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傳統建筑入口空間的形式

時間:2022-12-09 11:51:24

導語:試議傳統建筑入口空間的形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議傳統建筑入口空間的形式

一、中國傳統門文化

從門的結構看,傳統建筑的門扇多以木材制作而成,還會在門的正面用鐵釘將門板與穿帶固定;門釘起初是結構所需,后來演繹成象征富貴的標志,并且發展成在數量上還有官階、形制之分,如朱門金釘;門環加上金屬底座,成為“門鈸”或“輔首”,使之扣有其聲。常取動物頭部,面目猙獰,不僅造型美觀,而且寓意驅邪避鬼富有精神含義;門框是用于固定門扇的必要的構件,由左右立柱和上下橫梁構成框架;門楣是在門框上邊起裝飾作用的構件,處于非常醒目的位置,材料、雕飾的圖案取決于主人的情趣愛好、價值取向;門匾是建筑物的文字點綴,是門飾重要組成部分,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古民居的門匾用來表示身份,弘揚家族,光耀門庭。

二、傳統文化影響下的建筑入口意境

建筑入口空間是人們解讀整個建筑文化的開始。“建筑意”是由梁思成與林徽因二位先生提出的,是一種建筑和環境給予人的情緒感染。它不僅包含著“詩情”與“畫意”,還沉淀著歷史的滄桑,時代的變遷;它常常牽引著人們的思維穿越時空,激發人們懷古或想象建筑師建造建筑時的心境。建筑意境是指進行建筑創作時運用建筑語匯在建筑物上所表現出來的精神境界。建筑要滿足復雜的實用功能,要適應以整套技術法則,建筑意境的創造不得不受到功能、技術、經濟的嚴格制約。吳良鏞先生曾談到:“文化是歷史的沉淀,存留于建筑間,融匯在生活里。”本節以徽派建筑入口空間為例,分析它顯示著主人的社會地位、經濟實力、道德風尚、文化修養,并融豐厚的鄉土文化和地域特色于一體。徽人根據環境影響、功能需要、審美要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融于山水,“自然生長”,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體現了中國傳統審美的標準。這種美的表達不會消失而會為現代設計提供有力的歷史依據,并會在現代建筑入口空間的設計中得到深化。

建筑入口的外部擴展空間:“任何建筑都必須要處在一定的環境之中,并和環境保持著某種聯系,環境的好壞對于建筑的影響甚大。”徽派建筑群里或大或小、或繁或簡的門樓分布于由主街、寬巷、窄巷形成的交錯的街巷,調節裝點著巷道的封閉感、幽深感。徽州街巷和入口高墻共同構成建筑入口的外部擴展空間,平實素雅,崇尚自然。具有通透與晦暗、黑白與虛實、連綿與斷續等審美情趣。門:即房屋的臉面,徽派建筑的門樓具有非常高的建筑藝術價值。徽州商人多半是儒商,具有清高狷介的人品、禮法自持的道德、慷慨任俠的秉性、閑云野鶴的氣質,這些品性都從建筑及入口表達得淋漓盡致。徽州古民居高墻封閉,素雅而神秘。惟獨門樓飾以重彩,裝點精細,頗具藝術欣賞價值和建筑史學意義。村落中的家祠或宗祠,建有獨立的門樓,飛檐翹角,匾額高懸,門前街巷列石獅、石鼓等,氣勢宏偉成為街巷空間中最重要的精神審美標志。有的門楣配上“大夫第”、“進士第”等牌匾以示身份。上挑小飛檐,下砌檐椽頭,雙角形似燕翅;鴟吻角獸,雕飾精美,其圖案內容豐富多彩,極盡千姿百態,引人入勝。

建筑入口內部擴展空間:從巷道或室外通過門樓進入天井即入口的內部擴展空間,敞開式的廳堂加上兩廂房,構成了徽派建筑以“進”為單位的基本單元。自然環境與室內空間就依靠天井和諧交融。被譽為中國民間建筑博物館的宏村承志堂整幢房屋共開了九間天井,徽商們認為天井好似聚寶盆,喻意財源滾滾從天而降,“四水歸堂”、“肥水不流外人田”。徽派建筑入口空間依附于建筑而存在的,尊重地域,猶如一顆顆明珠鑲嵌于高墻深院的建筑上。入口是以門為中心向街巷、廣場擴展的空間,是古鎮村落街巷空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進出、休憩、交往、娛樂、禮儀的重要場所;是人們由外而通達建筑內部室內、庭院或天井的必經之道;是人們由物質而通達精神審美的深化橋梁。

三、結語

傳統是一個民族或地區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認同和共識。建筑文化不是表象的,建筑美學也不是抽象意義的,而是建筑本身所體現出來的文化內涵。傳統文化和傳統建筑師相互作用,傳統文化影響了傳統建筑的基本形態,傳統建筑也從一定的角度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形態,兩者密不可分。中國傳統建筑入口空間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從院落坊間到城市街巷,從雕刻裝飾到色彩處理,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古代的文化內涵,封建禮制、倫理道德、精神意向、審美追求都在建筑入口上有所反映。入口空間作為建筑的臉面,顯著地體現著傳統文化對傳統建筑的影響。

作者:蔣波單位:重慶第二師范學院美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