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發展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4 09:00:00
導語:我國歷史發展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所謂中國發展的“第三條道路“,歷史證明走不通中國的發展除了工業化之外還有沒有第三條路?我的回答是有第三條路,但走不通。
我的《選集》中有一篇文章,叫《第三條路走得通嗎?》,就是專門回答這個問題的。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探討中國的發展道路時,先是有一些人提出兩條可供選擇的路,一條是主張復興農村,一條是主張開發工業。后來又有人提出第三條路,即主張開辦農村工業為中國經濟的出路。當時中國社會學界有一派人主張這條路。他們的觀點是不搞整個國家安全工業化,而是在農村辦小手工業,辦鄉村企業。他們相信小手工業慢慢發展后會使整個國家的經濟的得到發展。他們認為只有這條路可行,別的路難以行通。1935年,燕京大學教授鄭林莊先生在《獨立評論》第137期發表文章,正式提出第三條路。我寫《第三條路走得通嗎?》這篇文章,刊載在《獨立評論》第138期,就是為了回答他提出的主張。那時我才22歲,年輕氣盛,說他那個主張是在理論上近乎開倒車,在事實上也行不通。解放后,鄭先生在北京農業大學任教,我在一次會議上碰見他,對他說我當時年輕,言語冒犯,請他多加原諒。但是我是不贊成走第三條路的。當然主張走第三條路的,情況也很復雜。當時有一些大人物支持他們,并且受到外國人的影響。你要曉得,到今天為止,有些外國人很好,希望中國發展;有些外國人不好,不希望中國發展。主張中國不搞工業化,而是在鄉村辦小手工業來慢慢發展,這里面就有外國人的影響。當然主張走第三條路的這一派人不一定都受到這種影響,有些人是為適應當時客觀環境的需要而提出這種主張的;支持這一派人主張的外國人也不一定都是對中國不好,有些人的用心還是好的。總之,著里面的情況很復雜。你們可以看看《第三條路走得通嗎?》這篇文章。中國的發展應當走工業化的道路,這種工業化包括城市的工業化,也包括農村的工業化。舍此別無他途。歷史證明,第三條路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今天,都是走不通的。
二、資本主義在中國沒有發展起來有深刻的歷史原因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歷史上探根溯源。
我認為根本的原因是中國的封建主義制度太厲害、太完善,生命力太強。西方的封建主義制度一般只有900多年、1000多年,而中國的封建制度長達3000多年,比西方要長1800年到2000年。中國封建制度的長期延續對中國整個經濟的發展造成的有害影響是很大的,使資本主義在中國雖有萌芽,但難以發展起來。具體而言,這種有害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中產階級難以形成。中產階級,也叫第三階級,在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過重要作用。在西歐,特別是在一些宗教國家,僧侶是最上等的,其次是皇室貴族,再就是中產階級,即第三階級,主要是商人,還有自由職業者如醫生、律師、會計師等。因為有第三階級,形成了一種力量,資本主義就發展起來了。而在中國這個階級始終形成不了。中國的商人產生是較早的,你看《東周列國》,就有寫商人愛國的故事,但作為一個階級,始終形成不了,所以中國的資本主義也就發展不起來。二是海外貿易受到限制。英國的產業革命發生在十七、八世紀,在世界上最早,為什么呢?產業革命的起因是海外貿易的擴張。有海外需求就能帶動國內工業發展。有一派理論,認為國際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是引擎(Engine)。引擎和發動機都是一回事,引擎是直譯,非常形象貼切。海外有需求,有市場,就能帶動國內工業發展,并能提出新的要求,而且由于有競爭,能降低成本,促進新的產品、新的生產方式的引進,促進技術進步。熊彼特就主張這種理論,我也是贊成的。產業革命和海外貿易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你看英國,這個國家很小,他的生存、發達,主要靠貿易擴張。海外貿易擴張帶動國內產業發展,而產業發展后又帶動生產工具的改進。瓦特在1784年發明蒸氣機,蒸氣機就是引擎,從而帶動機械工業的發展,機械工業的發展又帶動冶金工業的發展,而冶金工業的發展是與科學技術進步密切聯系在一起的。英國的產業革命首先從棉紡織業開始的,進而擴展到冶金工業。所以后來曼徹斯特發展成為英國的紡織工業中心,伯明翰發展成為英國的冶金工業中心。讀一讀英國的歷史,就會知道,這些城市的發展與產業革命和工業發展是大體同步的,有一些滯后,一般滯后二、三十年,但基本同步,他們國家太小,發展紡織業,原料不夠,就向外擴張,把別的國家變為殖民地。當時英國主要靠兩個殖民地國家供應原料,一個是印度,供應棉花;一個是澳大利亞,主要供應羊毛,還提供牛、羊等肉食。你把英國的產業革命史翻一翻,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中國則不同,中國是一個大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衣食等基本需要可以自給自足。享受的東西,如珍珠寶貝等有一些附屬國進貢,皇室貴族的需要可以得到滿足,當政者就覺得沒有到海外去謀求。所以,對外貿易有可有可無,沒有那樣迫切。你看中國明、清的皇帝,外國人來做生意,要別人磕頭,鞠躬都不行,非三跪九叩不可。這樣誰還愿意和你做生意呢?明朝的鄭和是一個偉大的航海家,他在明朝的永樂、宣德年間率領大型船隊七下西洋,堪稱壯舉。但宣德八年,即鄭和第七次出洋返回后,明代第5個皇帝明宣嚴令禁海,鄭和也于同年去世。對這樣一個偉大的航海家,國家不去資助他,不去鼓勵他,而且還要禁止他。所以,1433年以后,中國就再也沒有航海家了。中國的海外貿易也始終沒有發展起來。三是科學技術長期得不到重視。中國封建社會長期重文輕理,不重視科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盡管古代有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但這些發明帶有偶然性,而且被當時的文人視為雕蟲末技。你看中國歷史上的科舉考試,都只重視文科。考試只靠一篇文章——策論,就是政策性的文章,諸如治國平天下等。文章寫得好,就可以中舉,成為秀才、舉人、進士。進士中一、二、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中舉并考取進士后就可以做官,所謂“學而優則仕”。考個進士起碼可做縣官,稍好點的,當個知府,再好一點的,在翰林院當個翰林。各個朝代不同,官名的叫法也不盡相同。由于長期重文輕理,以文取人,科學技術當然不受重視,得不到發展。現在是反其道而行之,重理輕文,這也是不對的。我們既要重視科學技術,也要重視人才、社會科學。中國封建社會除了長期重文輕理,同時還有重農輕商。社會上對商人瞧不起,總覺得他們是謀小利、見利忘義的人,是黑心腸的人。這些都是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資本主義得不到發展的重要原因。盡管后來滿清政府時有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但沒有學到真經,當時的滿清政府還不想真正地學習西方現代科學技術和新的知識,科學技術與教育的問題、民主與法制的問題都沒有得到重視。四是儒家思想長期占統治地位。孔子很厲害,他的學說統治了中國幾千年。
這里面當然有好的方面,構成了優秀的文化傳統。但是孔子及其以后的追隨者,逐步把三綱五常,封建禮教完善和固定下來,則禁錮了人們的思想。為什么在歷史上最關鍵的年份,如十四至十六世紀,西方有文藝復興,十七、八世紀有啟蒙運動,而中國卻沒有?文藝復興這個詞,源出法文,因為文藝復興是從法國、意大利開始興起的;法國、意大利對文藝復興的貢獻很大。啟蒙運動的英文是theEnglingtenment,Light就是燈光,加上前后綴,再加上定冠詞the,就是啟蒙或啟蒙運動。一個人懵里懵懂的,需要啟發一下,給他一點光明,就是Englingtenment。什么三權分立,什么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盧梭和孟德斯鳩的這些學說就是這個時候產生的。中國的封建社會那樣長,儒家思想長期占統治地位,哪能產生什么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總而言之,中產階級難以避免形成,海外貿易受到限制,科學技術長期不受重視,加上儒家思想的長期統治,使中國的封建社會長期延續,產業革命和資本主義難以產生和發展。
三、馬克思和凱恩斯都是最負盛名的經濟學家1883年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年份。
這一年,馬克思去世,凱恩斯出生,熊彼特也是這一年出生的。他們都是影響深遠的大經濟學家。最近,美國好幾次進行民意調查并消息,認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學者,即貢獻最大,影響最大的學者,如果談兩個偉大人物就是馬克思、愛因斯坦,有時是馬克思擺在前面,有時是愛因斯坦擺在前面,反正是他們兩人。如果說四個最負盛名的經濟學家,那就如同西方暢銷的經濟學教科書上所列示的,除了亞當·斯密、馬克思、馬歇爾之外,還包括凱恩斯。如何對馬克思和凱恩斯進行比較,我在1948年發表過一篇文章《從“新經濟學”談到凱恩斯和馬克思》,對兩人的經濟思想、分析方法和產生的影響及作用進行過比較。文中寫到:“就反抗死硬的正統學派而言,馬克思和凱恩斯是站在同一條線上;但是對于資本主義的前途和歸宿,則兩人的看法,根本異趣。”馬克思和凱恩斯都批判資本主義,但批判的目的不同。馬克思預言資本主義必然滅亡,他的《資本論》是一部資本主義成長、發展、衰退及轉型的理論。在他的分析里,資本主義制度只是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必然的過程,終究是必然崩潰。凱恩斯則不同,他是要挽救資本主義。他的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分析資本主義自由放任的弊端和病象,但卻力圖去把它治好。這就是他們的根本不同點。我總覺得,馬克思首先是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他所處的時代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初、中期,他所看到的是資本原始積累帶來的血與火的慘景,農民被從土地上趕走,失業的人流落街頭;看到的是資本私人占有和對勞工的血淋淋的剝削。因而他要揭露資本主義,并預言隨著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加劇,必將加速資本主義的崩潰和滅亡。在今天看來,馬克思的語言不能說沒有完全實現,也不能說已完全實現。總而言之是在往這個方向走。資本主義也是在不斷變化嘛。學習馬克思主義,我認為最根本的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至于他的具體結論,要根據時代、地點、條件不同而有所改進和發展。這本身是符合馬克思自己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世界上哪有一成不變的東西呢?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發展、不斷變化的,理論也必然回隨著客觀實際的變化而向前發展。比如勞動價值論,未必就是只有活勞動創造價值,而物化勞動只轉移價值,這似乎有點武斷。如果你承認非活勞動,包括資本等對創造價值有幫助,讓這些要素參與生產與分紅,事實上也就承認這些非活勞動因素能創造價值。對這個問題爭論很多,但現在我們國家實行多種分配形式,讓生產要素參與分配,事實上已經承認了。所以,一定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凱恩斯的經濟學稱為“蕭條經濟學”或“衰落經濟學”,他在政策上主張提高消費,擴大投資,減少失業,增加收入。比如政府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建橋修路,甚至是建了又拆,拆了再建,修了又挖,挖了再修,用這種辦法來擴大就業。他的主張當然是要在資本主義處在危機時挽救資本主義。但如撇開這一目的,他的學說和主張對其他國家解決經濟緊縮問題是有借鑒意義的。我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為擴大內需而采取的政府擴大投資,促進消費的政策,特別是發行國債,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就是借用的這種辦法。從1936年凱恩斯的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問世,到今天他的學說在發展中國家還發揮一定的作用,就足以說明凱恩斯是一個有深遠影響的經濟學家。
四、研究經濟學要懂得歷史我們研究經濟發展,分析經濟因素固然重要,但這還很不夠,還必須分析非經濟因素,這就需要學習歷史,了解歷史。
特別對中國這么一個大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歷史悠久,區域差異很大,要研究它的發展,就要借助非經濟因素,特別是要運用歷史分析的方法,從歷史方面來考察,探根溯源。對歷史缺乏了解,是難以解釋中國發展問題的。今天我對你講,其實我對歷史的興趣遠大于經濟學。但現在的一些人不大愛學歷史,大學的歷史系沒有多少人報考,什么原因呢?恐怕是學歷史的不易找到好的職業,難得有出路,即使有了職業也很清寒。過去是“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現在的人耐不住清寒。事實上歷史讀起來是蠻有味的。你看美國獨立的那一年是1776年,而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也是那一年發表的,這里面有什么關系?你記歷史,就要把這些事情聯系起來,才記得住。你要了解西方的文藝復興為什么發生在十四至十六世紀?啟蒙運動為什么發生在十七、八世紀,它與資本主義的興起有什么關系?就要看看這段時間的歷史。研究經濟學的,特別研究發展經濟學的,對歷史,特別是近代史,一定要讀一讀。總之我們學經濟這一科的,除宏觀、微觀經濟學基本原理要掌握外,歷史的東西一定要多讀一些。而且平時多看點歷史,對開闊人的眼光,提高考慮問題的深遠度都很有幫助。經濟學與歷史學的關系十分密切,在西方形成了一個分支,叫經濟史學,又分為幾個流派。我在哈佛大學完成博士論文《農業與工業化》,兩個指導老師也是在1883年這個重要年份出生的。一個是布萊克教授,一個是厄謝爾教授。他們分別是世界上頗負盛名的農業經濟學家和經濟史學家。布萊克被譽為“美國農業經濟學之父”;厄謝爾是最早寫技術革命史的,他用科學技術的進步來解釋歷史,解釋經濟發展。我于1941年考取清華庚款公費留美生,到哈佛大學學習經濟學,此時他們兩位都近60歲,到1945年博士論文答辯時,他們都60出頭了。我在《農業與工業化》中曾講到,厄謝爾的區位理論是動態區位理論。他本人是美國現代最負盛名的兩位經濟史學家之一。解放初,厄謝爾教授曾寫信要我回哈佛大學,我婉言謝絕了。這兩位教授對我都非常好,我至今對他們抱有感激之情。
五、要重視經濟體制改革中的非經濟因素發展經濟要實行改革,經濟因素非常重要。
可是,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光談經濟因素就不夠了。中國的復雜情況決定決定了她所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是一場非常復雜和艱難的過程。因此,單純用經濟因素來解釋這一過程中的經濟現象,有很多方面解釋不通,或不能完全解釋通,所以,要借助非經濟因素,綜合起來考慮,才能把中國的許多問題弄明白。我一向主張將歷史的、政治的、社會的、文化的、教育的等等各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當然這些因素有輕重之分)解釋經濟現象,這樣才能找到真正的“病因”。首先,談一談歷史因素。我以前把歷史因素叫做“歷史幽靈”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影響。“歷史幽靈”就是歷史上主要阻礙我們發展的因素。中國歷史悠久,一度很強盛,到1368年明朝開始的時候,中國發展還在世界前列。一百多年后,中國在世界上就落后了。為什么是在最近一兩百年大大落后了。中國有三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一百多年受列強和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加上解放后還有近30年左傾路線的歷史,我將其稱之為“313”。這種歷史發展特點是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中國解放后的前30年經濟有發展,但是很慢,犧牲也很大,特別是造成的損失更大。另外,在社會經濟制度方面有一個重大原因,那就是土地制度問題。西方在封建社會以后,通過文藝復興,到產業革命,再到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一步步發展。中國卻一直徘徊在封建狀態,后來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封建制度與西方的封建制度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相同的地方。廈門大學前校長王亞南教授研究過這個問題,他認為中國領土型的土地制度時間比較長,比西方要長一千八百多年。所以,中國的封建制度很有生命力,適應性很強,這一方面是它的優點;另一方面,它阻礙了整個經濟的發展,這又成為它的弱點。第二個問題是人口與地理的因素。先看人口因素。人口本來是社會進步的一個積極因素,但人口太多了,就成為一個負擔。農村有兩句話是至理名言:人多好種田,人少好過年。“人多好種田”表明勞動力多,這是生產的觀點;“人少好過年”則表明人太多了,在經濟不太發展的情況下,每個人能夠吃到的就少了,這是消費的觀點。對人口問題,我在《農業與工業化》中,把人口和資源這兩個因素都作為限制性的因素;另一方面,我把生產技術和企業家的創新精神看作是發動因素。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口是一個限制性的因素,所以,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的政策是非常正確的。由于節制人口和經濟發展,中國的人均壽命從解放初期的35歲,已提高到現在的70歲。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其次,談一談地理因素。地理因素好象是一個死的因素,其實這個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劉易斯用二元經濟來解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現象,但中國的問題特別復雜,“二元”還不能完全解釋中國的經濟現象,要用多元經濟才能解釋。中國的西部與東部的差距非常大,在云南西部和西藏一些地方還有刀耕火種,這是原始社會的遺跡;而在東部,比如上海,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幾乎與發達國家的情況差不多。這說明,中國的地域差別非常大。大致說來,在空間上從西部到東部,就好象是時間上從古到今的演變過程。這就是中國多元經濟的特點。因此,我們的政策絕對不能一刀切,必須實事求是,因地質宜。還有,我想談一談政治因素方面的問題。任何國家的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首先要保持社會的穩定。如果社會政治不穩定,一切改革和發展都談不上。我國為了保持社會政治的穩定,采取了一些政策,有些人可能一時難以理解,但只要認真研究中國國情,應該是可以理解的。中國的改革特點是:改革不是一下子完成的,而是走一步看一步,有時快一些,多數時候是比較慢的;然后再摸一步、走一步。這種走法對于一個大國來說是比較好的,也是必要的。穩定的政府可以減輕社會活動的交易費用。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在改革時期實行開明的中央集權,是合理的,比如說計劃經濟,雖然毛病很多,但新中國成立之初,如果不實行計劃經濟,中國的經濟就難以建立一個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體系。所以,我們看問題要辯證地看。
六、20年來的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實屬不易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經濟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長,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偉大奇跡。
就是打個折扣,也很不容易。你要知道,這是在經歷了3000多年的封建制度、100多年受到列強和帝國主義侵略和解放后近30年極左路線折騰的歷史之后,才有今天的發展,所以確實來之不易。經濟發展了,國力增強了,外匯儲備增加到1600億美元,我們在世界上地位得到提高,說話就有力量。弱國無外交,我們現在敢于對美國說不,與之進行斗爭,除了中央正確領導外,就是因為我們的國力增強了。當然在有些方面還有很大差距,但總的來說,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實力已大為增強。一些人批評政府,我也是批評者之一,這是很容易的事情。但如果你是一個執政者,要保持國家經濟快速增長,也不那么容易。當然現在中國的發展面臨的問題還很多,需要認真對待。比如在農業改造和工業化過程中,農民就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問題。土地承包雖然延長30年不變,但仍然是短期觀念,靠不住。怎樣把所有權和使用權更好地分離并結合起來,使農民心里踏實,看來還要深入研究。二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如何轉移問題。現在非農產業不夠發達,農民向城市轉移又受到多種限制,大量轉移還會帶來諸多社會問題。這些都還沒有找到好的解決辦法,需要繼續加以探討。盡管現實問題很多,面臨的困難也很大,但我們有20多年經濟快速發展打下的基礎,如果再加上有一個清廉的并有治國能力的政府,我相信總會有辦法解決這些問題的。
七、正確看待發展中國家政府的作用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工業化國家,政府的作用和職能一直都是人們非常關心的問題。
現代經濟發展離不開政府、企業和個人的密切合作和共同努力。政府作為國家前途和命運的肩負者,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在經濟發展中都起關鍵作用,這一點是勿庸置疑的。有效的政府是經濟獲得成功的基礎,沒有一個有效的政府就不可能取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因此,經濟落后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實現工業化和經濟起飛,盡快地趕上發達國家,顯然首要地表離不開政府的積極領導和參與。但是,政府也不是萬能的。如果政府對于經濟活動干預過多,卷入過深,則勢必回抑制整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窒息企業的經濟活力,以致非但不能加速,反而會阻礙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從戰后發展中國家的實踐來看,不少的政府對該國的經濟發展起過重大的作用,但也有一些政府對該國經濟的不適當干預,無論是宏觀上的,還是微觀上的,都給本國的經濟發展造成了相當大的危害性,從而成為經濟起飛的一個重要阻礙因素,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過程中,要掌握好政府作用的“度”,即恰當地確定政府的職能范圍,弄清哪些事是政府應當做并且做好的,哪些事是政府不應當做并且做不好的。一般而言,個人、企業通過市場機制能夠做得到并且能做得有效的事,政府不要直接插手,而他們力所不及的領域,如社會經濟體制秩序的建立與維護、宏觀經濟的協調和長遠規劃主要屬政府的指責范圍。認識到這一點,對于我國當前的經濟改革、尤其是國有企業的改革,就有重要意義。順便說一下,對于國有企業改革如何闖過難關,人們非常關心,出路何在呢?從理論上言,以及從歷史上看,任何一個國家或任何一個社會,要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政治體制為其先導和保證,始能奏效。在我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進行當前這種史無前例的市場經濟體制變革,也必然是這樣,要以政治體制改革作為先決條件。我個人認為,有效的體制是經濟發展的前提,體制問題是發展的一個中心問題。因此,在改革越是困難的時候,我們越是應該加大改革力度。改革是歷史必然,改革越是深入徹底,問題則會變得愈簡單明了。當然,改革也意味著權利和利益的調整和再分配,其間的阻力和障礙必然不少,這就需要我們強調改革的代價意識。改革是要付出代價的,而不改革或推遲改革則會付出更大的代價。因此,一定要大膽改革,解放思想。
八、不僅在經濟上要爭氣,而且在學術上也要爭氣作為中國人,我們不僅在經濟上要爭氣,早日擺脫貧困,做到真正振興和發達;而且在學術上也要爭氣,早日擺脫落后,做到真正獨立和繁榮。
回想20世紀40年代中期到后期,我和吳于廑、韓德培等同窗好友相約從哈佛到武漢大學任教,就是因為受不了長期以來中國由于貧窮落后而被人瞧不起的那種悶氣,義然辭掉國外優厚待遇的工作回到祖國,立志要為中國學術在世界上爭一席之地。不料回國后,由于極“左”路線,歷經坎坷,耽誤太多,浪費了許多時間,此志終于未酬。在這方面,我現在特別寄厚望與青年好學之士了。今后主要靠青年學者和好學之士,來繼續為祖國在世界學術之林爭取平等的地位。現在正值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變革的偉大時代,破舊立新,可以說到了歷史上的關鍵時刻。我們既不能夜郎自大,自以為是,也不能妄自菲薄,一切都是外國的好。我們要實事求是,取長補短,建立并發展我們自己的社會科學體系,其中特別是經濟科學。實踐已經反復證明,發展中國家要發展本國經濟,不可能沒有科學的經濟理論作為指導,因而我們的科學工作者肩負重任、責任感重大!要建立并發展我們自己的經濟科學,任務十分艱巨,亦非一朝一夕或一年兩年之功,而需要數十年乃至幾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我自己已屆耄耄之年,仍要老牛奮蹄,但我更寄希望與全國有志之士,尤其是中青年學者和實際工作者,來共同擔負這一重大使命!
- 上一篇:俄羅斯市場開發論文
- 下一篇:制造業信息化考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