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哲學視域下跆拳道訓練理念探討
時間:2022-06-22 09:59:33
導語:技術哲學視域下跆拳道訓練理念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現代跆拳道訓練的技術化思想在跆拳道訓練中的不斷演進,競技訓練的科學理念逐漸被功利化、單一化的技術理念所取代,而訓練中的人文關懷和跆拳道本身的文化價值逐漸被淡化,使得訓練目的出現了本末倒置的現象。本文從技術哲學的角度出發提出訓練中的人文訓練的理念述求。
關鍵詞:技術哲學;跆拳道;訓練理念
自“科學訓練”向體育界開始滲透的時候起,人類運動的極限便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各種戰術以及技術也面臨著一次又一次的革新。運動員正接受著近似于“處方式”的訓練計劃,似乎一旦脫離了科技的訓練支撐,運動員的成績將會一落千丈,而競技水平也將會隨之遜色,其訓練也將會是盲目無效的。然而,隨著運動員的運動極限不斷的被訓練中的科學技術所開發,這種固化的科學技術模式已悄然演化成一種絕對的意識形態,利用科學技術的邏輯將訓練過程與運動員進行新的公式化羅列,將運動員本身所具有的激情與理想、本能與反應都將視為技術的“持存物”。另一方面在訓練中我們常見的訓練經驗與心得體會,訓練中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以及訓練和比賽中的心理波動都將變成可計算的技術參數,如此一來,運動訓練這一以“人”為主題的活動必然喪失了其“人文”價值,進而導致純粹技術主義的完全滲透。鑒于此,本人從技術哲學角度出發,綜合當下人們對人文的關懷,對當下跆拳道訓練理念進行重新審視。
1運動員訓練中的“技術”與科學的關系
1.1相關概念辨析與訓練中技術的定位
從技術哲學的角度去審視跆拳道訓練的問題,就必須要分清技術和科學的關系。通常情況下我們會將科學定義為探知社會與未知自然界的研究活動,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認知體系;而我們常說的技術則是在一系列改造和探索活動中采用的所有方法和技能的總和。科學和技術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研究目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圍三個方面來區分,首先科學的目的是在探索自然規律,而技術則是直接指向物質利益,帶有明顯的功利性;其次,兩者的研究對象也有所偏頗,科學研究針對的是客觀的自然和社會現象,而技術的研究對象則是以人化的自然以及社會的組織系統等。因此,我們認為技術與人們的生活有著直接的聯系,更具有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另外,科學研究的活動范圍較為寬泛,常常會側重于精神與智力方面的活動,而技術活動則常常有著明確的計劃和實施步驟。基于技術的角度來分析跆拳道運動員的“技術化”訓練,(1)比賽成績的提高是訓練中“技術”運用的基石,具有明顯的功利性;(2)訓練的安排來自教練員的經驗積累和不同運動員的實踐反饋;(3)技術體系的構建體現在步驟嚴密而緊湊的訓練設計和編排。在當下人體科學與自然科學融合進入訓練設計的背景下,技術化伴隨著科學化的融合,在訓練中技術的運用已然走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這種目標性、單一性、控制性強的訓練理念極大的提高了運動員的競技水平,不斷的挑戰著人類的運動極限。一方面訓練中存在的復雜和模糊的迷霧在技術化訓練中被層層的剝離開來,給教練和運動員更清晰和直觀的觀察到訓練缺陷;另一方面技術絕對化的訓練傾向,使得訓練活動儼然成為了技術價值體現的附庸,這種極端功利化的訓練現象,也必將會導致技術設計走向一個技術誤區,運動員也將會變成技術試驗的犧牲品。因此,在訓練中轉變訓練理念將成為一個走出技術訓練困境必不可少的手段。
1.2“技術化”訓練過程的意識價值錯位
無論人們對技術和科學兩個概念進行怎樣嚴謹的學術區分,然而在現實社會的生活中兩者的區別卻伴隨著技術科學化抑或是科學技術化等的發展綁裹的嚴絲合縫難以區分。因此,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兩者都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關系。本格勒提出“在文明的都市中,技術厭倦于作為生命的仆人,而開始使其本身成為暴君”。而在現代社會的發展歷程中,技術帶來了極大的物質財富。同時,技術也推動著科學朝向物質的方向延伸,物質不能豐富科學,然而為了物質的豐富卻利用著、占據著科學,科學已然失去了獨立的純在本位。進而有人開始提出反思,美國在19世紀發起“純科學”運動,并期望以此來將科學與技術進行區分,托馬斯•赫胥黎提出“人們稱做應用科學的那種知識不過是純科學對一些特殊類型問題的應用而已”。因此,如果科學與技術繼續糾纏不能區分,那么科學也將會面臨違反人性發展的尷尬局面。同樣的道理,跆拳道運動員在訓練中不能僅僅依賴技術進行功利化的設計與安排,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知識技術化的當下,將技術科學運用到運動員的訓練中必將是運動訓練的意識錯位。
2跆拳道訓練中的“技術”本位錯置
2.1技術化訓練后運動員的健康危機
現代跆拳道運動員訓練中的傷病似乎已成為一種常態,而當下技術運用的目的則是實現運動員能量的最大化。技術思維指導下的技術訓練將運動員的運動能力結構進行細化與分解,從而實現競技能力的最大化轉化。然而,正是這種單一和最大化的要求在有效的提高了運動員的訓練效果的同時卻也不斷的加大了訓練負荷的刺激,這種刺激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對人體進行著報復。傷病成為了運動員的常見現象,同時運動員也成為了一個個不斷進行技術試驗的對象。朱麗華、劉柏等人通過對國家跆拳道奧運集訓運動員進行了運動創傷方面的調查,調查結果令人傷感。一方面是集體和個人的榮譽,另一方面卻又是個人的傷痕累累。調查的對象為48名現役運動員,其中傷病43人,傷病率達到了驚人的89.6%,而最為常見的傷病是髕尖損傷、踝關節韌帶損傷以及局部骨折損傷等現象。在調查的運動員當中,帶傷訓練的也占到了相當的比例,為61.5%。出現這種情況與訓練的技術化有著必然的聯系,這種單一的技術結構訓練未必就是訓練的最佳手段,這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
2.2訓練技術化的人文缺失
訓練中通過技術的解蔽功能,不斷地探尋著人體運動的發展規律,在運動員不斷“物化”的過程中將人與世界統一化、標準化。訓練中也會運用到各種科技手段并通過特定的數學公式、物理定理將運動員的訓練進行模型化。同時,也運用技術的計算功能將繁瑣的訓練過程進行整合,人為的將訓練管理變成了可定性、定量控制的數學模型,生硬的數字化管理也使得運動員的個人主觀能動性被忽視,連帶的運動員的個性、氣質、意志以及教練員多年的經驗、訓練藝術、個人魅力都將被隔離在訓練系統之外,訓練中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以及跆拳道的人文精神在此時都會變作一連串的數字語言。誠然訓練中的生物生化以及生物力學可以進行數字化,但訓練中的人文與精神卻無法進行數字化歸訓,而后者的變化卻往往會引起前者的質變,普里戈津提出的耗散結構理論闡述的運動員競技能力非確定性就是這樣一個道理。因此,我們必須認可訓練的人文與自然特性,而在訓練過程中運用技術解構訓練迷霧的同時也要遵循訓練的固有的規律。訓練的技術理性與主題“人”的關系的倒置,必將把運動員推向物化的深淵,技術可以通過各種手段實現對主體“人”的現實控制,然而這種技術文明卻將人類依附自然界的神秘力量而存在的文化現象付之一炬,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高科技的技術儀器,似乎這才是“科學訓練”的全部意義。現實背景下,各種科技手段無論是否對運動員造成了傷害,都將會被技術手段所獲取的成績所淹沒,如果這一訓練理念不得以反思,運動訓練所追求的人類文明將走向無意義的危險邊緣。
3跆拳道訓練理念的思考
3.1從技術哲學到人文關懷
哲學的基本目標所在即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理解人存在的本質。而面對訓練中“捆綁困境”,我們應當對技術生存重新認識,對技術理性這一意識形態批判認知,達到人與物的和諧延續。海德格爾將技術看作是人類進行活動和思維的座駕,而當這個“座駕”向人類發出要求和指令的時候人類活動的本質便失衡了。哈貝馬斯認為采用交往理論來解除人類的技術危機才能把技術知識轉化為社會生活的實踐意識,即人本主義和技術主義之間體現的一種民主對話的活動。站在人文關懷理念的角度來看跆拳道訓練,必然是要重新建立具有可延續性的運動員發展空間,實現運動員與教練員為主的人與人、人與技術、人與技術文化之間的和諧發展。對運動訓練技術理念所帶來問題的反思并不是要否定現代技術在運動訓練中的價值,而是要從辯證的角度出發,抑制技術理念所帶來的理性極端,從人文文化的角度將科學與技術合理的分離,構建訓練的“人文生態”,實現訓練活動中人性與技術的和諧共存。
3.2訓練中跆拳道文化的人文述求
在現實的訓練體系中,經驗和技術共同解決“怎么練”的問題,而跆拳道本身的身體文化和精神文化這一本體在訓練中往往得不到重視,跆拳道獨具一格的外在美與內在修養提升了人們的感性認識,作為跆拳道文化內涵的跆拳道禮儀規范、傳承方式以及跆拳道的制度層次等承載著跆拳道的歷史沉淀,并在一定程度上啟迪著人們的心靈。然而功利主義思想下的技術訓練思維卻一味地追求著運動成績本身,忽視了跆拳道本身的文化價值本位,這不能不說是現代訓練體系的人文缺失。跆拳道的內在文化述求也正是人們從物質主義的世界中通過訓練活動所達到的一種心靈的超脫,讓跆拳道訓練者在自我的精神世界里有所寄托,而不是一味的在現代技術理念的訓練中消耗著身體的青春,實現著競技技術的最大化發展,從而體現運動員的人本價值,擺脫運動員的物化控制。因此,在進行有效訓練的同時將跆拳道的文化滲透其中是一件勢在必行的事情。
4結束語
跆拳道本身的文化價值和運動員的人文關懷在現代科技全方位的滲透下面臨著被顛覆的危機,無論是技術本身在運動訓練中的直接應用還是其所具有的意識形態的間接參與都將成為訓練技術化的標志,但絕對的技術化參與必將讓運動訓練走向“人性”機械化的不歸途。人本述求是人與物、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定位,訓練技術與訓練藝術價值在跆拳道本身的文化內涵上的有機統一才是跆拳道訓練的真實目的,這也是科學訓練思想的人文呼喚。
作者:駱甜甜 單位:四川省運動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陳昌曙,遠德玉.也談技術哲學的研究綱領——兼與張華夏、張志林教授商談[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17(7):39~43.
[2]陳凡,陳玉林.技術概念與技術文化的建構[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8,25(3):39~45.
[3]王能東.技術生存論——趨向綠色技術生存的哲學思考[J].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5.
[4]盧元鎮,馬廉禎.曼富萊德•艾瓦德沉浮錄——東德體育教訓之二[J].體育文化導刊,2005,(7):56~58.
[5]錢兆華.從科學的構成看科學與經驗的關系——也談“李約瑟難題”[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27~31.
[6]喬瑞金,牟煥森,管曉剛.技術哲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7]袁勤,范國梁,李平.我國現代運動的主要特征[J].山東體育科技,2001(2).
[8]劉衛軍編著.跆拳道[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0.
[9]劉偉玲,岳海華.跆拳道體能訓練與方法[J].山西體育科技,2011,78~80.
[10]張傳龍,鄭麗梅.跆拳道運動員下肢速度力量訓練方法探討[J].內江科技,2007(5):31.
- 上一篇:微信與醫學生學習調查分析
- 下一篇:小學生體育學習興趣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