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研究
時間:2022-01-11 09:30:23
導語: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課題以“新常態”下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為切入點,研究河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重點想要分析得出河北省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和二者之間是否存在互補作用,了解當前河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基本現狀,以期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找到有效路徑,并為河北省“新常態”轉型期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新常態;產業結構;農村勞動力;轉移
河北省做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主動響應經濟“新常態”,在保持經濟相對穩定的基礎上以創新驅動為主要動力和支撐,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深化城鎮化改革。經濟的發展、城鄉收入差距造成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這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通過分析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對于分析產業結構調整是否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作出貢獻,協調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吸納率;農村勞動力轉移是否能促進河北省各經濟區域產業結構的協調升級及優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關系分析
(一)產業結構調整的一般規律。產業結構的調整始終遵循著逐級演進的規律,也就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三次產業的重心會從第一產業逐漸轉向第二、三產業。(二)產業結構調整中勞動力轉移的一般規律。眾多經濟學家在產業結構調整與勞動力轉移的關系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最終總結出了產業結構轉型與勞動力就業結構變化的一般規律。其中最具代表的是“配第—克拉克定理”、“庫茲涅茨曲線理論”等。“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人均國民收入較低的國家,第一產業勞動力所占的比重相對較大,而第二、三產業勞動力所占的比重相對較小;人均國民收入較高的國家正好相反。“庫茲涅茨曲線理論”則認為產業就業結構演變過程能更加真實地反映出一個國家產業結構轉型過程,勞動力就業結構滯后于產業結構的變化,就業壓力就會逐漸增加。(三)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關系分析。對于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關系,發達國家情況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技術創新與工業革命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而勞動力在三次產業中的轉移推動了產業就業結構升級,最終促進社會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發展中國家由于生產力相對落后,只能先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這樣就會大大降低第二產業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同時增加第三產業吸納農村勞動力的幅度,但第三產業在三次產業中所占比重較少,其結果是第一產業農村勞動力直接轉移到第二產業,整個社會勞動生產力不會產生顯著提高。總之,產業結構的調整可以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
二、“新常態”下河北省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分析
(一)河北省產業結構的變化。河北省自改革開放以來,大力發展經濟,經濟總量不斷攀升。2014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29421.2億元,較之上年增長了6.5%。三次產業分別占比為11.7%、51.1%、37.2%,其結構日趨合理。河北省三次產業比例不斷發生變化,從“二、一、三”格局逐漸向“二、三、一”轉變,基本符合產業結構調整一般規律。(二)“新常態”下河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特點。2014年,河北省積極響應“新常態”經濟政策,全年成功轉移農村勞動力60萬人。截至去年年底,全省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1730.9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結構由改革開放初期的76.8%、14%、9.2%已逐漸發展為50.1%、26.8%、23.1%。充分表明農村勞動力轉移緊隨三次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但近幾年第一產業農村勞動力轉移比例有回高趨勢,分析原因可能與現代農業、生態農業發展政策有關。另外,今后幾年的農村勞動力轉移主體將會落到新生代農民工身上,其轉移方式也會由“只身勞動力轉移”轉變為“舉家遷移就業”。隨著政策的不斷完善,河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兼業性將大大降低,組織性會逐步提高,這在2014年河北省與京津共建86個勞務輸出基地舉措上就已有所體現。
三、河北省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村轉移勞動力吸納效率的實證分析
通過建立“基于產出的可變規模報酬”BCC模型,來評價河北省產業結構轉型對農村勞動力吸納效率的貢獻。主要包括河北省產業與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整體情況以及分區域產業吸納農村勞動力效率的評價。首先假定輸入指標:產業結構分布和城鎮化水平,輸出指標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通過DEA模型得出就業結構偏離系數E。當E>1時存在吸納農村勞動力的可能性;當E<1時,意味著勞動力存在遷出的可能性。統計結果顯示,河北省1978年三次產業的結構偏離度分別為0.63、2.64、1.27,至2014年其數據變化為0.67、0.86、1.1。期間經過多次反復,第一產業變化不大,但就業結構與產出結構不相對稱,勞動力轉出機率較大;第二產業數據結果出現大幅度下降,其就業和產出日趨達到均衡,理論上第二產業應該吸納更多的農村勞動力,但由于相關政策以及技術含量等條件的制約,使得第二產業也出現了勞動力遷出的可能性。第三產業結構偏離系數E>1,說明其有吸納農村勞動力的可能,主要原因在于河北省“新常態”經濟政策的推行以及第三產業準入門檻較低等因素。另外,城鎮化水平影響著就業結構的合理性,通過建立模型分析,我省各地市區域協調性存在差異:邯鄲、邢臺、承德、張家口、衡水等地協調性較低,石家莊、保定、滄州協調性較高,并保持與河北省的協調度相一致,其余各市基本協調。事實上,協調性較高的城鎮,其吸納勞動力能力較高,這些都與資源稟賦和經濟政策等原因有關。
四、“新常態”下河北省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政策性建議
研究表明: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存在互補互動的效應。二者協調發展可以對社會經濟提升起到促進作用。河北省在“新常態”經濟形勢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改善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一)科學合理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過分析發現,河北省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偏離系數為:0.67、0.86、1.1,表明其在吸納農村勞動力方面存在差異。第一產業吸納力最差,第二產業由于目前屬于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相對第三產業來說吸納能力較弱,但仍高于第一產業。針對這種現象,河北省應積極采取措施:1、發展現代農業,拓寬第一產業農村勞動力的吸納空間。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如:發展農產品加工、運輸、銷售等業務;將農業與旅游業結合,開拓生態農業旅游項目。2、優化第二產業內部結構,提升第二產業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水平。雖然河北省輕重工業2:8的比例嚴重失調,但第二產業始終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我們不能盲目的抑制第二產業的發展,而應削減高能耗產業,堅持創新驅動,大力推進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光伏、物聯網等新興戰略產業,從而達到優化產業內部結構,提升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吸納的目的。3、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其就業比重。由于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水平要求不高,加之河北省第三產業產值逐年上升,從而使其成為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接納空間。但由于其增加值比重偏低,科技含量和現代化程度偏低,就業貢獻度偏低,其就業水平依然不甚樂觀。我省要加快服務、通訊、房地產領域的自我轉型升級,鼓勵新興業態不斷涌現。抓住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大好機遇,出臺專項規劃,深化與北京、天津等地相關領域的戰略合作,優化第三產業的發展政策與環境。只有第三產業發展壯大了才能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二)以工業化推進城鎮化,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河北省應打造產業升級,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依托創新鏈提升價值鏈,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并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壯大其規模。實施智能制造創新工程,力爭重點行業智能制造實現新突破,并努力加快工業產業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的融合。實施產業協同創新模式推廣工程:建設京津廊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沿海臨港產業帶、建設京廣線先進制造產業帶、建設京九線特色輕紡和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張承綠色生態產業帶。只有城鎮化建設發展了,才能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更多的就業空間,而且要長遠規劃,做好統籌,解決農村勞動力在轉移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三)提升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效率,減少農村勞動力區域流動的限制。河北省應在積極促進農民工境外就業,從而減少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的就業壓力。下大力量建立勞務輸出基地,尤其是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好時機,擴大對北京、天津的勞務輸出。實施城鄉技能就業扶助政策,用于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從事二、三產業的崗前培訓。河北省應進一步完善就業創業政策措施,重點扶持農村勞動力轉移群體的就業和創業工作;應全面放開小城市和建制鎮落戶限制,做好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轉移銜接工作,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做好各種服務。(四)增強農村勞動力轉移能力,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隨著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對農村勞動力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提高農民科技素質,是有效實施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將農村人口壓力轉變為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實現農村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科學合理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首要任務。
河北省要結合當地實際,圍繞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農產品深加工、農村電子商務、民俗產品生產以及發展三產融合休閑農業、家庭賓館、農家樂餐館等需要的新產業、新技能組織培訓,圍繞農村勞動力專業成長加大扶持力度,實施有關農村勞動力的國家培訓工程等措施。從而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各方面素質,其實實現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質量。
作者:陳鏡宇 李宇峰 田倩 單位:河北金融學院 河北大學
參考文獻:
[1]關海玲.產業結構轉型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吸納效率的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2015,2.
[2]史高艷.從農村勞動力轉移看產業結構調整[J].現代經濟信息,2014,15.
[3]周青梅.“民工荒”背景下中國農村勞動力回流的解析——基于收入與產業結構視角[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4,17.
- 上一篇:初中生物教學中環保教育的滲透
- 下一篇:GIS在高中地理理性知識教學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