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聯系

時間:2022-12-31 03:19:50

導語:漫談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聯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漫談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聯系

一、生產性服務業制造業實現協同發展的國際借鑒

為考察生產性服務業如何與制造業實現協同發展,擬從美國、日本、英國、意大利、韓國、新加坡等國進行分析。但是,上述國家的制造業發展水平要遠高于生產性服務業水平,故此可認為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及其集群化發展是實現兩者協同發展的重要手段。

(一)美國。制造業是美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而服務業增長主要依靠生產性服務業。但是,美國的制造業近年來對經濟的貢獻下降較快,出現了相當明顯的“產業空洞化”現象。美國為扭轉經濟發展格局而實施的“再工業化”戰略,旨在引導資源由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向制造業轉移。如,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的制造業促進法案,旨在通過各種措施在促使制造業降低成本、恢復競爭力的同時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進而實現經濟發展的戰略收縮。此外,為實現與制造業的有效對接,同時突出高科技產業和信息產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在高新技術產業區和新興產業區積極打造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如在硅谷扶持研發、設計、金融業、中介服務業等生產性服務業。

(二)日本。日本的制造業在1956-1973年間逐漸發展為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布局,成為了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且在1974-1991年間實施了從能源、資本密集型向知識、技術密集型轉化的產業轉型升級。就總體而言,日本的產業升級路徑可認為是勞動密集工業、重化工業、高加工度組裝工業、技術密集工業與服務業協同主導推進的,即制造業積極與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互動對接是實現有效轉型升級的重要渠道。日本對服務業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完善動態的統計調查系統和相關的政策體系、設立日本服務質量獎和服務研究中心,進而帶動集群化發展。

(三)英國。英國在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上,主要采取了解除公司注冊方面的壁壘以鼓勵興辦企業、開放資本市場促使企業融資更加容易、政府做好咨詢服務并對企業發展進行指導、發展教育和職業培訓提升勞動者從事服務業的能力等四方面的措施。如,政府通過相關法案、白皮書及具體措施、設立重大機構等做法,確保職業教育與培訓的順利實施。英國的生產性服務業產業集群與其主導產業密切相關,如鑒于英國的生物技術企業總數約占歐洲生物技術公司的1/3,因此英國政府圍繞生物技術產業形成了多個生產性服務業集群且特色明顯,主要包括提供一流的研發服務體系、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配套的專業化服務機構和健全的勞動力與用人機制。

(四)意大利。意大利的經濟發展主體為中小企業,由此中小企業如何實現集群是政策的重點導向,進而如何對已經形成的紡織品、皮鞋家具、機械、食品等行業在內的199個產業集群實現有效融合與對接是意大利生產性服務業提升競爭力的重要議題。意大利的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分離的趨勢較為明顯,即制造企業通常負責一般性的生產經營活動,與之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則主要交予專業性的服務機構。政府主要從完善金融服務體系、中介服務與教育培訓等發展較快、行業協會積極發展作用等方面積極推進生產性服務業的集群發展。如,有專門的中小企業銀行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信貸支持與低息貸款,同時政府也設立了專項基金用于中小企業的創新與研發支持。

(五)韓國。韓國通過重視研發服務業推進制造業升級、培育信息產業為戰略性產業、通過立法規范和鼓勵融資租賃服務業發展,以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進程。韓國生產性服務業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要經驗包括鼓勵研發機構的專業化投資、注重以人力資本為載體提升產業技術能力、通過大力發展設計產業提升產業品牌價值、集中有限金融資源支持主導產業優先發展、重視在研發服務活動中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以CDMA的開發與應用為例,該技術是由美國高通公司研發成功的,韓國企業參與的比重較小,但通過政府牽頭三星、LG等公司組成聯合研究攻關組并提供財政援助的做法,直接促使了韓國企業的研發比重逐步加大,最后形成了企業主導的研發。

(六)新加坡。新加坡主要通過總部經濟建設、制訂國家戰略推進信息與研發等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加快物流中心建設、優化會展業發展環境、提供優惠政策刺激外商創業、重視人力資源培訓等措施加快生產性服務業集群發展。如,新加坡出臺了國家電腦化計劃、國家資訊科技計劃、資訊科技2000計劃、電子商務培育計劃、電子商務主要計劃等,以持續穩健地加快知識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是新加坡經濟發展的主導方向,如在2000年公布的未來十年計劃中,建立具有以高附加值的知識型產業為基礎的經濟體是國家戰略的主要任務。

二、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協同發展的區域借鑒

為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我國各級地方政府積極出臺了相關措施,而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實現協同發展則是重要路徑。鑒于我國各個省區采取的措施存在較大的差異,隨后僅從上海、北京、香港、臺灣、廣東、江蘇等省市進行重點分析。

(一)上海。上海主要通過退出低端制造業、優二進三搶跑生產性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等措施引導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實現協同發展。例如,2005年提出要退出低端制造業,逐步實施向長三角制造業提供“3+5”生產性服務業的規劃,其中3個重點專業性服務業分別為汽車服務、工程裝備配套服務與工業信息服務,5個公共性服務業分別為技術服務、現代物流、工業房地產、工業咨詢服務與其它工業服務。在優二進三的戰略中,積極推進由跨國公司主導、上海制造業企業主導的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等兩個發展循環體系。通過千億級工業園區、千億級產業集群、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創意產業集聚區的同步發展,努力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生產性服務業實現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

(二)北京。在2012年的《北京市“十二五”時期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以產業融合發展為導向,把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的戰略重點,從金融產品與金融工具創新、產業信息化提升、科技服務有效支撐等方面大力推進,加快生產性服務業與現代制造業等其他產業在生產、管理、商務活動等環節的協同發展。為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北京出臺了諸多的鼓勵措施,如依據明確產業定位、專業機構推進、政府適度引導等原則,出臺了《北京市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以及文化創意產業投資導向目錄、產業集聚區認定辦法等相關細則,以提升文化創意產業對制造業發展的拉動效應。

(三)香港。香港實施了“前店后廠”式發展戰略,專注于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和強化與制造業的融合。通過實行低稅率的自由貿易政策和投資政策,大力發展轉口貿易,進而帶動本地運輸、倉儲、金融、商業、咨詢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由此形成的生產性服務業集聚輻射內地的生產性服務業和服務于內地的制造業轉型升級。加強立法并通過構建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為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并且對于產業發展主要采取了市場行為,即市場主導加上最小干預與最大支持的政府輔助,通過政府指導、技術集成、服務對接等方式,積極謀求實現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協同發展。

(四)臺灣。臺灣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重點主要包括知識密集型的技術服務業和以工業設計服務為主的研發服務業,同時通過“挑戰2008——發展重點計劃”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在《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中,提出全面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在重視信息產業發展的基礎上擴散至其他生產性產業,為制造業的提升提供支撐。在政府層面,通過制定地方法規、推進產業升級,在促進產業升級、維護市場公平、推動科技發展、扶持中小企業、推動金融自由化等方面,積極推行制度的創新和完善。在行業層面,積極組建產業各種組織,如臺灣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通過建立NGO,積極實施行業自律,在推動勞動密集型工業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發展的同時,加大與相關生產性服務業的聯系強度。總體上,臺灣采取了政府主導與服務對接等措施,在推進自主創新時兼顧產業融合,以謀求經濟發展的主動權。

(五)廣東。廣東從2008年開始實施了“雙轉移”戰略,明確提出要承接國內外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高附加值產業,推動珠三角產業升級和廣東欠發達區域的經濟發展,而在《關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若干意見》中也強調了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協同發展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性,同時在2008年提出了通過補短板、建載體、設資金、創平臺等方式重點發展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為核心的六大產業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廣東的各個區域也積極出臺了相關措施推進產業協同,如積極實施“服務+制造+創造”戰略,發力打造“廣州服務”品牌。與此同時,為穩步推進廣州的外向型經濟發展,在繼續推動港澳臺加工貿易企業延伸產業鏈,強化生產性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融合轉型升級的同時,通過政策扶持支持加工貿易企業自主創新、技術改造和品牌經營。

(六)江蘇。江蘇通過抓基地、促集聚、重培養、助提升等方式,以生產性服務業為紐帶,以制造業尤其是先進制造業為節點,加快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協同發展。到2009年已經培育了46個出口產業集群,較大程度地提升了制造業的競爭力,但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一直沒有得到穩步的提升,由此江蘇的各級政策積極通過相應措施來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如,無錫市積極通過放寬市場準入門檻,鼓勵各種主體以各種方式進入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同時采取政府財政優惠等傾斜措施,在提升生產性服務業水平的同時強化與制造業的鏈接。此外,我國其他地區也出臺了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相應措施,以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的融合發展。國務院了《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建設海峽西岸先進制造業基地,鼓勵港澳投資基金來閩開展創業投資業務,吸引港澳創投公司投資,或與福建本地公司合作創立風險投資基金,可以看出新型工業化下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體現在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的交叉融合層面。山東2009年提出通過發揮比較優勢、推進產業重化、促進轉型發展,推進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內的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開發建設。天津通過“大資本”引進支撐“大產業”培育發展等途徑,重慶通過實施“大投資、大支柱、大基地、大企業、大項目”戰略,突出地方金融創新,帶動轉型發展。深圳出臺“6+1”人才政策,強化高端人才要素支撐,為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融合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我國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協同發展的措施

安排我國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相對較低,難以對制造業的轉型提供有效的支撐,應該通過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聯動發展來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為此,擬從積極推進制造業轉型、努力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升級等方面,提出通過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制造業發展的措施安排。

(一)積極推進制造業轉型。通過技術升級換代來提高競爭力。我國制造業目前總體上陷入了低水平增長陷阱,其根本原因是由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即技術水平相對較低引致的。制造業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且會為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提供重要的經濟基礎。我國的制造業要在主動實施技術革新和升級的同時,在生產技術、工藝、產品品種、結構、質量、產業鏈延伸等方面實行升級換代和創新,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加強不同制造業的聯系以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鏈。通過產業調整和重組實現做大、做強,在制造業中組建大型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在不同產業間通過橫向和縱向聯系形成錯落有致的產業鏈。政府要采取相應措施引導形成產業集聚區,并且出臺優惠政策將不同集聚區有效聯系起來。組建跨行業的共享研發機構和技術創新平臺。對分散在各行各業中的研發人員進行整合,以行業為單元組建研發機構,同時以市場為主政府調控為輔組建跨行業的共享性的研發機構,尤其要構建相應的第三方和第四方信息平臺。加快組建一批以企業為主體、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依托、以現代企業制度為規范的產學研聯合體,并在此基礎上由政府倡導形成一些共性的技術創新平臺,培育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和亞中心。鼓勵制造業進行二、三產分離。政府應該出臺優惠措施,如稅收、土地政策等,鼓勵制造業實施二、三產分離,把工業中的生產性服務業分離出來,實行服務外包并構建新的產業。通過分離,既可以提升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促使企業將主要資源用于實現范圍經濟和規模經濟,也可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穩健的需求渠道,實現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協調發展。

(二)努力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升級。積極推進和形成區域特色的生產性服務業。通過我國本地生產性服務業向縱深發展形成的擴散效應和示范效應,在內在發展的基礎上帶動整個服務業的轉型和升級。以主導制造業為基礎,形成我國具有較為明顯的區域特色的生產性服務業,并通過相關服務業的承接和匯聚打造生產性服務業分工體系。培育適合于制造業發展的生產性服務業。中央政府要在評估我國不同區域制造業發展重點的基礎上,規劃并引導各地區塊狀經濟區發展和引進關聯性的生產性服務企業,在市場配置為導向的條件下完成制造業的轉型和升級,形成生產性服務業引領制造業發展的格局。優化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支撐體系以承接服務業轉移。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需要支撐條件,如人力支撐、資本支持等,而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人力資本和政策等要素的支持。同時,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需要資金支持,而我國創業投資發展相對較慢直接制約了高端服務業發展。因此,完善支撐體系不僅對承接生產性服務業轉移有著直接推動力,還會通過各種傳導機制優化我國的經濟發展格局。

作者:李秉強單位:臺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