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語言哲學流變的意義闡釋
時間:2022-10-25 10:14:28
導語:西方語言哲學流變的意義闡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西方語言哲學眾多學派在對意義的探究中形成了自身的研究體系。梳理語言意義理論的流變及其影響可以發現,形式語義學關注語言的邏輯功能和意義的確定性,語境決定論強調語境在意義解讀中的作用。在關于意義闡釋的西方語言哲學理論中,語言用法論主張意義即使用,語言意義呈現多義性和動態性,影響了語言哲學研究內涵的演變。在現代技術推動的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語料庫語言學研究注重意義單位的考察,構建了意義共享機制的研究范式,這些思想體現了語義和語用的互動關系,對未來的意義研究產生了深刻影響。
關鍵詞:語言哲學;意義闡釋;語言用法論;意義單位
一、引言
從古至今,哲學與語言研究的關系源遠流長,對語言意義的探索更是哲學研究的核心議題之一。西方哲學研究的范疇和方法不斷發展,實現了從本體論到認識論到語言轉向的轉變過程,在各個階段關注的焦點也大相徑庭。本體論試圖探究世界的最終構成成分和宇宙的本原,在認識論轉向中,哲學研究認為認識的基礎和語言意義息息相關。此后西方哲學愈來愈重視對語言的研究,語言轉向成為西方哲學中的一場重要革命,哲學研究的中心任務之一就是對語言進行分析[1]。事實上,在西方哲學的發展過程中,不論探索存在還是研究認識,都需要首先澄清語詞的意義[2]。語言和意義的關系一直是哲學研究的重中之重,如何確定及闡釋意義是困擾語言學家和哲學家的共同難題。在探討語言和世界的關系時,對語言意義進行探討的眾多學派各持己見。在對意義研究的各種理論之中,形式語義學和語境決定論的觀點截然不同。形式語義學主張意義體系在邏輯中有明確的設定,而語境決定論認為應該在語言使用中探究意義。此后指稱論和使用論從不同角度探討了詞語的意義。指稱論主要關注符號與指稱之間的關系,追求指稱的確定性和絕對性;使用論則根據語境考察詞語的意義,其主要倡導者包括維特根斯坦、弗斯等意義使用論者。在對語言意義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維特根斯坦早期注重語言研究中邏輯關系的發現,后期則重視日常語言分析,提出語言游戲論和語言用法論等重要理論,其核心觀點是意義即使用[3]。語境論認為語境對于話語理解和意義闡釋具有重要作用,人們通過各種語境因素理解語言并依賴語境進行言語交際。語言使用論強調詞語的意義由用法決定,將意義、用法和語境聯系起來,成為語言研究發展歷史中的里程碑。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語料庫語言學研究者以嶄新的方法和視角對意義進行探索,基于對真實數據的考察提出意義單位和意義共享機制,認為詞語不僅分享搭配詞的意義,而且對語境貢獻特定的意義氛圍。這些觀點汲取了語言使用論的重要思想,結合了大數據時代的先進統計方法,使語言意義研究超越了傳統的研究范式。
二、形式語義學和語境決定論的分歧
在關于語言意義的研究中,較有影響力的有兩大主要陣營:形式語義學和語境決定論[4]。形式語義學關注語言的邏輯功能,主張意義體系在邏輯中有明確的設定,目標是以一種精確的方式處理自然語言的客觀意義。在傳統語義學的研究范疇中,研究者重視語言的邏輯功能,認為詞語具有確定的意義和指稱。指稱論主張只有具備確定指稱的詞語才有意義,追求指稱的唯一性和絕對所指。該理論存在的問題在于,有些詞語或是沒有具體的指稱,或是必須通過語境來確定指稱,它們并沒有唯一的指稱。指稱論影響了語言研究中理想語言學派的觀點。理想語言學派在研究意義的過程中,強調概念的確定性和表達的明晰性。這種語義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語言哲學對意義的界定,但是,形式理性主義過分關注語言的語形層面,強調在知識體系構建中對邏輯關系的發現,在邏輯分析時采用靜態的研究方法,沒有考慮到社會歷史發展的背景,未能動態地結合語境進行邏輯關系的研究,對意義的考察不夠客觀全面。在長期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詞語在不同語境中表現出意義的變化性和不可預料性,無法具有絕對的確定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模糊性和不確定性是詞語意義的根本屬性。比如在漢語中對時間、空間等維度的劃分上,“前”有時表示過去,如“以前、前不久”;有時表示未來,如“向前進、前途無量”,這些例子反映了詞語意義的多樣性。隨著語義學和語用學等領域的發展,對意義的研究不再靜態地關注語言和邏輯的關系,而是根據語境對語言意義進行相應的解讀,語境成為意義闡釋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人類所有的知識經驗均是隨著歷史、文化、社會等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詞語也只有在具體的語境中獲得特定意義。因此,意義研究由早期的關注微觀語義分析,逐漸轉向為整體的語用解讀,語境被視為意義解釋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形式語義學和語境決定論的分歧,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哲學意義研究領域的兩大對立理論:原子論和整體論。原子論認為意義是構成語句的各個單詞語義的相加,因為語義主要依賴于句子的意義,而句子意義由詞語的意義來決定。整體論則認為孤立的詞語或句子不能決定意義,詞語和句子只有在整個語言系統中才擁有意義。由于孤立的詞語意義往往是不確定的,需要將詞語的語言環境作為確定意義的重要因素,因此語境因素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視。語境概念和意義的探討關系密切,一般認為語境包括言內語境和言外語境。言內語境即語言性語境,指語言的上下文;言外語境主要包括文化背景、社會背景、活動發生的情境等,我們在研究意義時無法脫離語境。語境是語用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莫里斯創立了行為主義語用學理論,認為符號具有三種類型的關系,語形學研究符號與符號的關系,語義學分析符號與對象的關系,語用學則關注符號與使用者之間的關系[5]。在語用學研究中,語言的本質是言語行為的集合,而非符號與句子的集合,語用規則闡述了解釋者所處的條件,任何規則的使用都是某種行為,對行為的具體解釋依賴于語境。事實上,無論是在追尋意義自身規律的過程中,還是在語言使用中進行的意義研究,都不能從根本上擺脫語境這一重要因素[6]。語言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提出的“語言用法論”凸顯了語境的作用,他認為自然語言常常會出現歧義或模糊等性質,這些特點體現了語言的豐富性。
三、語言用法論視域下的意義觀
在西方哲學關于意義研究的眾多理論中,維特根斯坦的語言用法論挑戰了以往研究中許多根深蒂固的觀念,對意義闡釋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在研究意義的過程中提出了語言游戲論、家族相似性等重要觀點。這些觀點互相交織,互相聯系,其中語言用法論是核心理論成分。他早期關注理想語言研究,后期則轉向研究日常語言,強調意義的情景規定性和語境的特定性。維特根斯坦認為研究語言的出發點不應是句子的真或假,語言的主要功能是為了表達某種意圖或完成某種行為。他強調語言的應用功能,在后期著作《哲學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語言用法論”,認為語言只有在使用中才有價值,語言表達應置于特定的語境中考察。這一理論將語境視為語言研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一個詞并沒有由一種獨立于我們的力量所賦予它的意義”[3]。換言之,詞語的意義并非由它的指稱所決定,而是根據主體間的規約來解釋,和特定的解釋者相關。維特根斯坦將語言形象地比作工具,聲稱詞語的功能如同工具的功能一樣變化萬千。工具的用途因場合而異,語言也根據語境變化而意義不同。在日常生活中,許多詞語在不同場合所傳遞的意圖可能千差萬別。例如,如果有人說出“狗”這個詞,他可能是為了引起你對狗的興趣,也可能是提醒你當心那條狗,抑或有其他目的。通過這種生動的實例和比喻,維特根斯坦試圖向我們表明,正如各種工具一樣,詞語本身沒有確定的用途,意義存在于使用之中,根據語境不同而變化,他的語言哲學觀對意義研究產生了深刻啟示。維特根斯坦提出語言游戲論對說話方式進行闡釋,認為不同的說話方式和游戲規則有關,這就將語言分析從語義角度轉向語用角度,采用語用分析方法來揭示語言的多樣性。在這一理論視角下,語言被比作游戲,人們在游戲的場景中來交流和理解。在語言游戲觀中,語言、現實和人的活動密切聯系,而非各自封閉的體系。每個人的說話方式體現了思維方式,進而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方式。這些說話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方式構成了意義的不同語境,脫離了語境去解釋某一理論猶如無本之木。語言游戲論為研究語言提供了很好的啟示,游戲所提供的活動場景和語境概念有異曲同工之處,我們往往在具體的場景中進行游戲,在特定的語境中理解語言。在語言游戲論的基礎上,維特根斯坦進一步提出了家族相似性的概念。維特根斯坦對“游戲”一詞進行了這樣的解釋:“例如看看棋類游戲,看看它們的各種親緣關系。現在轉到牌類游戲上:你會發現有很多和第一類游戲相似的東西,但很多共同點消失了,另一些共同點出現了。再轉到球類游戲,有些共同點還在,但很多又沒有了。”[3]各種游戲活動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就好比一個家族里面的成員之間會有相似特點,但是整個家族成員很少擁有一個共同點,維特根斯坦把成員間的這種關系稱為“家族相似性”。家族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語言的模糊性,摒棄了對語言分析的形式化追求,注重概念的多樣性。維特根斯坦著眼于人們使用語言的動態活動,認為生活形式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通行的、以特定的、歷史地繼承下來的風俗、習慣、制度、傳統等為基礎的人們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總體或局部”[7]。其中的風俗、習慣等因素和廣義的語境概念是一致的。在語言游戲論中,語言意義呈現出動態性和模糊性,日常語言游戲中的語言面貌不同于邏輯世界的語言。語言游戲論和家族相似性等理論質疑了邏輯分析的方法,反對語言研究的形式化傾向。邏輯分析要求語言表達的確定性,而家族相似性承認概念的模糊性。由于意義具有模糊性,我們很難使用邏輯語言規定詞語的意義,必須根據具體語境來確定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事實上在我們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語言中,無法嚴格規定概念的使用,這一特點也是我們思維的模糊性所需要的。在某些情況下,對思維的表達不需要很高程度的概念精確性;語義模糊性實際上是語言豐富性的一種體現,使語境成為意義闡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8]。語言用法論強調語言使用的靈活性和意義的動態性,認為語境在確定詞語意義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影響了對語言意義的研究方向,因此意義解讀和語境因素密切相關。維特根斯坦認為意義即用法,他提出的語言游戲論等觀點不囿于語言的形式化分析,將意義研究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英國哲學家奧斯汀發展了維特根斯坦的意義用法論,創立“言語行為理論”,成為語言分析哲學日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針對邏輯實證主義的真值條件,奧斯汀提出語言現象學應成為日常語言的研究方法,并基于語言現象學探討傳統哲學問題。當時哲學界通行的做法是:不管何種句子,都要拿命題跟事實對照,都要判斷“真假”。但是許多句子無法證實真假,只能區分是否真誠或恰當。言語行為理論針對這種謬誤,將陳述句按照功能區分為“言有所述”與“言有所為”兩類,并進一步提出著名的“言語行為三分說”:說話行為、施事行為和取效行為[9]。奧斯汀聚焦于言語中所包含的語用力量和實施的功能,為從語用角度探討語言奠定了理論基礎,將語言意義研究納入了新的范疇。由于語言是建構人的行為含義的重要工具,在意義追問中應關注語用和使用者等人文因素[10]。孤立的詞語往往在語義上具有不確定性,將語境納入考察范疇為意義闡釋提供了新的視角。
四、語境論與意義單位
在關于意義研究的各個學派中,由于邏輯經驗主義對意義的解釋不斷受到質疑,學者開始尋求其他方式來闡釋意義。在后期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視角下,語言的邏輯功能應該被淡化,要重視語言的多義性、意義的模糊性,對詞語意義的考察不再受制于邏輯分析的規定性。這一觀點摒棄了語義分析中對意義唯一性的片面追求,將語境視為意義研究中的一個必要因素。語言游戲論實際上是在語用學的基礎上尋求哲學研究的新途徑,將語言學研究和哲學思考密切聯系起來。我們的日常語言經常會出現模糊、不確定等現象,這些特點正是自然語言豐富性的表現。語言用法論系統地探討了意義和用法的關系,強調語境在意義解釋中的重要性。語言學家弗斯提出的語境論及辛克萊提出的意義共享機制都汲取了維特根斯坦的意義觀。日常語言學派的思想和語言用法論一脈相承,都強調語言的應用功能,認為語言的意義與功能存在于真實的語言使用之中。這一觀點對后來的語言哲學研究產生了深刻影響。語境論者認為應從語言使用的語境出發分析句子意義,其研究取向濫觴于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想。他們繼承并發展了語言使用論的核心思想,超越語言的言有所述而重視語言的言有所為,創立了語用學的重要奠基理論。語境論從語境因素及其聯系之中分析語句的意義,而不將意義囿于真值的確定性,極大地豐富了對語言意義的研究。語言意義總是受到來自各種語境層面的影響,語言學家弗斯提出語境論,認為意義體現于它在語言中的使用,詞語意義受到出現于同一語境相鄰詞語的影響[11]。我們在語言交際中使用的詞語,大多具有多義性和不確定性,它們實現的意義要通過上下文來體現。以英語中的萬能動詞為例(如have、make、do等),它們的意義因詞語搭配不同而異。即使一些普通詞語,其包含的意義也會隨語境而變。語言意義的發展趨勢正在從強調意義的確定性轉向不確定性,語言意義理論的變化對許多領域,包括翻譯研究范式都產生很大影響[12]。孤立的詞語常常具有歧義,要通過語境才能確定其具體意義。對語境的關注已逐漸成為語用學研究范疇的一個核心內容。在探討語言意義時,哲學家格萊斯提出“會話含義理論”,對語言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格萊斯提出語言交際中的會話合作原則,“在參與交談時,要使你說的話符合你所參與交談的公認目的或方向”。合作原則具體包括四個準則:量的準則、質的準則、關系準則和方式準則[13]。根據合作原則,人們在交際中一般會遵守會話基本原則,互相配合以便實現會話目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違反合作原則的話語也屢見不鮮。有些對話看似互不關聯,實際上說話者可能意欲表達某種特殊含義,即隱含的會話含義,這時候需要透過話語的字面意義去推導言外之意,根據語境對話語進行推理。格萊斯區分了“自然意義”和“非自然意義”,認為非自然意義傳遞說話人意圖,應成為語言研究的焦點。自然意義一般表示客觀實際情況,不傳達交際者的意圖,如滿天烏云意味著將要下雨。非自然意義常常和言語行為相關,如天冷的時候客人可以通過表達感受來提示服務員關窗。格萊斯認為非自然意義應該符合以下條件,當講話者產出的言語意在對聽者產生某種效果時,聽者領會到講話者的目的并實現它。在語言交際過程中,如果交際雙方對講話者的意圖達成共識,交流就能夠順暢進行。自然意義和非自然意義的區分表明,在日常會話中有些句子的意義并不等于真值條件,和邏輯語言中的運算功能符號也并非完全對等。格萊斯的哲學理論跳出了傳統的語義學研究模式,解釋了人們在會話中產生的違背合作原則的現象,使意義研究由語義轉向語用,為意義研究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格萊斯的會話含義理論基礎上,塞爾提出了較為系統的心理意向理論。塞爾認為,人們的心理狀態通常都與某種事態或對象相關,這種心理狀態的關于性或指向性被稱為“意向性”[14]。塞爾聲稱語用話語不僅是語言符號的使用,它展示了說話者的心聲。人們說話時把意向性轉移到本身并無意義的符號中,因此意向性是言語行為的一個重要特征。近年,認知科學家借助人工智能來模擬人類的認知能力。塞爾通過分析認知主義探討了心智本質特征,將人工智能區分為弱人工智能和強人工智能[15]。弱人工智能認為,計算機有助于人類研究心理現象,使研究者能夠深入考察人類的認知能力。強人工智能則認為,計算機不僅是研究工具,如果配備合適的程序就可以擁有與人類意義相同的心智。塞爾反對強人工智能觀,認為人的心理不同于計算機思維的本質特征。因為意識具有語義屬性,而計算機思維只有句法和形式方面的特征,進行人工智能模擬的計算機并不具有語義特性。我們用抽象的符號來表述計算機運行過程,這些符號并不具有語義內容。塞爾的理論強調了語言的意義和人心的意向性,關注說話者的心理狀態對意義產生的影響,克服了單純研究語言形式的局限性。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和統計技術的發展,語料庫語言學家在追尋意義的過程中提出了新的研究范疇,辛克萊在對意義的闡釋過程中提出了“意義單位”這一重要概念[16]。他根據語料庫提供的海量數據,詳盡分析了和意義研究密切相關的搭配、短語等概念,認為語言中的固定和半固定短語是能夠表達較為完整意義的最小單位。由于短語提供了詞語出現的典型語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意義的模糊性。辛克萊在闡述意義單位時認為意義的探討和語境密不可分,意義單位涵蓋了說話人的交際意圖,將意義和功能集合于一體。由于詞語的意義往往由體現了一定語境的短語來實現,辛克萊主張語言的本質是短語化的。這些觀點有力推進了語言學的發展,為意義的探求開辟了新的思路。語料庫語言學研究基于真實使用的數據,根據自然發生的文本考察語言意義,構建的理論體系較好地反映了語言的特點。辛克萊在考察大量語料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意義共享機制,認為詞語不僅分享共文中其他詞語的意義,又在特定的語境中對搭配詞貢獻意義。意義共享機制關注詞語在一定語境中的意義實現特征,可以較好地解釋人們在語言交際中的話語期待現象。這些觀點不僅為語言研究提供了和以往不同的研究范式,也為外語教學中的意義解釋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我們在解讀詞語意義時不僅要了解詞語的語義信息,還要知道詞語的使用環境、典型搭配、語用功能等各種信息。此外,我們應根據社會文化等語境因素,比如說話者的社會背景、話語情景等非語言因素,動態地解讀詞語的意義,這些因素可以從語料庫標注的信息中獲得。語料庫為意義闡釋提供源源不斷的數據,基于語料庫的實證研究方法客觀地揭示了語言發展趨勢。
五、結語
綜觀西方語言哲學對意義的探討可以發現,研究者對意義的解讀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由單一化向多元化、確定性向不確定性發展。語言意義不是封閉自足的,對意義的研究無法忽視語境,詞語的意義會傳染給語境內的相鄰伙伴。語言使用論認為意義即用法,在對語言意義的闡釋中重視語境因素,關注意義的多樣性和模糊性。語境論認為孤立的詞語沒有確定的意義,重視語言情景對意義的調節功能,對語義學、語用學和其他研究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隨著會話含義理論、意向性理論等研究的發展,說話者的動機、目的、意向等因素成為語言哲學家關注的焦點。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語料庫語言學在對意義的研究中汲取了語言使用論的思想,提出意義單位和意義共享機制,認為詞語在特定語境中和搭配詞共享意義,這些觀點和語言使用論有深刻的哲學淵源。綜上所述,西方語言哲學思潮的發展不僅為意義研究帶來了新的思路,而且豐富了語言哲學演變的內涵。在未來的語言研究中,我們要依據真實語言數據,結合詞語的語境考察語言意義,從意向性、語用功能等多個維度進行意義解讀。
作者:孫海燕 單位:河南師范大學
- 上一篇:高校體育教學適應體育運動需求探討
- 下一篇:高校體育教學中反饋形式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