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論文
時間:2022-09-18 06:29:00
導語:城市規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結合凱文·林奇在書中對城市視覺形態進行的詳盡分析所提出一種可以運用城市尺度處理視覺形態的方法,以及一些城市設計中的首要原則,對三個實例進行了調查研究。
關鍵詞:環境意象;城市;形態;尺度
Abstract:CombinedwiththeconceptionofK.Lynch,inTheImageOfTheCity,endowedthevisualcityformisapieceofespecial-comparative-newquestion.advancedapieceofmeasurethatwecanbegintodealvisualforminthecity''''sscale,andsomeprimaryprincipleincitydesign.Environmentalimageistheresultthatobserverevolvesincompanywiththeirenvironment,bystudyingthreeexamples.
Keywords:environmentalimage;city;form;scale
意象的發生場域是在靈魂的活動中,它先于思維而出現。
——加斯東·巴舍拉(法)《空間詩學》
1概述
TheImageOfTheCity,(中文譯本包括項秉仁教授的《城市印象》譯本與方益萍等的《城市意象》譯本的這兩個版本),十幾萬字的小書四十年來一直深深影響著各國的規劃師和建筑師。
凱文·林奇曾是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的弟子,《城市意象》是他年輕時代的得意之作,之后還有1972年出版的WhatTimeIsThisPlace?1976年出版的ManagingtheSenseofaRegion,以及1981年的Goodcityform,都是凱文·林奇在城市設計領域較為重要的著作,其中Goodcityform在美至今還是很多學校的教科書。任教于麻省理工學院建筑學院三十年之久,幫助建立了城市規劃系,并將之發展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學院之一。1988年,凱文·林奇的家人、朋友、同事為了紀念他,以他的名義設立了獎學金,用以獎掖后進和資助建筑學院的圖書館。
凱文·林奇參考83本書刊資料,結合實地調查研究,運用樸素、生動的筆墨,在40年前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新的評價城市形態的方法,第一個提出了通過視覺感知城市物質形態的理論,是對大尺度城市設計領域的一個重大貢獻。
2環境意象與定位參考文獻
凱文·林奇認為環境意象是觀察者與所處環境雙向作用的結果,他在書中通過研究城市在市民心中的印象,分析美國城市的視覺品質,主要著眼于城市景觀表面的清晰或是“可讀性”,以及容易認知城市各部分并形成一個凝聚形態的特性。“意象的聚合可以有幾種方式。真實的物體很少是有序或顯眼的,但經過長期的接觸熟悉之后,心中會形成有個性和組織的意象,找尋某個物體可能對某人十分簡單,而對其他人如同大海撈針。”[1]古往今來多少人描述過他們所居住、游憩的城市,又有多少人為營造名垂千古的城池披肝瀝膽、耗盡心機,多少地方我們只去過一次卻深記那里的一草一木,而我們卻無法向外地的游客詳述我們居住了數十年的城市中心方圓一里內的地圖,這一切是為什么?這不僅僅是我們的主觀意象造成的,如何定位的問題我們尚未理解。“場所通常是由許多相關聯的物體確定的,而要辨認它只需要一些特殊、孤立的符號。”“如果這些符號被破壞,那么這些人就會迷失。”“在普拉托里尼的自傳體小說里,他舉了一個驚人的實例,在佛羅倫薩一處被夷為平地的空曠地帶,人們日常穿行時,還總是沿著那些已經蕩然無存的只是在想象中還保留的街道上行走。”“視覺不是對元素的機械復制,而是對有意義的整體結構式樣的把握。”[2]凱文·林奇與魯道夫都肯定了視覺辯向的能力,認為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雙向作用的過程就是環境意象的創造。凱文·林奇談到了西伯利亞的楚克旗人、西太平洋的密克羅尼西亞航海者、中國北方平原、澳大利亞的阿倫塔人、非洲等地的定位類型,強調了愛斯基摩人和南太平洋航海者一直以來擁有自己的方位學和地理學,直到最近這份驕傲才被西方的地圖繪制者打破,愛斯基摩人能夠徒手繪制范圍400至500英里的地圖,這種注意力和概括力是生存環境磨礪積累而來的。事實證明,要在復雜環境里獲得辨向能力只有專家才能做到。凱文·林奇也客觀地談到了可意象性的缺點,提倡建設可意象的和開放的環境,深深贊揚了中國的風水理論為建構一個可意象的、同時又不壓抑的環境提供了一些方法和線索。
3三個城市的調查和應用方法
本書對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新澤西州的澤西城和加里福尼亞洲的洛杉磯(見圖1至圖12),進行了兩個基本分析,在每一個實例中都選擇了1.5×2.5英里的區域進行研究。凱文·林奇確信行走在有路線或是工作地點的“集”中會使得許多個體觀察到相同的元素,從而產生一致的全體印象。用建筑環境心理學的觀點科學地研究分析實例,是凱文·林奇一貫堅持的科學態度,正是這種科學態度指引他不斷奪得建筑界一個又一個殊榮。波士頓位于馬薩諸塞大街的中央半島部分,“幾乎所有人都能了解波士頓的結構,查爾斯河以及河上的橋構成非常清晰的邊界,北锫大街的大部分,尤其是貝肯大街與聯邦大道……這些街道從垂直于查爾斯河的馬薩諸塞大街伸出,一直到波士頓中央公園和公眾花園。同方向的北锫大街與亨廷頓大街交匯的地方就是考普利廣場。”[1]而新澤西州的澤西城位于紐瓦棵和紐約之間卻是美國城市衰敗地區的代表。凱文·林奇把這個城市描述為“混亂”、“難以辯別”、“無法描述”,因為這個城市同許多大城市雷同,作為一個典例,說明了一個城市意象的好與壞直接影響人們的情感,這種警示對我們這些學生更要注意了。加里福尼亞洲的洛杉磯位于大都市區的中心地帶,凱文·林奇肯定了洛杉磯的意象結構是鉑欣廣場。比較這三個城市是從環境的結構和特性展開話題的,凱文·林奇基本辦公室的訪談包括七個問題,詳實地記錄了訪談的全過程,實際、清晰,并結合形成調研和繪制草圖等兩種方法定性地分析,得出意象分析是設計基礎的方法,并提出了未來的研究方向。
4城市意象的元素和城市形態及兩個實例
各個城市意象中的物質形態研究的內容被凱文·林奇歸納為五種元素:道路、邊界、區域、節點、標志物。一直以來道路被視為城市的生命線,是城市的絕對主導元素。道路的延續性、方向性、可度量性特征決定著城市的幾何網絡,凱文·林奇提到“高速公路系統的鑒別和戲劇性不容忽視。”“典型的空間特性能夠強化特定道路的意象。”[1]導致某條道路與城市其他部分脫離的原因是微妙的、給人錯覺的弧度和其與周圍元素的分離。大尺度的感知在道路分叉時更為難辨,而“街道相對的寬度、街區的長度、建筑的正立面、命名的方式、雙向街道相對的長度和數量,以及功能的重要性,所有這些都拉長了它們的差異性。因此,一個有規律的圖形就賦予了形式和特征。”[1]
而邊界作為線性要素,其分割作用較為顯著,“想到芝加哥,人們就無法不聯想到密執安湖,如果去統計有多少芝加哥居民在畫他們的城市地圖時不是從繪制湖濱線開始的,一定是件有趣的工作。”“芝加哥的城市沿湖立面仍然令人難忘。”
一談到區域,范圍相對大一些,具有普遍性。“決定區域物質特征的是其主題的連續性,它可能包括各種組成部分,比如紋理、看見、形式、細部、標志、建筑形式、使用、功能、居民維護程度和地形等等。”[1]亞歷山大在模式124中提到區域一詞,“在公共會集的場所周圍建立活動角落——小的邊緣地帶部分圍合的區域,這些區域向前伸進走道之間的空地,使人們自然停留下來參加它們的活動。”[3]
凱文·林奇把節點稱為戰略性焦點,指出節點如同區域分為內向和外向。“廣場的生氣是在它的邊緣周圍自然形成的,如果邊緣弄不好,這個空間就毫無生氣。”[3]標志物在每個城市都有,無論歷史名作還是現代新寵,都是有形的意像。
凱文·林奇強調在調查最初應該注重局部,對各局部分解完成了,才有了研究整體的條件。意象的連續性,也決定元素的內部變化與各元素間的相互影響。整體環境是互相重疊、互相聯系的意象組合。凱文·林奇建議“我們一直試圖組織我們周圍的環境,理清他們的特性,各種各樣的環境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這種加工的影響。在重建城市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有可能賦予城市一種適宜的形態,使其有助于城市的意組織,而不是更加尷尬。”[1]對于設計者而言,所面臨的是如何創造新的美的城市意象,如何感知新的美的地域景觀的問題。凱文·林奇有力的回答讓人由衷佩服,“這種成形和再成形的過程,應該由所謂城市或大都市區域的”視覺規劃“來進行控制,其實也就是一組與城市尺度的視覺形態有關的管理和建議。”這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辨證過程,是循環的、螺旋上升的過程。在附錄C中凱文·林奇把貝肯山和斯科雷廣場作為研究可創造城市元素的詳細分析類型的實例,以流暢生動的文字把我們日常頭痛的研究工作描述地那樣耐人尋味,不得不由衷佩服凱文·林奇的文字功夫。
5感想與啟示
城市設計在我國是新興的專業,中國的城市規劃行業發展至今到底是巨人還是風車?凱文·林奇寫完這本書的四十年來,他的著名思想一直影響著國際上的城市設計理論、方法和案例分析方面的論著以及建筑設計界。首先凱文·林奇賦予城市視覺形態是一種特殊而且相當新的設計問題。其次提出了一種我們由此可以開始在城市尺度處理視覺形態的方法,以及一些城市設計中的首要原則。凱文·林奇在40年前展示了一個新的評價城市形態的方法,首次提出了通過視覺感知城市物質形態的理論,是對大尺度城市設計領域的一個重大貢獻。在今天的城市建設過程中,我們中間的許多人,包括城市規劃師和建筑師,也都沒有完全認識到城市設計的重要性。本書中列舉的三個城市以及他們在城市發展中產生的問題,或多或少都在我們的城市出現。如果我們能及時意象地看城市,或許會在城市建設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彎路。
我結合書中方法對上海南京路、南京臺城、蘇州石路進行了初步的觀察。(見圖13至圖17)
我漸漸了解了上海南京路這條繁華的商業街為何馳名遐邇、蜚聲海外。“購物中心的形成和發展取決于交通的暢通程度:它們必須位于主要的交通干線附近。可是顧客從未從交通中受惠;因為他們需要安靜、舒適和方便;他們需要從周圍地區的步行道通往購物中心。”“在各個地方對于都有步行區,鋪成路面供人們集合或散步——散步場所、小廣場、步行街、有頂街道、小路的形狀,必須嚴格限制這些地方的大小,特別是鋪設路面的地段大小,以便使它們保持生氣。”“利用特別擁擠的邊緣地帶來增加行人密度和造成生氣蓬勃的感覺——臨街的咖啡座、袋形活動場地、能坐的臺階、私家的沿街露臺、建筑物邊緣、臨街的窗戶、向街道開敞的回廊。”[3]在南京路上的城市意向元素相互關聯,各種風格的建筑林立,而南京路上的景觀相得益彰,東望明珠塔、金茂大廈點綴的天際線,一系列連續的標志物,每個細節都會讓人想到下一個,每個廣場相互呼應,用一串石珠與交通似連還離。街道兩邊的建筑距離并不遠,“人群是壯觀的藝術。”[4]人群集聚的時候這個區域生氣勃勃,而雨天時亦不覺得死氣沉沉,這條歷盡滄桑的名街,在今天更加亮麗。
而南京臺城的景觀,山水塔廟林人共息共存、相互連續,猶如一首淡雅的古詩,強大氣勢孕育其中卻勝千軍萬馬,綿延不絕。沿雞鳴山東面的柏油馬路向前,經過雞鳴寺大門向西,保留著一段長約250m的城墻,登臨城上,東眺鐘山龍蟠蒼翠,北賞玄武十里煙柳,西覽雞鳴黃墻青瓦,古剎鐘聲蕩氣回腸。
與觀前街不同,蘇州石路是個典型的現代商圈布局。在步行街,每一處設計都別具匠心。石路紅色鴨黛橋橫在淮陽河水上宛如一條玉帶,疊水小漾,形成人在河邊走、水上行的獨特景致。
“場所精神就是有文化內涵的空間環境,并具有一定的地域特點,正是這種場所精神才可以區別千篇一律的國際式風格。”[5]“高度發達的城市設計藝術將與有品味的、敏感的觀眾的創作相關聯,如果藝術和觀眾一同成長,那么我們的城市必將成為無數居民歡樂的所在。”[1]憂慮隨時存在,我們卻不能停滯不前,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只要我們科學合理地注重城市景觀,研究分析城市形態、把持續的意象元素溶入設計理念,在我們的手中也會創造出可意象的城市!
參考文獻:
[1]城市意象/(美)凱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曉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4.
[2]藝術與視知覺/魯道夫-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P6.
[3]建筑模式語言城鎮.建筑.構造(上冊)/(美)C.亞歷山大等.王昕度,周序鴻譯.知識產權出版社,2001.
[4]市鎮設計/F.吉伯德-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3,P8.
[5]存在.時間.建筑/(挪威)諾伯格。舒爾茨;尹培桐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 上一篇:花生高產栽培技術研究論文
- 下一篇:高層建筑混凝土施工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