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創新與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研究
時間:2022-03-12 09:48:30
導語:技術創新與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技術創新理論研究的發展,學術界普遍認可技術創新對于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作用。本文首先闡述了低碳經濟下產業結構優化的內涵,指出產業結構優化是建立在技術創新之上的;其次,分析了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結構優化的動力機制;再次,根據我國1998-2011年技術創新和各產業數據,實證檢驗了技術創新對產業結構優化的作用;最后,在實證檢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推動技術創新發展的政策建議。
長期以來,優化產業結構一直被視為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技術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核心競爭力體現,技術創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國能否實現經濟的發展。我國“十二五”規劃已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在低碳經濟背景下,產業結構優化的著重點在產業結構低碳化,具體而言,主要依靠兩種途徑:一是增加低碳排放產業的比重,二是利用技術創新提高高碳排放產業的能源使用效率。不論是產業結構優化的哪一方面,都離不開新技術的運用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實質上是依托技術創新的產業部門結構優化的結果,技術創新成果運用到各產業部門,提高各產業部門效率。
1技術創新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的理論分析
產業結構低碳化最主要的動力來自于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結構低碳化主要有通過以下三種方式。首先,技術創新可以催生出來新型產業。一般來說產業形成有兩種方式:一是原有產業不斷分解、形成新的產業。某個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出現新的技術工藝,這時必然會伴隨著出現新的產業,而這些新技術、工藝及產品在需求動力和市場壓力下,會逐漸從過去的產業中分化出來。比如石化工業就是從石油工業部門分化出來的,電子工業是從機械工業部門分化出來的;二是某種新產品或新生產方式的規模擴大,形成新的產業。兩者都離不開技術創新。比如互聯網技術催生了網絡購物產業、遠程教育產業、電子圖書產業等。結合當前社會現狀及技術條件來看,低碳經濟模式下的新興產業最具發展可能性的是海水氫能源產業,風能、潮汐能產業,核能產業,太陽能產業,生物產業等。當前正處于世界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革之際,眾人都將發展目光放在了低碳經濟上,可想而言其未來的發展潛力及投資機會,尤其是綠色基礎設施、高效能的電力、交通、建筑、工業等方面。其次,技術創新改變著產業間的投入產出技術關系。產業間的投入產出技術關系指的是各個產業之間相互依存的關聯關系,它們互為產出條件,互為技術支持。正是產業間的投入產出技術關系要求產業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而所有這些關系的核心就是技術關系。技術創新能夠直接作用于產業間的投入產出關系,導致產業結構發生變化。具備前沿知識和技術的產業,利潤率水平能夠不斷提高,吸引更多的資源進入該產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而技術落后的產業則發展趨緩。再次,技術創新會影響需求結構的變化,從而影響著產業的發展前景。社會生產的首要條件就是需求,技術創新通過以下兩個途徑影響需求:首先,是技術決定了產業間的需求關系,同時對生產性需求的數量進行了規定。回顧經濟發展的歷史,對產業需求的改變往往能夠催生新興產業或者推動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第二,技術進步可以改變生活性需求,進而對產業結構變動也產生影響。如果廠商發現某項技術相關產品銷路好,效益高,自然會擴大該種商品的生產,從而增加產量,也就引起了產業結構的改變。
2變量說明與實證模型
2.1變量說明。2.1.1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占所有產業的比重,常用的衡量產業結構的指標有產值、從業人員數。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產業結構優化主要表現為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相對于第一產業上升,已有研究(張曉燕和王成亮,2004;曾國平和王燕飛,2007;陳勇和胡雪琴,2008;沈雙生和張娟,2009等)將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之和占GDP的比重作為產業結構優化的指標。然而,我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已遠超過第一產業,并且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之和占GDP比重相對于第一產業處于絕對優勢。因此,沿用王春麗和宋連方(2011)的方法,本章首先分別用第二產業占比Y2(第二產業增加值/GDP)和第三產業占比Y3(第三產業增加值/GDP)反映二、三產業結構的變動。其次,為了更清晰地反映第一、二、三產業的結構優化,本章借鑒劉鳳朝和孫玉濤(2008)的方法,對第一、二、三產業進行細分,分別用各行業產值比重反映產業結構優化,指標具體包括:農業產值比重、采礦業產值比重、制造業產值比重、電力煤氣及水生產供應業產值比重,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產值比重、批發、零售業及住宿和餐飲業產值比重。2.1.2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知識創造、流動、應用和擴散的過程,由于對技術創新的測度更多地是側重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加上技術創新過程很難測度,因此,技術創新的測度往往忽略創新過程,從技術創新投入和技術創新產出測量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投入指標包括研發經費支出和研發活動人員投入,技術創新產出包括論文、專利、技術市場成交額和新產品產值等,研究表明論文、技術市場成交額等指標與專利的相關性較高,因此,通常采用專利作為技術創新產出的衡量指標,沿用已有研究,本文用R&D經費內部支出(RD)(注:由于R&D經費外部支出數據不易搜集,而且外部支出在總支出中所占比重非常小,因而用內部支出來代替R&D經費支出)、R&D經費內部支出占GDP比重(RDG)、R&D活動人員(RDR)、測度技術創新投入,用國內專利申請授權數(PA)、國內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IPA)測度技術創新產出。2.2模型建立。面板數據包括時間維度和截面維度的數據,時間維度較小時,可以用面板數據直接建模,但時間維度增加到一定長度時,則需要對面板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即單位根檢驗。本文使用的數據時間維度較小,且截面維度遠遠超過了時間維度,因此不再進行單位根檢驗。對面板數據模型進行估計時需要選擇合適的模型。采用Hausman檢驗模型隨機效應與解釋變量的關系,它有兩種假設:原假設H0:隨機效應與解釋變量不相關的假定下,內部估計量(對虛擬變量模型)與GLS得出的估計量均是一致的,但是內部估計量不是有效的。備擇假設H1:隨機效應與解釋變量相關的假定下,GLS不再是一致的,而內部估計量仍是一致的。如果接受原假設H0,選擇隨機效應模型;如果拒絕原假設H0,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2.3數據來源。本文選取了全國31個省(市)2002-2015年數據。數據來自《新中國60年統計資料匯編》、《中國統計年鑒2015》及各地區統計年鑒。
3技術創新影響產業結構優化的實證分析
3.1模型設定檢驗。對回歸方程進行模型選擇,Hausman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1可知,F2>1.26,可拒絕H2,即不能采用混合回歸模型;F1>1.28,拒絕H1,即不能采用變截距模型,因此,檢驗的結果應該采用變系數模型。此外,Hausman檢驗均拒絕了原假設,應采用固定效應模型。根據上述分析,最終建立固定效應變系數模型作為分析模型。3.2擬合結果。使用固定效應變系數模型對參數進行擬合,分別以第二、三產業占比(Y2、Y3)為因變量,對技術創新投入(RD、RDG、RDR)和技術創新產出(PA、IPA)作回歸分析。由于在面板數據回歸過程中常遇到橫截面的異方差性和序列的自相關性的問題,橫截面個數大于時序個數,因此本文采用截面加權估計方法(CSW)。固定效應變系數模型系數估計結果如表2和表3所示。由表2可知,技術創新投入(RD、RDG、RDR)對產業結構優化的作用。從全國來看,R&D經費內部支出(RD)上升1%,第二產業占比上升0.14%,R&D經費內部支出占GDP比重和R&D活動人員上升1%,第二產業占比分別下降0.13%和0.16%,表明技術創新投入對第二產業占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R&D活動人員影響最大;R&D經費內部支出(RD)上升1%,第三產業占比下降-0.06%,R&D經費內部支出占GDP比重和R&D活動人員上升1%,第二產業占比分別上升0.24%和0.06%,表明技術創新投入對第三產業占比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其中R&D經費內部支出占GDP比重影響作用最大。從技術創新投入對東部地區產業結構的影響來看,R&D經費內部支出(RD)上升1%,第二產業占比上升0.36%,R&D經費內部支出占GDP比重和R&D活動人員上升1%,第二產業占比分別下降0.22%和0.46%;在東部地區中,R&D經費內部支出和R&D經費內部支出占GDP比重對海南省產業結構優化作用最明顯,R&D活動人員對天津產業結構優化作用最明顯。R&D經費內部支出(RD)上升1%,第三產業占比下降0.27%,R&D經費內部支出占GDP比重和R&D活動人員上升1%,第三產業占比分別上升0.19%和0.41%;在東部地區中,R&D經費內部支出和R&D活動人員對天津第三產業提升作用最明顯,R&D經費內部支出占GDP比重對山東省第三產業提升作用最明顯。從技術創新投入對中部地區產業結構的影響來看,R&D經費內部支出(RD)上升1%,第二產業占比上升0.2%,R&D經費內部支出占GDP比重和R&D活動人員上升1%,第二產業占比分別下降0.2%和0.14%。R&D經費內部支出(RD)上升1%,第三產業占比下降0.16%,R&D經費內部支出占GDP比重和R&D活動人員上升1%,第三產業占比分別上升0.39%和0.03%;在中部地區中,R&D經費內部支出對各省第二產業的作用不同,R&D經費內部支出占GDP比重對山西和河南省第三產業提升作用較為明顯,R&D活動人員對安徽第三產業提升作用最明顯。從技術創新投入對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影響來看,R&D經費內部支出(RD)和R&D經費內部支出占GDP比重上升1%,第二產業占比分別上升0.1%和0.05%,R&D活動人員上升1%,第二產業占比分別下降0.06%;在西部地區中,R&D經費內部支出和R&D活動人員對重慶第二產業結構優化作用最明顯,R&D經費內部支出占GDP比重對內蒙古第二產業結構優化作用最明顯。R&D經費內部支出(RD)上升1%,第三產業占比下降0.05%,R&D經費內部支出占GDP比重和R&D活動人員上升1%,第三產業占比分別上升0.19%和0.04%;在西部地區中,R&D經費內部支出和R&D經費內部支出占GDP比重對重慶第三產業提升作用較為明顯,R&D活動人員對四川第三產業提升作用最明顯。從技術創新投入對東北地區產業結構的影響來看,R&D經費內部支出(RD)上升1%,第二產業占比上升0.13%,R&D經費內部支出占GDP比重和R&D活動人員上升1%,第二產業占比分別下降0.07%和0.24%。R&D經費內部支出(RD)上升1%,第三產業占比下降0.06%,R&D經費內部支出占GDP比重和R&D活動人員上升1%,第三產業占比分別上升0.13%和0.14%。(表2)由表3可知,技術創新投入(PA、IPA)對產業結構優化的作用。從全國來看,國內專利申請授權數(PA)上升1%,第二產業占比下降0.02%,國內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IPA)上升1%,第二產業占比上升0.02%;國內專利申請授權數(PA)上升對第三產業占比沒有顯著影響,國內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IPA)上升1%,第三產業占比上升0.04%。從技術創新產出對東部地區產業結構的影響來看,國內專利申請授權數(PA)上升1%,第二產業占比下降0.1%,國內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IPA)上升1%,第二產業占比上升0.07%;國內專利申請授權數(PA)上升1%,第三產業占比上升0.11%,國內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IPA)上升1%,第三產業占比下降0.04%。從技術創新產出對中部地區產業結構的影響來看,國內專利申請授權數(PA)上升1%,第二產業占比上升0.06%,國內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IPA)上升1%,第二產業占比上升0.02%;國內專利申請授權數(PA)上升1%,第三產業占比下降0.09%,國內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IPA)上升1%,第三產業占比上升0.07%。從技術創新產出對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影響來看,國內專利申請授權數(PA)上升1%,第二產業占比上升0.06%,國內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IPA)上升1%,第二產業占比上升0.03%;國內專利申請授權數(PA)上升1%,第三產業占比下降0.07%,國內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IPA)上升1%,第三產業占比上升0.05%。從技術創新產出對東北地區產業結構的影響來看,國內專利申請授權數(PA)上升1%,第二產業占比下降0.01%,國內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IPA)上升1%,第二產業占比上升0.03%;國內專利申請授權數(PA)上升1%,第三產業占比下降0.04%,國內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IPA)上升1%,第三產業占比上升0.04%。
4結論
我國經濟高速增長階段已經暫告一段落,在經濟增速放緩,國際環境風起云變的當下,中國經濟增長的模式必須轉變,首先,產業結構優化迫切需要提高第三產業比重,降低第二產業比重;其次,第二產業內部,要降低高碳產業、高能耗產業,大力發展低碳產業、低能耗產業。以此實現生態友好的可持續增長。
參考文獻:
[1]秦少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技術創新路徑研究[J].中國經貿,2014(3):164-165.
[2]李衛兵.產業結構、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基于中國制造業和采掘業數據的考察[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52-58.
[3]崔慶安,王文坡,張水娟.金融深化、產業結構升級與技術創新———基于空間杜賓模型的實證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18(2):42-50.
作者:宋文娟 吳捷 單位:武漢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
- 上一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路徑研究
- 下一篇: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雙語教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