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中國產業結構的變遷和調整

時間:2022-04-22 09:41:00

導語:小議中國產業結構的變遷和調整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中國產業結構的變遷和調整

【論文關鍵詞】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消費結構

【論文摘要】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之間的相互聯系及其數量比例關系。國民經濟中,各產業之間不僅在經濟活動中存在著聯系,而且各種資源在產業間的分配以及由此綜合形成的產品產量或產值也存在著數量比例關系。任何一個國家的工業化進程,都伴隨著產業結構的形成和演變過程。新中國成立50年來,我國產業結構經過了由“重、輕、農”到“農、輕、重”,再到一、二、三產業的調整優化演進過程。文章通過回顧我國產業結構變動的歷程,分析其背后產生的原因,從中得到的教訓,對當前指導我國如何進行新的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之間的相互聯系及其數量比例關系。國民經濟中,各產業之間不僅在經濟活動中存在著聯系,而且各種資源在產業間的分配以及由此綜合形成的產品產量或產值也存在著數量比例關系。任何一個國家的工業化進程,都伴隨著產業結構的形成和演變過程。我國產業結構的現實狀況及其對整個國民經濟所發生的影響是長期以來許多因素層層積淀而導致的直接結果。因此,分析新中國成立50年來我國產業結構的演變軌跡,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廓清其問題的癥結和根源所在,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產業結構的歷史演進過程

新中國成立50年來,伴隨著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我國產業結構變化也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

1、“重、輕、農”產業結構指導思想的形成及其實踐

新中國建立后,我國提出:要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國家工業化,盡快建立大體完整的工業化體系。從1953年開始,以大規模工業建設為主要內容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正式啟動。到1957年,重工業在全部工業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7.3%上升到45.0%。重、輕、農之比由1952年的15.3∶27.8∶56.9上升為25.5∶31.2∶43.3。

從1958年開始,中國進入了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經濟發展被簡單化為工業發展,工業發展被簡單化為重工業發展,重工業發展被簡單化為只發展鋼鐵工業。工業化強攻集中為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全民”強攻。

1959年初,產業結構失衡已非常嚴重,到年底重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48.1%,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上年的53.5%上升到58.5%。1960年,決策仍要求“”再掀高潮,集中全力保鋼。到年底,輕工業產值大幅下降了9.8%,農業下降了12.6%,重、輕、農之比達到52.4∶25.8∶21.8。

2、“農、輕、重”產業比例關系的調整

針對“”時期國民經濟結構出現的嚴重失調,從1961年起,我國開始調整經濟結構。輕、重工業的比例由1960年的33.4∶66.6提高到1966年的49.0∶51.0,農、輕、重的比例由1960年的21.8∶26.1∶52.1轉變為1966年的35.9∶31.4∶32.7。農業重新成為國民經濟中占最大份額的產業。

1965年,國民經濟呈現一定的良性增長局面。出于“戰爭不可避免”的估計,工業化的方向轉為以“準備打仗”為指導思想的“三線建設”。1970年,農、輕、重之比由1965年的37.3∶32.3∶30.4變為32.5∶31.1∶36.4。1971年,地方出現了一個“大辦五小”的工業化高潮。1975年農、輕、重之比進一步失調,變為28.2∶31.6∶40.2。

1976年,第五個五年計劃開始執行。但在不太長的時間內“把國民經濟搞上去”的指導思想再次導致了急于求成。導致產業結構更加嚴重失調,農輕重之比為24.8∶32.4∶42.8。

3、“農、輕、重”排序得到落實,產業結構逐步改善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得以確立。從1979年開始,國家對國民經濟實施了第二次全面調整。1979-1981年,中國輕工業產值的增長速度分別為9.6%,18.4%和14.1%,而同期重工業產值的增長速度則分別為7.7%,1.46%和-4.7%。到1981年底,輕工業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達到51.5%,超過了重工業。

1981年我國開始實施“六五”計劃。投資向“以能源、交通為戰略重點”的產業傾斜,著力調整農業內部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第三產業。1985年,輕、重工業基本保持49.6∶50.4的協調比例;農、輕、重之比為34.3∶30.7∶35.0,比較合理。

4、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整個20世紀80年代下半期和90年代上半期,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是加大對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步伐,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培育扶持主導產業和高技術產業,提高產業結構水平。

經過十余年的努力,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巨大進展。能源、原材料供應緊張,交通運輸、郵電通訊落后的狀況大大緩解。三次產業結構向合理化方向發展。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一、二、三產業之比由1985年的28.4∶43.1∶28.5變為1998年的18.4∶48.7∶32.9。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全部勞動人口的比重由1985年的62.4%降低為1998年的49.8%,第二產業由20.8%上升到23.5%,第三產業由16.3%上升到26.7%。在改善基礎工業的基礎上,輕、重工業的比重保持了相對穩定。1997年二者比例為42.93∶57.07,比1985年略有下降。農業在穩定發展的同時,內部結構也在發生著合理的變化。在農、林、牧、漁總產值中,牧業所占的比重由1985年的22.1%上升到1998年的28.6%,漁業由3.5%上升到9.9%,種植業由69.3%下降到58.1%。

二、我國進行產業結構變化調整的原因

1、產業結構調整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產業結構調整就其實質來說就是資源、資本、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不同產業間的重新組合,從三次產業的發展與演變情況來看,產業結構調整也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并進而影響經濟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對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作用,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資源配置效率提高

現代經濟發展,不僅取決于各種資本、技術、勞動力等的投,更重要的還取決于各種經濟資源是否得到了合理和優化配置。產業結構實質上可以看作是資源轉換器,通過產業間的高效運轉把社會各種資源不斷轉化為各種產品和勞務,以滿足社會需求。這一資源轉換器的運行效率和質量如何,直接關系到經濟增長水平的高低。產業結構升級是這一資源轉換器運轉的效率和質量不斷得到提升的基礎,只有產業結構的升級才能促進經濟資源在各產業間合理流動,提高資源的優化配置效率,進而促進經濟發展。

(2)產業結構調整是實現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各產業間的依賴程度和制約效應日益增大。在這種情況下,產業結構效益的重要性也日益加大,并成為現代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撐力量。現代經濟的發展主要取決于產業結構的綜合效益,即產業間和產業內部通過合理關聯與組合,使組合后的整體功能大于單個產業或單個部門的功能之和。產業結構調整是增強產業聚合效益的重要手段,是支撐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重要力量。

(3)產業結構調整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前提,并能促進經濟發展

我國經濟建設中有兩個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一是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要實現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二是要實現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就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而言,對不合理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前提條件。這是因為產業結構不合理就意味著資源、技術、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配置存在不合理性,這樣就造成了各種資源的浪費。資源浪費本身就是粗放式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征。

(4)產業結構調整是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在經濟全球一體化條件下,各國之間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而綜合國力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的競爭。比較優勢原理告訴我們,一國要想在國際競爭的舞臺上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根據自己的資源、技術、資金、勞動力技能水平等諸要素,按照比較優勢原理建立起本國的優勢產業。我國的諸多產業都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根據本國人民生活需要建立起來的,很少考慮國際分工原則。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尤其加人WTO后,必須建立起本國的優勢產業。我國的產業結構必須按照國際分工的原則,以提升本國經濟實力為目的進行調整。

(5)產業結構調整是對外貿易結構改善的前提

貿易關系是產業聯系最基本的實現形式,它是產業分工和專業化的緊密伴隨者。什么樣的產業結構往往決定著什么樣的貿易結構。我國對外貿易的結構問題表現突出,高附加值的產品在出口產品中所占的比重依然很低,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普遍不高,造成這種情況的直接原因是我國產業結構整體水平不高。改變對外貿易結構就必須對我國的現有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最終促進我國經濟整體水平的提高。

2、消費結構變化推動產業結構的變化和調整

消費結構是指各類消費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所占比重以及相互間的質和量的關系,它直接反映了消費水平、消費特色和消費發展趨勢,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消費的變動規律。產業結構的變動與消費升級密切相關,消費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產業的發展必須適應消費需求變動的趨勢,并且要善于發現潛在需求,才能成長、發展、壯大。

(1)消費結構升級與產業結構變遷

市場消費需求是新興產業形成的基礎,是產業升級的直接動因。市場消費需求是社會生產的前提,是影響產業結構變動的最重要因素。潛在的新需求逐步形成,對新供給形成強大拉力。在拉力作用下,生產新產品的企業逐漸發展起來,一定條件下,新企業群就可能發展為新興產業。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需求層次將會逐步升級,新的產業也大體上沿著這一路徑不斷發展,產業結構的“輕型化”階段、“重工業化”階段和“高加工化”階段分別和人類不同層次的需求相適應。

(2)消費結構演變帶動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產業結構與消費結構的變化密切相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現了三次消費升級,消費結構的演變帶動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第一次消費結構升級在改革開放初,糧食消費下降、輕工產品消費上升,對我國輕工、紡織產品的生產產生了強烈的拉動,帶動了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并帶動了第一輪經濟增長。第二次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前期“老三件”和“新三件”(分別是溫飽和小康時期的標志性消費品),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并帶動了相關產業的迅猛發展。后期家用電器消費快速增加,耐用消費品向高檔化方向發展,對電子、鋼鐵、機械制造業等行業產生了強大的驅動力,帶動了第二輪經濟增長。目前正在進行第三次消費結構升級,增長最快的是教育、娛樂、文化、交通、通訊、醫療保健、住宅、旅游等方面的消費,與IT產業、汽車產業以及房地產業相聯系的消費增長最為迅速。

三、我國現階段應采取的產業政策導向

在我國加人WTO融人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歷史背景下,產業結構調整應在市場調節為主,并同時輔之以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盡快使我國的產業結構優化,即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與高級化。產業結構的合理化一般是指各產業合理利用經濟資源,經濟效益好,產業間協調發展。就產業結構優化的具體政策導向來說,概括為以下幾點。

1、積極調整傳統農業結構

現階段我國農業的發展水平較低,耕作方式和農產品品種的競爭能力差。因此,應充分利用農業資源優勢,合理配置土地、水、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大力發展農業基礎設施,體現規模經濟,優化農產品品種品質結構,發展特色農業,多種經營,促進我國傳統農業和傳統工業與現代工業體系和現代服務業的結合,大力開展農副產品深加工工業。

2、加快傳統工業結構調整

加快工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促進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過渡,將知識經濟的發展與傳統工業的改造結合起來。要大力加強支柱產業的發展,努力培養主導產業,加強對朝陽產業的保護和扶持力度,同時做好夕陽產業的退出政策指導工作。

3、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產業結構的高級化,一方面是指通過創造性的知識集約化的發展來促進產業結構的進一步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另一方面是指產業結構發展過程中,第三產業比重不斷增大,出現經濟服務軟化趨勢。以金融、保險、咨詢、信息、旅游、房地產和高等教育為主要內容的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則代表著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應加大資金、技術的投入,以提升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四、結論

歷史地描述和實證考察我國產業結構的演變軌跡,認真分析和深入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對于今天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以及今后的長遠健康發展都是不無裨益的。通過分析我們有以下結論:

第一,搞經濟建設一定要按規律辦事經濟發展有自身的規律,產業結構演進也不例外。

第二,要善于借鑒成功的經驗,不能照搬條條框框人類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都是不分國界的,盡可以拿來為我所用。

第三,要充分重視并正確發揮政府在調整產業結構中的作用。

第四,要科學地確定主導產業。產業經濟學認為: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關鍵取決于在一定的時期內,支柱產業或者說主導產業必須獲得充分發展,以主導產業的發展帶動上游和下游產業的相應發展,從而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實際上,主導產業更是優化產業結構形成的基本條件并且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轉換的主導力量。

第五,產業結構只有協調,才能實現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石磊:中國產業結構成因與轉換[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2]劉偉:經濟發展與結構轉換[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3]顧鈺民:當代中國經濟與發展研究[M],同濟大學出版社,1997.

[4]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1999[M],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

[5]國家統計局:中國工業經濟年鑒1996[M],經濟管理出版社,1996.

[6]方甲:產業結構問題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7]江斌:國際區域產業結構分析導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8]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1999年中國產業發展研究報告[R],2000.

[9]張理泉:面對WTO中國產業經濟[M],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2.

[10]何維達:WTO與中國產業升級[M],中國審計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