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客相互作用辨證實踐論文

時間:2022-05-24 10:42:00

導語:主客相互作用辨證實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主客相互作用辨證實踐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主客二分思維的演變歷史;主客二分思維的危機及不同解決方案;解決危機的出路——主客辨證法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主客二分思維在西方哲學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人類自身作為自然存在的一部分被淹沒在自然之中、自然科學是建立在自然界滲透或者充滿著心靈這個原理之上、上帝即是世界的本原又是一切認識來源的最高存在、文藝復興時期,主客二分的思維得到明確的區分、宗教神學中蒙蔽認識主體的上帝已消失、文藝復興以后主客二分思維促進了科學的較大發展、現象學的創始人胡塞爾清楚地認識到歐洲哲學的危機、歷史主義學派庫恩之后的后現代主義者福柯、德里達等對主客二分思維進一步進行了抨擊、皮克林的沖撞理論則把科學實踐描述為一種力量的阻抗與適應的辨證史等。具體請詳見。

一、主客二分思維的演變歷史

主客二分思維在西方哲學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它是近代科學誕生于西方并得到快速發展的深層次的根本因素。主客二分思維的形成大致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在原始社會人類和自然還沒有分化,人類自身作為自然存在的一部分被淹沒在自然之中。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自然是人類非有機體的身體。人類對于自然如同幼兒對待母親一樣,視之為自身不可缺少的肉體的一部分,對自然充滿愛和恐懼。這是人類與自然關系的原點。那時雖然也產生把人類自身的現象映射于自然的神話和巫術,但這時主客兩者之間沒有差別,主客二分的思想無從產生,所謂的自然科學也不存在。

古希臘時期,自然科學是建立在自然界滲透或者充滿著心靈這個原理之上。“希臘思想家們把自然中心論的存在當作自然界規則或秩序的源泉,正是后者的存在才使自然科學成為可能。他們把自然界看作是一個運動體的世界。運動體自身的運動,按照希臘人的觀念是由于活力和靈魂。但是他們相信自身的運動是一回事,而秩序又是另一回事。他們設想心靈在它所有的表現形式(無論是人類事務還是別的)中都有一個立法者,一個支配和調節的因素,它把秩序先加于自身再加于從屬它的所有事物,首要的是自身的軀體,其次才是軀體的環境。自然界不僅是活的而且還是有理性的;自然界的每一造物在心理上分有世界靈魂的生命歷程,以及在理智上分有世界心靈的活動”。對于希臘人而言除非它是不變的,否則沒有東西是可知的,而自然界對希臘人來說是一個連續不斷的變化的世界,這就會導致科學認識上的不可能。這時主客二分思維還沒形成。同時在認識論上少數思想家認為感覺是認識的唯一來源,感覺得到的認識才是真的,如普羅泰戈拉提出的命題:“人是世間萬物的尺度,是一切存在的事物之所以存在,一切非存在的事物之所以不存在的尺度”這個命題包括人和自然的對立和主客二分思維的萌芽。

中世紀時期,古希臘哲學思想特別是亞里士多德的“形式質料理論”經由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巧妙地改造為宗教神學,在宗教神學里把自然看作是心靈所能了解但不能全部了解的事物,視上帝為一切存在和不存在的根本原因,自然萬物和人都是上帝的創造之物,自然是上帝賜予人類任意處置的財物。上帝即是世界的本原又是一切認識來源的最高存在。主客二分的思維在中世紀的宗教神學里得到充分的醞釀,這時的認識主體為虛擬的人格化上帝,充當客體的則是上帝創造的自然萬物。

文藝復興時期,主客二分的思維得到明確的區分,主體性觀念得到充分張揚,這是近代自然觀的必然產物。近代機械自然觀是由哥白尼等孕育,由把自然數學化的伽利略、培根創立并在牛頓等人那里趨于成熟。與希臘自然觀對立的近代機械自然觀的主要觀點是:“不承認自然界,不承認被物理科學所研究的世界是一個有機體,斷言它即沒有理智也沒有生命所以它就沒有能力理性操縱自身運動更不可能自我運動。自然界不再是一個有機體而是一部機器:一部按其本來意義的機器,一部被其之外的理智設計好的機器,并朝著明確的目標去的物體”。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笛卡爾是早期機械論哲學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一種理性主義的二元論即精神和物質是兩個相互獨立的實體,統一于上帝這個絕對實體。精神主體如何把握外部的自然客體呢?笛卡兒認為可以用純粹理性的方法既數學方法去建構真理體系。經驗知識是不可靠的不能作為檢驗知識正確與否的標準,他把世界分為兩個部分即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在哲學中笛卡兒把主體和客體進行嚴格的區分,從數量和規律上把握客體把自然作為科學技術對象加以把握。意味著把自然界徹底客體化、外部化,這時主客二分思維已經形成。

自笛卡兒哲學確立主客二分思維之后,宗教神學中蒙蔽認識主體的上帝已消失,人不再是上帝的造物而成為整個世界唯一的主體。人類中心主義意識越來越強烈自然成了主體的對立物,人類開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向大自然進軍來滿足人類的貪欲,造成一系列生態危機問題如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生態失衡等,直接威脅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正如恩格斯所說的:“我們必須牢記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血、肉和頭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二、主客二分思維的危機及不同解決方案

文藝復興以后主客二分思維促進了科學的較大發展,而科學的發展確證人是可以高度依賴的理性主體。18世紀休謨提出懷疑論主張。他認為人是無法通過理性去認識外部自在之物的,這標志著主客二分思維危機的萌芽。緊接著出現了一種實證主義的科學觀:“既科學無非是事實的科學,科學不是回答有關價值的問題和有關什么是理性什么不是理性的問題。因為它們超出純粹客觀事實的范圍,而涉及主體的問題。實證主義主張把一切有關主體的問題都排除在外。”胡塞爾認為實證主義的科學觀不僅是片面的而且是錯誤的。因為實證主義忽視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統一關系,看不到客體是由主體賦予的,看不到客觀的事實是依賴主體所建立的理論的。正是主客體關系以實證主義的方式加以解決時,實證主義排斥形而上學和拋棄作為普遍的科學的哲學觀念時,科學研究的最主要的動力就逐漸喪失,哲學的危機日益顯露,尋找哲學的出路便成為哲學各大流派的中心任務。

現象學的創始人胡塞爾清楚地認識到歐洲哲學的危機,他指出;“哲學的危機意味著作為哲學的分支的一切新時代科學的危機,它是一種開始時隱藏著然后日漸顯露出來歐洲的人性本身的危機,這表現在歐洲人的文化生活的總體意義上;這表現在他們的總體的存在上。”胡塞爾認為哲學的根本任務是理性地認識人生和自然在內的整個世界,實證主義排斥探討整個人生有無意義。他所創立的現象學就是要站在事物的立場而不是以主體的立場對意識加以描述,他認為自己的現象學在哲學的嚴格性和關注生命、生活、人性之間找到恰當的表述。但這種描述排斥了主客二分的思維。隨后他的學生海格爾對他的思想做了進一步的發揮,徹底拋棄主客二分思維,即他后期提出的“在的真理”就是一種排除了主客二分而達到主客融合的存在論。海德格爾認為西方近現代哲學中的許多概念都是在主客二分的前提下提出的,必須加以超越,所以他經常援引未受主客二分思維約束的古希臘哲學和中國古代哲學,以便從中發現更具有始源性的真理。他認為真正的哲學根本任務應是揭示“本體論上本原的東西”“根本的東西”即存在本身。傳統的哲學和近代科學掩蓋存在的作用,為了領悟存在需要頓悟需要詩一般的想象,這就容易導致神秘主義的產生。

20世紀初分析哲學的形成使哲學研究從過去的“認識論轉向”向“語言學轉向”過渡即認識的內容轉向了認識的表達,從心理概念轉向語言形式。所謂的關于存在的問題區分為兩類:一類是關于在語言框架內部的關于實體存在的內部問題;另一類是關于世界之存在的形而上學的外部問題。前者可以通過經驗或邏輯方法解決,后者則無需討論,因為它們是無意義的問題。這樣就拒斥了主客二分關系的解決問題,將思想的界限即主體性消解在語言的范圍內。但邏輯經驗主義仍堅持科學知識的客觀真理性仍堅持觀察語言和理論語言的二分,而這點則進一步受到歷史主義學派庫恩等人的質疑和挑戰,他否認客觀真理的存在,認為科學家們認識的世界并不是客觀真理的存在而是主觀約定的世界,其內容是由科學家們的共同信念所決定的。強調滲透在科學理論的形成過程中社會因素、理由因素、心理因素等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而不只是主體人對客體自然的反映的結果。

歷史主義學派庫恩之后的后現代主義者福柯、德里達等對主客二分思維進一步進行了抨擊。福柯將“上帝之死”,發展成為“人之死”他認為不是人作為主體把語言當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語言的存在揭示人的存在意義。這就使主體人的存在像其他的實體性的存在一樣被消解掉了。德里達采用解構方法揭露文本本身的矛盾,摧毀文本原有結構發掘被其中心意義所排除,隱蔽或遺忘的意義,強調意義的多向性和不確定性,顛倒結構的中心和邊緣的關系消除結構中一切確定和固定的東西。他這種無中心和非在場的觀點實則要求改變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從而拋棄與之相關的主體性原則和人類中心論。

自從19世紀80年代晚期林奇、拉圖爾、皮克林等后SSK代表人物在批判布魯爾以對稱性原則為核心的強綱領等SSK理論的同時,也吸收了福柯和德里達解構主義思想,都轉向“科學實踐”的分析,拉圖爾指出“科學實踐本身是主體和客體的區分唯一不起作用的地方。”即主客二分思維消解走向主客相互作用。目前形成三個較為成熟的后SSK學派,即林奇的常人方法論,拉圖爾的行動者網絡理論與皮克林的“沖撞理論”。林奇關注的焦點不是傳統哲學研究的中心問題,如實在論和客觀性等,所以其影響很小。而后兩者則相反主要關注實在論和客觀性等之類的傳統科學哲學研究的主題,提倡一種自然主義經驗研究,試圖消解傳統的主客二分思維。他們把對科學的研究放在正在發生的實踐過程中,傾向于從本體論的角度來理解科學實踐,所以影響很大,成為后SSK的領軍人物。下面詳細介紹后兩者:

1.在拉圖爾的行動者網絡理論中,他用“聯盟”“行動者”“網絡”描述這種物與人的相互作用,試圖消除社會與自然,社會與技術之問的差異。拉圖爾在《科學在行動——怎樣在書會中跟隨科學家與工程師》一書中描述行動中科學的知識網絡的建造與擴散,在這書中對主觀與客觀、社會與自然、價值與真理、理性與非理性、體制與知識的二元對立進行消解,強調在人類活動與非人類活動的領域中各種力量之間不斷地生成、轉移、變化循環往復,突出科學的實踐特性使科學、技術以及科技文化處在一個開放的空間。拉圖爾的理論體現出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地位完全對稱。

2.皮克林的沖撞理論則把科學實踐描述為一種力量的阻抗與適應的辨證史,其分析的對象是機器或思想,而同時認可機器、思想與社會關系所有都交織在一起共同進化。與拉皮爾不同,皮克林把時間置于實踐的顯著位置,更加突出時間的作用,認為主客二分思想所存在的問題要在時間的術語中才能得到真實的理解。而不能像拉圖爾一樣只談論行動者、人類、非人類或在話語中簡單地解決他們。

三、解決危機的出路——主客辨證法

起源于古希臘自然哲學的主客二分思維是西方近代哲學的基石,也正是由于主客二分思維尋求現象背后原因的巨大努力,近代科學誕生在西方便有了方法論基礎。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不難發現主客二分思維也經歷了一個偏重客體一偏重主體一主客交融的發展過程,與之相對應的是自然的附魅一自然的法魅一自然的返魅。直至今天人類面臨諸多環境問題和生存問題等,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沒處理好主客關系,人類主體意識盲目自大。目前的后現代哲學家關于主客二分思想的批判和解構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可還科學的本來面目,讓人類更理智對待人與自然。但他們這種物我不分的實踐將導致人在自然面前無能為力。值得注意的是SSK們的科學實踐分析思想與中國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極為相似的。當前許多西方哲學家把眼光轉向東方的“天人合一”的有機自然觀,并試圖通過研究中國的道家、儒家、墨家思想汲取從根本上解決主客二分思想危機的良方。而中國的“天人合一”思想正是由于僅滿足于對經驗的總結和對現象的描述才阻礙了中國通往近代科學的道路。如果照搬中國的天人合一思想來解決西方主客二分思維所造成的人與自然相對立的困境,歷史證明主客二分思維仍是我們研究發展科學的最佳途徑不能籠統地取消。我認為應是在承認主客二分前提下的主客相互作用的辨證法實踐觀思想這才是我們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的理論基礎和可行性方法。

[參考文獻]

[1]羅賓·柯林伍德,自然的觀念[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9

[3]埃德蒙德·胡塞爾,歐洲科學危機和超驗現象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4]劉放桐,等,新編現代西方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