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社會法治精神培育的意義
時間:2022-11-02 04:06:12
導語:當代社會法治精神培育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馬克思主義法哲學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法律思想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法律學說,是人類社會法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哲學指導和作用于法學研究和法律實踐的理論基礎。”[1]本文以馬克思主義法哲學人文性征為基本理論指引,通過事物發展根本的、內在的理論建構,實現當代社會法治精神培育的固有價值,力爭完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實現“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為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培育提供基礎的理論思維和理論指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法哲學;法治精神;培育
法治精神的培育是極富學術價值和時代氣息的現實問題,法治精神培育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構建良性法治氛圍的重要舉措。加強全民法治精神培育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必然要求,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的現實要求,也是全民健康成長的內在需要。因此本文在探求實際的基礎之上,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將馬克思主義法哲學人文性特征與法治精神培育有機結合,進而深刻闡釋二者內在關聯,力求為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培育提供基礎的理論思維和理論指引。馬克思主義法哲學“人文性”是馬克思主義法哲學的重要特征,是指關注人的發展,將人作為發展的核心概念。馬克思主義法哲學關注的人并非抽象的人,而是現實的具體的人,將現實的人的發展作為研究的核心內涵。“法治精神”是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使用的宣傳概念,“倡導國民堅持法律至上、公平正義、保障人權、權力制約、社會和諧等價值追求的總和,法律至上是法治精神的第一要義。”[2]
一、馬克思法哲學的人文性是當代法治精神培育的理論來源
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政治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加強宣法治傳教育,強化法治精神培育是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完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舉措。黨的十五大首次提出“法治”,黨的十七大正式將“法治精神”寫入黨的政治報告,至此,法治精神培育問題逐漸引人思考。“法治精神”并非憑空而出,馬克思法哲學的人文性是當代法治精神培育內涵的理論來源。(一)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行動指南。黨章載明:“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這是新時期黨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來源于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以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黨的十七大報告科學精華是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等先進的,科學的理論思想,結合現實國情,做出的科學論述,“法治精神”作為黨的十七大報告重要論述之一,同樣不能脫離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二)法治精神內涵彰顯“人文性”特征。法治精神培育是人類教育史上一項偉大的教育實踐活動,法治精神培育是自然科學與人文性結合的產物,其中自然科學指法治精神培育的科學理論;人文性內涵則是一個復雜而又豐富的并難以指陳的概念,人文性與人的特性、人的本質、人的價值屬性等一切與人有關的概念密不可分。對于廣大社會個體而言,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質、科學的理想等均屬于人文性范疇,而本文的人文性多指“人文”視域下的人文關懷,即法治精神培育內涵中所蘊含的“社會個體所需要的精神狀態、內在需求以及社會個體自身發展等”。當代社會法治精神內涵則是馬克思法哲學人文性特征的現代彰顯,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面: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法治精神”內涵概念界定尚未統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張文顯教授認為,“法治精神是民主精神、善治、人權、正義精神、理想精神、和諧精神、科學主張和綜合性這一精神價值綜合取向的闡釋。”[3]中國人民大學韓大元教授認為:法治精神體現了“人們的法律意識,法律思維與心理狀態,使得其在法制環境下形成的一股社會活力。”[4]武漢大學法學院周葉中教授指出“法治精神是由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法律素質和法律信仰綜合形成的復合體,是人們對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和公平正義等法治價值的主觀把握。”[5]盡管國內“法治精神”概念尚未統一,但其內涵來看存在統一共性,首先是都強調對人的精神世界進行建構完善。例如,強調社會個體應樹立法律意識、法律信仰等精神層面需求。其次是強調社會個體個人需求建構。2020年2月5日中共中央依法治國委員會強調社會個體應增加法治意識,依法支持配合防疫工作。在肺炎疫情肆虐背景下,社會個體擁有法治精神依法配合防疫工作是迫切的現實需要。最后是完善自我品質的必然選擇。法治精神培育是人的意識層面教育活動,將現實的人作為主要培育目標,而非抽象人,當今社會是法治社會,生活方方面面行為均需要以“法”為準繩,因此社會個體擁有良好的法治精神是實現自由全面發展的現實基礎。
二、堅持馬克思法哲學的人文性是當代法治精神培育的前提基礎
人文關懷促成了理想人格的塑造與實現,其核心內容則是以人為本。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要義,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將人民利益、人民發展作為自身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法治精神培育”實踐活動,其主要培育對象是“現實的人”,主要目的是對現實的人進行法治思想塑造,法治精神培育并非強制性教育,而是充分尊重個體發展規律,充分尊重教育學規律進而進行的培育塑造。如,當代法治精神培育路徑主要集中在以“現實的人”為中心的環境中進行,學校、家庭等,培育的路徑載體都是保證人的自由發展的現實環境,都將人性發展放在首位。當代法治精神培育載體多為學校、家庭、自媒體,其中占據主要教育力量的則為學校。社會個體接受法治精神培育多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學校家庭教育則主要以“人文性”為培育前提,關注教育客體人性發展。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本質上一致,目的是促進培育對象綜合發展,樹立法治精神,在培育活動中實現教育客體的良性發展。由此可見,學校和家庭兩種培育場域、培育主體均堅持以“人文性”為法治精神培育前提,以牢固樹立法治信仰為最終目的。
三、當代法治精神培育是馬克思法哲學人文性的現實彰顯
目前國內專家學者對法治精神培育研究大體分為三個模塊,培育內涵、培育原則、培育方法,不同專家學者側重點,研究方法各具特色,但追其根本其共性則是實現現實人的發展,以認為中心,即“人文性”彰顯。馬克思主義法哲學中“人文性”主要是指注重發揮現實人的主體性,將人性作為事物發展核心內涵。(一)法治精神培育原則的人文性彰。法治精神培育原則是指,教育主體在法治精神培育過程中,堅持的是:法治精神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社會秩序正常運轉的核心動力,新時代背景下黨情、國情不斷發展下,法治精神培育原則不斷適時轉變,但始終圍繞“人文性”核心發展演變。針對法治精神培育原則問題,學界尚未給出一致回答,部分學者認為,“法治精神培育應注重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結合原則”,也有部分認為,“法治精神培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法治精神培育原則與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原則本質上相同”。(二)法治精神培育方法的人文性彰顯。縱觀古今中外,法治精神培育從未中斷,不同國家、地域培育方法不盡相同,歸根結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利用課堂灌輸理論知識,該種方法被普遍使用,并為主要途徑。二是自媒體等網絡平臺傳播引導,該方法適用范圍較廣,受眾群體多元,時效性較強。三是實踐運用,該種方法主要是將理論進行現實應用。1.傳統課堂的理論引領。傳統課堂的理論引領是指,在學校課堂教育教學中,教育主體對教育客體的理論講解與運用。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教育要遵循教育規律,以凝聚人心,完善教育客體人格,為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培育人才為目標。社會成員法治知識多源于課堂的教師的理論指引,傳統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倡導師生互動,在互動中認知法治理論,升華法治情感,內化法治信仰。2.自媒體等網絡平臺傳播引導。自媒體等網絡平臺傳播引導是指,利用網絡技術在自媒體等平臺傳播法治相關信息。社會成員法治意識培育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現實需要,也是完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必然選擇,其本真價值是社會成員科學意識形態構建。自媒體等網絡平臺作為當前時代新興網絡技術媒介和重要交互途徑,自媒體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在自媒體等網絡平臺傳播引導過程中,社會成員話語主體地位不斷上升,話語主體是指:“意識形態的制定者和實施者。”社會成員法治意識培育話語主體是在法治意識培育過程中,與法治意識構建密切相關的意識形態制定者與實施者。其主體地位的提升是其人文性的現實彰顯,在自媒體等網絡平臺運用過程中社會成員可發表自身法治認知,傳播自身法治意識,進而引導其他網絡運用者法治觀。3.在實踐中樹立法治信仰。實踐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一個重要特征。“馬克思把實踐理解為全部社會生活的本質。實踐不僅構成了現有世界的本體,而且構成了人的生存的本體和存在方式。基于此,馬克思主義法哲學創立了實踐本體論的法律觀。馬克思將法律的基礎從概念天國拉回到人類生活,從社會意識拉回到社會實踐。”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法治信仰樹立途徑逐漸趨向多元化,在多元化背景下,實踐育人始終占據重要地位,其主要原因是實踐是人的參與,是人的社會生活本質的彰顯,突出強調人文性地位,在實踐中樹立社會成員法治信仰有助于提升培育主體認同感、參與感,增強教育活動人文性進而達到理想實效。
參考文獻:
[1]邱邵繼.馬克思主義法哲學的主要特征[J].中國社會科學,2019.11.15.
[2]孟德楷,高振強.法治精神要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3]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駱郁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周葉中.將法治精神融入公民生活[N].人民日報,2008-01-02.
作者:溫馨 單位:贛南師范大學
- 上一篇:糖尿病醫學營養治療分析
- 下一篇:關于亮劍精神的哲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