53—61頁,第二輯129—133頁。

〔32〕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書店,1985年,138頁。

〔34〕例如其中對物理、化學的討論幾乎沒有,而僅偏重歷算。

〔35〕鐘珍維,萬發云:《梁啟超思想研究》,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224—232頁。

〔39〕〔40〕〔41〕〔42〕梁啟超:《墨子學案》,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年,143-150頁。

〔51〕他在一次講演中說:“現在國內有志學問的人,都知通科學之重要,不能不說是學界極好的意象。”《美術與科學》見《梁任公學術講演集》第二輯.53頁。“我對民國十年來生產事業的現象得有一種趨勢最可喜.科學逐漸戰勝,科學的組織.科學的經營.科學技術.一步一步在我們的實業界取得了地盤,這總算上樂觀的好材料吧”。見《梁啟超選集》,第7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