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重復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5 03:45:00

導語:我國重復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重復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論文

重復建設是指相同的產業、產品在同一地區或不同區域進行超過社會需求的一種投資行為。市場經濟的最大特點就是競爭,有競爭就必然會有重復,重復建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不可避免的問題,但并非所有的重復建設都是不合理的。在市場機制調節下,企業出于自身利益主動參與市場競爭而進行投資所形成的重復建設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提高經濟效益,屬于合理的重復建設。不合理重復建設是指在一定區域、一定階段內,某種產業、產品已經形成和即將形成的生產能力之和遠遠超出市場需求,而此時經濟主體違背布局原則和比較利益原則繼續擴大生產能力的投資行為。目前阻礙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就是這種低水平的不合理的重復建設,我們要加以避免和治理的不是重復建設而僅僅是低水平的不合理的重復建設。因此,必須要理性對待重復建設問題,不能一刀切。

合理的重復建設對經濟發展具有良性推動作用。首先,重復建設導致激烈市場競爭,使企業為生存發展而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加速了產品結構升級,有利于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其次,重復建設促進企業不斷提高管理,降低產品成本,提高服務質量,增加消費者福利。再者,重復建設能搶先占據和填滿市場,提高整個行業對國外商品的競爭能力,也有利于行業自身的發展。

不合理重復建設對我國經濟發展也會產生諸多不利影響。一方面造成資源浪費,降低資源配置效率。首先,不合理重復建設破壞了正常合理的區域分工,造成產業布局失衡,區域比較優勢不能得到發揮,降低國民經濟整體效益。其次,不合理重復建設導致區域保護主義嚴重,使各地拋開本地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爭奪有限的資源,其結果必然是投資分散化,產業集中度下降,難以實現規模經營,削弱了產業競爭力。另一方面,導致生產能力過剩。不合理重復建設建成企業后提供的物質產品或勞務大多雷同,導致該類產品市場需求萎縮,造成產品大量積壓,或者導致服務設施閑置,同時導致其它某些關鍵和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不足。最終不合理重復建設導致的結構性生產過剩加速了市場秩序的混亂,導致國民經濟效益低下。

造成不合理重復建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現行“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刺激了地方投資,財權上收、事權下放的格局也逼迫地方投資。二是產權不清晰。多數重復建設是政府投資,資產歸屬不明確,沒有人真正對投資負責。三是錯誤的政績觀帶來了盲目投資。不少地方領導為了升遷,大搞政績工程,不調查、不咨詢就急忙上項目、搞貸款,最后造成了嚴重浪費。四是國家宏觀調控不力。國家作為宏觀調控主體,沒有適時相關信息,設置該產業的進入壁壘,從而導致盲目投資的產生。

要避免不合理重復建設,必須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加強間接宏觀調控,合理引導投資行為。加快建立以政策引導和信息等間接調控為主的投資宏觀調控體系。要科學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及時出臺規劃,并進行滾動性調整。要健全和適時調整國家產業導向目錄,合理規定國家支持、限制和禁止的產品。要完善國家產業預警機制,對市場過剩、價格大幅波動情況及時預警公告。具體如下:

(一)深化投資體制改革,使投資的決策與風險相統一。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包括兩項主要內容:一是下放投資決策權,使投資的決策者擁有完整的投資決策權;二是明確風險責任承擔者,使投資的決策者承擔決策范圍內的風險責任。有關部門應當盡快推行項目備案制,通過利益導向、例行審查、統計等方式對投資活動進行間接管理,實現政府從微觀投資活動中的退出。除造成生態環境惡化、資源枯竭和不利于國家安全的項目等之外,其余項目均由項目倡議者進行自主項目決策,金融機構進行自主信貸決策,證券潛在持有者進行自主購買決策。這樣可以提高決策的效果。應當加快金融機構的改革步伐,使金融機構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割斷與中央政府的特殊聯系,成為真正的金融企業。實行“誰投資、誰決策、誰承擔風險”的原則,有利于投資主體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和資本實力,通過進行嚴密的可行性論證決定是否進行投資。

(二)合理引導政府投資行為,通過市場機制進行資源配置。首先,嚴格限制政府投資范圍,轉變政府投資方式。政府投資的目標,是在于為社會提供“公共物品”而糾正“市場失靈”和優化資源配置。這樣,政府投資就必須嚴格限制在一些必要的基礎設施、儲備戰略性物資領域以及補充或增加特定主體的資本領域等。政府投資不僅應全部退出競爭性產業,就是在能夠引入民間投資的基礎設施產業,政府投資也不應發揮更多的作用。其次,縮小國有資本投資戰線,轉變國有資本投資方式。國有資本分布的領域非常廣泛,造成戰線過長,應當予以收縮,從一般競爭性產業向特殊性產業、基礎設施產業等轉移,目的在于發揮其引導社會投資的作用,增強國民經濟整體競爭力。這就意味著國有資本投資必須向特殊競爭性產業、基礎設施產業等集中。這些產業,屬于民間投資不愿進入或無力進入,而政府投資又不能進入的產業。

(三)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國有企業制度。經過長期的改革,我國國有企業已經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中小型國有企業,經過破產、拍賣、產權轉讓等,已逐步成為非國有企業。但大型國有企業,仍然存在著政企不分的問題。應當通過法律、行政規定等方式,取消政府保留的投資審批權(個別情況例外)。國有企業也要通過股份制改造,明晰企業內部、企業與所有者之間的產權關系,特別是企業投資的產權關系,形成企業自主決策、享有投資收益承擔投資風險責任的機制。具體來說,企業的投資活動由董事會進行決策,由經理階層進行運作,由監事會進行監督,重大投資活動還要提交股東大會審議。這種體制有利于企業避免不合理重復建設。因為投資決策由出資者或出資者的代表進行,投資的收益和風險責任全部由出資者自己享有或承擔。而公司的有限責任制又保證出資者不致遭受更大的損失。如果過度融資,一旦失敗出現損失,融資方也遭受損失,這就凸現了融資者的風險責任,構成對企業投資決策的多重約束。

(四)建立領導干部科學的政績考核制度和重復建設責任追究制度。一方面,要徹底扭轉經濟增長至上的做法,不僅要關注地方領導任職期間招商引資、財政收入和GDP增長情況,還要關注當地居民收入、生活水平、就業崗位增加和社會穩定情況,將其和當地產業發展、經濟結構優化、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及可持續發展情況結合起來一并考核,防止出現“數字出政績,政績出干部”的現象。要從根本上改變急功近利的心態,必須從體制上改變干部頻繁調動和任期過短的做法,使他們樹立長期扎根的思想,真正為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另一方面,對重大投資項目的決策者、調研者、執行者都要記錄在冊,跟蹤評價,并與考核獎懲掛鉤。對于那些不負責任濫批濫上項目的決策者,要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給予行政處分直至追究法律責任。要在各級政府內部形成和完善重復建設抑制機制、責任追究機制,并逐步使其法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