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批評向度

時間:2022-07-13 11:08:41

導語:哲學批評向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哲學批評向度

一、問題:哲學批判的根源

亞里士多德說,哲學起源于“驚異”。哲學對什么“驚異”?無非是對“問題”產生“驚異”,因此,哲學起源于“驚異”這句話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哲學起源于“問題”。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一書中指出:“古今來人們開始哲理探索,都應起于對自然萬物的驚異;他們先是驚異于種種迷惑的現象,逐漸積累一點一滴的解釋,對一些較重大的問題,例如日月與星的運行,以及宇宙之創生,作出說明。”[1]亞里士多德說:“欲作研究而不先提出疑難,正像要想旅行而不知向何處去的人一樣。”[2]狄德羅也說:“驚奇是一個偉大現象的第一個效果:這是要哲學來消除它的。”[3]黑格爾指出:“一般來說,哲學應當從困惑開始,困惑是與哲學俱來的。”[4]問題既是時代的聲音,也是哲學的生命線。沒有問題就沒有哲學,哲學的歷史就是問題的歷史,哲學是在思考問題中誕生的,問題是哲學史的主旋律。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哲學問題是由泰勒斯提出來的,這就是萬物從何而來又復歸于何處的所謂“本原”問題。“水是萬物的始基”這一問題看似樸素但卻是西方哲學第一個真正的哲學命題。近代哲學家因為思考人類知識的來源問題而展開了經驗論和唯理論之爭,康德通過批判,提出“先天綜合判斷何以可能”這一哲學命題創造性地解答了人類知識的來源問題,但同時康德又給后人留下了“未來的形而上學何以可能”的問題。哲學家總是在解答前人問題的同時又給后人留下新的哲學問題。哲學永遠在思考、追問、解答問題的“途中”或“路上”。問題是哲學永恒的主題。哲學因為問題而展開批判。當代科學哲學家波普指出:“理論對科學知識增長所能做出的最永恒的貢獻就在于提出新問題。問題導致我們科學知識的發展。科學開始并終結于問題。問題不斷地增進科學的深度及其豐富性。”[5]馬克思指出:“一個時代的迫切問題,有著和任何在內容上有根據的因而也是合理的問題共同的命運: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每個問題只要已成為現實的問題,就能得到答案。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6]馬克思的深刻洞察力的一個表現,是“在前人認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卻認為只是問題所在。”[7]哲學問題往往是哲學難題,而哲學難題實質上是人類難題。哲學家把解答哲學難題或人類難題視作自己的神圣使命,所有的哲學概念、哲學方法、哲學運思、哲學體系都是為解答哲學難題或人類難題而創設的。在康德看來不能解決哲學難題這是“哲學的恥辱”。哲學直面的問題,大致可歸為兩類問題即“哲學中的問題”和“問題中的哲學”。所謂“哲學中的問題”是指形而上的哲學問題,如本體論、認識論、生存論、價值觀等;所謂“問題中的哲學”是指現實中隱藏的哲學問題,這是屬于形而下的問題。形而下的問題需要以哲學的方式去反思、提升和超越它。從根本上說,一切真正“哲學中的問題”都來自于“問題中的哲學”。“問題中的哲學”是因,“哲學中的問題”是果。只研究“哲學中的問題”而輕視“問題中的哲學”所創建的哲學體系只能成為沒有根基的“空中樓閣”,只有善于發現和提升現時代中重大哲學問題的哲學家才能真正提出有生命力的哲學理論。

二、懷疑:哲學批判的內驅力

哲學源于問題,發現問題首先需要懷疑。亞里士多德講:“凡愿解惑的人宜先好好地懷疑;由懷疑而發為思考,這引向問題解答。人們若不見有‘結’,也無從進而解脫那‘結’。”[8]黑格爾說:“在懷疑論的面前,人們是懷著很大的敬意的。”[9]他指出,懷疑是一種“具有極高修養的辯證意識。”[10]“懷疑論,一切確定東西的辯證法,是哲學史的一個必然的環節。”[11]馬克思稱贊懷疑論者是“哲學家中的學者。”[12]恩格斯認為,懷疑論在“哲學的發展上是起到過重要作用的。”[13]古希臘皮浪提出“不作任何決定,懸擱判斷。”[14]首倡“懸擱判斷”的懷疑論,在他看來:“每一個相等的命題都有一個相等的命題和它對立,我們相信人只要停止判斷,就會得到這個結論。”[15]高爾吉亞在他的著作《論非存在或論自然》中提出的三個著名懷疑論命題:“第一,無物存在;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人也無法認識它;第三,即便可以認識它,也無法把它告訴別人。”[16]從根本上否定了自然哲學的宇宙觀和真理的存在,對后世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蘇格拉底說,未經審慎的生活是不值得一過的生活。當人們都熱衷于應用亞里士多德《工具論》中的演繹方法時,近代實驗科學的鼻祖培根在其《新工具》中對傳統的演繹邏輯提出質疑,推崇歸納邏輯和歸納方法;當主流的知識觀都強調知識是普遍的、客觀的、必然的、確定的,絕對不可錯之時,笛卡爾提出“懷疑一切”的方法論原則和“我思故我在”的哲學命題,首先對主張絕對不可錯論的主流知識觀提出質疑;但在康德、海德格爾、薩特看來,笛卡爾的“我”、“思”、“在”三個理論支點也是不自明的、未經證明的,同樣必須對其進行懷疑和揚棄;休謨既是英國經驗論的繼承者,也是英國經驗論的終結者,休謨以“不可知”的懷疑方式切斷了經驗論這條通達知識的道路;正是休謨把康德從“獨斷主義的迷夢”中驚醒,康德從此才開始質疑“理性”的能力,并由此開創了一條批判哲學的道路,引起了一場“哥白尼式的哲學革命”;現代、后現代西方哲學更是顯現出哲學的懷疑威力,以叔本華、尼采、柏格森、克爾凱郭爾等為代表的非理性主義哲學對與柏拉圖_笛卡兒—黑格爾為代表的理性主義哲學傳統進行了徹底的懷疑和顛覆,導致了現代人本主義哲學的產生;而“拒斥形而上學”、“哲學的死亡”和“哲學的終結”等這股強大的懷疑思潮,用不確定性取代確定性,反對絕對性、整體性、共性,反對基礎主義,追求差異性、多元性、破碎性,促進了后現代哲學的誕生。由此可見,以其說“懷疑”是人類智慧的“怪胎”,不如說懷疑是人類正常而獨特的哲學思維方式。在維特根斯坦看來:“一旦新的思維方式被建立起來,許多舊的問題就會消失。確實,這些問題會變得難以理解。因為,這些問題與我們表達我們自己的方式一同發展。如果我們自己選擇了一種新的表達方式,這些舊的問題就會與舊的外衣一同被遺棄。”[17]哲學的歷史,沒有“懷疑”是不可想象的。“懷疑”永遠是哲學批判的內驅力,哲學因為有了“懷疑”才變得蓬勃生機,“懷疑”為哲學產生與演變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和活力。懷疑是哲學創造的助產婆。懷疑在不斷挑戰人類心智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拔高人類智力水平的高度。

三、理論批判和現實批判:哲學批判的向度

如果說哲學因為問題而懷疑,那么同樣哲學也因為懷疑而批判。如羅素所說:“哲學的根本特征———是批判,它批判性地考察運用于科學和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原則;它尋找任何可能存在于這些原則中的自相矛盾之處,它只有在批判研究的結果表明沒有出現拒絕它們的理由時,才接受它們。”[18]“懷疑論把那個傳統本身具有的理性批判精神應用于自身。”[19]由于哲學問題包括“哲學中的問題”和“問題中的哲學”兩個方面,因而哲學批判便有了理論批判和現實批判兩個向度。哲學的理論批判就是通過對哲學理論的前提進行懷疑與反思,邏輯論證,澄清概念,發現理論困境,讓“不明的前提”變成“自明的前提”,讓被遮蔽的“邏輯基礎”“敞亮”開來,從而為徹底的哲學理論奠定堅實的邏輯基礎。現實批判就是以哲學的方式去發現現實矛盾,捕捉、批判、化解、引領現實問題,為實現人類幸福生活設計理想藍圖。哲學的現實批判與理論批判相互依賴,辯證統一。純粹的理論批判和純粹的現實批判都是不可能的。離開現實批判的理論批判是空洞的,離開理論批判的現實批判是盲目的。現實批判是理論批判的源頭活水,理論批判永遠是現實批判的清醒劑和指南針。真正的哲學批判從來都不是概念或理論的純粹思辨,哲學批判的棱角總是伸向時代的根本性問題。真正的哲學產生于危機的時代,哪里有時代的危機,哪里就有哲學。哲學總是在危機中尋找希望,如生活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的蘇格拉底面對希臘各城邦處于分崩離析的狀態,他針砭時弊,自喻為神圣的雅典牛虻;近代在經濟上落后于英國、政治上落后于法國的德國盡管沒有首先實現資產階級經濟革命和政治革命,但卻率先完成了哲學革命。以康德、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是近代德國時代危機的產物;馬克思哲學當然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直接繼承者,但是馬克思哲學的真正使命是要解答現實中最為迫切的問題,這就是要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用“武器的批判”代替“批判的武器”,實際地改變和推翻奴役人、壓迫人的現實狀況,使無產階級和人類獲得真正的解放和自由等現實問題。作為繼承馬克思哲學批判精神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學派直接將其理論定位于“社會批判理論”上;而被認為最為難懂的后現代哲學看似零亂雜多,但其主旨是通過反思和批判現代性在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領域隱藏的深刻危機,為人獲得自由和幸福提出建設性的方案。

總之,哲學批判應在理論批判和現實批判之間、形上批判與形下批判之間、“批判的武器”與“武器的批判”之間構建必要的張力,既要“上得去”又要“下得來”,既要“進得去”又要“出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