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調控的工具選擇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1 03:52:00
導語:國民經濟調控的工具選擇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貨幣是意志信使,原始權力起源是征服,現代權力起源是意志信用交換和客觀程序方法,資本是社會組織結構的權力關系方式。
關鍵詞:客觀意志,客觀意識,客觀精神,社會生命結構,生物性意志信使,人與社會是不同層次的生命系統.
在人類面對自身的認識中,我們傳統的陰陽二分哲學,加上原始的五行和易學類數學模型邏輯分析方法,將事物列人形而上的抽象歸納系統,創造了世界上可能是最早的科學思想文化。然而,自然界卻并不按五行八卦運行,中國人不斷的從事實現象中抽出經驗的規律,依然用那陰陽分析,最后又湊人五行八卦,反復的重復著過去。經驗在陰陽二分的指導下,原始的數學傾向使自然科學得到了發展,并取得了到今天依然讓世人驚奇的成就。科學思想的總根源就是陰陽學說。不僅僅自然科學上留下了輝煌,在經濟學上,易學也直接導致了權力的信用交換和貨幣系統的產生。在我們古代傳統文化中,“易”就是交換的意義,還附帶有變換.移位.易位.運動等等的意義,其主旨就是“換”。陰陽把事物分為二種性質的維度,一是形態結構意義;一是運動變化意義,陰陽的運動變化由“氣”推動,這樣以來,陰陽哲學也就由思想轉化為實際的應用方法,指導人們的行為活動。陰陽哲學連續了人和社會到自然界其他事物,超越了一切可以想像的自然和精神的事物,物質到精神和精神到物資,是與其他自然現象的相互作用一樣的過程。于是,自然現象的事實邏輯,也就能夠類推應用到人與社會之中了。因此,在中國,傳統的貨幣思想理論超越了時代,促進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雖然,在我們傳統的所謂義利觀的愚昧愚蠢思想束縛中,自然科學思想被嚴重的扭曲或被歪曲,依然還是艱難地緩慢發展了,依然對人類世界產生了巨大的質變的影響!
在社會中,人們之間的自然生存與發展的合作,是以分工協調交換的形式進行的。從原生的野生動物形式的協調分工合作,到原始社會的意識交換的分工協調合作,權力起源帶著的是野蠻血腥的爭斗。然而,分工協調合作卻依然是共同生存發展的基礎。當物質生產從食物發展到裝飾和工具使用的時代,人既完成了從野生動物到原生人的轉化。從原生人社會性組織結構內部的分工合作到兩個不同的社會組織之間的物質交換合作,大的社會互補就開始了其物資交換時代,這個時代野蠻的爭斗依然存在,而交換形式所帶來的效率遠比爭斗容易,而且交換還帶來了情感的豐富。從這里,可以看到,“交換”所表達的不變的意義就是人和社會部落的自身“需要”,交換的是“需要”。于是,各種現象形態的分工協調和交換,就全部由抽象的意志的“需要”這一精神生物傾向表現出來了。
用中國陰陽哲學思想來說,從“需要”開始,人從動物中脫出創造出自然界新的生命形勢——社會,這“需要”就根植于動物乃致原生生命的物資世界中。然而,這“需要”的滿足卻是導致“交換”權衡和分工協調的根本。這也是說,社會形成交換和分工協調分配以后,“需要”的滿足就帶上了預期的意義。動物的活動和人的勞動,在形式上都是一樣的,由于“需要”的目的內容的差別,就導致了本質的不同。如果說動物對食物的儲存是一種本能的預期,那么人對生活物質的儲存就是一種意志力有意識的預期方式方法。交換所帶來的勞動效率的增長,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取長補短,使勞貨幣交換形式動效率得以簡單化和獲得了更多的產品。意志力在由本能轉化為認識--記憶,就由本能升華為社會性的客觀意識形式了。這樣以來,以物易物的過程中,就必然的由效率比較規律淘汰落后的形式。貨幣的誕生,也就是必然的結果了。貨幣的產生,更加深刻的影響了人類社會的社會性發展,這一抽象的滿足“需要”的信使形式,進一步提高了生存與發展的效率。同時,也影響到人類原生組織內部部落或者群落形式的變化,一部分原始的秩序協調支配權力,就可能轉化成貨幣交換形式。雖然,愿生的政治統治權依然保留著原始起源的形勢,但是,內在的支配權力的意志力交換,同貨幣形勢的交換是一樣的過程。而等級制度秩序的獲得利益的形式,卻是權力意志交換的結果。對制度秩序的意志力支配權力,到現代社會即發展為全貨幣形式的交換。民主只是實現社會分工協調合作的貨幣交換形式的規則方式方法,即制度的法律政策。
貨幣從誕生時起,就體現出了社會客觀意志的力量。貨幣深刻的改變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方式。貨幣以物的形式,帶著抽象的意志力滿足條件,改變了無序的勞動形式,促進了社會分工合作的自然形式成立,極大的提高了人的生存與發展的活動效率。這神秘而客觀抽象意志信使,長久以來,讓人們愛恨交加,但是,人們還是離不開它了。對貨幣的定位和定義,從感性的角度出發,認為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從相對權衡的物質數量中,分化出一般的等價物,也就是商品交換的尺度。但是,這個一般的中介等價物的本質特征,貨幣就不應該是在物質貧乏的以物易物的互補交換人群中產生。因此,貨幣的誕生也就必然的是權力意志強勁的產物。根據效率法則,二次,三次的以物易物,對提高效率不是正相關的,也就是說,滿足“需要”的意志力付出,如果大于交換過程所得,那么交換是不可能連續長久的。因此,取長補短的交換雖然可以滿足人們的“需要”,但是,所付出的意志力是交換權衡能否進行的必要前提。
物易物和貨幣形式交換之間,都遵循著一個同一的規律,就是“需要”所含的意志力的根本——勞動效率比較。從物易物到貨幣形式的交換,這中間等價物最大可能的是由奢侈品的穩定久藏容易數量化和容易攜帶決定的。從非食品的裝飾或者工具中,貨幣也就產生出來了。這就是說,貨幣從交換商品中分化出來,首先是以社會意志力的秩序和文化等精神現象為前提的,這樣以來,所謂勞動價值尺度,就由意志力付出的效率比較價值尺度取代了。這里的效率比較價值尺度,必然的也包含了勞動價值尺度在內;同時也還帶有心理滿足的權衡和人力分工合作過程的權衡,更重要的不是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的權衡,而是美的裝飾和意志力顯示的象征。傳統貨幣理論的貨幣觀念和貨幣文化,一開始就撇開了貨幣的本質,用商品說和抽象的價值尺度說來解釋貨幣的神秘性質。但是,其中包含的意志力尺度卻是更為基礎的貨幣本質。貨幣產生以后所伴隨的是權力象征和欲望象征這兩大難題,也就是說權力尺度和意志尺度都是貨幣本身的社會性意義。
價值尺度的意義,是人對事物權衡比較的量;價值交換表現的是事物流動的性質。價值與價值交換皆源于意志力權衡判斷,既權力判斷。從權力到價值,意志權衡分化為勞動分工分配判斷和交換判斷,分工判斷的復雜是根植于社會秩序之中,例如,王者的權力和強弱秩序,就形成人類社會利益分配和勞動秩序。人有客觀意識標志物作象征,形成文化意識作用,社會性的客觀意識力量,讓人們可以充分利用自然事物的自然作用力,也讓人的生存與發展效率大為提高。效率的提高,抵抗自然危害的能力也加強了。因此權力也就形成了客觀的意識凝結。象工具的使用和制造到語言的應用,隨同社會分工協調的分化,人的情感也呈現出復雜的形態,情感交換亦復雜化。意識的客觀化,表達的是秩序力的作用,各種意志力通過語言性客觀形態,加深了人對腦記憶的依賴,反過來再影響到意志力的客觀化。比較權衡,實在性較量,使象征意義的喻指客觀化得以實現擴散。這象征的比喻,就是用一類具體事物或者物體,指定其象征意義,于是,不同就按序列分化出了等級和類別,不同的象征有不同的意義。貨幣也有不同的等級,如金銀,寶石,專用貨幣,這也說明貨幣不是自然而然的由交換物中分化出來的特殊商品,貨幣一開始就是意志意向意義的尺度,從象征到實用形式的專業化,貨幣從來就不是商品。買賣關系也不等于商品交換,實際情況和歷史事實就是如此。商品生產發達,使貨幣的使用絕大部分都歸于商品買賣之中,這并不等于說貨幣只能是商品意義所屬。貨幣可以度量的對象,首先是其意志自身的“需要”所屬,其次才是交換對象。所謂的價值尺度,即此。貨幣在交換中所表達的既然是“需要”所屬,那么也就帶上了意志力的意義,也就是權力的行使,而作為信使的本質,又是一種中介物。這也就是說貨幣,不僅僅是價值尺度,而且是意志使者和信使,即支付手段和流通媒介。如同人體內的生物信使一樣,貨幣還可以儲藏,成為意志力量儲備。
在不同的社會組織結構中,有不同的貨幣系統,各組織結構系統之間的物質交換,也就導致了不同貨幣價值系統間的相互作用,更抽象的表達的是各社會組織內在的“需要”,廣義上說,貨幣所具有的是普適性的意志信使作用,是一種自然社會意志力的體現。
綜上所述,貨幣從誕生起,就是作為意志力的客觀量化體現的。客觀現實存在的貨幣具有社會性生物活性的意志力量。活性生物力量來源于人的社會分工協調合作中的交換互補。作為社會意志信使的貨幣具有的性質是:(一),權力意志的客觀量化;(二),價值尺度;(三)意志信使;(四)媒介;(五),儲備;(六)普適性。作為權力意志客觀量化的產物,貨幣與社會中其他權力所稱是同一的意義,也就是說貨幣與現實權力的差別僅僅在于主觀與客觀抽象象征的差別。而且貨幣的抽象權力意義比具體的原生或者原始起源的權力意義,適用更加廣泛。發達的貨幣交換系統,可以使人們減少對原始起源的權力的依賴。
作為經濟學意義上的貨幣,通過其具有的意志力功能交換,貨幣持有主體可以利用貨幣組織起新形式的社會組織形式——企業或者公司,這時,貨幣就轉化為量的標志——資本;而通過資本,資本的所有者——資本家就可以通過管理經營繼續提高人的生存與發展的效率,但是這種完全脫離了原始權力起源的社會組織結構體,在不可類比的勞動力和貨幣收入之間的價值交換中,是無法直接通過意志交換進行的。資本家與雇用者之間的交換,就會受到社會系統環境的影響,會產生不可避免的矛盾。作為社會中的企業,必然的要受到來自社會的價值交換的環境條件制約,必然的會影響到企業內部的資本家和雇用工人之間的交換。資本家面臨的風險是:1)產品在社會中實際價值交換的波動風險;2)貨幣流通量減少;3)產品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風險。雇用工人的風險是通貨膨脹和勞動力價值交換的潛在不公平。因此,這二者之間的非對稱事實,也就必然的成為社會性的系統問題,于是需要更加抽象的調節方式方法。
從貨幣到資本,信用的意義也就是客觀意義上的社會必然的意志力量,意義的作用在于生命本來的邏輯,內在的結構組織力量的表達,體現的是社會進步的力量。公務員之家
從原始的權力起源,到貨幣抽象權力的產生,自然法則的過程,就是“邏輯”因果律秩序作用過程。生命的精神意識在客觀相對的意識主體中,就擴張了其結構性的存在。貨幣的產生,是以“數量”為基礎,數量是比較差剩余的結果,可以說成是“力量較量”的結果。征服的意志力,表達的是權力,通過意志力的征服,獲取自身的需要。在自然界中,這種自然力量的相互作用的“征服”,到生命世界就演化為了結構力擴張與交換。因此,原始權力起源是帶著血腥的較量的。而意志象征物的交換方式,就減少了相互爭斗的血腥,效率比較中,交換必然的就要勝出那征服的較量。貨幣取代征服和服從,是自然規律必然的結果,這也意味著資本形式的權力結構,必然的取代征服的權力結構。“戰勝”說的愚昧和野蠻必然的由交換程序的協調協作取代。雖然,人與人之間依然可能存在著權力沖突和其他沖突導致的權力矛盾,但是,依然在最后要回到信用交換的程序方式方法解決。規則處罰如同腳踢到石頭上產生疼痛一樣。
到現代社會,從貨幣到權力,從權力到資本,貨幣資本和權力是作為社會的基礎存在的。社會對貨幣資本和權力的認識程度,決定了社會生命化程度,而且其貨幣的形式,權力的形式,資本的形式,在現代還在不但的發展變化。貨幣隨著科學技術發展演化到數據化電子貨幣,變為純粹意義上的意志力量。其對社會基礎信用的依賴,成為了其根本,這也就是說,社會生命的形式,正在向系統精神意識化方向發展。公與私這兩個不同的意義觀念與貨幣之間的關系,是決定社會基本形態和生存發展的基本問題,任何玄學忽略和大鍋飯的混為一團,都必然的是走向反社會性。
作為現代社會的權力起源,客觀規則的程序化就是民主和信用關系,貨幣性質的抽象權力分布,逐步的讓社會正在成為所有人的共同體。當生產與經營的社會交換活動變得量化,可以用數學去分析和計算時,社會思維的客觀有序也就成為了現實。公平的社會系統調節,是必要的社會抽象交換形式,現代資本主義被取代,就是因為資本形式的張力決定的。消滅了資本組織的結構形式,也就等于消滅了貨幣自然意志力量的交換基礎,社會權力起源重歸源頭。
貨幣的意義是它的抽象意志尺度,不分高貴與卑賤,自然平等的意義,高效率的調節了社會分工合作和情感意志的交換,提高了生活和生產的效率。
或許有人不喜歡不愿意貨幣是意志權力本質,過去時代的什么“銅臭”觀等印象讓有些人難以接受所謂的俗物神圣化。但是,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
- 上一篇:生態經濟發展對林業結構調整的作用論文
- 下一篇:現代林業分類經營的發展前景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