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模擬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09 03:50:00
導語:宏觀經濟模擬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然,使用結構模型來進行這種分析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我們并不能證明中國加入WTO后經濟行為本身不會改變,如果經濟行為發生了變化,那就要使用不同的方程組了。此外,有一點也是很清楚的,有些方程的選擇即使是合理的,也還是可以用其他的方程來代替,得到的結果會有所不同。這就是說,我們并不試圖對未來的發展給出一個精確的度量,而是提供一種對這些問題的更好理解,這種理解不可能從一種純經濟推理而得到。基于這一點,我們并不十分注重精確的數值,而只注重其大小和變化趨勢,最后得到定性的結論。
中國加入WTO后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即使用一個簡單的模型并考慮大量的假設,問題也是相當復雜。我們的主要目的是,通過一系列模擬研究,幫助人們理解中國加入WTO后的一些問題。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討論貿易協定及其直接結果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
貿易協定及其直接結果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國外對中國產品的關稅降低;第二,外國產品的關稅降低:顯然這種變化是貿易協定的一部分,其降低程度有待于確定;第三,世界需求預期增加:外國市場對中國產品將更加開放;第四,中國進口預期增加:中國市場對外國產品將更加開放;第五,政府對價格的補貼降低:這也是協議的一部分。
下面筆者將逐一研究這幾種影響。
一、中國產品關稅降低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
我們首先考慮中國產品的關稅降低中國出口價格的1個百分點。模型考慮兩種出口價格:我們首先定義中國出口商要求的價格,然后利用關稅率得到外國購買者購買中國產品所要支付的價格。我們將僅應用這種變化于第二種變量。無關稅的出口價格將不改變預期和貿易平衡,但中國出口競爭力將增加1個百分點。
實際上,這種觀點是受質疑的。人們可以設想,中國出口商在競爭中面對預期1%的獲利,他們將用這點獲利,通過提高出口價格來增加其邊際利潤。我們如果按照出口方程來討論,這些出口商將增加0.6%的出口價格;保留0.4%的競爭利潤。
這種沖擊的結果初看起來可能有點奇怪(圖1和圖3)。如果用實物量衡量,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貿易平衡都沒有真正改善,因為出口和進口都顯示類似的增加。這種現象不難解釋:根據模型,出口增加將對進口有很強的影響。這種影響直接地來自于出口產成品要求進口原材料和能源產品,間接地通過國內最終需求,因為滿足額外出口所需的額外生產能力要求投資和創造就業機會,而后者增加了居民消費。
附圖
圖1沖擊A1:供給-需求平衡
附圖
圖3沖擊A1:生產要素
所以,主要改善是有關中國活動本身:GDP和國內最終需求都有明顯的增加,長期穩定在0.2%左右。消費增長較慢,并在就業和工資率的購買力獲益方面有一種慣性。投資在初期較強,因為所需的和實際的生產能力之間的差異在初期是最大的。從長期來看,經濟增長穩定,投資的增長與經濟的其他方面相適應,包括GDP和資本,因為所有比率收斂于基期水平。
用現行價格來觀察,整個時期的對外貿易都得到了改善。這主要是增加國內活動引起通貨膨脹(圖2),而出口價格對通脹更加敏感:貿易成本(出口價格/進口價格)顯著改善(圖4),就一般分析而言,貿易的貢獻明顯。
附圖
圖2沖擊A1:價格
附圖
圖4沖擊A1:對外貿易
當然,我們可以發現這種通脹效應降低了價格競爭力和實際貿易平衡的收益。如果沒有這種通脹(例如,我們用購買力平價假設),我們將失去貿易成本(出口價格/進口價格)方面的獲益,但用實物度量的貿易平衡可能會有一個永久性的改善。
由于政府預算不直接受影響,但稅收將從改善的經濟活動中略有受益,這種獲益是漸進的,并且相當小(大約是GDP的0.03個百分點)。
結論一:中國產品的關稅降低,增加GDP,改善貿易平衡和政府預算,但進口增加和通脹上升,減少了實際貿易獲益。
二、中國關稅降低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
我們已經考慮了中國產品關稅降低的情況,從長期來看,顯然對中國有利。但是,這種措施是一般協議的一部分,其中,中國也應該降低對外國產品的關稅。
第一步,我們降低這種稅率1個百分點。那么,預期的的大小和具體的動力。根據估計結果,世界需求增長1%,無論是長期還是短期,都將增加出口預期1%,而關稅降低1個百分點,在短期增加的出口為0.59%,在長期為0.65%,因為誤差(注:以上數據來源于出口方程和誤差校正機制。出口方程為:DLog(EXC)=DLog(WTIMC)+0.59Log(COMPX)-0.91Log(EXC(-1)/WTIMC(-1)+…)校正很強,為0.91。
因此,在整個過程中,所有的影響大致成比例,目前情況下的比例為1/0.6。
結論三:正如所預期的,除了價格,所有國內要素都得到了改善,并隨著國內活動的增加而增加。這個結果與國外關稅的沖擊是相當類似的,不過是對稱的。
四、中國進口預期增長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
對于這種沖擊,人們可以預期得到類似于前面的結果,但方向相反。這是最通常的情況,但在貿易變量方面有例外,其原因很容易解釋。
因為在前面的情況,我們面臨著一個預期需求的沖擊,這次相反。我們已經看到了來自進口沖擊的最重要的結果(實際上也是沖擊A1)。在前面的沖擊中,影響進口增長的綜合效應減少了出口擴大機制的有效性。現在進口預期增長受到它自身第二次演變的限制(如果出口增加,將需要中間產品和能源,其中一部分要由進口提供。這就限制了貿易平衡的獲益。這里,如果進口增加,國內GDP減少,因此,國內需求也減少(需要的投資減少了,提供的就業機會減少了,因而居民收入和消費減少)。減少國內需求意味著減少進口)。貿易元素的變化將非常低,但貿易平衡,無論是水平方向,還是動態變化,都以一種相似的方式運動,但其符號相同或相反。
我們的分析可以到此為止。但我們將利用這種情況去解釋生產能力利用率的作用,因為它看起來很自然。
預期中國關稅稅率降低1%的沖擊被中國經濟的內部變化減弱。開始,主要是現有生產能力的直接增加,其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在新的進口產品中,國內生產商或進口商品可能不能完全滿足有些商品的需求。對這些產品的總需求將增加,由其他產品替代,包括一部分是以前進口的產品。
其次,人們可以決定進口原來由國內企業生產的某些產品,允許企業生產其他或多或少類似的產品,而這些產品的潛在需求還沒有得到滿足。這說明,在國內生產過程中,某種程度的替代是可能的。
當然,進口沖擊影響的進一步減弱是因為價格下降和競爭力的提高,因為企業想通過限制價格增長來重新獲得市場份額。這種效應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因為失業減少了工人的工資需求。同樣的理由,出口將保持增長。
在短期內,出口也將通過這種競爭的效應而增加,但是,實際貿易的損失使得GDP和國內需求,尤其是投資下降,因為對額外生產能力的需求減少。這樣就進一步減少進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進口也依賴于出口,而在這種情況下出口是增長的。
從長期來看,當生產能力和投資適應了縮小的生產規模以后,進口又再次增長,而減緩的生產又限制了價格下降。
從整體上看,實際貿易的損失是有限的(圖7),在中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是,這種現象部分是由于國內價格下降,國內價格下降也導致貿易成本方面的損失。現價的出口與進口之比出現長期的遞減,在后期平均遞減0.4%,但比預期1%的損失要低得多。
從圖6和圖7,我們觀察到對稱的動態演變,但處于不同的水平。
附圖
圖6沖擊A3:對外貿易
附圖
圖7沖擊A4:對外貿易
至于政府預算,事后效應的限制使其損失相當小。
結論四:正如所預期的,所有的國內要素都受到負面的影響,除了價格。價格隨著國內經濟活動的減少而降低。
五、政府對價格的補貼減少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
我們將假設國家對價格的補貼率降低0.25個百分點。模型運行結果顯示,企業立即通過統一的價格增長來彌補其損失,并保持預期的邊際率不變。
圖8顯示,GDP價格指數立即上升0.36%。這種乘數效應顯然來自于工資-價格的循環。如果我們限制國內產品在國內市場銷售,這種乘數效應甚至于會更高,因為出口價格主要取決于外國的通脹。
附圖
圖8沖擊A5:供給-需求平衡
當然,由于進口的原因,消費者價格指數上升較少;由于失業上升,工資增加更少。
從中長期看,通脹效應將隨著國內活動的減少而減緩。
從實物量上看,由于價格競爭的原因,出口立即減少,緊接著是投資和消費下降,但由于其自身的慣性機制,減少的速度較慢。
進口的演變比較復雜(也有限)。然而,由于進口價格對國內價格并不十分敏感,進口產品獲得競爭力。但是,這些收益是針對一個蕭條的市場,其未被利用的生產能力已經得到提高,至少在中短期是如此。這三種效應的組合結果在很短的時期內是正面影響(當通脹達到最高,需求并不完全受到影響),然后是負面影響(當需求保持下降,國內生產能力并不隨之下降),接著又是正面影響(當需求和生產能力同時得到穩定,只有價格在起作用)。不過,顯然在整個時期進口占需求的份額已經增加,它導致國內經濟活動減少。
再來看貿易平衡,由于競爭力彈性小于1,出口額顯示出一種永久的增長。這就平衡了進口價格的作用,在最后的結果(圖9)中,與通常情況一樣,其動態變化來自于進口:貿易平衡的變化在中期是正的(但處于一個較低的活動水平),然后這種變化在長期更加惡化。
附圖
圖9沖擊A5:對外貿易
應該注意到,如果引進進口產品增值稅率的沖擊,這種負面影響將減少。進口成本將減少不到1%。其次,假設對中國的出口商不改變他們的價格,而是利用這種情況去提高他們的邊際收益率。
這一沖擊的運行機理比較復雜。我們仍有一個競爭力影響,現在是對進口有利,由于較小的估計系數,這種競爭力的影響比預期的強度要弱。同時,也有一個生產能力的影響,其抵消了第一種沖擊的預期損失:尤其是,進口商品吸引力的增加并不意味著對同類國內產品的需求將減少同樣數量。如果對那種商品的總需求增加,它將用一種不同類型的商品替代以前進口的商品。
但現在通過進口產品在需求中的份額來降低關稅,也將直接影響到國內價格。對企業來說,設備產品將變得更便宜,增加了資本利潤率的預期。對住戶來說,這將意味著一個較高的購買力,并且,用較少的付出就可以保持儲蓄購買力不變。從中期來看,工資指數基于一個降低了的消費價格指數之上,對企業也是有利的,這將降低他們產品的價格,并提高其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
為了理解GDP的動態變化,我們可以將國內需求和它的進口份額(出口的增加是有限的)分開來考慮。消費和投資同時增加,但它們受較強的初始慣性支配,從第2年到中期,由于生產能力的期望值和實際值暫時的差距,導致消費和投資額外的增加。對于進口份額來說,它的最高增長出現在初期,然后隨著差距本身一起逐漸降低,并隨著國內價格下降,其減少了進口競爭力的獲益。
從長期來看,進口受到國內價格下降和生產能力利用率目標降低的限制,使得較便宜的資本可帶來較高的利潤率。
至于貿易平衡(出口與進口之比)本身,我們當然要考慮無關稅的進口。基于這一點,進口價格降低將是很有限的,中國的貿易成本(出口價格與進口價格之比)將下降。如果我們加上實際進口的增長,將出現不利的貿易平衡,凈出口約下降0.5%(圖5)。
附圖
圖5沖擊A2:對外貿易
現在來看政府預算,在短期,通過降低通貨膨脹和增加收入,預期成本約降低GDP的0.3個百分點,但這逐漸被累積債務所產生的利息所抵消。在長期,事前和事后赤字都將增加GDP的0.45個百分點。
結論二:降低關稅會降低通脹,在一段時期后增加GDP,但其代價是貿易平衡下降和預算赤字。
三、預期世界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增加1個百分點所帶來的影響
我們首先考慮,在假設世界對中國產品需求預期增加1個百分點的同時,其他外部假設(如世界通脹和世界現有生產能力)并沒有改變。這里必須假設:這種預期的世界需求變化不是全球性的需求增加,那樣將改變整個世界經濟的平衡,而僅僅是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增加,其他所有的事情都沒有變化。
這實際上簡化了我們的分析:在模型中,對中國產品份額的降低和降低關稅有著極相似的結果。預期兩個因素僅影響出口方程,其中,出口價格包含了關稅,并生成了競爭力因素,而世界需求是直接作用,兩者的影響都使用了常數彈性。其不同僅來源于初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