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型城市建設調查與思考論文
時間:2022-10-09 02:14:00
導語:科技創新型城市建設調查與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該文從推進德陽科技體制改革、完成戰略轉型的角度,提出了把德陽建設成為科技創新型城市的迫切性以及科技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實施步驟、重點任務和主要措施。
[關鍵詞]:科技;創新;城市建設
當今時代,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已經密不可分,區域創新能力正日益成為地區經濟獲得國際競爭優勢的決定性因素,成為地方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建設創新型國家是黨中央、國務院放眼世界、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德陽未來的發展面臨一個重要的歷史機遇和挑戰。德陽市作為我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工業基礎雄厚,工業門類齊全,企業集群特征顯著,在我國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中具有重要地位。德陽建市以來,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其建設成就有目共睹。但是,我市區域科研力量薄弱,創新體系不完善,企業缺乏技術創新的動力和核心競爭力,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體制和機制問題仍然較為突出,嚴重制約了德陽經濟社會的更好更快發展。因此,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推進我市科技體制改革,完成戰略轉型,由主要依靠傳統生產要素推動經濟發展到以創新引領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建設科技創新型城市,這是關系德陽興衰的必然選擇。
1建設科技創新型城市的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工作指導方針,按照市委提出的“推進科學發展,建設和諧德陽”的要求,以創新為城市發展理念,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先導,以載體建設為抓手,以加快建設開放式科技創新體系為突破口,整合資源,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高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以堅實的科技支撐和優質的科技服務促進社會、經濟全面、持續發展。
2建設科技創新型城市的戰略目標。
著眼未來,揚長避短,夯實創新基礎,增強創新活力,由“德陽制造”向“德陽創造”轉變,建成西部制造業中心和與之相適應的科技支撐體系、服務體系,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創新型人才,培養一大批高層次的創新型企業家,打造一大批在海內外有影響的創新型企業,創造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構建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的產業體系。經過10余年左右的努力,將德陽建成科技創新型城市。
到2011年主要目標為:
建立和完善以企業為核心、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大中型工業企業全部建立研發機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0%以上,信息化綜合指數達到6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50%以上,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5%以上,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40%以上。
到2020年主要目標為: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0%以上,發明專利授權量居同類城市領先地位,取得一批重要原創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和高新技術,信息化綜合指數達到8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60%以上,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0%以上,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50%以上,建立和完善多層次人才培養和聚集體系。使德陽成為我國西部地區一流的知識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高水平人才聚集中心和技術創新示范基地,成為在中國裝備制造業、新材料、精細化工、節能與環保、現代農業等領域有較大影響、城市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居住環境優美舒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中國西部充滿活力和競爭能力的科技創新型城市。
3實施步驟。
建設科技創新型城市應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啟動階段(2009-20010年)。制定相關專項的規劃和實施方案,出臺相關政策,積極招才引智、招商引資,啟動重點項目建設。
第二階段:全面推進階段(2011-2015年)。創新體制機制,完善基礎設施,基本建成公共研發和服務平臺,初步建成科技創新型城市。
第三階段:加快發展和完善階段(2016-2020年)。實現各項目標,全面建成科技創新型城市。
4建設科技創新型城市的重點任務。
4.1工業科技。實施工業強市科技推進行動,充分發揮科技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使科技成為德陽工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到2011年,企業的創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得到普遍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總體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GDP的15%以上(2015年達到20%以上,2020年達到25%以上)。骨干企業信息化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規模以上企業生產及管理信息化系統覆蓋率達到60%以上(2015年達到70%以上,2020年達到80%以上)。
加快德陽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業基地建設步伐。大力發展三大特色裝備(發電成套設備、冶金成套設備、石油化工設備),六類新型設備(數字化自動控制儀表和系統、工程機械設備、環保節能設備、新型特種電線電纜及其制造成套設備、軍工配套產品、其它新型設備),三個特色裝備制造業園區及相關配套產業園區(德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二重重工業園、廣漢石油裝備工業園以及天元工業集中區、小漢零部件加工園等配套工業園區建設)。到2011年,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達到560億元,年均增長15.5%;工業增加值達到185億元,年均增長15.5%;新建2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或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新建立3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0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形成以二重、東電、東汽、川油宏華等重大裝備制造企業為核心的企業集團。把德陽建設成為具有國際水平、國內一流、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生產基地、研發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
加強德陽國家新材料產業化基地建設。重點發展壯大新型金屬材料、高分子復合材料、精細化工新材料三大類新材料產業,大力培育扶持生物醫藥及醫用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兩大類新材料產業。到2011年,材料工業總產值達到306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96億元;形成3家年銷售額超過50億元的企業集團,培育10家優勢企業,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的產品,1/3的重點產品質量性能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新建1-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10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形成5-6個具有明顯特色的新材料產業集群區域;使新材料產業關聯帶動作用明顯增強,成為德陽的支柱型產業。
大力實施制造業信息化工程。以裝備制造業信息化為重點,在化工、食品、服裝、建材、醫藥等行業深入推廣應用信息化技術。實施一批制造業信息化示范企業,培育制造業信息化中介服務體系;鍛煉一批人才,形成一支推進制造業信息化的專業技術隊伍;突破一批信息化關鍵技術,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重大裝備產品,帶動產品設計方法和工藝的創新,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企業間協作關系的創新,實現產品設計制造和企業管理的數字化,生產過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裝備的數控化,咨詢服務的網絡化,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全面提升德陽制造業信息化水平。
發展生物技術及其產業。以中藥現代化為重點加強新藥研究、制藥新技術應用,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加強生物能源研發,促進生物能源產業發展;加強生物技術解決環保問題研發,發展生物環保產業。
4.2農業科技。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科技推進行動,建立完善的科技服務體系,以科技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以農業重點產業為切入點,以龍頭企業和農村科技服務中介組織(專家大院)為載體,以產學研結合為動力,提高企業和中介組織的技術創新能力;通過建立健全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和建設科技示范、培訓陣地(高產示范園、科技示范村和星火學校),不斷提高技術輻射能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加快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引進和示范推廣工作,重點抓好以油菜、水稻、各優果品育種攻關為代表的新品種選育和糧食豐產工程。2011年,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的覆蓋面達到90%以上,2015年達到95%以上。科技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
到2011年,形成5個優勢產業,建成13個星火產業基地,面積100萬畝,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5年的3585元增加到5000元。扶持4-6個大型龍頭企業,開發新產品10-20個,農業企業銷售收入50億元。建設區域農業科技轉化中心1個,以縣為單位的農業信息化建設試點1個,各類專業技術示范協會13個,培訓農民100萬人次。
針對德陽新農村建設的特點,切實解決農村面源污染、循環經濟、產業組織形式等難點和瓶頸問題,在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等方面充分發揮科技的作用。
4.3社會發展領域科技。按照《21世紀議程》要求,加強與國內外發達地區的合作,為優化經濟結構,實現綠色德陽、和諧德陽和創新德陽提供科技支撐,促進德陽社會全面發展。其發展的方向和重點,一是環保技術和可持續發展。以廣漢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為依托,推動全市可持續發展工作;加強廢棄物治理與循環利用的科技攻關;加強生態環境監控與修復,加大環境綜合治理。二是公共衛生與健康保障。重點推廣應用常見病多發病社區預防、早期診治和康復技術,加強公共衛生事業快速反應相關科技攻關和運用。三是城鄉建設與發展,重點研究和推廣應用小城鎮生活垃圾的收集和處理綜合系統;城市高層住宅的安全解決方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關可持續發展的標準體系等。公務員之家
5建設科技創新型城市的主要措施。
5.1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組建各類工程、技術中心,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大力開發新產品,調整產品結構,提高核心競爭力。
5.2重點抓好果蔬、畜禽、糧油和中藥材4個產業的產業鏈延長,大力發展加工業,狠抓產業龍頭企業的創新能力建設,引導企業成立技術創新中心;抓好專家大院建設,把大院建成技術孵化器、傳播器、效益放大器和農民技術培訓中心。
5.3加強產學研結合,開展校(院、所)、市合作。
圍繞改造提升機械、食品、化工、服裝等傳統產業,培育扶持新材料、生物醫藥、天然氣化工等新興產業,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形成合作共建工作機制;支持重大科技成果項目轉化和校(院、所)市重大研究項目的聯合攻關;充分發揮校(院、所)市合作協調辦公室的作用,組織我市與校(院、所)合作協議和合作項目的統籌、協調和實施。
5.4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商品價值的評估體系;培育創新服務機構,加快搭建產業設計平臺、咨詢服務平臺、成果轉化孵化平臺等平臺建設,加快培育技術咨詢、技術轉讓、無形資產評估、知識產權等科技服務中介機構和行業協會,為創新型企業提高良好的服務和支撐。
5.5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對科技人員實行分類管理,建立以人才能力和業績為導向、以創新為主要價值取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建立完善技術、知識產權等生產要素參與投資和分配制度,推行骨干技術人員年薪制、項目工資制,探索股權、期權獎勵制度;鼓勵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和公共研發平臺面向海內外招聘自主創新領軍式人才;廣泛吸引海內外高級人才來我市全職、兼職或短期工作;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為創新人才的發明專利提供資助,促進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繼續開展市科技進步獎、市科技杰出貢獻獎等的評選和獎勵,進一步提高獎金額度,加大獎勵力度。對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四川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的我市科技工作者給予配套獎勵。
5.6加大對科技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扶持力度。
5.6.1進一步加大各級財政對科技的投入,調整、優化財政科技經費的投入結構。用好市科技創新專項資金,并增加專項資金投入額度。調整原創新人才獎,設立市產業發展與創新人才獎,市財政每年安排200萬元,對全市技術、研發、金融、文化、管理等創新作出突出貢獻的創新型人才給予獎勵。
5.6.2積極運用政府采購推進企業自主創新。建立政府采購審核制度,不斷提高政府采購中本市創新產品和服務的比例。對本市企業開發的符合政府采購技術標準和產品目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實行政府首購。
5.6.3實施稅收激勵政策。加大落實國、省已出臺的經濟、科技、教育等政策落實力度,認真貫徹《財政部、發改委、科技部、勞動保障部關于企業實行自主創新激勵分配制度的若干意見》(財企[2006]383號文)精神,繼續貫徹執行《中共德陽市委、德陽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創新能力建設促進自主創新的實施意見》(德委發[2006]8號文)中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
5.6.4建立新型的融資機制,加大融資力度。繼續鼓勵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加強對創新型企業的金融服務支持。積極探索利用新型金融工具,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促進產業基金和資產證券化發展。
5.6.5建立、完善科技項目孵化機制,完善孵化設施。
5.7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堅持“高起點規劃,分步驟建設,多元化投資,企業化管理”,形成功能完善配套、水平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網絡,使城市建設與自然地理條件、歷史文化資源、科技發展需要、產業發展方向協調一致,體現創新型城市內涵和特色。
5.8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質和科技創新能力。大力開展各種科學普及活動,實施全民學習計劃,建設學習型社會。實施創新培訓計劃,為各類人才的創新活動提供更好的條件和機會,形成崇尚科學的良好風尚,把創新內化為城市精神。
5.9切實加強領導,提供組織保障。成立德陽市建設科技創新型城市領導小組,定期研究解決創新型城市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將創新型城市建設列入有關目標考核內容,進行嚴格考核,兌現獎懲。
- 上一篇:政府經濟規范化與創新淺析論文
- 下一篇:農村宗教活動場所經濟學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