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哲學意蘊

時間:2022-04-20 04:45:00

導語:小議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哲學意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哲學意蘊

論文關鍵詞:;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發展;目標和歷史過程的統一;真理和價值的統一

論文摘要:同志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蘊涵著深刻的哲學思想。即人的全面發展是理想目標和歷史過程的統一,是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辯證統一,是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的辮證統一。

同志在繼承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基礎上,結合當前社會實際,創造性的發展了這一思想:“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同志提出的關于人的發展是社會主義新社會本質要求的重要論斷,蘊涵著豐富的哲學思想。

一、人的全面發展是理想目標和歷史過程的統一

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最早萌芽于19世紀歐洲的空想社會主義。以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從抽象的理性原則出發,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理性原則發展的必然結果。他們將人的全面發展寄希望于少數天才人物的頭腦和空想的社會主義環境。這種思想從“一開始就注定要成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詳盡周密,就越是要陷人純粹的幻想。"

馬克思從唯物史觀出發,改造了空想社會主義者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確立了科學的人的全面發展學說。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先天的、天賦的,而是在后天社會實踐和社會生活,特別是生產實踐中形成的。“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關系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馬克思從人的社會關系發展的角度,把人的發展概括為三大歷史過程。“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的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這一階段主要指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低下,社會關系簡單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通過血緣或地域聯結起來的,因而“無論個人還是社會,都不能想象會有自由而充分的發展,因為這樣的發展是同個人和社會之間的原始關系相矛盾的。”到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人與人的關系主要表現為商品、貨幣關系。馬克思把它概括為“物的依賴性”。“在這種社會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物的依賴性關系為社會形成較全面豐富的社會關系,為向共產主義過渡,提供了物質基礎。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主要是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我國已進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如何看待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目標?同志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我們黨既有每個階段的基本綱領即最低綱領,也有確定長遠奮斗目標的最高綱領。“我們對社會未來發展的方向可以做出科學上的預見,但未來的事情具體如何發展,應該由未來的實踐去回答。我們要堅持正確的前進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對遙遠的未來作具體的設想和描繪。以往的經驗教訓已充分說明,這樣做很容易陷人不切實際的空想。”同志結合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實際,明確指出,人的全面發展是目標和過程的統一。一方面,人的全面發展是未來社會的理想目標,“共產主義社會,將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另一方面,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共產主義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充分發展和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實現共產主義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歷史過程。”同時告誡我們“既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堅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腳踏實地地為實現黨在現階段的基本綱領而不懈努力,扎扎實實地做好現階段的每一項工作。忘記遠大理想而只顧眼前,就會失去前進方向;離開現實工作而空談遠大理想,就會脫離實際。”我們應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中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

二、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辯證統一

在“七一”講話中,同志指出:“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

首先,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一方面,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核心目標和歸宿點。社會的發展包括經濟的發展、政治的民主化程度、文化的進步等。這些社會發展歸根到底要通過人的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世界的豐富和完善、體力與智力的發展程度來體現。因此,離開了人的發展就談不上社會的發展。在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的發展將越來越依賴人的素質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人的發展依賴于社會的發展。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一個社會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就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面發展的人只有在全面發展的社會中才能夠實現。正因如此,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是互為前提、互為基石出的關系。

其次,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又不是直接同一的。也就是說,經濟文化發展固然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各種社會條件,但并不一定直接促使人的全面發展。例如,以往我國在發展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單純的注重社會的發展,認為只要社會發展上去了,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會自然而然地得到發展。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并沒有將人的發展提升為社會發展的根本目標。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先進的社會制度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手段,人的幸福與全面發展應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才能永遠具有生機和活力,才不會被人民所拋棄。

最后,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統一是一個動態的、歷史的過程。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不斷推進的歷史發展過程。對此,同志在“七一”講話中已作了回答。這就是:(1)強調實現人們的物質生活的全面發展,提高生活質量,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2)實現人們政治生活的全面發展,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偉大創造精神,保證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權利;(3)實現人們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使人們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實,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4)實現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發展,使人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這就表明,人的全面發展不是一毗而就、自然而然的過程,“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這兩個歷史過程應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地向前發展。”

三、人的全面發展是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的辯證統一

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最高價值目標,是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歸宿。如何實現這一價值目標?同志提出了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

首先,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馬克思主義指出,只有當社會生產力在高度發達的科技推動下極大地發展起來,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也充分地涌流出來以后,那時才能做到,全社會的每一個人不僅生存需要能得到保證,而且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也能得以實現。這個社會的到來,就是全人類的解放。可見,大力發展生產力,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首要條件。由此,同志強調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通過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的改革不斷解放和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在十六大報告中,同志又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要盡快地使全國人民都過上殷實的小康生活,并不斷向更高水平前進。”高度發展的社會生產力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

其次,人的全面發展也離不開先進的社會文化。全面發展的人,包括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健康的體魄等等。只有這樣的人,才能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這就有賴于全社會文化的不斷進步、科學教育的不斷發展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因此,我們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實現人們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

最后,人的全面發展是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體現。我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改革和建設,進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高人的素質,為了人的全面發展。造就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共產黨人為之奮斗的遠大理想和目標。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經濟發展是以犧牲人的全面發展為代價的,占人口極少數那部分人的發展,是以犧牲絕大多數人的發展為條件的。只有社會主義,才把每一個人都作為整個社會活動的最終目的。

由此可見,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既是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的統一,又是社會發展的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正是基于對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和客觀必然性的真理性認識,中國共產黨才提出要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要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正是由于人的全面發展是當代中國共產黨的最高價值目標,才做出要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必然選擇。正如同志所指出:“任何時候我們都必須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祟高理想奮斗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