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費與服務業發展路徑探討

時間:2022-03-17 03:13:56

導語:居民消費與服務業發展路徑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居民消費與服務業發展路徑探討

以來,國家把大力發展服務業和激發居民消費潛力作為發展經濟的新戰略基點,同時著力完善服務業的消費政策,進而提高居民消費水平。現階段,我國服務業結構中依然是傳統服務業占據市場主體,這顯然已經不能滿足國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因此,我國繼續對現階段服務業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并進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最終實現服務業與消費需求的互動發展。近年來,我國眾多經濟學者對居民消費與服務業的關聯性進行了分析,但多數都是停留在宏觀分析層面,并沒有針對兩者的關聯性和互動發展路徑提出明確意見。基于此,本文選取我國2013-2018年全國投入產出基本數據作為研究樣本,并構建分析模型對居民消費與服務業發展的關聯性與互動發展路徑進行研究,為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和服務業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居民消費與服務業的互動發展機制

居民消費是影響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其中居民消費支出水平和消費結構對企業發展的影響最為顯著。消費支出水平提升能夠促進企業生產規模的提升,并影響生產的發展方向。同時,消費結構轉型對生產者和服務業也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尤其在商品售前體驗和售后服務方面,生產者為消費者提供的服務逐漸趨于完善。另外,消費結構優化也能引導服務業內部各部門分工進一步精細化,服務業的規模經濟效應也更加顯著,這對服務業售后品質的提升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其次,服務業發展也能夠帶動當地就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維持地區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根據凱恩斯消費理論,居民薪資水平的提高能夠增強居民自身消費信心,提高消費水平,進而促進服務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在服務業逐漸發展的過程中,行業對員工職業技能和道德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也反過來促使服務業所吸收的勞動者素質和技能越來越高,同時勞動者薪資水平也會相應得到提升,最終轉化為消費水平的提升。同時,服務業發展水平會隨著經濟發展而逐漸提高,服務業也逐漸朝著信息化、智能化、集中化管理方向發展,進而為消費者的生活提供巨大變量,提高居民消費水平。

居民消費與服務業發展的關聯性分析

(一)居民消費對服務業發展影響的靜態投入產出分析。本文選用2013-2018年全國投入產出基本數據作為研究樣本,對居民消費與服務業發展進行分析。生產誘發系數。根據誘發系數相關定義,本文構建如下公式計算全國消費者對各部門的誘發系數:式中,MKS為最終需求項S對K的生產誘發系數,(I-A)-1為列昂惕夫逆矩陣,Fs為S的需求列向量,∑NK=1YKS為K部門S的需求總量。依賴度系數。構建依賴度公式如下:其中,WKS為各部門K對各最終需求項S的依賴度系數,∑NS=1YKS為所有最終需求對某產業的生產誘發總額。靜態投入產出分析。本文首先對我國居民生產誘發系數進行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可以得出,我國居民消費生產誘發效果最為顯著的是制造業,且誘發效果逐漸增強,生產誘發系數從由0.944786增加到1.098172。同時,農林牧漁業、金融業等行業也呈顯著增加趨勢。從服務業內部行業來分析,我國居民消費對交通運輸和倉儲業、房地產行業生產誘發作用逐漸下降,其中交通運輸和倉儲業系數由0.126206下降到0.102931,房地產業誘發系數由0.098244下降到0.091832,說明我國居民消費在帶動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同時,也促進傳統服務業發展。服務業依賴度系數分析。本文對我國居民消費對服務業依賴度系數進行分析,結果如表2、表3和表4所示。現階段,我國服務業整體屬于消費依賴型產業,政府消費依賴度系數最大,政府主要將資金投入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上。通過全國服務業內部行業來分析,2013年,我國批發和零售業對商品出口及外銷的依賴度系數為0.582653,且各服務業對出口及外銷的依賴度系數高于其余最終需求,因此,將批發和零售業稱為出口依賴型產業;同理,本文將房地產行業稱為投資依賴型產業,其他行業稱為消費依賴型產業。我國服務業對城鎮居民消費的依賴度高于農村居民。2018年,金融業、房地產業等對城鎮和農村居民消費同時依賴,而衛生、文化、娛樂業對城鎮居民消費的依賴程度高于農村居民。服務業內部結構變動因素分析。通過表5來看,各需求要素對服務業發展均具有促進作用。其中,對房地產和金融業的貢獻率較大,分別為0.4和0.246,說明我國服務業發展主要依賴居民消費。(二)居民消費對服務業發展影響的動態投入產出分析。本文將服務業部門產出對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的變化量用MMP來表示,主要用來描述居民邊際消費對部門產出的影響,具體公式如下:其中,MMA(1%)指各產業部門產出受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影響變動的百分點,可以用來橫向比較各產業部門產出受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影響的大小。通過表6可得,全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每變動1%,服務業產出便表現出增長狀態,其中金融業、房地產業分別增長2.2512%和1.9435%,交通運輸和倉儲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等行業分別增加2.2809%和0.4421%,表明服務業受全國居民消費傾向的影響較大。此時,提高居民消費傾向能夠推動服務業發展,且能夠促進服務業內部結構轉型。(三)服務業發展對居民消費影響的實證分析。本文進一步就服務業發展對居民消費的影響進行分析,首先對各變量數據序列進行ADF檢驗,結果如表7所示。通過表7可得,LnKR、LnJH、LnGY和LnWF變量P>0.05,為非穩定序列,經過一階差分處理后,各變量P<0.05,故四個變量為一階單整,變量間具有長期穩定關系。本文采用約翰遜檢驗對根統計量進行檢驗,檢驗結果如表8所示。表8顯示,LnGY和LnWF、LnKR和LnWF之間以及LnJH和LnWF之間至少有兩條協整關系。服務業發展初期會提高就業門檻,對勞動力素質要求較高,進而對全國居民就業造成負面影響。隨著服務業的不斷發展,帶動服務業員工職業技能的提升,進而使得勞動者具有更多擇業機會,此時服務業對全國居民就業具有正面影響。對于城鎮居民而言,其就業水平沒有受到服務業的影響,且服務業發展提高城鎮居民薪資水平,這是由于城鎮居民職業道德素質整體較高,能夠滿足服務業對勞動者技能的要求。另一方面,服務業沒有帶動農村居民就業,這是因為農村居民整體素質較低,而服務業就業門檻相對較高,農村勞動者難以滿足服務業就業要求,即使滿足也難以獲得較高薪酬,進而服務業對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提升作用效果不顯著。

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全國居民消費對服務業生產誘發作用明顯,特別是對現代服務業誘發作用顯著;我國服務業整體為消費依賴型產業,全國服務業內部部門對居民消費的依賴程度較高,服務業對城鎮居民消費依賴程度整體高于農村居民消費。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能夠帶動我國交通運輸和倉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和其他服務業發展。我國批發和零售業已經從出口依賴型轉變為投資依賴型行業,房地產業己經從投資依賴型轉變為消費依賴型行業,說明我國居民消費在服務業發展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這也符合我國現階段經濟新常態發展趨勢。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促進服務業內部結構轉型發展,推動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型。全國居民邊際消費傾向每提高1%,服務業產出便呈現增長狀態,金融業、房地產業分別提升2.2512%和1.9435%,交通運輸和倉儲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行業分別提高2.2809%和0.4421%。服務業發展初期會提高行業就業門檻,對勞動力職業素質要求較高,對全國居民就業造成負向影響。城鎮居民就業水平沒有受到服務業的影響,且服務業提高了城鎮居民工資水平。同時,由于農村勞動者素質和技能水平難以滿足服務業就業要求,導致服務業對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提升作用效果不顯著。(二)建議。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進服務業發展。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減少居民在醫療、養老、教育等方面的經濟負擔;加強對農村居民的補貼力度,積極引導農村居民發展農業,尤其將農村特色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以提高農村居民收入。縮小城鎮居民收入差距,增強居民消費信心。低收入人群在消費中通常持有保守態度,加之其對未來醫療、教育和養老等項目的支出存在不確定性,故導致低收入人群持續維持低消費水平。因此,政府應適當減少對中低收入人群的稅收力度,提高對高收入人群的稅收力度,充分利用稅收政策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從宏觀上合理調控收入分配制度,做到既提高居民整體收入水平,還可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加快服務業結構轉型升級,實現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的成功轉型。隨著互聯網科技的不斷發展,居民消費需求顯著提高,消費途徑也逐漸變得多樣化,傳統服務業應向高附加值、信息化方向發展,充分借助互聯網平臺拓寬產品銷售渠道,進而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實現向現代服務業的轉型。同時,服務業應該不斷進行產品創新,及時通過電子商務平臺了解行業最新發展動向,了解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和消費心理,進而為進一步提升服務業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奠定基礎。積極推進供給側改革,推動消費結構轉型升級。我國服務業應該增加科研經費投入,重視人才技能培養,同時積極與高校進行聯合培養,為服務業轉型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同時,還需通過供給側改革引導我國居民消費方向,提高消費者滿意度,同時實現服務業各項產業與消費者需求的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春紅.從現代服務業發展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J].中國統計,2018,438(6)

2.成康康.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與農村居民消費關系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7(19)

3.王鈺,陳景麗.寧夏城鎮居民消費對服務業發展影響[J].中國統計,2016(11)

4.李彬彬.寧夏居民消費和服務業發展關聯研究[D].寧夏大學,2017

5.歐陽艷蓉.消費性服務業對居民消費質量影響路徑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7(24)

作者:鄭宏丹 崔淼 郭媛 單位:北京交通大學海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