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零售企業物流配送方式

時間:2022-05-05 04:34:00

導語:小議零售企業物流配送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零售企業物流配送方式

關鍵詞:零售業;競爭力低;物流配送;信息技術

提要本文分析我國目前零售業競爭力較低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零售業發展速度十分迅猛。但是,我國的許多超級市場可謂“其興業勃焉,其亡也忽焉”。從總體上看,在國外零售巨頭紛紛涌入我國,對我國本土零售業形成強大壓力的現狀下,我國零售業發展遇到了瓶頸。

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零售業經過長足發展以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統計資料顯示,2006年我國批發零售業總產值為15,148.54億元,是1978年的62.5倍。從絕對指標上看,我國零售業在不斷地發展壯大。但是,從相對指標看,在近幾年,我國零售業的發展遇到了問題。近10多年來,零售業總產值穩步上升,但零售業占GDP的比重并沒有增加,反而處于略有下降的趨勢。從這個事實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零售業的問題:在宏觀層面,整個零售行業的經濟效率較低;在微觀層面,我國零售企業的競爭力較低。以下從微觀角度出發,分析我國零售企業競爭力較低的原因,并給出了相關對策。

一、我國零售企業規模較小,但無力擴大

造成我國零售企業競爭力較低的第一個原因是企業規模較小。衡量企業規模的一個重要指標是產業集中度。而我國整個零售產業的產業集中度比較低、規模經濟不顯著。2007年我國零售業的產業集中度僅為4%,按照貝恩的市場結構分類表,中國零售業的產業結構屬于原子型,企業個數多,不存在集中現象;從另一個角度,可以更直觀地看到中國零售企業的規模偏小:2008年在世界500強中共有39家零售企業,產值最高的沃爾瑪排在第1位;而我國的零售企業只有13家,產值最高的百聯集團僅排在第24位。

面對規模較小的事實,我國的零售企業也在進行擴張,力圖實現規模經濟、提高自身的競爭力。但實際情況又是怎樣的呢?以我國連鎖百強中的中國內地零售企業為例,2004年的店鋪總數為7,652家,平均每店銷售額為2,212.6元。2007年店鋪總數為10,526家,比2004年增加了19.6%,而2007年平均每店銷售額為1,939.3元,與2004年相比反而下降了7.1%。由此可以看出,我國零售企業處于一個兩難境地:一方面需要擴大規模,以提高市場競爭力;而另一方面事實表明,擴大規模的結果是規模不經濟,這種做法是否可取值得商榷。我國的零售企業正處于一個規模較小、但又不能在擴大規模的同時實現規模經濟的瓶頸之中。

二、我國零售企業物流配送方式選擇不合理,配送成本過高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我國零售企業處于擴大規模和實現規模經濟之間不能兩全的境地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擴大規模、增加門店的成本過高。導致成本居高不下的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即物流配送方式不合理、信息技術的使用管理落后以及專業人才匱乏。這三個軟肋嚴重地削弱了我國零售企業的競爭力。首先,我國物流企業在配送模式上的選擇缺乏合理性,導致物流成本加大、企業競爭力下降。從物流配送模式的角度看,零售企業的配送模式可以分為三種,即自建配送中心、供應商直接供應和借助第三方物流。在這三種模式中,通過自建配送中心可以節省物流成本、縮短商品周轉時間,并實現零售企業對所屬連鎖門店的商品進行統一采購和配送,從而形成規模經濟。縱觀世界500強零售巨頭,大多采用這種模式。

我國零售企業對于配送中心的建設十分重視,各大零售企業紛紛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并把其作為主要配送模式。但是,我國零售企業的物流成本并沒有由于配送中心的建立而降低。結合實際情況,筆者認為在現階段,我國零售企業不適合廣泛采用自建配送中心的物流配送模式。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我國零售企業規模較小,資金不夠雄厚,難以承擔經營配送中心的巨額成本。眾所周知,沃爾瑪、麥德龍等國外大型零售集團在物流配送上均采用自建配送中心的模式,并且成功地降低了物流成本。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國外企業的成功是建立在其雄厚實力的基礎上的,基礎實力保證了配送中心的配送效率。反觀我們零售企業,其規模尚不足以使配送中心進行高效運行。據統計,我國平均一個配送中心送20個店鋪,平均每輛車承擔2~3個店鋪的送貨。而在日本,平均一個連鎖店的配送中心負責70個分店,只需4~5輛車。可見我國現有的配送中心的發展規模不適應連鎖店的發展需要。

第二,我國零售企業物流技術水平較低,不能確保統一配送。配送中心高效率運行的基礎是零售企業的物流技術水平。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零售企業,沃爾瑪85%的商品是配送中心配送的,在其背后,沃爾瑪采用了“越庫配送”和“自動補貨”等物流和供應鏈管理技術,使得其商標周轉期很低,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而我國現有的物流配送中心,很多都是以原有的商品為基礎改建而成的,物流和供應鏈管理尚處于起步階段,物流自動化水平較低,導致配送中心無法高效運行,反而提高了物流成本。如果不能實現降低成本的目標,建立配送中心的意義何在?技術沒有跟上,配送中心只是無源之水,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我國零售企業的零售門店中,加盟店的比重接近40%,這也導致了我國零售企業的配送中心對分店經營的所有商品進行配送的比率不高,大多在50%左右,最好的也不過90%。究其原因,配送體系的不規范,配送中心的建設的不統一以及配送不及時嚴重影響了分店的正常經營,使不少分店、尤其是加盟店不愿統一配送。缺少統一配送,零售企業的“連鎖”只能是一個表面形式,商品無法達到統一化,配送中心的實際作用大大削弱了。

第三,物流管理水平落后。物流業在我國屬于新興產業,這也造成了我國物流人才的匱乏。專業人才缺失的結果是零售企業對于物流配送中存在的問題難以用專業化的方法進行解決,缺少真正專業化的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給配送中心的發展增加了很大難度。

三、我國零售企業落后的體制造成信息技術發展緩慢

在現代零售業的發展中,信息技術對于提升零售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信息技術的使用,對于加強商品管理、完善客戶關系以及實現信息一體化都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零售企業紛紛引入信息技術,發展速度很快,但與國際大型零售企業相比仍然較為落后。為何我國零售企業的信息技術較為落后呢?除去因起步較晚而導致的先天性因素,零售企業對于信息技術不夠重視是重要原因。

據統計,我國零售行業用于信息技術的總體投資占零售總額的比例還不到0.2%,而國際零售巨頭基本占到2%以上,沃爾瑪、家樂福等領頭企業更是達到了10%以上。信息技術的開發成本、管理費用較高,投資回收周期長是零售企業不愿下大力氣進行信息技術建設的表面原因。但是,從更深層次分析,零售企業不愿進行信息技術建設的根本原因在于落后的企業體制和管理水平與先進的技術軟件之間的矛盾。

在我國零售企業中,存在許多實際意義不大、需要被合并或取消的部門,但由于利益上的需要,這些部門仍然存在,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經營效率。舉個簡單的例子,一件本來一步就能部署的事情,由于部門的繁冗,需要進行3~5步的傳達才能完成。信息化建設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但是,在信息技術建設的過程中,由于使用了計算機軟件代替人工,需要被撤銷的部門進一步增多,這就帶來了管理上的問題:對于原部門人員而言,隨著部門的撤銷,經濟利益將消失,尤其是很多背后的交易將不復存在,這使得他們極力反對用計算機代替人工的做法;而對于企業而言,原有部門的人員不能從事計算機軟件操作,如何對他們進行安置是棘手的問題,同時,在引進新軟件的同時還需要引進新的操作人員,這影響了企業進行信息技術方面投資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先進的軟件雖然引進了,但企業管理體制依然陳舊,人員在工作上缺乏效率致使先進的軟件只是一種擺設,沒有真正起到提高經濟效率的作用。

四、我國零售企業中專業人才極度匱乏

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我國零售企業的現狀是:從業人員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專業性人才奇缺。據統計,我國零售業從業人員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3%。而上文中也分析到了,我國零售企業在物流配送、零售信息技術等方面有很大的人才缺口。是什么導致了零售業高素質人才的匱乏呢?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我國長期以來“重生產、輕流通”的觀念影響了零售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流通產業,包括零售業在改革開放之后才在我國得到發展,而超級市場等主要零售業態更是在20世紀九十年代才在我國內地出現,零售業發展的受重視程度嚴重落后于生產制造業。同時在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官重于商”的傳統觀念,從事零售業的人員社會地位相對較低。這兩點造成了擁有高學歷、較強能力的人才不愿投身于零售業。

第二,我國高校的學科體系中,沒有和商業直接相關的專業。從新中國成立直至1998年,我國高校的學科體系中,一直都有和商業相關的貿易經濟(商業經濟)專業。但是,1998年在全國高校專業目錄調整中,貿易經濟專業被取消了。后來經過多方努力,才在個別學校中作為目錄外專業被保留了下來。在商業、尤其是零售業需要迅速發展的今天,貿易經濟專業被取消是很不恰當的,直接后果是商業相關人才的嚴重斷檔。近年來,很多學者和相關人士不斷呼吁恢復貿易經濟學科,但一直沒有改變。

第三,零售企業自身缺乏健全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與其他行業相比,我國零售企業的一大特點是人員流動性強,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則是我國零售企業僅僅對新進員工進行簡單的上崗培訓,對于人才梯隊建設與開發則缺少關注,不能從開發員工能力的角度幫助其規劃職業生涯,培養企業未來發展需要的有潛質的職業經理人。這種機制上的欠缺會造成員工缺乏歸屬感,不利于企業留住人才。

五、改革建議及結論

對于改變我國零售企業競爭力較低的現狀,有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改變物流配送模式,大力建設第三方物流。在建立自有配送中心的模式不適合我國零售企業的情況下,我國零售企業又應該采用哪些方法,以降低物流成本,從而提高競爭力呢?

對于供應商直接供應的模式,是不可取的。一方面我國的地理面積較大,這造成了零售企業的各門店間的距離相對較遠,供應商難以及時將產品送達各個門店;另一方面供應商不是專業的物流機構,由于技術上的局限性,將配送權交給供應商會造成配送不到位等諸多問題。

筆者認為,我國零售企業適宜采取借助第三方物流的配送方式,也就是通過專業的物流公司進行配送。一方面借助專業化的物流公司進行配送,與自建配送中心的模式相比,減少了固定資產投資,節約了物流成本。與供應商直接供應的模式相比,專業化的物流不會有技術上的問題;另一方面借助第三方物流進行配送可以促進我國物流企業的發展,使零售企業和物流公司之間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但是,借助第三方物流進行配送的方式也存在弊端。首先,借助第三方物流不利于零售企業自身物流配送的發展;其次,我國目前第三方物流業尚不成熟,借助第三方物流,仍然可能出現配送不到位等問題。但是,在現階段,借助第三方物流進行配送是節約物流成本、提高零售企業競爭力的有效手段。

從長遠角度看,零售企業要提高競爭力,必然要擁有自己的高效率的配送中心。對此,我國零售企業可以采取“雙管齊下”的策略,一方面以借助第三方物流為主體進行配送;另一方面在企業規模和技術水平逐步提高的情況下,漸進式地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進而完成從借助他方到部分自營,再到完全自營的轉變。

第二,完善零售業人才培養體系。對于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應該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恢復高校中貿易經濟學科?;謴唾Q易經濟學科既是培養零售產業儲備人才的需要,也是順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舉措;另一方面在零售企業內部,建立健全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零售企業可以向其他行業、尤其是生產制造業企業學習,借鑒先進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提高員工的忠誠度和技術水平。

第三,將企業體制改革與企業信息技術的建設相結合。信息技術的建設要大力加強,但絕不僅僅是引進先進軟件那樣簡單。據統計,在我國零售企業中,信息技術大多應用于操作層面,在管理層面的應用很少。上文已經提到了阻礙信息技術發展的重要原因在于企業落后的體制,從管理上入手,首先進行體制改革,是零售企業成功實現信息化的前提。

企業改革,制度重于技術。我國國有企業體制改革一直是一個難題,零售企業也是如此。對于零售企業,應將體制改革和信息技術引入兩者結合起來,引進一項信息技術的同時進行相關體制變革,循序漸進地實現由人工化向信息化過渡。

主要參考文獻:

[1]李飛,王高等.中國零售業發展歷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2]夏春玉.流通概論[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3]馬龍龍.流通產業組織[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