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觀的出發點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07 03:47:00
導語:唯物史觀的出發點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出發點是現實的個人,這種既區別于唯心史觀的絕對精神,又區別于費爾巴哈的自然的個人,他是從事生產活動的個人,正是這樣的人以及他們的活動,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
任何歷史觀的創立都有一個理論前提或出發點,而出發點不同,對歷史的看法往往大相徑庭。哲學上的歷史觀主要有兩大類: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唯心史觀以人的意識或神、上帝為出發點,認為意識決定社會歷史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出發點是現實的個人,本文就對唯物史觀的出發點做一個粗淺的分析。
1.馬克思對歷史出發點問題的探索一種新哲學的誕生往往是以認識視角的轉變為主要標志的。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過程中,其出發點上經歷了兩次轉變:從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轉到費爾巴哈影響的唯物主義;從費爾巴哈的抽象的人的觀點轉到現實的人的觀點。這兩次轉變和他注重現實問題的研究是分不開的。
1.1青年黑格爾派時期。在1841~1843年間,馬克思的歷史觀屬于青年黑格爾派,他相信思想觀念是歷史發展過程的決定力量。這時馬克思哲學思想的出發點是自我意識。在他的博士論文中,馬克思則認為人和周圍環境相互作用,歷史的發展就取決于這種相互作用的辯證法。同時,馬克思關注了書報檢查制度、林木盜竊等現實問題,關注到了物質利益在社會生活中的決定作用,動搖了他對黑格爾唯心主義的信仰,促使他與青年黑格爾派決裂。可以看出馬克思從來都不是一個徹底的青年黑格爾派。黑格爾的前提是絕對精神,青年黑格爾派的前提是自我意識,都是以主觀意志代替現實的出發點。后來馬克思諷刺他們是“沒有前提”的德國人,滿口講些“震撼世界”的抽象詞句,而根本不去觸動現存世界。
1.2費爾巴哈歷史觀時期。《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時期,馬克思開始從對象性存在或感性存在來懂得人,汲取了費爾巴哈肯定自然對人的重要意義的唯物主義思想,及古典經濟學關于財富是勞動主體本質體現的思想。馬克思的思想屬于費爾巴哈的歷史觀。在《手稿》中他從類本質出發,把人的類本質看作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即勞動,用抽象的類本質認識歷史。這一時期馬克思在人和人的異化勞動理論中,他既不同意黑格爾把人僅僅當成“精神的實體”,又不同意費爾巴哈把人僅僅當成“感性的存在”,而是把人規定為“實踐的主體”,開始從人的對象性活動及其產物——一定的物質財富和一定的社會關系方面來懂得人,表明他向唯物史觀又前進了一步。
1.3利己主義歷史觀時期。184年《神圣家族》的歷史觀從利己主義的人出發,即從有物質需求的個人出發,這比從人的類本質出發更接近現實些,但這種觀點把人作為一個生物體來看待,從人的自然性出發提出物質利益來論證共產主義的合理性,“正是自然的必然性,人的特性,利益把市民社會成員彼此連接起來,他們之間的聯系不是政治生活,而是市民生活。因此……他們不是神類的利己主義,而是利己主義的人”。從這里可以看出1844年馬克思在《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用異化勞動和類本質理論論證共產主義遇到了理論困難,便轉用物質利益原則和個人生存的本生理論論證共產主義。這種歷史觀已經從抽象的人轉化到具體的人,把哲學從天國的云霧中拉回人間。
1.4實踐唯物主義歷史觀時期。1845年,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既批判了唯心主義哲學對人的能動性的抽象發展,又批判了舊唯物主義哲學的直觀性、受動性缺陷,指出人的實踐活動是一種“感性的物質活動”,即物質實踐中揭示了人類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這里就比《1844年手稿》更前進一步,指出了人的實踐本質。在1845—1846年《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發揮了《提綱》中的實踐觀點,并把它作為歷史主體的現實規定性,提出歷史的出發點是“現實的個人”,歷史是現實的個人的活動過程,現實的個人活動創造了歷史。離開了有生命的、現實的個人,就無所謂歷史、也就無所謂社會歷史觀。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歷史的第一個歷史活動,是人類歷史的發源地。
2.《得意志意識形態》中歷史觀的提出方法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前一種考察方法從意識出發,把意識看作是有生命的個人。后一種符合現實生活的考察方法是從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本身出發,把意識僅僅看成是他們的意識”。這里指出了兩種對峙的歷史觀及相應的兩種觀察方法:唯心史觀認為意識決定生活,它的觀察方法是從意識出發,而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則認為“生活決定意識”,“這種觀察方法并不是沒有前提的,它從現實的前提出發,一刻也離不開這種前提”。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提出來的,它不是教條,以拋開的現實的前提。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這就是唯物史觀的前提和出發點,在此基礎上馬克創立了他的新哲學——實踐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給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革世界供給了強大的工具。
3.如何懂得“現實的個人”
3.1“現實的個人”基于對費爾巴哈的超越。現實的個人是針對抽象的人提出來的。費爾巴哈認為宗教和唯心主義的機密在于把人的本質異化即抽象化和絕對化。費爾巴哈把宗教和唯心主義的這種顛倒翻轉過來,用人和人的真實本質取代宗教和唯心主義的抽象的、絕對的本質,把以自然為基礎的人和以自然為基礎的人的關系,作為他哲學的出發點,把歷史看作人的類本質的異化和復歸。但這里的類本質只是人與人的共同性,而不是社會人生,而且由于他不懂得社會實踐的作用,只是直觀地看到了人的類本質,這種本質仍然是抽象的。馬克思超越費爾巴哈的地方,就在于他把勞動實踐看作人的類本質,而勞動就其活動和目的來說,都超出了個人生活的范疇,具有社會心義。所以,人的本質就是其社會眭,“人在本質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3.2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現實的人由一系列范疇所構成。首先,是指“有生命的個人”,這是現實的人的自然基礎,是人的自然屬性。當然,這里不同于費爾巴哈的抽象的自然人,而是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任何歷史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中由于人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地理環境對人類的自然存在起決定作用,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界,人必須服從自然規律,人是自然性的人。其次,是指在一定“物質生活條件下”生存的人。人通過自己的勞動創造的物質生活條件,這是現實的人存在的物質條件。這種物質生活條件決定人們身體的質量和素質。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宗教、哲學、藝術等詹動。再次,是指“現實的人的活動”,即生產物質生活條件的活動,即實踐活動,這是現實的人的生存活動。最后,是指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這是現實的人活動的社會條件。“這種生產第一次是隨著人口的增長而開始的,而生產本身又是以個人彼此之間的交往為前提的。”物質生產活動具有社會性,單個人的活動屬于生命活動,只有兩個以上的人結合起來構成社會,才能進行物質生產活動,這種活動是在交往中實現的。人本質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種關系隨著經濟關系的變化而變化,不同時代的人產生不同的社會關系。這是人的社會屬性。公務員之家:
3.3“現實的個人”成為唯物史觀的出發點。“現實的個人”經過馬克思賦予新義后,成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出發點,這個出發點包含著哲學史上發展起來的一切哲學流派的觀點和抵觸,吸納了人類哲學史發展中的一切優秀成果,使新哲學體系在起點上就立足于哲學發展的最高階段。以這樣的“現實的個人”作為歷史主體,既克服了唯心主義把歷史主體設想為無人身的理性的抽象,又避免了舊唯物主義把歷史主體看作是消極觀望,至多把歷史主體看作是自然人,使辯證法有了真正的主體,因為“現實的個人”是一個抵觸之源,辯證運動實際就是現實的個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自我完善的運動,人類的歷史是現實的個人們自我發展的歷史。以“現實的個人”為分水嶺,把馬克思的唯物史觀與以往的唯心史觀區別開來.事實上二者的區別并不在于是否以人為出發點,而在于以什么樣的人為出發點,凡是以現實的個人為出發點的,從能動的物質生活過程去描繪人的,是唯物史觀;凡是以想象出來的人為出發點的,不以能動的物質生活過程去描繪人的是唯心史觀。在實踐中,我們可以發明唯心史觀和唯物史觀的宏大不同。在中國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如果用唯心主義的觀點,任憑那些意識怎樣作用,也不會把人們從廢墟中解救出來,而是那些救援的人們的實實在在的行動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葉汝賢:唯物史觀發展史[MI.長春:吉林人民出版,1985.
【2】張占生,黃風炎,曾盛林:唯物史觀基礎范疇史綱【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
【3】孫伯鎂: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一章,北京:國民出版社,1984.
【5】【德】費爾巴哈著.基督教的本質【M1,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6】林樂昌,孔祥利: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M】陜西師范大學研究生內部使用教材.
- 上一篇:語文創新人才培養教學改革論文
- 下一篇:中國教育改革話語認知框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