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發展循環經濟的分析綜述
時間:2022-04-02 11:40:00
導語:十二五發展循環經濟的分析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循環經濟,生產資源,自然環境,承受能力
論文摘要: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和高價值的循環經濟路線,是我國“十二五”期間的必然選擇。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類社會對資源等的需求與自然的承受能力形成了較大矛盾。對德國、日本、美國、丹麥、加拿大等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實踐以及我國已有法律法規的考察表明,發展循環經濟應加緊出臺比較完善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地方法規和相關政策文件,并在全社會培養全民參與循環經濟發展的觀念。
200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2006年,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十一五”時期的重大戰略任務。2009年,在丹麥召開的哥本哈根會議揭示了全球氣候、環境問題。2010年,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十二五”期間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節約能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入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循環經濟相關理論研究
(一)循環經濟的含義
“循環經濟”一詞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K.E.Boulding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鮑爾丁(1965)將地球比作太空航行的宇宙飛船,因為自身資源的有限性,所以要合理地開發自然資源,如果任意開采,超過其最大承受力,地球將最終走向滅亡。1966年,他又闡述了用循環經濟發展方式代替傳統的粗放型增長模式的觀點。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引入了關于循環經濟的思想,很多學者對循環經濟進行界定。毛如柏認為,循環經濟是與傳統經濟活動的“資源消費--產品--廢物排放”的開放或單程物質流動模式相對應的“資源消費--產品--再生資源”閉環型物質流動模式。諸大建指出,循環經濟是針對工業化以來高消耗、高排放的線性經濟而言的……是一種善待地球的經濟發展模式,發展循環經濟的根本手段就是合理和循環利用資源。馬凱(2005)也指出,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任勇指出循環經濟是對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中的資源流動方式實施“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和無害化”管理調控的、具有較高生態效率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以最少的資源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建成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建成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很多學者從生態角度對循環經濟作出解釋。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的經濟活動。吳紹忠(1998)提出循環經濟的含義,指出要把人類的生產活動納入自然循環中,維護自然生態平衡。解振華(2003)提出,循環經濟是與傳統經濟活動的“資源消費一產品一廢物排放”開放型物質流動模式相對應的“資源消費一產品一再生資源”閉環型物質流動模式。其技術特征表現為資源消耗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再生化。此后,解振華(2004)將循環經濟定義為一種新的技術經濟范式,它是建立在人類生存條件和福利平等基礎上的以全體社會成員生活福利最大化為目標的,其本質是對人類生產關系進行調整。
(二)循環經濟理論研究
國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循環經濟理論進行了研究。Pearce將資源環境的全部經濟價值進行了總結,將其劃分為使用價值與非使用價值或存在價值,使用價值被進一步劃分為:一是可以通過市場體現的直接使用價值;二是間接使用價值,大體相當于生態學家所說的生態功能;三是選擇價值,是指人們保存或保護某一自然資源以便將來作各種用途,它代表資源的未來使用價值;四是存在價值,體現了人類對自然景觀和物種的感受和價值的認可,這種價值與現在的使用和未來的選擇無關。這為發展循環經濟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還有一部分學者將研究重點放在了發展循環經濟的某些具體領域上。
在國外學者的研究基礎上,國內學者加快循環經濟理論的研究。隨著循環經濟作用的凸顯,不少學者論證了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循環經濟思路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資源環境導向,能夠增強產業結構調整的針對性和可持續性,彌補傳統思路的不足。徐嵩齡提出,循環經濟具有跨企業、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等多種特性,其實施必然涉及生產技術工藝的新的組合與集成、經濟結構與布局的新的調整,因此有必要為因循環經濟而出現的經濟結構和布局的調整制定新的規則與規劃。
二、國外循環經濟發展的實踐
循環經濟從21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迅速發展。世界上循環經濟發展比較成功的國家有日本、德國、美國、丹麥、加拿大等國家。為了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使得循環經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德國、日本、法國等國家紛紛進行循環經濟的立法工作。法國于1975年、1992年通過了第一部垃圾處理法《廢棄物及資源回收法》和第二部垃圾處理法。荷蘭、丹麥等國都有專門立法,對廢棄物回收利用、循環使用的具體目標和實現的期限進行了規定。
日本為實現循環型經濟社會的形成而建立的法律體系,可以說在世界上也是最完備的,通過這些法律體系,規范了政府、企業、國民在建立循環型經濟社會方面的社會行為。1999年,日本政府針對所面臨的資源匱乏與環境污染問題,在召開的產業構造審議會上提出了建立循環經濟社會的構想,把建立循環型經濟社會提升為基本國策,并頒布和實施了若干法律,采取了一系列行動措施,強調從全社會范圍內實現循環經濟,而且還用法律的形式明文規定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在建立循環型社會中應承擔的責任以及廢棄物的回收比率,例如《家用電器回收法》等法律法規的制定。總的來講,日本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立法辦法,是先有總體性的立法,再向具體領域推進,即以《促進循環社會形成基本法》作為基本法,在其指導下建立各領域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
美國循環經濟做得較好。美國的杜邦化學公司利用“3R”原則,首先在生產階段使用對環境污染最小的原料,并把在這個階段形成的廢物合理利用,當作下一次生產的原料,形成了企業內部生產的循環,最終實現對環境的“零污染”。因為這種循環經濟模式是在企業內部實現的,因此又被稱為“小循環模式”。同時,美國循環消費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舊貨交易體系的成熟化,多種形式的舊貨交易方式使得舊貨的價值在社會范圍內得到最大的實現。
德國、日本在循環經濟立法方面較為完善,盡管它們立法的模式有所不同,但兩國都形成了從基本法律到具體的法律、法規的系統、全面的法律體系,為其循環型經濟社會的建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和積極的作用。美國的“杜邦模式”和丹麥的“卡倫堡模式”為企業內部和企業間無污染、無廢物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模式。加拿大政府在該國發展循環經濟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成為其美好居住環境建設的一個重要因素。而美國的舊貨交易模式在循環消費方面具有典型性,這種全民循環經濟意識更是值得借鑒。
三、我國出臺的相關法律、政策和文件
針對發展循環經濟,我國出臺了相關法律、政策和文件。
(一)我國出臺的關于循環經濟的一系列法律
2003年1月頒布實施《清潔生產促進法》,該法對企業清潔生產的具體實施辦法以及鼓勵措施和相關法律責任都作了明文規定,在規范我國企業清潔生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最初制定是在1995年,2004年進行了第一次修訂,并自2005年4月施行。《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2004修訂版),對工業固體廢棄物、城市生活垃圾和危險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以及相應承擔的法律責任都作了具體規定。《可再生能源法》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可再生能源法》的頒布實施和修訂,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節約能源法》于2007年10月通過,并于2008年4月1日實施,為推動全社會節約能源,促進我國能源利用水平的提高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2009年1月開始實施《循環經濟促進法》,它是對我國現階段發展循環經濟的規范要求進行系統闡述的一部綜合性法律,是我國發展循環經濟法律法規政策體系日趨完善的重要標志,是繼日本之后,世界第三部由國家立法機構正式制定的國家循環經濟法,這標志著循環經濟已上升到基本國策的地位。
(二)我國出臺的有關循環經濟的政策、文件
國務院于2005年7月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國發[2005]22號),這是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綱領性文件。此后,又相繼了一系列與循環經濟相關的政策文件。同年10月,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了《國家環保總局關于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環發[2005]114號);2007年3月了《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商務部令2007年第8號);2007年9月了《電子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管理辦法》(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令2007年第40號),對拆解利用處置的監督管理、責任認定、處罰措施都進行較為詳細的規定。
同時,我國很多地區也制定并出臺了與循環經濟相關的政策、文件,以提高資源利用率,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循環經濟在地方上的有效發展。例如:為推進重慶市循環經濟的發展,2005年3月通過并施行《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發展循環經濟的決定》(重慶市人民政府令2005年第179號),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深圳寶安區2006年出臺的“1+2”文件,包括《關于全面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深寶發[2006]19號)、《寶安區全面推進循環經濟發展行動計劃》(深寶府[2006]56號)、《寶安區全面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一十百千萬”示范工程實施方案》(深寶府[2006]57號),為促進全區循環經濟工作的全面展開提供依據和保障;石家莊市于2008年5月開始實施《石家莊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管理條例》,以節約資源,促進再生資源的利用。
四、對我國“十二五”期間發展循環經濟的思考
發展循環經濟是造福子孫后代的系統工程,“十二五”時期,發展循環經濟可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政府大力支持發展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的建設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各個總部門的合作。如加拿大被世界評為宜居國家,加拿大政府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十二五”期間,政府必須重視發展循環經濟,使各單位、各部門都以循環經濟為宗旨,將循環經濟理念貫穿到各項工作中。
(二)出臺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地方法規和相關政策文件
學習和借鑒日本、德國等循環經濟法律法規比較完善的國家的經驗,在《促進循環經濟法》等相關法律的指導下,繼續研究并出臺促進我國循環型社會建立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為我國“十二五”期間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政策保障。
(三)培養全民參與循環經濟觀念
目前,我國循環經濟理念過于狹窄。一是現在我國循環經濟仍主要停留在工業等生產領域;二是現在主要是政府和企業在倡導循環經濟,而個人對循環經濟重要性認識還不夠。
- 上一篇:小議十二五工業產業結構的調整
- 下一篇:小議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經濟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