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因的自然主義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2 03:05:00
導語:奎因的自然主義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0世紀自然主義的演變歷程是與科學實在論的復興和發展密切相關的。在一過程中,奎因以語言的自然主義為基底,確立了他的自然主義的認識論趨向,并由此將自然主義的方法論滲透和擴張到一切哲學的談論中去,通過對指稱相對性的分析,促進了語言的自然主義與實在論的表征論之間的可相通性;消解了傳統實在論,宣判了傳統認識論的“死亡”,同時也引發了各種實在論與反實在論的論爭。所以,分析和把握奎因的自然主義與科學實在論之間的關聯,是研究科學實在論走向的一個重要方面。
關鍵詞:自然主義科學實在論指稱的相對性
W.奎因是20世紀西方少數幾位博大精深的哲學家之一。特別是他關于語言的自然主義行為論、科學語義學、意向心理學、量詞模態邏輯、科學哲學、倫理學及數學等方面深邃的觀點和精辟的論述,均成為當代哲學發展所不可忽視的資源。因此,他被人們稱之為“規范而又系統的哲學家”。[(1)]盡管他豐富而又復雜的理論并非總是清晰的,但他所有的論點之間都具有著微妙的內在聯結,都在自然主義的總體趨向中獲得了統一。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從科學哲學的視角看,奎因哲學的本質就在于,以語言的自然主義為基底,以弱化的實在論為橋梁,以重建自然主義的經驗論為目標,最終實現其自然主義的認識論綱領。本文將從奎因的自然主義與科學實在論的關聯上,去闡釋奎因哲學的本質。
一、自然主義的出發點與實在論的復興
維特根斯坦的批判哲學與奎因的自然主義的認識論是當代自然主義的兩個主要形式。由于他們都把弗雷格的邏輯實在論作為分析的目標,使得他們把當代自然主義的論證集中于反對非自然主義的意義理論。人們認為,“20世紀哲學的語言轉向,是部分自然主義者用語言學的論證去擊敗非自然主義的形而上學的一種新穎企圖?!保郏?)]一方面這種企圖要在哲學、科學、歷史和文化特征各個方面擯棄僵化的傳統自然主義,強調當代自然主義生長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另一方面要在語言的自然主義的基礎上,去發展自然主義的認識論,構建當代自然主義存在的靈活性和可接受性。
20世紀自然主義的演變歷程表明,自然主義需要借助于一種語言學或語言理論的形式得以生存,而一種特定的語言學或語言理論又籍自然主義為其邏輯的出發點。這種結合既形成了自然主義生長和存在的基礎,又是自然主義作為一種哲學傾向繼續發展的根由。更進一步講,自然主義也只有借助于一種語言形式(無論是自然語言、邏輯語言、數學語言或一門具體科學語言),才能滲透到一切科學領域中。而自然主義的哲學內涵,正是通過語言的形式,經由元理論的語義分析,再落入對象理論而不斷層層深入,從而輻射于所有人類的知識之中。所以,奎因以自然主義的語言觀出發去看待和褒貶各種哲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有其時代的某種必然性。
奎因在自然主義的語言觀的基底上,重新審視了經驗主義在過去兩個世紀中的發展,提出了五個“轉向”或“里程牌”的看法:第一,從思想向語詞的轉換;第二,語義焦點由術語向句子的轉換;第三,語義焦點由句子向句子系統的轉換;第四,對“分析—綜合”二元論的放棄;第五,當代自然主義的再現,即對第一哲學先于自然科學的目的的放棄。[(3)]在這里,奎因一方面將他的自然主義理論看作是人類理智進步的峰巔;另一方面又承認自然主義哲學家是在已繼承的世界理論中開始他的推論,并試圖在這些理論系統之內去促進、澄清和理解這一系統。因而,盡管在奎因的哲學中存在著諸多復雜的因素,但“沒有一個能比自然主義在奎因思想中起更大的作用。一句話,如果沒有自然主義,奎因的哲學便一無所就。”([1],P·23)
那么,什么是奎因自然主義產生的直接根源呢?在奎因看來,有兩個否定性的源泉:其一,是對根據現象甚或語境定義來一般地確定理論術語的絕望,因為術語的意義是不能超越文本的整體論觀念而把握的;其二,是“死不悔改”(unregenerate)的實在論的存在,因為除了科學內在流動的不確定性之外,自然科學家“從未感受到任何疑惑。”所以,整體論和實在論是奎因堅持自然主義的原則基礎。整體認識論在于反駁傳統認識論(第一哲學)、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實在論則在于建構他的自然主義的科學主義。因此,可以說整體論和實在論為他的自然主義的認識論開拓了道路。
對于什么是自然主義,奎因曾以不同的視角給過極其多樣的論述。但從最鮮明、最綜合的意義上講,他做了這樣的說明:“我的立場是自然主義的,因為我并非把哲學看作是科學的某種先驗預設或基礎,而是當做科學的繼續。我認為科學與哲學是在同一條船上,……我們只能當它在海上漂流時重建。不存在外在的優越,不存在第一哲學?!保郏?)]不言而喻,在奎因的自然主義的概念中,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內涵及其與實在論的內在關聯。這就在于:
1.給出了自然主義的認識論趨向。在奎因看來,歷史地講,自然主義并不是偶然的產物,它是自休謨以來整個西方經驗主義產生和發展的必然結果。當代自然主義不是別的,它是經驗論的認識論的一個變種;而現實地講,它是批判邏輯經驗主義的直接產物,是對極端邏輯理性的修正和矯枉,是對經驗論的自然化重建。這種自然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徹底地拋棄“第一哲學”的圣殿,通過對經驗主義“兩上教條”的批判,揭示“分析—綜合”的區分在認識論上是無意義的。這種自然化的重要趨向,就是要在堅持理論實體的實在性的基礎上,把科學看作是被發明的,而不是被發現的;把科學認識的主體看作是真理的創造者,而不是真理的挖掘者;而且,在真理的殿堂上,“沒有比科學所提供或探索的真理更高的真理?!保郏?)]恰是在這一點上,他建立了與科學實在論的同盟。
2.表明了自然主義語義分析的原則。心理學和語義學上的自然主義就是行為主義,而行為主義的語義分析恰是奎因自然主義的必要組成部分。由于自然主義要把哲學看作是訓練自身的自然科學,并且允許自由地使用科學的發現。因而,只有在這種科學的哲學之內,實在才能獲得確認和描述。這也就從本質上限定了對理論實體進行行為主義語義分析的領域以及語義分析的基底層面。在這一點上,奎因事實上堅持了這樣幾個原則:第一,盡管屬性類別的個體化依賴于屬性的個體化而不是屬性集本身,但是,“沒有同一性就沒有實體?!保ǎ?],P·102)作為謂詞和集合的實在論者,他承認了語義分析的實在的整體性。第二,在行為主義的層面上,把心理分析與語義分析看作是一致的和統一的;采取本體論的還原方式,“探求一種與直覺一致的客觀標準”,并認為這是適當的、具有特色的哲學探索。([3],P·175)第三,自然主義的語義分析隱含著從外在世界到神經末梢,從神經興奮到語句,從句子到句子的所有過程和環節。因此,觀察語句并不僅僅是關于經驗的,而是關于感官接受刺激的直接條件要求的自然化。
3.隱含了自然主義的方法論途徑??蚣热话芽茖W真理看作是對實體的探索,同時也就把科學看作是可錯的和可修正的。然而,這種可錯性或可修正性,并不需要向超科學的法庭負責,也不需要任何超“觀察”或“假設—演繹”方法之外的確證??梢姡虻淖匀恢髁x始終隱含了可謬論的方法論途徑,自然主義與可謬論是兼容并存的。這是要在自然主義的立場上,撕掉永恒不變的哲學教條的神圣面紗,打碎預設真理的僵化框架,消除對循環論證的擔憂,從而承認科學真理的實在性和可進步性。正是在這樣一種方法論的意義上,奎因宣稱“可謬論是一個口號,而不是相對主義。”([5],P·523)奎因的這一原則在科學哲學擺脫實證主義的統治、掃清科學實在論復興障礙的過程中,對科學實在論有著某種無可懷疑的“解放”作用。
4.做出了自然主義的本體論承諾。在奎因看來,感覺經驗是具體的和相對的,它不能作為一個自主的領域首尾一貫。因此,人們只能在本體論意義上假定物理對象的存在,才能從整體上獲得進行系統處理的材料。這種本體論承諾的重要性在于:其一,本體論的承諾是為了更系統、更方便地處理個別的、孤立的感覺材料,使得那些在不同時空和條件下獲得的信息,有一個整合的基底。其二,本體論承諾的標準是一致的和唯一的,而不是雙重的。不能把本體論的承諾與經驗的處置、本體論的承諾與理論的假設割裂開來,所以,“沒有同一性就沒有實體”的口號,是奎因判定本體論承諾合理性的一個基本標準。其三,本體論的承諾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倘若一個理論在本體論上承諾了其基本陳述語句中變元范圍所包含的各種實體,那么它所承擔的實體范圍必定取決于表述該理論的方式。在這里,變元的置換與實體對象的確定、感覺材料的處理、經驗陳述的交流等等密切相關。所以,變元的可置換性與變元值域的確定性的統一,正是自然主義本體論承諾的要義,也就是奎因“存在就是作為變相的值”這一論述的本質。其四,本體論的承諾高于經驗,但又存在于經驗的效用之中,成為經驗有效性的一個結構要素。這恰是奎因把本體論的承諾作為一種手段來使用的出發點、目的和歸宿;也是他的理論在某種程度上優于傳統經驗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的特征。他就是要通過本體論承諾這一手段的展開,去保證經驗分析的可能性,去實現經驗意義的存在性。也正是基于這一點,奎因最終顯露了他的自然主義所包含的本體論承諾的哲學動機,使人們看出了奎因的自然主義傾向“將本體論突出出來,然后又抹殺了它的重要性”的本質。[(6)]
無論如何,在20世紀西方哲學的發展中,奎因的自然主義既為科學實在論的復興掃除了邏輯經驗主義的障礙,并成為它的同盟軍;同時,又是某些“弱”實在論形式(如內在實在論)的先行者,并成為它們的先導。所以,奎因的自然主義與科學實在論的發展,既存在著相互的沖突和矛盾,又存在著特定形式的相互聯結和滲透。這種內在的關聯,具有著自然而又必然的歷史性,決不是任何簡單的斷言或立場的劃分所能說明的。
二、語言的自然主義與實在論的表征論
如何看待語言的本質意義及其在人類知識結構中的地位,是奎因哲學得以確立的基點。他正是立足于語言的自然主義立場,才能將自己的自然主義的趨向滲透和擴張到一切哲學的談論中去,從而形成他自己的特色。從這一目的出發,奎因試圖通過解釋或分析形式語言術語中的復雜語句和句法的途徑,解決“語言的困惑”,特別是指稱的不確定性問題,從而最終把指稱的認識論特征看作是自然科學的一部分,而不是內省沉思的先驗產物。
在奎因看來,存在著“designation”和“denotation”兩種指稱,但每一種都不可誤作意義”。因為:(1)指稱不是意義,意義大于指稱;(2)同一指稱不可能具有不同意義;(3)同一意義可以有多種指稱。意義是表征的意義,但表征的概念決不能預設意義的概念;應當從語言存在或使用的自然性上,而不是預設性上,去承認意義存在的具體性。所以,意義是相同語句的集合的產物,它與所有語句的語義等價性是一致的;而語句的等價關系又是認識上的等價,即在認識上是同義的?!岸x一個詞的認識意義,即確定它的認識同義性的集合”。([3],P·52)這樣奎因就從“認識的自然性→認識的同義性→認識的意義→句子的意義→表征的意義→意義”的邏輯上,自然主義地導出了意義的“意義”。當由這種自然主義的邏輯展開去看待語言的意義時,指稱的(或本體論的)相對性至少表現于如下三個層次:
第一,超越用別一理論來解釋或重解某一特定理論,而直接去言說該理論的對象是什么,這是無意義的。換句話說,絕對地指明一個理論的對象是什么是無意義的。譬如,倘若我們提出和回答:“什么是F?”:“F是G”。什么是“gavagai?”:“gavagai是兔子”。那么,這個回答只給出了相對的意義,即與對G的“不可批判地”接受相關的意義。
第二,在把Fs的談論翻譯成關于Gs的談論中,或者在把關于對象理論的談論翻譯成關于背景理論的談論中,是對相互競爭的翻譯手冊的選擇。在奎因的激進的翻譯語境中,在相互競爭的分析假設的集合中,必須做出選擇。而這種選擇,僅僅與分析假設的某些集合相關。
第三,當我們在可代換的和指稱的(或客觀的)量化之間作出區分時,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一方面,在一個具有無限名稱并且該理論術語具有處理符號和證明方式的理論中,表明該理論的量化是指稱的(或客觀的)而不是代換式的,這是可能的。比如,在一個特定的開句中,任何時間一個名稱均可由一個變項來置換,該語句為真;但同時,又可證明這一開句的全稱量化是錯的,就可表明該理論的論域包含了某些無名稱的對象(客體)。另一方面,在這樣一個理論中,不存在開句也是可能的。因為在任何時候,在一個開句中置換一個名稱的任一結果及某些全稱量化均可被證明。在這種情況下,既可將這一理論論域構造成無名稱對象的,又可仍然保持該理論的論域包含著無名稱對象。但是,這就出現了無名對象與有名對象的“不可分割性”,而“在這個理論的符號中,可以表示的所有無名對象的特性都可與有名對象所共享”。([1],P·133)比如,包含所有實數的理論就是如此。這就會得出一個相對性的結論:在代換和指稱量化之間作出絕對的區分是不可能的。
在指稱的相對性問題上,奎因的自然主義的認識趨向,就體現在指稱的相對性原則預設了一個不可批判的、已接受的背景語言。在這個背景語言中,指稱是“語詞-世界”的關聯。如果沒有這一自然的背景語言,就無法解釋指稱的不可說明性和本體論的相對性,認識論(甚至語言本身)就會是不可能的了。指稱的相對性正是奎因的自然主義在語言分析中的一種具體的、細致的推廣,是其自然主義認識論趨向的拓展。也正是通過對指稱的“不確定性”的確定,奎因洞察了句子的“語義第一性”(semanticprimacy),并聲稱他“擴張了關于客體的原則,因為把所有的客體都看作是理論實體?!保ǎ?],P·20)
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的是,盡管奎因的語言的自然主義通過指稱相對性的分析給出了集中的體現,但它卻與以下幾個方面具有著整體的一致性,這是決不能忽視的。
首先,語言的行為分析和指稱的意向分析是奎因自然主義的基礎??驅χ阜Q不確定性的懷疑,是對從弗雷格、羅素再到塔斯基的抽象“語詞-事物”傳統觀念的背離,也是對日常語言哲學使用理論的超越。他只是承認,語言作為一個自然的整體是一種經驗的現象;同時,也應作為在特定社會中人類語言行為的一種特征來加以理解。所以,語言哲學有兩個部分,即語言的邏輯分析和語言的行為心理分析。從這種統一的視角看,指稱既可是一個“表征術語”,又可是一個“意向術語”;而且,即使指稱是作為一個“意向術語”,它也是一個“語義謂詞”。奎因對語言的邏輯分析,是奠定在對語言的行為心理分析之上的,前者依賴于在后者基礎上所給出的意義和指稱原則。這樣一來,語言的指稱及其意義的研究,就必然隨著語言和心理學的發展而發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語言的行為分析和指稱的意向分析成為建構自然主義的基礎?!保郏?)]
不言而喻,當奎因指出“從感覺刺激到客觀指稱的發展,將被看作是伴隨著從簡單的場合語句到刺激事件的直接條件而開始的”時,他已在感覺經驗的范圍內給定了語言行為分析的界限,給定了意向心理分析的范圍,以及給定了實在論意義的邊界。([3],P·3)在這里,具有特定心理意向的語言行為,即特定語詞的表達,已成為意義的最初顯示物。奎因的這種自然主義的行為分析和心理意向分析的基礎論點,不僅深刻地影響了克里普克和普特南的因果實在論的確立,而且具有著某種殊路同歸的意義。正象普特南說的那樣:“奎因建立了我的這一論證:整個句子的真值條件不足以決定指稱?!保郏?)]“沒有任何一種確定句子真值的觀點能夠確定指稱,即使它在任一可能世界中都闡明了句子的真值。”([8],P·41)因為,真值條件與指稱之間的關聯盡管是確定的、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還需具有語境的、相對的、行為的和心理意向的因素特征??死锲湛撕推仗啬险窃诳蜃匀恢髁x的基礎上,修正并推進了科學實在論的意義理論的發展。
其次,“意義的后驗性”觀念是奎因自然主義與實在論相通的融合點。一般地講,構造科學實在論論證的一個重要概念就是“映射性”,所以,由科學實在論者們所給出的方法論思考,被看作是“映射判斷”。而映射判斷的成功將由某種特定的假設來證明,即它所依賴的背景理論在最大限度上對于不可觀察(或可觀察)實體來說是真的。這樣一來,就必然地導出“映射判斷”是“經驗科學的事情”,至少“認識論的某些部分是經驗科學的繼續,”而這恰是奎因在其著名的“自然種類”一文中所要揭示的自然主義的本質內容。[(9)]奎因說明了映射理論與科學術語的定義理論之間的重要關聯,這就在于“一個科學術語的正確定義是一個后驗的理論問題,而不是語言約定或規定的問題。在科學的意義上講,相當多的種類(物理量值、關聯等等)都是參照于(有時是不可觀察的)世界的因果結構而給出定義的?!保ǎ?],P·15)特別是我們可以把不再需要不可還原的相似和種類概念,看作是一個科學分支成熟的非常特殊的標志。這就在自然主義的傾向上,把科學術語的發明、使用及其可還原的指稱關聯之間的映射性,做了一種特殊的經驗實在論的說明。可見,科學實在論通過映射性的原則所隱含的自然主義的特征,構建了與奎因自然主義相通的橋梁;反之,奎因的意義后驗性的主張所包含的經驗實在論的立場,又強化了分析的因果性和整體性,顯示了實在論的自然主義傾向。這從一個側面體現了自然主義的實在論與實在論的自然主義之間的一致性和可融合性。
再次,語用的經驗性是奎因自然主義的一個強特征??蜃匀恢髁x的一個本質要求,就是要在經驗的意義上使用指稱概念去消除語義的柏拉圖主義和語義的唯名論之間的區別,反對將語義學與語用學分離開來。在語義學領域中,一方面傾向于汲取數學和分析形態的洞察與方法,另一方面又關注在心理學、語言學、人工智能和神經學中的相關發展;既擴張研究的廣闊視角,又將理性的“冒險”與非理性的“實用”結合起來,形成一種張力并在這種張力中存在,這正是奎因自然主義語用觀的本質。在這一點上,語言的使用是一個自然的語用問題,而不是任何先驗的分析問題。所以,奎因曾指出:“當我把對一個句子的理解定義為對它的真理條件的認識時,我并非提供了一個決定性的定義,我的‘認識’一詞正像‘理解’一詞本身一樣是一個貧乏的依賴點?!保郏?0)]在這里,奎因沒有一般地否認對真理條件性的認識,而是把這種認識看作是一個自然的、后驗的語用過程;只是從先驗的非語用的分析上講,它必然是“貧乏的”。事實上,自然主義的語用觀構成了奎因的本體論和認識論的“執法官”,除了可還原的物理實體和抽象的集合之外,它排除了伴隨日常語言和科學生長的任何假的和多余的客體。所以,奎因的自然主義的語用觀不在于僅僅給出一種有理由的語言實踐,而在于由經驗的自然性走向理性的消解和批判。
最后,奎因的“弱”物理主義與他的自然主義是等價的。在奎因看來,與語義學相關的物理事實表明了它們自身所具有的語言傾向;反過來說,具有任何語言傾向的語言行為都是一種確定的物理事實,這是奎因的特殊的“弱”物理主義的形式。只要語言是一種自然的社會藝術,人們就只能在公眾承認的環境中,唯一地根據其他人明顯的行為事實作為物理證據去獲得它,因而行為事實起到了語義事實的功用。所以,與語義解釋或語言翻譯相關的事實是行為事實,超越行為(物理)事實的任何意義或指稱的還原都是不確定的。奎因的物理主義就在于,它并不把行為事實僅僅看作是先驗的或認識論的問題,甚至不是單純的證據問題,而是一個“本體的、實在的問題”。因為,當我們指出兩個翻譯手冊是相等的時,即意味著不存在哪個手冊是正確的事實問題,而只是在于“它們在物理意義上是等價的?!保ǎ?],P·112)在這一點上,自然主義與物理主義的等價性,推進了奎因的語言的自然主義與實在論的表征論之間的某種可相通性。
三、重建自然主義的經驗論與消解傳統實在論
重建自然主義的經驗論并由此去消解傳統對應實在論的基底,從而實現自然主義認識論的綱領,是奎因自然主義的目標和歸宿。這一目標和歸宿已內在地蘊含于奎因自然主義的出發點及其自然主義的語言觀之中,并是它們邏輯空間的延展和體現。
1.從自然主義經驗論的前提看,奎因對傳統認識論的批判,主要地集中于笛卡爾的理性實在論和洛克的經驗實在論的消解之上。而且,他對存在先驗真理的理性主義的批判與對存在分析真理的經驗主義的批判是一致的。在他看來,一方面,那些具有先驗特權的真理及其標準,從自明的原則到自明的步驟,都是一種純粹的邏輯循環,必須予以消解。另一方面,傳統經驗主義主張感覺經驗展現了特定后驗的、綜合的、歸納的真理和標準,并由此試圖演繹出所有自然的真理,則是一種“激進的”經驗論。事實上,在這樣一種感覺經驗的基礎上,自然的真理既不能被演繹,又不能被理性地構造,不存在經驗論者所想象的分析真理。所以,奎因是要在哲學存在于自然科學本身中的科學主義的立場上,去建構一種新的自然主義的經驗論。這正如前文提到的,只有在語言的自然主義的基礎上,哲學才能成為科學的一部分或它的延伸,奎因的自然主義的經驗論才能實現。這就是為什么奎因的自然主義的經驗論,要以自然主義的語言觀為基礎的根本原因。
2.從認識論與本體論的關系來看,奎因認為本體論涉及的是“真理”問題,而認識論涉及的是“方法和證據”問題,由于證據是“感覺的證據”,因而認識論就是經驗論。所以,經驗論不是關于真理的理論,而是關于證據的理論;經驗論的目的不在于告訴我們“存在著什么”,而僅僅在于表明存在著“存在著什么”的證據。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奎因提出了“經驗論是關于本體論的認識論”的見解。([1],P·45)本體論與認識論的這種關聯,是一種相互制約性的關系。這種相互制約性就在于,認識論(經驗論)是作為經驗心理學的一部分包含于本體論(自然科學)之中;同時,正是認識論(經驗論)提供了對本體論(自然科學)的方法論和證據(包括經驗心理學本身)的說明。
奎因的這種認識論包含于本體論中的觀點,有三個基本理由:(1)認識論假定了外在世界的存在;(2)認識論的兩個基本原則(A.科學的證據是感覺的證據;B.語詞意義的所有填充必須完全依賴于證據)是本體論的蘊含;(3)認識論與世界、感覺報告的接觸點是物理實體,即屬于物理本體論的客體。而所有這些方面又都必須在本體論性中獲得它們的方法論的證明。所以,“認識論在自然科學中,自然科學在認識論中”的名言,正是奎因自然主義經驗論的高度“縮寫”。([1],P·48)在這里,我們必須注意的是:第一,奎因的自然主義經驗論所要排斥的是對應實在論的抽象性和簡單性,而不是一般的實在論的本體論;恰恰相反,正是實在論的本體論構成了經驗論的前提;第二,自然主義經驗論的功能在于為與其相關的本體論提供證明,而不是否證;第三,自然主義經驗論的目的是要給出“科學是對實在論的測量”這一結論,并從這一視角去調和工具論與實在論的矛盾,以消解傳統的對立;第四,歸根到底,奎因的自然主義是經驗論的認識論與實在論的本體論的統一,因為正是“自然化的認識論要求了經驗論的客觀化?!保ǎ?],P·54)
3.從經驗論的范圍看,奎因的自然主義的經驗論并不是毫無邊界地任意的,它事實上存在著本體論性的約束。這種約束的必要性在于,盡管觀察陳述聯結了語言與世界,但作為經驗體現的觀察報告不具有獨立于理論的純經驗的性質。在這一點上,它與邏輯經驗主義的不同是,觀察語句在語言的行為主義特征的基礎上,顯示了意義的整體性,因為真理和意義從屬于整個理論及這些語句??虿煌诳柤{普,他不是一個反形而上學家。但是,他從三個本體論的原則出發給出了自然主義經驗論的總體限制:(1)不允許接納不可說明的實體,除非它們能夠用日??茖W術語被解釋;(2)保留“奧卡姆的剃刀”,不引入不需要的實體;(3)通過保持對所使用的名詞、代詞和量詞意義的可還原性,確定在理論化中所表征的實體。([7],PP·132—133)正是在這樣一種本體論的限制中,奎因才能從行為主義的視角根據證據去構建理論的心理學分析。他明確地指出:“任何實在論的證據理論運用于語句時,必須是與刺激反應心理學不可分割的?!保郏?1)]這種整體論的要求表明,對于任何一個觀察語句來說,“刺激意義”(stimulusmeaning)提供了使它從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基礎,即自然化的行為主義意義上的“客觀實在”基礎。任何以方法論原則為翻譯所提供的“分析假設”,其難題正在于缺乏這種實在基礎。因此,那些方法論的原則也就不能決定真正的“事實”。這樣一來,語義內容進而命題態度的內容的不確定性的存在,就是一種真正的本體論的不確定性。奎因的自然主義的途徑,就是要在對于語句的心理分析過程中,在具有本體論性的“刺激意義”與具有不確定性的語義內容之間的關聯中,找到一條與客觀實在聯結的認識論途徑。可見,奎因不是要在外在的意義上去探索理性分析的一致性,也不是要在內在的意義上去探索心理分析的客觀性,而是選擇了行為主義的途徑,從而使認識論的自然化成為一種內在的經驗論的本質。也就是說,奎因要在自然主義的框架內,使科學語言、科學心理、科學認識及科學本體都在行為經驗的基礎上獲得內在化的統一。
4.從方法論的意義上看,奎因內在化的自然主義經驗論是一種“啟發式”的經驗論。這種啟發式的意義就在于:第一,否定了每一個有意義的陳述都等值于某種以指稱直接經驗的名詞為基礎的邏輯構造,把那些分析哲學家們從自我設置的形式限制中解放出來,而轉向心理的、社會行為的和自然實在的分析。特別是通過對經驗論的重建,為科學價值觀念的起源和本質提供了一種后實證主義的自然主義的說明。第二,經驗的決定是不充分的,不同的經驗在再評價問題上存在著極大的“選擇自由”。因為,“科學是一個力場,它的邊界條件就是經驗。在場的周圍同經驗的沖突引起內部的再調整,要給我們的某些陳述重新分配真值”。[(12)]所以,沒有任何陳述是免受修正的,即任何陳述都是可謬的,區別僅僅在于不同的陳述具有不同程度和范圍的經驗意義。第三,不能脫離開特定的科學理論去談論本體論,這是自然主義經驗論的整體性要求。所以,在自然主義的尺度上,奎因“只講物理條件而不講經驗標準”。([3],P·23)這也就是說,語義的思考不是要從本體論性上去斷言實在,而是在于分析的方法和說明的證據;語義的思考不屬于本體論,而是屬于本體論的方法論,因而屬于認識論。這是對于傳統意義觀的消解,是對指稱問題進行自然主義思考的必然結果。所以,一個好的科學理論就是要處于兩種對立的力的張力之中,即一個是朝向(經驗)證據的力,一個是朝向(整體)系統的力。第四,在自然主義的經驗論之中所蘊含著的本體論的承諾,不是關于事實的問題,而是關于為科學選擇一種方便的語言形式,一種方便的概念體系或結構的問題。這二者之間不具有雙重的標準,它們統一的標準只在于經驗的適用性或實用性,本體論的承諾最終是為了使“經驗的規律更簡化和更易于處理?!保ǎ?2],P·33)在這里,本體論的承諾和擴張展現為一種自然主義經驗論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然而,我們必須看到的是,奎因自然主義經驗論的啟發性既具有著對科學實在論復興的解放的意義,又具有著對傳統對應實在論的消解作用,它構成了后現代科學實在論生長的催化劑。
四、結束語
奎因的自然主義作為一種科學的哲學的一元論,盡管在摧毀邏輯經驗主義的經濟、從而促進哲學轉向的過程中有著它不可磨滅的歷史地位,但是它作為宣判傳統認識論已經“死亡”了的自然主義認識論綱領所具有的缺陷,卻遭到了來自各個方面的批評。這些批評主要地表現在:首先,奎因在行為主義的基礎上,從方法論的視角否認了對于指稱和概念體系的語義學研究的意義是過份地絕對化了。因為在一個給定的理論的座標系統中去研究這些問題,完全是可行的。事實上奎因自己也并未真正地拋棄語義分析的方法,只不過改變了意義分析的基點而已。其次,奎因關于科學的對象理論決定了本體論約定的見解太簡單化了。在奎因看來,接受一個理論就是承認它所定量化的客觀對象的存在。然而,在對象理論中什么被定量化,這不僅僅依賴于它們所解釋的現象,而且依賴運用于解釋中的科學概念的本質,甚至這些條件還反過來依賴于某種哲學的背景理論??茖W家在對論題本質的選擇中,他們的哲學背景將“污染”本體論的確定。所以,純粹自然化的自然的本體論是不存在的,這一點削弱了自然主義本體論的基礎。再次,奎因的自然主義不可能清晰地在自然實體和理論實體的概念之間以及一般的科學方法論和實踐的科學方法論之間作出合理的區分。因為,當把哲學理論的主張轉化為特定科學理論所限制的“元理論”時,便在自然和理論、一般和具體、原則和闡釋、證明和評價之間造成評判標準的模糊化,并會在一個自我封閉的怪圈中進行邏輯循環,從而卻失去它們應有的可靠性。這正象凱茨對自然主義缺陷所做的總結那樣:“當哲學思考導致了把自然主義的概念強加于一個特定領域的理論時,自然主義的謬誤就出現了。因為產生了這樣一個結果,即包含了那些概念的最好理論與該域中最好的科學理論發生了沖突。”([2],P·254)但是,無論奎因的自然主義存在著多少難題,這都不減弱它的自然主義認識論與科學實在論之間的關聯及對它的影響??偠灾?,奎因的自然主義的認識論自身需要證實,但不幸或幸運的恰是在他的哲學中不存在這種證實的余地。這正是奎因哲學自然主義的微妙之處,又是它的悲劇性的特征所在。
參考文獻
(1)RogerF.Gilbson,Jr.,EnlightenedEmpiricism——AnExaminationofW.V.Quine''''sTheoryofKnowledge,UniversityofSouthFloridaPress,1988,P17.
(2)JerroldJ.Katz,TheMetaphysicsofMeaning,ABradfordBook,TheMITPress,Cambridge,1990,P235.
(3)W.V.Quine,TheoriesandThings,HarvardUniversity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1981,P67.
(4)W.V.Quine,OontologicalRelativityandOtherEssays,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69,P126—127.
(5)W.V.奎因:《實用主義在經驗主義中的地位》,見陳啟偉主編《現代西方哲學論著選讀》,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523頁。
(6)艾耶爾:《二十世紀哲學》,李步樓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87頁。
(7)R.J.Nelson,NamingandReference——ThelinkofwordtoObject,London,Routledge,1992,P123.
(8)H.普特南:《理性、真理與歷史》,遼寧教育出版社,李幼燕譯,1988年版,第44頁。
(9)W.V.Quine,NaturalKinds,inPhilosophyofScience,Ed.byR.Boyd,P.GasperandJ.Tront,TheMITPress,1991,P15.
(10)W.V.Quine,MindandVerbalDisposition,inMindandLanguage,Ed.byS.Guffenplan,Oxford,1975,P88.
(11)A.ShimonyandD.Nails,NaturalisticEpistemology,D.ReidelPublishingCompany,Boston,1987,P260.
(12)涂紀亮編:《當代美國哲學論著選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30頁。
- 上一篇:王星拱科學哲學思想研究論文
- 下一篇:科學主義的特征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