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研究
時間:2022-04-24 10:35:34
導語: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河北省農業產業結構的現狀分析
(一)河北省農業自然條件。河北省位于華北平原,東北部與遼寧省相接,西北部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毗鄰京津,環繞渤海,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五大地貌特征。地理位置在東經113°04'至119°53',北緯36°01'至42°37'之間,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日照時數2303.1小時;年無霜期81~204天;年均降水量484.5毫米。月平均氣溫在3℃以下,七月平均氣溫18℃至27℃,四季分明,有利于糧食、蔬菜、花卉等農作物生長。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共有204科、940屬、2800多種植物,陸生脊椎動物達530余種。豐富的資源,不僅為河北省發展農牧業生產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時也為河北省發展以植物資源為原料的紡織、造紙、建材、化工、醫藥等工業以及對外貿易奠定了基礎。(二)河北省三次產業分布結構。當前,河北省總體產業結構分布呈現出“二三一”的格局,從圖1可以看出,2012-2016年間第三產業比重逐步上升,農業產業總值比重逐漸下降,可知全省產業結構處于緩慢的優化中。作為華北平原的農業大省,長期以來,產業關聯低下,在農業比重下降趨勢下,農業產業結構升級顯得尤為重要。下面將從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四部分單獨進行分析。(三)種植業發展狀況。近年來,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改善,河北省農業結構有所微調。糧食生產,初步形成以京山、京廣兩條鐵路沿線為重點的優質小麥產業帶,以衡水、邯鄲等市為重點的優質棉產業帶,以冀中、冀南和冀東為重點的優質油料產業帶。在新常態供給側改革下,縱觀近三年河北省種植業農產品的變化,對其發展情況進行解讀。如表1所示。種植業農產品生產數據從側面反映出其資源配置的變動,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全省全年糧食播種面積2016年比2015下降1%,糧食總產量卻增長2.9%,雖然糧食作物的面積呈現出逆轉趨勢,但并未影響其產量,且呈現出穩定上升的態勢。由此可知,糧食作物在種植業中具有較高地位。棉花產量呈現下降趨勢,據調查得知部分原因來自其播種面積大幅度下降。蔬菜產量的增減幅度一直控制在0.5%~1%之間,相對比較穩定。(四)林業發展狀況。河北省具有壩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單元,歷史上曾是森林繁茂之地,然而林業無保護模式的開發,致使其幾乎破壞殆盡。近些年,為加大林業恢復力度,依托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沿海防護林工程、太行山綠化工程等國家重點工程,突出抓好“一山一帶一區”綠化,積極實施綠色河北攻堅工程,退耕還林,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建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34處、森林公園101處、濕地公園50處,其中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在今年中國森林旅游節中榮獲“優秀參加單位”獎。據統計,河北省2017年育苗面積達138萬多畝,苗種涉及廣泛,有油松、國槐、海棠、白蠟等,預計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將達到35%。縱觀整體,雖然林業發展一直在穩中求進,但從資源管理角度來看,尚為形成完整的防護體系,集約經營水平低下,管理粗放,牽制了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五)畜牧業發展狀況。近些年來,河北省畜牧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以現圖2河北省與全國農業產業結構狀況對比展理念為指導,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為目標,努力克制制約畜牧業發展的不利因素,使全省畜牧業生產整體呈現穩中有增,結構優化、質量提升的發展態勢。目前,河北省畜牧業優勢產品有奶牛、生豬和蛋雞,由于瘋牛病、瘦肉精、禽流感等事件的接連發生,人們對健康的關注程度日益提高,致使河北省出口的畜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屢屢受挫。據統計,2016年產蛋雞存欄處于近四年歷史高位,今年上半年商品化蛋雞養殖深度虧損,奶牛的生產成本提高,收購價格低迷,中小養殖戶的退出,大型牧場出現虧損,對比而言,生豬價格窄幅波動,呈回落態勢,相對穩定。(六)漁業發展狀況漁業主要以捕撈和養殖魚類和其他水生動物及海藻類等水生植物為主,分為海洋漁業和淡水漁業,河北省雖然不是漁業經濟大省,但大陸岸線長487千米,有海島132個,海岸線上含多處優良的港址資源,海水養殖呈快速發展趨勢。近年來,由于抗生素,農業等大量污染物投放于養殖水體,引發了人們對水產品安全問題的關注,使得漁業經濟三次產業結構分布有些背離全國發展趨勢。據統計,河北省漁業發展目前處于低級階段,漁業經濟第一產業總產值所占比重較大,第二產業中除水產品加工外,發展速度緩慢,缺乏活力,第三產業中休閑漁業、水產運輸處于波動。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休閑漁業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然而現階段并未發揮其作用,可見新常態下漁業結構亟待升級。
二、河北省農業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產業結構不協調。協調的農業產業結構可以促進國民經濟增長,河北省近些年來,雖然一直在進行產業結構的微調,但是農業生產模式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單調。國家政策重點保護糧食產業,根據全省農業產業結構中各行業生產總值比重。調查得知全省種植業面積在逐漸減少,經濟作物產值比重較低,目前還是以傳統產業為主。合理的產業結構應做到種植業內部比例協調,林業作為生態系統的穩定劑,畜牧業比重不斷增加,海水產品和淡水產品發展均衡,很明顯河北省產業結構還處在不成熟階段,具體情況如圖2所示:圖2是2016年河北省與全國農業產業結構對比情況,從圖表看出,全省漁業總值不及全國近三分之一,這也是河北省地理位置優勢所帶來的差異。其次林業在全國結構中所占比例也明顯偏低,不難想到這與其具備各種地貌單元有很大關聯。看似處于優勢的兩個部門,從各行業內部結構進行分析,對比子行業發展情況,還是存在一些欠缺,比如林業中產品種類較少,經濟林占地面積較小,漁業中休閑漁業比重偏低等。農業、牧業依托資源優勢不夠,落實優惠政策不足,忽略貧困地帶,龍頭帶基地產業模式禁錮了現代農業的發展,對農民而言相當不利。(二)產業關聯度低,缺乏市場控制能力。近年來,河北省在環渤海地帶,與京津兩市的合作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兩市對其農產品供應需求下降,加強了對南方各省蔬菜的調運,憑借其高新科技、人才密集,資金充裕等優勢,農業龍頭企業借助信息化平臺,在周邊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河北省產業鏈發展受外部環境影響較大,因迫切的轉移需求,與企業對接倉促,忽略了本地農業發展。多年來全省工業和農業一直處于“兩條褲腿”狀態下,全省第一產業GDP近五年所占比重略有下降,在對外貿易總量中貢獻率極低,農產品加工流通比例較少,致使市場控制能力低下,不利于京津冀一體化的協同發展。(三)農民生產觀念落后。農民是農業結構升級的推動者,要想拋棄舊產品、老技術,發揮市場優勢,需要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養。目前,農村教育觀念、生活條件受局限,農民思想觀念較為保守,現階段要求他們具有較高的信息反應敏捷度,根據市場運行狀況,掌握新的科學技術調整生產方向還不太現實。據有關部門統計數據顯示,河北省主要農村生產力為中老年人,文盲和半文盲數約占一半,受教育水平絕大多數都在初中水平以下,可見傳統的耕作技術、自然的經濟觀念對他們束縛相當嚴重。小農意識使他們不敢冒險,缺乏科學知識,對種什么,收獲后怎么銷售沒有概念,只要不賠本就會種植糧食,沒有靠農業致富的渴望,只要能養家糊口就心滿意足,這讓農業產業進步陷入被動狀態,科技發展難以深入,出現與社會脫軌現象。(四)服務體系落后,缺乏政策保護。農業產業升級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政府的支持。基層政府應當積極引導農村經濟發展,培育完善市場機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各種社會服務,做好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等,但是現階段一些地方政府還沒有很好地發揮這些作用,致使部分鄉鎮出現亂圈亂占土地現象,為修建公路等基礎設施,未征得農民意見,低價購買土地流轉權,損害農民的利益。低機械設備水平,增加了農藥化肥的用量,塑料薄膜的使用,帶來了環境污染。對信息系統投入不足,推廣滯緩,互聯網尚未普及到各家各戶,農民從網上獲取的信息匱乏,交易停留在小小的縣區。總而言之,在“三農”問題上,一些地方政府對農業支持資金不足,政策保護不完善、信息系統不暢通,阻礙了農業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升級。
三、新常態下河北省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對策
(一)優化區域布局,發揮自身優勢經濟新常態下,提出“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戰略,雄安新區的劃定是政策一體化的“試驗田”。河北省目前主導產業是糧食和蔬菜,在推進農產品向現代化轉變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地域優勢,積極主動引進優勢農業技術,提高集約化水平,將環京津帶的蔬菜園區向采摘園,觀光園類型靠攏,同時支持兩市在河北省建立生產基地,開通應急通道,穩定供給量,促使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開展現代化智慧農業。鼓勵省內農業高校與京津兩市農業高校或者科研所進行學習磋商,以創新為依托,培育高層次技能人才,加強與各城市企業間的合作交流,形成共享機制,推動河北省農業產業結構升級。(二)完善市場體系,建立環境友好型農業。新常態下,生態農業的推廣是產業結構升級的推動力。河北省素有“霧霾之鄉”的稱呼,化肥農藥的不合理使用,秸稈的就地焚燒,對大氣環境造成了影響。適應綠色發展要求,按照市場導向,需要挖掘適應自然環境的個性化、生態化農業。結合當地工業化、城鎮化水平,開展“互聯網+農戶+企業”的生產經營模式,依靠網絡和高新技術水平,緊抓農村和城市的市場對接,建立農產品生產、培育和銷售一體化產業鏈,淡(下轉第140頁)化集市現場交易,在保證自身利益前提下,提供農戶技術支持,減少環境污染,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可持續發展。(三)轉移農村勞動力,積累農業人力資本。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人均國民收入較低的國家,第一產業勞動力所占的比重相對較大,而第二、第三產業勞動力所占的比重較小。勞動力結構落后的國家,相對來說生產力也比較落后。河北省目前處于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階段,迫切需要轉移農村勞動力人口,來調整產業結構。新常態下,推行城鄉一體化發展,可使大量的農村受教育青年向城市轉移,需要建立符合當地的教育培訓機構,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農民的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積累人力資本。(四)轉變政府職能,完善服務體制。新經濟下,政府部門的宏觀調控對農業的結構升級至關重要。因此,政府需要轉變職能,出臺產業集群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在“四化同步”背景下,按當地發展的實際現狀,選擇性的培育農業專業合作社,確保農民的基本權益,讓農民安心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改變原有的生產方式。同時,政府也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服務意識,擴大管理范圍,構建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服務系統,實現農業機械化、科技化和物流化。扶持貧困地區發展,因地制宜,響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號召,真正地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升級產業結構,邁向有機農業,構建經濟強省美麗河北。
總之,新常態下河北省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目前,受各種主客觀因素限制,雖然農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只要加強人力物力投資、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市場體系、優化區域布局,河北省產業升級必會取得驕人的成績。
參考文獻:
[1]林英華.山東省聊城市農業產業結構現狀及發展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0(3):475-477
[2]張敏,苗潤蓮,盧鳳君等.基于產業鏈升級的京津冀農業協作模式探析[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36(3):407-411
[3]王鑫斌.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路徑研究[J].中國物價,2015(5):19-21
[4]河北省統計年鑒,2012-2016[5]李旭光.河北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探討[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5
作者:蔣林倩 單位:太原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 上一篇:醫藥產業結構現狀及優化
- 下一篇:計算機軟件設計分析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