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離份額分析法產業結構問題研究

時間:2022-11-09 05:16:35

導語:偏離份額分析法產業結構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偏離份額分析法產業結構問題研究

摘要:本文以青海省為研究對象,利用偏離份額分析法探究了1981-2016年青海省產業結構的演進過程,就其現狀與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并提出具體的解決思路。本文認為青海省三次產業獲得了較快發展,但單個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產業發展受生態因素制約、產業層次低,缺乏競爭力以及內生發展動力是青海省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因此,優化三次產業內部結構,加強生態保護,同時培育內生發展動力是保證青海省經濟穩定發展的可行辦法。

關鍵詞:產業結構;現狀;偏離份額分析法

一、引言

產業結構是測度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指的是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在生產規模上的相互比例關系及各產業之間的相互關聯方式。產業結構同區域經濟發展之間存在密切關聯,一方面區域經濟發展會推動域內產業結構向高級化及合理化演進,另一方面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反作用于區域經濟,也會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自然環境特殊,生態脆弱,同時全境內多民族聚集,人文環境復雜,因此青海產業結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以青海省為研究對象,利用1981-2016年青海三大產業的相關數據,總結其產業結構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以期為其未來產業結構調整提供合理建議。

二、青海省產業結構現狀

青海省經濟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地區生產總值名義年均增長率基本保持在兩位數以上,高于同期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11.42%。但是,這種高速的經濟增長是否是由產業結構的良性互動所帶來?青海省產業結構的現狀如何?這些都值得思考和分析。經過30余年發展,同時受惠于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政策優惠,青海省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建成了以鋁電聯營、鹽湖鉀肥以及光伏發電為代表的特色優勢工業,同時積極推進產業園區建設,極大地充實了第二產業的基礎。此外,伴隨開放力度的不斷擴大,青海省形成了以高原旅游業為代表的特色服務業。當前青海省已形成了以第二產業為核心,第三產業為重點,第一產業平穩跟進的“二、三、一”型的整體產業格局。

1.第一產業內部結構。從2000-2016年第一產業內部構成可見,畜牧業是青海最重要的第一產業部門,其次為農業,并且二者在第一產業內部構成上占據絕對優勢;林業與漁業雖然存在,但其所占比重十分微小,但其總體地位并未改變。出現這種現象并非偶然,主要由青海省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及本地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所決定,因此在長期中,這種農畜共同占據主導的第一產業內部結構將很難改變。

2.第二產業內部結構。在各項優惠產業政策的扶持與推動下青海省的第二產業發展迅速,是現今三大產業的重中之重。從產業內部構成上來看,工業遠超建筑業是青海省第二產業產值的主要貢獻者,同時工業在第二產業總產值中的占比也在不斷攀升。這不僅表明青海省工業發展具有穩定性,其更加深刻的含義在于表明青海省已經進入工業化發展階段,工業能夠在一定時期內為當地經濟進步提供動力。

3.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作為內陸欠發達省份之一,青海省第三產業的發展雖較發達地區有所落后,但其依舊表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是繼第二產業之后青海省又一重要的地區生產總值來源。較之2000年,2016年第三產業的構成更加多樣,出現了許多新項目,同時單個項目的產值也更大,有的甚至是此前的數倍之多,表明青海省第三產業正在不斷擴充完善以適應整體發展所需。

三、青海省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一)研究方法

偏離份額分析法是現今被廣泛采用的一種測度區域產業結構是否合理及在其中尋找優勢產業部門的方法。本文利用這一方法從三個時段分別測度了1981年至2016年的青海省三次產業的全國份額分量、產業結構偏分量、競爭力偏離份額以及總偏離,以揭示青海省三次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二)測算結果分析

1.總偏離。由測算結果可知,在1981-1990年、1991-2000年以及2001-2016年三個階段,青海省一、二、三產業總偏離的數值存在著較大波動。1981-1990年,青海省第一、二、三產業的總偏離分別為0.74、0以及4.45,表明第一、三產業增長率超過全國水平,第二產業與全國水平持平。1991-2000年,青海省第一、二、三產業的總偏離均為負值,表明在這一時期青海省三次產業實際增長率低于全國水平。2001-2016年,青海省三次產業增速出現分化,除第二產業增速超過全國水平,第一、三產業增長均低于全國水平。綜上,青海省第一、三產業發展呈不斷下降趨勢,第二產業發展雖有起伏,但整體態勢向好。

2.結構偏離分量。1981-1990年期間,除第三產業的結構偏離分量結果為正值外,第一、二產業均為負值,表明這一時期青海省第一、二產業的結構較不合理,同時結合總增長數據可知,第三產業在這一時期獲得較好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日漸明顯。1991-2000年期間,第一產業結構不合理的態勢加劇,第二產業的結構經過近十年的調整與發展開始合理化,第三產業繼續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與第二產業一起成為這一時期推動青海省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2001-2016年期間,從三次產業結構偏離分量的數值上來看,第一、二產業數值為負,第三產業為正值,表明第一產業結構依舊不合理同時第二產業的產業結構惡化,第三產業結構合理有利于經濟發展。

3.競爭力偏離分量。測算的三個時間段內,1981-1990年青海省在第一、產業具備競爭優勢,第三產業缺乏競爭力;1991-2000年青海省三次產業均缺乏競爭力;而到2001-2016年期間,青海省第一、二產業再次具有了競爭優勢,但第三產業仍舊缺乏競爭優勢。

(三)青海省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結合上述分析結果,本文將當前青海省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總結如下:

1.三次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首先,青海省第一產業整體發展水平較低,農牧產品所占比重過大,品種單一,農副產品附加值低,產品結構有待升級;同時農業科技化程度低,缺乏先進技術的推廣體系,降低了農業產業升級的速度。其次,在第二產業方面,青海省第二產業多集中于能耗大且對資源依賴性極強的粗放型重工業,這種輕重失衡的產業結構在長期中將不利于本地人民生活水平及福利的提升。再次,在第三產業內部,主要以商業及交通運輸業等社會服務業為主,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相對落后,同時黨政機關及社會團體在第三產業中占比過大,這種第三產業格局不僅不利于本產業的長期發展,還將因為對第一、二產業缺乏足夠的生產性服務支持而阻礙它們的發展。

2.生態脆弱制約產業發展。如前文所述,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是青藏高原的主體之一。從生態意義上來看,青海省既是三江源頭,同時也是生態之源,全境內大面積的高原草甸一旦破壞將很難恢復。而當前青海省以粗放型重工業為主的發展方式遠遠超過了自身的生態承載能力,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節約資源的矛盾日益凸顯,并導致青海省節能減排的代價高昂,長此以往這種發展方式將使青海經濟陷入高產值、高治理費用的惡性循環當中。

3.產業層次低,競爭力不足。青海省地域遼闊,是典型的資源型省份,因此依據要素稟賦優勢,青海省第二產業主要以高耗能、高投入、低產出、低附加值的低層次資源導向型產業為主。這類產業的產業鏈短、關聯度低、產品科技含量不高、產業整體的創新能力與科技水平落后且缺乏競爭力,長此以往,以這類產業為主導的發展不僅將制約青海省經濟跨越式發展目標的實現,同時還可能使青海產業發展陷入貧困化增長陷阱當中。此外,青海省的第三產業雖然發展較快但其始終缺乏競爭優勢,無法發展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核心,進而阻礙了青海省經濟轉型升級的步伐。

4.缺乏內生發展動力。青海省經濟增速在西部省區中位列前茅,但其質量卻不高。青海省單位生產總值的能耗是全國的1.5倍之多,研發經費投入在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僅為0.7%,工業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僅為1.8%。此外,在青海省的三次產業中第二、三產業的人就業吸納能力盡管有所上升但低于第一產業,間接表明了青海省人力資本不足,缺乏具備第二、三產業特定技能的人才,同時也表明當前青海省第二、三產業還需更進一步發展,從而促進本地就業。

四、解決思路

根據前文分析中青海省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解決思路:

1.優化三次產業內部結構。首先,針對第一產業部門應指導農牧民調整種養結構,合理用地;同時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高原冷水漁業及農牧產品加工工業,延長產業鏈,促進農牧民增收。其次,對于第二產業,應加快發展優勢資源的后續深度加工工業,推動產業鏈不斷延伸;同時加大扶持力度,助力企業向專業化、集約型生產的轉變最終形成其特有的競爭優勢。再次,對于第三產業,應完善產業結構,加強新興服務業的發展,同時提升傳統服務業的服務能力與水平,加強信息行業建設,充分發揮第三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

2.加強生態保護。針對青海省生態脆弱的特點,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道路必然不可取。因此青海省應結合自身實際淘汰落后產能合理承接外部產業轉移、合理規劃農牧業生產并積極推進第三產業發展,促進第三產業成為未來青海省經濟發展的支柱,保證生態與經濟發展的和諧、可持續。

3.培育內生發展動力。缺乏內生發展動力是青海省產業競爭力難以形成的原因之一,對此政府首先應加大教育投入,促進人力資本的形成;其次,完善相關優惠政策,為企業的科技創新提供支持,同時企業應積極加強與高校及相關科研機構的合作,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

參考文獻:

[1]崔功豪,魏清泉,劉科偉.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曹文虎,蔡嗣經,侯運炳.青海省礦產資源開發與產業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4.

[3]張海峰,白永平,劉峰貴.1949-2007年青海省產業結構演進特征及定量評價與分析[J].

作者:胡穎琦 單位: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青海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