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地區加快轉變經濟結構發展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7 03:25:00

導語:剖析地區加快轉變經濟結構發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地區加快轉變經濟結構發展研究論文

摘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本文分析了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措施。

關鍵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我國經濟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表面上看是對經濟增長速度的沖擊,實質上是對不合理的經濟發展方式的沖擊,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要求,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大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將是今年經濟工作的一個重頭戲。

一、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1.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嚴重

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依靠大量要素投入,以GDP的增長速度為核心,造成資源和能源利用的低效率、高消耗,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對包括能源在內的初級產品的依賴性需求也越來越大,在某些重要原料和能源高度依賴進口的同時,我國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卻很低。低效率的資源利用和粗放式的礦藏開采極度破壞了我國的生態環境和寶貴的土地資源。近幾年我國基本上占用世界15%以上的資源在進行發展,能源和環境形勢都相當嚴峻,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煤炭、鋼鐵、鐵礦石、氧化鋁、銅和水泥等資源消耗量最大的國家,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國。

2.對外貿易技術含量低,抗風險能力差

我國經濟對國外市場依賴度越來越大,一方面我國大量從國外進口石油和原材料,另一方面我國一大部分產品銷售外國市場。我國貨物出口貿易中加工貿易占到55%左右,外商投資企業是我國擴大出口的主力軍,目前大約占到貿易總額的60%,而且這其中大部分是來自港澳臺地區以及韓國等的外商直接投資企業。這些企業大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利用廉價的勞動力資源進行出口加工,本身技術含量很低,但本土企業明顯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缺少自有品牌。我國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外國公司低成本的制造基地,產業價值鏈低,出口貿易產品的成本效率主要來自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在發達國家,知識在經濟增長中所占比重已達到70%以上,可在我國,資本和勞動力投入則高達72%,技術進步僅占28%,產品附加值低。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許多國家紛紛制定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限制進口其他國家的產品,這對我國的出口經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廣東、浙江等省許多企業紛紛停產、減員甚至倒閉,給我國經濟帶來沉重打擊。

3.國內消費長期不足,難以拉動內需

國家統計局2009年2月22日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488億元,比上年增長21.6%,增速比上年加快4.8個百分點。雖然消費的金額在增加,但是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乃至與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的消費比例仍然算比較低的,美國消費約為GDP的75%,其中居民消費為50%左右;印度消費占GDP的比重達到72%,其中居民消費占61%;而我國2007年總消費占GDP比重為51.4%,2006年為52.2%,但是我國居民消費占GDP比重只有37%左右。居民的消費能力未獲得完全釋放。再加上金融危機本身對消費者信心的沖擊,居民對未來收入與支出預期的不確定性顯著增強,因此可能會進一步削減支出,尤其是需求彈性大的高檔耐用品的支出。這從2009年1月份銀行存款出現了大幅度的增加就可以看出,中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36010億元,同比增長20.7%,較2008年12月上升3.3個百分點。

4.國內就業壓力極為嚴峻

由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企業減產和破產的增多,國內就業形勢變得極為嚴峻。受影響的不僅有農民工,而且已就業人員和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也明顯增加,初步估計金融危機約造成2000多萬的農民工失業。我國中小企業約吸納75%的就業人口,由于訂單急劇減少,加工貿易進口量從2008年7月起連續下降,中小企業裁員大增。據統計我國2008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比2007年增加0.2%,預計2009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6%,比2008年約要增加0.4個百分點,2009年就業目標將會比2008年有較大幅度減少。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當經濟大幅下滑趨勢得到抑制并轉入企穩回升通道后,一些固有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將更加突現凸顯,瞄準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成為當務之急。

1.推進節能減排,抑制過剩產能。中國能否實現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峰會上的“減排承諾”,調整產業結構是治本之道。由于重工業占國民經濟比重較大,使得中國面臨嚴峻的環境壓力和減排壓力。鋼鐵、水泥等行業也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產能過剩的問題,對中國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產生了負面制約。當前,加快發展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今年我國將繼續加強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開展低碳經濟試點,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2.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隨著“后危機時代”的來臨,全球將進入一個空前的創新密集和產業振興時期:美國提出將研發投入提高到GDP的3%這一歷史最高水平,歐盟宣布到2013年以前,投資1050億歐元發展綠色經濟,俄羅斯提出開發納米和核能技術……我國正抓緊研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思路,重點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第三代移動通信、三網融合等產業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落實好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大力推進技術改造。公務員之家

3.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要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消費能力。一是在調整消費結構中,要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推動最終消費。消費水平的高低最終取決于人們的收入水平和未來預期,因此,要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消費能力,通過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給,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購房需求,加強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讓城市廣大中低收入者安居樂業。為了擴大農村消費,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舉措將進一步實施,如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工作,家電和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增加農機購置補貼,加大農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

4.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提升城鎮發展質量和水平。要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著力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提高城市規劃水平,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鎮化發展水平,發揮好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城鎮化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極為重要的動力,我國城鎮化水平提高一個百分點,就有1000多萬農民轉化為城里人。把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與推進城鎮化結合起來,重點放在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上,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有利于釋放資源、土地方面的壓力,也更有利于降低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成本。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只有堅定不移調結構,腳踏實地促轉變,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不斷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實質性進展,我國經濟前進的道路才能愈走愈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