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基礎及踐行路徑分析

時間:2022-06-03 11:28:44

導語:哲學基礎及踐行路徑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哲學基礎及踐行路徑分析

摘要:黨的突出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兩山”理論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指南。其具有深厚的哲學基礎,植根于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理論:自然對人的先在性、人對自然的依賴性和人與自然的統一性。新時代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必須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奠定思想基礎;形成綠色發展方式,提供物質條件;實施綠色保護制度,提供法制保障。

關鍵詞:新時代;“兩山”理論;哲學基礎;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幸福、社會安定和國家前途未來的千年大計。新時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對此,習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具有深厚的哲學基礎,扎根于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的最新理論成果,成為生態建設的“指揮棒”。新時代突出的環境問題對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影響和損害,研究“兩山”理論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兩山”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2005年,習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至今的十幾年間,生產力、生產關系不斷進步、科技日新月異,習在國際國內不同場合多次闡述這一理念,使其不斷拓展和深化,逐漸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導向,使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思想逐漸深入人心。2005年8月15日,習考察了安吉天荒坪鎮余村,在之后的座談會上,當地村干部向習介紹了其關停污染產業、發展地區特色,將自然環境轉化成生產力,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產業。習對此褒揚,并指出,“以前我們總說,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但其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習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論斷的最初表述。2006年3月8日,習在中國人民大學演講時闡述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人們對“兩山”關系的認知大致經過三個階段,上升三個臺階。第一階段屬于初級認知,這一階段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對自然只是一味的索取,基本上不考慮環境的承載力;第二階段認知上了一個臺階,認為在獲取金山銀山的同時,也要保住綠水青山,經濟發展與環境惡化、資源短缺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人們逐漸認識到保護自然環境資源的重要性,認識到環境是生存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第三階段達到科學認知,認為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可以源源不斷地轉化為金山銀山,人們種的樹其實歸根到底就是搖錢樹,生態資源優勢可以轉化為經濟優勢,形成和諧統一的關系。習對“兩山”之間關系的三個階段的闡釋,深刻表現其對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從開始的一味利用征服自然到逐漸尊重自然,達到人與自然的統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在重要場合對“兩山”理論進行深刻闡釋。2013年9月,習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中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1]。這是習對“兩山”理論的一次經典、系統的闡釋。這一闡釋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生態資源之間的辯證關系。一方面經濟發展要以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支撐。沒有自然提供的物質資料,生產活動便變成“紙上談兵”。保護生態環境是功在當代、利于千秋的事業,所以不能“竭澤而漁”,既考慮當代人的眼前利益,也要關注后代人的長遠利益;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另一方面保護生態本質上就是發展生產力。習曾說,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他繼承馬克思“自然生產力”思想,認為自然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生產力,現階段,我國在各地區發展特色產業,大力發展旅游業,真正將生態環境轉化成生產力。2015年3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正式寫進中央文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生成后隨實踐的推進其內涵不斷深化。2016年3月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期間,習在參加黑龍江省代表團審議時,提出“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黑龍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地區特色,促進地區可持續發展,拓展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2016年3月10日,習在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又再次強調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生態環境是沒有替代品的,用之不覺,失之難存”“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將生態環境保護上升到與生命同等重要地位,深化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2017年10月18日,習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2]。2018年7月7日,習在給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8年年會的賀信中強調,中國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愿與國際社會一道,落實可持續發展議程,共同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逐漸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推向世界。2018年9月25~28日,習在東北三省考察時指出,綠色發展要有可持續性,農業生產不能竭澤而漁。他同時指出,要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他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中強調,更好支持生態建設和糧食生產,鞏固提升綠色發展優勢。真正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落實到實踐中,完善和深化了“兩山”理論。

二、“兩山”理論的哲學基礎

習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文明思想產生于19世紀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人和自然矛盾初步顯現的年代,在資本邏輯下,人對自然的態度只有單純的利用并征服自然。而馬克思善于從全局角度、以長遠眼光看問題,提出了超出自己時代的有關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這是“兩山”理論的哲學基礎。(一)自然對人的先在性。“人與自然,孰先孰后”就像“物質和意識誰具有第一性”一樣,是歷代哲學家爭論的問題。馬克思恩格斯與先前的哲學家有不同的立場。黑格爾作為客觀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雖然承認包括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一直處于不斷運動變化過程中,但這種過程卻是在觀念中完成,世界的本源是“絕對精神”。費爾巴哈超越黑格爾,把自己的自然觀建立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認為自然是先與人的第一性存在物。費爾巴哈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具有科學性,但由于他淺嘗輒止,沒有將自己的這種自然觀深入到社會歷史領域,所以只是“半截子的唯物主義”。馬克思對“人與自然,孰先孰后”的認識是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揚棄。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3]。強調自然界的客觀實在性,不依賴于人類的意識而存在且對人類來說具有先在性,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條件。馬克思的這些觀點充分表現出自己堅定地唯物主義立場,即“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表現在自然觀上就是“自然第一性,人類第二性”。(二)人對自然的依賴性。人并不是由上帝創造的,而是自然界長期發展所帶來的必然,無論人類如何進化、時代怎樣發展,人都要靠自然界以維持其存在和發展,對自然界有著根本的依賴性。習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指出,“馬克思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僅給人類提供了生活資料來源,如肥沃的土地、魚產豐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給人類提供了生產資料來源”。自然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的基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人類進行社會生產活動時必然要依賴于不需要人類加工就已經存在的水分、土壤等自然生產力。馬克思在其重要著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創造。它是工人用來實現自己的勞動,在其中展開勞動活動、由其中生產出和借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材料”[4]。離開自然界提供的生活生產資料,人類勞動就變成紙上談兵。(三)人與自然的統一性。人類與自然界之間不是彼此獨立的,而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但人在自然界的各種謀生存與發展的活動,都會對自然界產生一定的反作用,使自然界發生相應變化。自然界具有客觀性、先在性,但這并不代表人類在自然面前無能為力。“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單純地以自己的存在來使自然界改變;而人則通過他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5]。人類從事生產活動時,可以先深入認識自然界客觀規律并在此基礎上發揮自己的能動性,然后將自然轉化成生產力,自然歸根到底就是生產力。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論述了李嘉圖學派解體時提出的“自然生產力”思想。自然界的各種物質資源是一種無需付費的自然力,可以作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入生產過程,成為創造財富的源泉。但人類對自然界的利用一定要適度,學會正確地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不能把自己的這種行為當作是對自然界的勝利而過分陶醉,因為“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5]。人類與自然相互依存、相互聯系,根本上是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具有統一性。

三、“兩山”理論的踐行路徑

理論來自于實踐,并最終都是為了服務于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植根于馬克思主義,直接來自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生態建設的偉大實踐,并反過來作用于這一偉大實踐,且為之服務。(一)思想基礎: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但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也具有不可辯駁的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能極大促進社會存在的發展,“沒有既高瞻遠矚又符合實際的正確思想,就不可能取得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實踐效果”[6]。綠色發展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理念,強調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形成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系。習反復強調,經濟發展絕不能竭澤而漁、把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對立。必須轉變指導思想,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進而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綠色發展理念與創新、協調、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并列合稱為新發展理念。它是指揮棒,指明了我國的發展方向和著力點,為持久永續發展奠定思想基礎。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必須大力進行宣傳教育,使尊重、順應以及保護自然的綠色發展理念大眾化,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構建社會、學校和家庭等一體的教育體系,開展生態環境國情和綠色價值觀教育,讓綠色教育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使被教育者認識到綠色發展的重要意義,自覺樹立綠色生活理念。推動綠色發展教育進鄉村、進社區和進學校,加快綠色發展理念的普及。創新宣傳教育的方法和藝術,擴大推廣力度,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主動參與的良好風尚,增強全體社會成員自覺進行綠色生活的主人翁意識。(二)物質條件:形成綠色發展方式。行勝于言。如何將內化于心的綠色發展理念外化為真正的實踐活動,進而形成綠色發展方式是新時代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關鍵。習強調,“要充分認識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緊迫性、艱巨性,把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7]。他在山西省考察工作時指出,“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要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環境污染綜合治理、自然生態保護修復、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等方面采取超常舉措,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8]。在進行經濟建設時,要堅持綠色生產,加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以將自然轉化為生產力,但絕不能把發展經濟建立在破壞生態的基礎上。要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的綠色轉型,改變過多依賴增加物質資源消耗、過多依賴規模粗放擴張、過多依賴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發展模式,發展綠色、循環和低碳經濟。生產決定消費,國家和政府應嚴格把控生產,并運用價格等手段鼓勵購買綠色低碳產品;但人的消費方式也會間接影響生產方式,因此,于個人而言,應從點滴小事貫徹落實綠色生活方式,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簡約適度、綠色低碳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轉變,反對各種形式的浪費行為,做到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等。(三)法制保障:實行綠色保護制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深刻變革,因此必須要有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做保障。習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9]。他在多個場合多次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來,把生態文明納入制度化、法制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但金山銀山換不來綠水青山,所以要構建以環境為導向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防止出現歸屬模糊、權責不明的情況;構建國土資源保護制度,防止出現過度開發破壞生態的現象。“發揮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引導作用,依據國家生態功能區規劃制定各地的規劃;劃定生態紅線,確定產權,加大森林禁伐和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盡可能把良好的生態系統保護起來”[10]。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生態效益等體現綠色發展狀況的指標納入考核體系,使其成為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建立責任追究制度,資源環境是公共產品,必須堅決制止和嚴厲打擊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行為,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實踐證明,綠色保護制度要真正落到實處,領導干部必須發揮其關鍵作用。領導干部要嚴格執行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認真貫徹客觀公正原則,履職到位。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負有責任的領導干部必須追責到底。

作者:丁雅雪 單位:安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