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價值論到本質論分析探討論文

時間:2022-11-24 02:27:00

導語:勞動價值論到本質論分析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勞動價值論到本質論分析探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勞動價值;價值本質;非勞動因素;勞動因素

論文摘要: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存在不完善之處。馬克思價值理論的最高成就是價值本質論,馬克思在勞動價值論的研究中揭示了價值的本質是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這是完善和發展馬克思經濟學說的關鍵。

近年來開展的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討論,反映了現實經濟生活對經濟理論的呼喚,意義十分重大。筆者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存在不完善之處,表現為:僅僅從勞動的角度研究了價值,否定非勞動因素在價值決定中的作用,價值理論體系不完整。馬克思價值理論的最高成就是價值本質論,這是完善和發展馬克思經濟學說的關鍵。

一、馬克思價值本質論

1.價值本質論是馬克思價值理論的基本特點

馬克思在分析商品價值形式或交換價值時指出:“商品只有作為同一的社會單位即人類勞動的表現才具有價值對象性,因而它們的價值對象性純粹是社會的,那末不用說,價值對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會關系中表現出來。”

他在分析商品拜物教時提出:“商品世界的這種拜物教性質,像以上分析已經表明的,是來源于生產商品的勞動所特有的社會性質。”“商品形式的奧秘不過在于: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

在研究平均利潤時馬克思說:“全部困難是由這樣一個事實產生的:商品不只是當作商品來交換,而是當作資本的產品來交換。這些資本要求從剩余價值的總量中,分到和它們各自的量成比例的一份,或者在它們的量相等時,要求分到相等的一份。”‘在這種形式上,資本就意識到自己是一種社會權力;每個資本家都按照他在社會總資本中占有的份額而分享這種權力。”

在地租理論中,馬克思更為明確地說:“任何生產者,不管是從事工業,還是從事農業,孤立地看,都不生產價值或商品。他的產品只有在一定的社會聯系中才成為價值和商品。第一,這個產品是社會勞動的表現,從而,他自己的勞動時間也是整個社會勞動時間的一部分;第二,他的勞動的這種社會性質,通過他的產品的貨幣性質,通過他的產品的由價格決定的普遍的可交換性,表現為他的產品所固有的社會性質。

馬克思的論述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馬克思認為,價值的本質是一種社會關系,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會關系中表現出來;第二,價值的本質是一種社會關系的觀點,貫穿于他的全部經濟理論中;第三,由于在思想深處馬克思認為價值的本質是一種社會關系,這就使他的價值理論即勞動價值論站在時代的最高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馬克思價值本質論通過勞動價值論表現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主要集中在他的商品理論和平均利潤理論中。這些理論,第一,構建了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理論體系,特別是勞動力商品理論和生產價格理論,克服了古典經濟學的局限,把勞動價值論推向新的階段。第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圍繞價值本質理論展開的,反映了價值的本質是一種社會關系。或者說,馬克思價值本質論是通過勞動價值論來表現的。例如,商品價值量的決定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商品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同時,馬克思又指出:“每一個這種單個勞動力,同別一個勞動力一樣,都是同一的人類勞動力,只要它具有社會平均勞動力的性質,起著這種社會平均勞動力的作用,從而在商品的生產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勞動時間或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就說明,在決定商品價值量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背后,是社會力量在起作用。關于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理論,馬克思指出:“私人勞動在事實上證實為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交換使勞動產品之間、從而使生產者之間發生了關系。”其他如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理論、商品拜物教理論、價值形式或交換價值理論、利潤和平均利潤理論、利潤率平均化和生產價格理論、市場價格和市場價值理論、地租理論等,無一不是如此。第三,馬克思發現價值的本質是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但是他只以勞動來表現這種關系,而把勞動以外的因素用抽象化、平均化的方式加以排除,忽略不計或否定了非勞動因素的作用。

馬克思認為,決定價值的勞動不是“有用勞動”,而是“人類勞動本身”,“是人的腦、肌肉、神經、手等等的生產消耗”;它不是“比較復雜的勞動”,而是“簡單平均勞動”,是“每個沒有任何專長的普通人的機體平均具有的簡單勞動力的耗費”,“比較復雜的勞動只是自成的或不如說多倍的簡單勞動”;從量上看,它不是由“單個勞動力”決定,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量”決定;不是所有的社會必要勞動量都能形成價值,而是在“社會必要量”的范圍內社會必要勞動才能形成價值;不是商品生產者的私人勞動決定價值,而是取決于這種勞動能否成為社會總勞動的組成部分。所以,我們要認識決定價值的勞動,就必須從生產商品的勞動中抽象掉“勞動的各種具體形式”,獲得“抽象人類勞動”;把“比較復雜的勞動”換算成“簡單平均勞動”;使“單個勞動力”起著社會平均勞動力的作用,轉化為“平均必要勞動時間或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還應計算出商品的社會需求及投入“社會必要量”的“社會總勞動”及其構成。經過反復的抽象、換算、轉化、計算,我們對勞動還能把握到什么?商品生產者根本無法知道自己的勞動能否形成價值,能形成多少價值。當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時,情況就更復雜、更撲朔迷離。如果說勞動決定價值時,商品生產者無法說明自己的勞動能否成為價值,形成多少價值;而出現生產價格時,社會各部門的生產價格很難說是由勞動來決定的。

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是:馬克思實際上已意識到價值的本質是人的關系,但是,他從勞動價值論的立場出發,堅定不移地貫徹勞動決定價值的觀點,否定非勞動因素在價值決定中的作用。而這一切需要以高度抽象的方法對勞動進行研究,其結果是揭示了價值的本質是人的關系,勞動卻成了不可捉摸難以理解的東西。如果說馬克思在別人看到物與物關系的地方,發現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那么,我們就應該從馬克思論述勞動決定價值的每一處地方,體會到這實質上是在論述人與人的社會關系。

3.“社會總勞動”概念和總量分析方法是馬克思價值本質論向勞動價值論轉化的關鍵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有一個特點,當無法用勞動作為唯一因素說明價值,又難以排除非勞動因素的決定作用時,他往往借助于“社會總勞動”的概念并運用總量分析方法,這一特點貫穿《資本論》全書。

在提出勞動價值理論的初始階段,馬克思就使用了“社會總勞動”的概念。在論述商品拜物教產生的原因時,他指出:“使用物品成為商品,只是因為它們是彼此獨立進行的私人勞動的產品。這種私人勞動的總和形成社會總勞動。……私人勞動在事實上證實為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交換使勞動產品之間、從而使生產者之間發生了關系。……他們的私人勞動的社會關系就表現為現在這個樣子,就是說,不是表現為人們在自己勞動中的直接的社會關系,而是表現為人們之間的物的關系和物之間的社會關系。”

在研究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與勞動價值論的矛盾問題時,馬克思提出價值向生產價格轉化的理論,他的思維進程中出現了廠商、生產部門的價值與社會生產價格不一致的新的矛盾現象。如何解決這個矛盾?馬克思運用總量分析法指出:“一切不同生產部門的利潤的總和,必然等于剩余價值的總和;社會總產品的生產價格的總和,必然等于它的價值的總和。”“只要資本的量相等,那就不管資本的構成如何,它們都會從社會總資本所產生的總剩余價值中分到相等的份額(部分)。”

在地租理論中,馬克思論述道:“地租的量完全不是由地租的獲得者決定的,而是由他沒有參與、和他無關的社會勞動的發展決定的。……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地租的量(從而土地的價值)作為社會總勞動的結果而發展起來。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土地產品的市場和需求會增大;另一方面,對土地本身的直接需求也會增大,因為土地本身對一切可能的甚至非農業的生產部門來說,都是生產競爭的條件。”公務員之家

“社會總勞動”概念,是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最高境界,是馬克思從“勞動決定價值”觀點走向“價值的本質是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理論的起點。馬克思對人類勞動作如此高度的反復的抽象,實際上是在對勞動的層層剝離中,挖出了價值的本質。所提出的“社會總勞動”概念,已失去了人類勞動的成分,成為人們之間的關系。“社會總勞動”理論的全部奧妙就在于:馬克思從人們的社會關系高度論述了勞動在價值決定中的作用。或者說,馬克思從勞動的角度揭示了人們之問的社會關系。這是馬克思的重要貢獻,為我們提供極其重要的理論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如果馬克思能從多角度揭示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其價值理論將會更全面和完整。

二、科學的理論經濟學應以價值本質論為全部理論的基礎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知道: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價值本質論是毛和皮的關系。勞動價值論之毛附在價值本質論之皮上。價值本質論是馬克思價值理論的最高成就,其基本要點可以概括為:以生產關系為基礎的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是價值的本質,這一本質通過許多現象表現出來,其中勞動是一因素,非勞動因素也是表現本質的現象。勞動應包括所有的人類勞動,均可還原為社會必要勞動時問;非勞動因素包含著更多的內容,其基本要素是資源,主要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因素和非勞動因素又可表現為所有權。這一理論給我們的研究以啟發。

1.為勞動價值論的討論提供思路

近年來,國內開展了勞動價值論的大討論,如:關于勞動的爭論;非勞動生產要素是否創造價值;兩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如何決定價值量;價值轉形——兩個等式能否成立;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的論戰;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勞動價值論與其他價值理論的爭論;勞動價值論在現代的發展等。大討論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反映實踐的發展對理論指導需求的迫切性。馬克思的價值本質論為上述討論提供了思路。如非勞動生產要素是否創造價值的討論,目前大致有四種觀點:勞動整體價值論、新勞動價值一元論、廣義價值論和大系統價值論。這些觀點拓展了勞動決定價值理論的思路,但要把非勞動生產要素納入勞動決定價值的理論,是比較勉強的。價值本質理論也許能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另外,對勞動價值論與其他價值理論的爭論,馬克思的價值本質論具有更大的兼容性,可以吸收其他價值理論的精華來充實和完善自身。

2.為建立經濟學新體系提供理論基礎

價值理論是全部經濟學說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以勞動價值論作為其經濟學說乃至全部學說的理論基礎,是由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以及歷史沿革、個人特征共同決定的。《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和勞動價值的理論,揭示了當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運行特點和基本矛盾。現在,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當時所面對和研究的情況有很大不同。我們應該結合新的實際,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認識。”在新的歷史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理論的指導,當務之急是發展和完善價值理論,以馬克思價值本質論為基礎,吸收勞動價值論的精髓,眾采百家之長,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建立價值理論體系,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