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精神與中國社會發展
時間:2022-03-18 11:16:50
導語:哲學精神與中國社會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哲學是思想發展的精粹,在中國漫長的文明進程中,哲學精神的血液浸潤著中華文明的成長。現時代資本主義縱深發展以及由其帶來的利益本位價值觀的塵囂掩蓋了哲學精神對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如何推開資本的鐵幕,還原中國社會發展的哲學精神,關乎民族命運和中華文明的前途。深入探索哲學與中國社會發展的顯性關系和隱性線索,把握哲學精神對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對于我們認識哲學精神的重要價值,錨定中國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關鍵詞:哲學精神;社會主義;中華文明;全面小康社會
一、哲學精神的重要現實價值和社會發展意義
(一)哲學精神的本質與哲學的現狀
哲學精神的本質是求索———向未知的領域發起不計生死的挑戰。這樣的哲學精神注定會使哲學成為極少數頭腦才能佩戴的桂冠。正因如此,哲學從事者以巨大的自我犧牲追索到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和方向,使得在每一個時代,哲學都成為極其重要的時代精神先鋒。但是近代以來,在資本的支配下,哲學暗淡了,被誤解了,哲學的形象被“異化”了,哲學精神被深埋于資本大潮之下。在當下抽象統治世界的歷史語境中,反而沒有了抽象的哲學一席之地,資本統治世界導致的哲學失語就此產生,哲學精神的旁落也就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深沉的痛苦和最致命的弱點。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階段性遞增空間擴大,已經造成了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這一“第二形態”①正在發生異化,“資本主義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1],我們又不得不敏銳地嗅到,資本的統治在逐漸侵入到精神領域———資本在慢慢從不自覺向自覺轉變,資本也在產生著自我的異化,活的生產的資本在向活的自覺的資本進化,以物的依賴性為主的人的獨立性趨向發展為以物和精神的雙重依賴性為主的人肉體的獨立性。人的境況的這種惡化,顯性為資本主義的縱深發展背景下金錢標準的支配地位,隱性根源在哲學精神的缺位。“世界不再被追問‘是什么’?人們關注的是世界的‘如何’?傳統形而上學的歷史基礎與理論內容都已被置換,技術的世界取代了形而上學的世界。”[2]這種境況的直接后果就是人的類存在被消解為無理性的生產理性和消費理性,每個人都圍繞在資本周圍,喪失對自身價值和生存意義的求索和渴望。這樣一個資本化了的社會,顯然是在承認在人性這一跳板上把人性送入。而實現把人性送入的第一步就是消解哲學,消解哲學精神對人的肯定,而這“一種從內部瓦解掉哲學的潮流實際上在上世紀已經悄然興起”,“那個被哲學所追問的世界的本源和真實被這些后現代主義者和新實用主義者以語言游戲和信念的方式化解掉了,對他們來說,根本不存在一個客觀的真理和實在的本質,有的只是相對于使用語言來說的主體的合理性和說服力”[3],這就在根本上開啟了終結哲學精神對現時代社會的影響力的進程。
(二)哲學精神與人類文明發展
哲學精神的遭遇會在人類文明史視野中呈現怎樣的變數呢?縱覽西方文明發展脈絡,哲學往往扮演了時展的領頭羊。整個西方文明史中,作為文化命脈的哲學在每一個時代都是極為令人矚目的巔峰。從泰勒斯肇端的西方哲學物質本源追問,到柏拉圖的理念論建構的理性的王國,而后是中世紀哲學和神學的斗爭下唯名論和實在論的真理和迷信之爭,繼之是經驗論和唯理論的自然科學之辯,舊的哲學爭辯模式終結于德國古典哲學,由馬克思開啟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新局面,而近代后西方哲學流派各發其聲,產生交輝影響的就是西方文明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哲學精神。在發軔到壯大的過程中,哲學引領了時代的發展,戰勝了神學的愚昧,擠壓了不可知論的生存空間,為知識尋求到被認可,為人類文明拓展了邊界。借鑒而知,一種文明的發展,是萬萬不可缺少哲學求知精神和真理精神的。縱然是在當下資本主義縱深化發展的后現代語境中,我們依然要堅守哲學這塊知識陣地,從宏觀角度把握人類文明走向與共同命運,用哲學精神的理性對抗人類的非理性,才能用正確的哲學武器抵御資本異化的鏡像,透視社會生產發展的本質,正確把握人類文明發展的脈搏和軌跡,引領人類文明向更為合理的社會制度發展。
(三)哲學精神建構人類生存意義
生存的意義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只要人類存在著,就會面臨對自身價值和意義的求索。這種求索既體現在個體對自我生命的認知,也體現在群體對集體命運的關注。這樣的關注直接構成了人從哪里來往哪里去的本質性界說。但是我們知道,隨著人類已知領域的逐漸擴大,人對自我命運的認知也會逐漸擴大,并不斷更新世界觀,從而走向人類歷史的新領域。而勾勒這種未來圖景的橋梁就是哲學,哲學不同于普通科學,也不同于神學,哲學是在客觀的合理性之上建構起來的未來圖景,這從根本上規定了哲學求索結果的現實可能性。而驅動哲學進行持久探索的就是哲學精神:對真理的追求、對知識的熱情、對生命的敬畏。哲學史上開拓進取的哲學家們并沒有直接從哲學獲得利益,他們對哲學的追求和探索是出于自覺的使命,康德、尼采等真正的哲學家具有不問犧牲的哲學精神。正是在這樣的哲學精神驅動下,哲學才能純粹地為人類整體的生存需求獲得普遍的利益。哲學家們探尋生存意義的第一步,就是自建一套規則去批判和重建。“維也納學派哲學家們‘不滿’黑格爾的學說———他們被稱之為邏輯經驗主義者是在其學說逐漸產生影響之后的事,認為黑格爾著作中許多詞句,既非分析命題,又非經驗命題,而是無意義的形而上學命題,他們用‘可證實標準’來區分有意義的經驗命題或科學命題和無意義的形而上學命題。他們把這種方法稱之為分析的方法。”[4]通過方法論之爭,改換的是哲學探求的結論。黑格爾運用其辯證法,得出絕對精神的結論,將人世的一切歸結為絕對精神的外化和自身實現,這是對人的生存意義的一個巨大的限制。而黑格爾這種路徑,也正是他看到康德學說強調絕對律令的不足而產生的新解釋理念。當然,康德二律背反與先驗理性批判等體系,實現的是對經驗的總結和概括,而黑格爾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企圖用思辨統御經驗,從而得出與康德“造出一個上帝”不同的理念之塔:絕對精神。他們都試圖將人的存在和意義歸結于某一個圖騰或者文化形象,然而18世紀以來的啟蒙,則是根本不可能使這種建構成立,因而唯心的信仰之塔被推倒后,我們在面臨資本主義這個過于物性的世界時反而失去了自我。面對這種境況最亟需的任務是尋求對世界理性的解釋,對人的價值理性的定位,而后才能尋求到對人的生存價值和意義的普遍的理解與贊同,從而實現對人類價值實現的引導。
二、哲學精神指引著當代中國社會全面建設進程
(一)哲學精神指引改革進程和方向
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進入改革攻堅期,改革進程步入深水區。改革無疑是當代中國社會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然而改革首先破除的就是隱于社會發展中的利益關系。在北大考察時指出:“推進中國改革發展,實現現代化,需要哲學精神指引,需要歷史鏡鑒啟迪,需要文學力量推動。”[5]毋庸置疑,馬克思主義哲學精神的核心就是實事求是。在我們面臨改革重大利益調整的時候,既要充分認清調整利益格局的重大現實性困難,也要用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正視歷史變革。在改革進程中實事求是,就是要認清利益是馬克思學說中對資本主義經濟批判的核心所在,認清利益具體表現為利潤,核心要素是剩余價值,認清剩余價值則是統治人的無生命主體。面對利益格局的變化,很容易造成牽引拉動,導致改革危機。因而在改革中,如何保證改革的方向不動搖,確保改革的效果不打折扣,穩妥推進改革整個進程,需要全黨上下實事求是。改革帶來的大調整,需要實事求是作為堅定的精神柱石支撐起改革大棋局。生產力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核心途徑,屬于器物這一層面。但作為“道”這一層面的要求而言,實事求是的哲學精神恰恰充當了當之無愧的第一小提琴手,指引了當代中國社會發展。
(二)哲學精神指引精神文明建設
精神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是社會發展的一體兩翼。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精神文明的建設也在近年來日益提上重要日程。精神文明是社會發展的軟實力,豐富和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內涵,需要倡導個體主體性的參與,也需要重視集體主義價值導向性和規約性。近代以來的啟蒙哲學,始終強調人的發現和實現。人本主義邏輯始終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十分關注的現實性問題,馬克思所有的學說本質上都是為了實現人的價值而創立的。因此,在精神文明建設中,應重視個人對自我的認識和實現,重視個人對精神文明建設的貢獻,這就需要哲學精神去引導個人發現自己,認識自我,正如古希臘德爾斐神廟上的那句話,“認識你自己”。只有認識了自己,才會認識自己在社會建設和發展中的角色,才會真正地在精神文明建設中成長為真正的主人翁,推動社會文明。這也是為什么蘇格拉底將“認識你自己”作為哲學宣言的重要用意:認識自己不僅是自己的事情,更是社會的事情,也是人類歷史的事情。同時,精神文明建設也需要哲學精神確保集體主義價值取向的重要地位。正是因為哲學具有高度的統籌視域,所以才能更加深刻地闡釋作為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哲學立場:不僅是社會治理的需要,更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人類的發展是群體的發展,任何時候的群氓意識和集體的無意識,均會造成巨大的歷史災難,十字軍東征和兩次世界大戰是鮮血寫就的教訓。沒有哲學精神引領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很容易造成納粹主義、軍國主義,而擁有哲學精神主導的頭腦,會站在歷史和文明的高度審視集體的決策和行為,從而引導精神文明建設朝著有意義的方向發展。中國數千年的發展歷史充分證明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與和平指向,這也同樣解釋了四大文明古國為什么唯有華夏文明的傳承未曾斷代,這其中既有中國傳統哲學精神“同”與“和”的理念,也有近代以來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向共產主義社會的價值取向,這些優秀的哲學傳統所具有的哲學精神,既引領著我們歷史上文化的輝煌,也引領著我們在現代精神文明建設中的輝煌。
(三)哲學精神指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當前中國的發展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階段,民生的關注需要人的關懷。制度體制的變革需要核心治理理念的統領。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宗旨,始終把實現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當作使命追求。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精神就是關注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馬克思關注人的生存境況,在最初遭遇林木盜竊法事件的困難后就轉而深入研究政治經濟學問題,這直接關注的是廣大無產階級的階級生存基礎和現狀。正如馬克思早年在文中曾寫過為人類幸福工作的理想一樣,馬克思在其哲學探索中始終關懷的是無產階級的生存狀況,他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實現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傾注了他對于建設美好社會的全部心血,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說中,唯物論、辯證法和唯物史觀三者的核心指向和價值旨歸是共產主義。因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內涵與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著高度的契合和同質性。同時,中國傳統哲學中“大同”“小康”思想,強調社會的公平和正義、百姓的幸福和安康、天下的治平與和諧,都體現了哲學精神對世俗社會的期望和引導,與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著生動的互證互解。
三、哲學精神規約著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基石性問題
(一)哲學精神的基礎性地位
作為最高的智慧結晶,哲學始終回答或正在回答人類文明已知或者未知的一個個問題。哲學派別林立,流派紛呈,然而哲學對知識的熱情卻千面一體。一個個哲學派別的興衰枯榮襯映出人們對人類社會的不同關注層面,一批批哲學家的熙來攘往寫意著古往今來有限的個體對無限的知識的向往,光怪陸離的哲學學說和現象構成了一幅幅撲朔迷離的場景。然而在這個哲學的舞臺上,斑駁陸離的觀點透露出內容的貧乏與重復,新穎時髦的術語遮蓋不住模仿的陳舊痕跡,以至羅蒂借用了一句好萊塢的行話形容哲學場景:“我們每個人都是五分鐘的明星”[6]。但是這并不能抹殺哲學精神在當代社會的基礎性地位。沒有哲學精神規約性,人們就會“無所厝手足”,不知心之所歸,生而為何。哲學精神的存在,要比宗教更具有現實性意義,并且哲學精神內涵的開拓進取的精神特質,無疑對與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重要的能動性價值,這都是宗教所不能比肩的。但是宗教相對于哲學的容易接受性,又給哲學提出了挑戰。在爭奪人類頭腦的戰役中,宗教始終是哲學的勁敵。這不是因為哲學的無能,而是因為哲學探求知識的艱澀和辛苦,與簡單地從宗教獲取慰藉實屬于兩個極端。并且,哲學是對知識的高度抽象,這種工作需要人們具有高度的自覺、自為意識,而宗教卻始終強調皈依與虔信,滿足了人的惰性。但縱然如此,哲學構成人類對世界基礎性認識的學科性質沒有變。因為哲學正確的界劃,我們才能夠正確地進行實踐活動,正確地處理人類活動與自然界的關系。哲學精神在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使我們能夠認清哲學的本源所在,擔當起振興哲學精神的重任。
(二)哲學精神回應著當代中國社會發展遇到的根本性問題
社會的發展需要合理的框架,進而從事相應的建設。而社會發展的核心理念也需要在一定框架內建構,這個框架就是哲學所指向的價值歸宿。要構建我們的社會核心理念,首先需要哲學構建一個牢不可破的信念塔。在現行可能的精神領域內,迷信早就失去了自己的位置,神學也解釋不了諸多的人世問題,精神學科和心理學局限性太明顯,自然科學無法解決人類生存的問題,只有哲學在始終不渝地探索著人類生存的終極意義。在中國同樣如此,宗教無法解決,不存在神學的地位,面對脫離封建社會民主風氣大開之后的中國,在順應改革開放的同時,需要解決中國社會發展的根本性問題。這種問題的解決需要發揮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作用,而中華文明持續發展是原生源泉。這種關乎核心問題的解決,歸根結底需要提倡哲學精神,彰顯哲學精神對世俗社會的影響和滲透,“哲學是哲學精神的外化體現,只有當我們具有了這種哲學精神,才能擁有‘哲學感覺’,才能真正地與(古代的、現代的)哲學家們進行平等‘對話’,而不是‘研究’、‘意識形態的批判’或‘全盤接受’。”[4]所以在面對哲學的時候,在建構和發展哲學精神的時候,要認識到哲學對于探索的包容性,也要認識到哲學精神對于哲學探索的指導性原則,在深刻把握了哲學精神的內涵和外延之后,回應當代中國社會發展面臨的生態問題、收入差距過大問題、改革發展問題、民生問題等發展困境。密涅瓦的貓頭鷹總在黃昏時候起飛,我們應當對哲學有信心,必須不遺余力地推進哲學研究,以哲學精神為文化發展核心驅動力,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中擔當起真正的時代先鋒。
作者:熊久勛 李曉陽 單位:南京政治學院 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5.
[2]仰海峰.人的單向度化與形而上學的回歸———讀《單向度的人》[J].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2007(03).
[3]藍江.現時代的哲學使命[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5(3).
[4]潘天群.后現代主義的背后———論哲學精神[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1995(1).
[5].人生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05-05(01).
[6]趙敦華.現代西方哲學新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282.
- 上一篇:情景教學在初中數學中的應用
- 下一篇: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景教學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