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中日農業勞動力轉移的特征

時間:2022-05-04 09:42:00

導語:小議中日農業勞動力轉移的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中日農業勞動力轉移的特征

摘要:在工業化進程中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是一個普遍規律,然而在轉移速度、方向及勞動力素質等方面,中日兩國各具特色。日本的特點是:轉移速度、方向與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變化一致,即速度快,方向以大城市為中心,由前期轉至二產到后期主要流入三產;農民收入不斷提高,城鄉差距也不斷縮小;農業勞動力素質高。適應性強。我國勞動力轉移過程起伏不定,轉移速度與經濟增長不完全同步,以農村中的二產和三產為主要轉移方向,近年來向城市轉移的勢頭在加強;城鄉收入差距沒有縮小反而擴大;農業勞動力素質低,對勞動力轉移和農業現代化有負面影響。

關鍵詞: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轉移速度;轉移方向

我國社會經濟已經進入了工業化的高速發展時期,解決三農問題已成為當前非常重要和緊迫的任務。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核心又在于提高農民收入,而只有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能否順利地完成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則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

在先行工業化國家中,日本的情況與我國有很多相似之處。本文對中日兩國在工業化進程中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中的若干特點進行了比較分析,以期對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有所借鑒。

一、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速度

日本直到二戰后經濟中才出現具有實質意義的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這一過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戰后至50年代中期。這一時期,日本農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從59.1%下降到37.9%,農業就業人數減少了10.4%。盡管農業勞動力轉移趨勢已明顯加強,但轉移規模仍然較小。這是由于經濟剛剛開始恢復,再加之戰后農村的,使大批農民獲得了土地,因而影響了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部門轉移的力度。第二個階段是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是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時期,也是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高潮時期。1955—1975年,農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從37.9%下降到12.6%,減少了55.1%。第三個階段是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日本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入低速增長,農業機械化的高潮已經過去,勞動力轉移速度放慢,規模逐漸縮小。農業勞動力轉移進人了穩定時期。1973—1984年,GDP年均增長率降低至4.3%.1980年農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降為9.8%。1985年這一指標進一步下降至8.3%,標志著日本已經完成了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慢時,轉移的速度也相應較慢,而轉移的高潮時期也正是經濟高速發展,工業部門急劇擴張時期。這也驗證了二元經濟理論的重要觀點,即如果非農業的就業機會擴大,農業就會向非農業轉移勞動力,轉移量對經濟增長率有很強的依賴性,而受流入部門的收入水平影響則較小。

同日本相比,我國要轉移的農業勞動力的規模巨大,難度極大。從農業就業人數的變動情況可以看出反映實質意義上的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從幾個時期的情況來看,只有在1991—1995年以及2001—2005年兩個時期內,農業就業人數絕對量呈現下降趨勢。

此外還應注意,從城市就業中農民工的比重變化來看,農民工占城市就業人數的比重,1985年為2.9%;1990年為13.6%;1995年8.9%;2000年35.3%;2003年為38.9%,…可以看出,從90年代中期以后開始,農業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速度加快。

與日本不同,我國農業勞動力轉移速度與經濟增長速度并不一致。我國雖然經歷了長達近30年年均9.4%的高速經濟增長,但農業從業人員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下降相對緩慢,至今還在45%左右,相當于日本1950年的水平。經濟增長對帶動農業勞動力轉移的作用相對較弱。此外,在體制方面,改革開放以前,部門間、城鄉間界限分明,嚴格的戶籍管理以及一整套與其相關的醫療、社保、教育、福利和物資供應等等制度,限制了農業勞動力向非農部門的轉移。這種情況無疑延緩了我國農業勞動力的轉移速度,使農業剩余勞動力長期積累。達到了龐大的規模,從而加重了轉移的負擔。直到改革開放30年后的今天,這方面的體制雖然有所松動,但對農業勞動力轉移仍還有不利的影響。

通常情況下,隨著農業勞動力大量向非農部門的轉移,城鄉之間收入差距也會不斷縮小。日本隨著工業化高速發展,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加快,農民收入與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同步縮小。1960年農轉移的速度相對較快,但時有反復,并沒有呈現出連續的加速轉移的情況。轉移的總規模雖然相當大,但轉移速度不夠理想。

首先,從農業從業人員占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來看,從80年代開始至今,雖然平均每年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在1000萬人的規模,農業勞動力人口占社會就業總人口的比重,仍然下降緩慢。降狀態,分別下降9.1%和7%。進入新世紀以來,轉移的速度在逐漸加快,且農業部門就業人數的絕對量也逐年下降,因此,這一轉移具有實質性意義。民收入當相于城市居民收入的92%,1965年農民收入超過城市居民收入,是后者的107%,到1975年時,日本農業勞動力轉移基本完成時,農民收入已是城市居民收入的139%,達到了最高峰。需要指出的是在農民收入中占絕大部分的是非農收入,純農業收入僅占1/7左右,同時農業勞動力的增長呈現連續負增長狀況。

而我國的情況是城鄉收入差距雖然也經歷了擴大、縮小的波浪式的發展,但總的趨勢不僅沒有縮小,反而在逐漸擴大。從1978—1984年間,農村人均收入增長達到16.4%,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為8%,城鄉收入差距從1978年2.6:1,降到1984年1.8:1。1985年以后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幅度遠遠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長幅度,1985—2004年間,農村收入的增長從1978—1984年的16.4%,降到4.4%,城市收入增長每年6.5%,在這種狀況之下。城鄉收入差距又由1984年1.8:1,擴大到2004年3.21:1;到2006年進一步達到3.23:1。

二、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方向

1.勞動力的產業間轉移

勞動力在產業間的轉移是與產業結構變化相一致的。從日本的情況看,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初期,農業中轉移出的勞動力大都流向了城市的工業部門。但在農業勞動力轉移的高潮時期,卻是以轉向服務業部門的為多。日本農業勞動力轉移方向的這一特點,是與其產業結構的變化方向相一致的:即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在非農產業中所占比重的迅速提高,而以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所占比重則呈下降之勢。一般而言,非農業產業的就業增長率受經濟狀況影響較大。經濟增長率較高時,就業增長率也相應提高;經濟增長率下降則會帶來就業增長率的下降。這一特點在工業部門表現得尤為突出。而對服務業部門來說,這一特點卻并不顯著。日本學者的實證研究表明:服務業部門在吸納勞動力方面有其特點,即不管經濟狀況如何,大體相對穩定。工業部門在經濟景氣時,從農業部門吸收勞動力;不景氣時,從農業部門中吸收勞動力被控制在很低的水平,從而導致在不景氣時產生過剩就業勞動力。而服務業由于其吸收就業的相對穩定性,則在此時仍能發揮吸收勞動力的作用。此外日本學者的研究還表明,從部門轉移的方向來看,農業剩余勞動力大部分是轉移到了服務業部門,而進入工業部門的勞動力往往是來自服務業部門。因此服務業部門與農業部門一樣,也是勞動力就業的蓄水池,而且還同時起著中轉站的作用。

我國是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農業剩余勞動力規模巨大,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的水平與所要轉移的勞動力規模之間極不相稱,加之體制轉型等因素,決定了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方向雖然在總的趨勢上與工業化國家所經歷的過程大體一致,但又有其特殊性。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在產業間轉移表現為主要向農村中的第二、第三產業轉移。農村中產業轉移的特點是,第二產業中的制造業占有最大的比重,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中的傳統部門,如零售、批發業和餐飲業等也占一定比重。另一方面,流入城市的農業勞動力直接向城市工業部門轉移的比重相對較少,更多的是轉向基礎設施建設部門及服務業部門中的傳統部門和非正規部門。

從就業的行業結構來看,轉移的勞動力大量流入到勞動力密集的行業。在第二產業中,勞動密集程度相對較高的建筑業和交通運輸業占有相當的比重,并呈現出穩定增加的趨勢。在第三產業中,主要集中在以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及所謂“其他”的雜項行業。從產業結構看,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加速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1978—2005年,第一產業勞動力的就業比重由70.5%下降到44.8%,同期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上升明顯快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上升了19.2%,后者只上升了6.5%。與此相應,第三產業對農業勞動力的吸收也一直快于第二產業,從1994年開始,農業勞動力轉移到第三產業的比重超過了第二產業,2001年這一比重已占到55.04%。

2.勞動力的空間轉移即城市化的發展問題

從國際經驗來看,伴隨著工業化的過程,一般勞動力在空間地域間的轉移主要是由農村流向大城市。70年代以前,日本農村轉移出來的勞動力絕大部分都流入了大城市及其周邊地區。1955—1975年,在日本農業勞動力轉移的高潮時期,三大城市圈的人口增加了1.6倍,達到5215.6萬人,其中東京圈為2704.2萬人,增加了1.75倍。

70年代以后,日本農業勞動力的轉移方向有了新的變化。1962年,日本政府頒布了《新產業城市建設促進法》,1969和1977年兩次提出《全國綜合開發計劃》,1971年還通過了《農村地區引進工業促進法》等等,這些政策法令在不同程度上加速了、非農產業向農村地區的擴展,農村地區非農產業的發展,也促進了中小城市和農村區域的發展。如在1958—1962年,在轉出的農村勞動力當中,離村到城市就業的約占40%,而離土不離鄉的占40%。1973—1975年,前者比重下降為29.2%,而后者比重則提高到了70.8%。此外,還以大城市為依托大力發展了衛星城,以產業或大企業帶動了周邊鄉村城市化。

在我國的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城市化進展較為緩慢,相對滯后。可以說,我國實行的是一種城市化缺失的工業化過程。由于體制和制度等因素的限制,農業勞動力向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的轉移受到很大的阻力,致使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形態主要是以向農村的非農部門轉移的方式進行的。典型的是“離土不離鄉”及“進廠不進城”的方式。這一方式促進了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和小城鎮的大量興起。盡管農業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明顯加快,但從總量上來看,農村內部的轉移仍占絕大部分。這表明農村工業化方式已在我國農業勞動力轉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后還將繼續發揮其作用。

三、勞動力素質

無論從勞動力在產業問的轉移還是城市化來看,勞動力的素質都是一個重要問題。日本能順利地完成這一轉移也與其農業勞動力具有較高的素質有關。農村教育的普及以及各類中等技術專科學校的存在,為農業勞動力的順利轉移及其工業化的順利完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長期以來日本對農村教育和農業教育一直十分重視。早在50年代初,日本的農業勞動力已基本達到初中以上文化水平。1978年,農業勞動力整體已達到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短大和大學畢業生占16%。由于基礎教育在城鄉間的差距不大,使日本的農業勞動力得以順利地轉移到城市,進入現代化工業企業。

我國城鄉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有著很大的差距。1985年農村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5.6年,僅相當于小學文化程度;而城市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0.4年,相當于高中一年級的文化程度。到2000年,農村提高到7.7年,相當于初中二年級文化程度;而同期城市勞動力達到12.2年,相當于高中畢業生的文化程度。

在日本農村,由于大批青壯年勞動力流向非農產業。而高年齡層勞動力因在非農業部門就業機會很少。很難流出農村,再加之在非農產業就業的勞動力年老離職后返鄉者不斷增加,使農村_中60歲以上的勞動力增長較快。此外,隨著60年代到70年代男性大量流向非農業部門,農村中女性勞動力占的比重也超過了男性,出現了“婦老農業”的說法。但由于日本長期堅持發展教育,這些老年和婦女勞動力也都受過較高程度教育,對發展現代農業有較高的適應能力,因而使日本在農業勞動力大量轉移的同時,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沒有受到多少不利的影響,相反1955年-1970年農業生產綜合指數創下增長39%的紀錄。“

我國近幾年農業勞動力轉移速度的加快,特別是向城市轉移趨勢的加強,農村中“婦老農業”也已非常突出,在這一情況下,能否確保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糧食生產的安全也是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已經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

四、關于促進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幾點建議

根據我國的國情,結合日本的經驗,我國農業勞動力轉移方面應在以下幾個方面給與更多的關注:

1.重視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在農業勞動力轉移中的作用。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盡管不是我們發展的方向,但是它們具有投資少,門檻低,就業制度靈活,對就業人員的文化水平和專業要求不高,分布面寬,吸收面廣等特點,從而具有吸納農業勞動力的巨大優勢,因此在現階段仍有存在和發展的必要。何況,目前農業勞動力大量涌入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或服務業已經成為我國的現實。

2.重視農村地區涉農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實行農村工業化。圍繞農業資源,從農業內部的需要出發,加強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主的產品深度加工,并延伸其產業鏈;充分發揮不同區域的農業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有地方特色產業,以吸收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2005年我國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1175元。首次突破千元,工資性收入占純收入總量的36.1%。這一情況說明,農村工業化已有明顯進展,有關方面應因勢利導。

3.重視第三產業中服務部門吸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特殊作用。服務業是一個層次極其多樣化、要求高低懸殊、又能不斷地涌現出新部門的產業。其中所包括的既有傳統部門,又有現代部門,同時還有新興的部門。進入的門坎有高有低,但多數對技術和文化要求不高,以勞動密集型的企業為主,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分布較散,適于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

除了服務業在勞動力轉移方面能起到有益的蓄水池作用外,尤其要重視它所起的中轉站的作用。它能為工業儲備大量素質較好的后備力量。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服務業,通過城市生活的學習效應,學習技術技能,體會城市文明,增強市場觀念,擴展了社會關系,提高了文化知識。這一過程,實際上也是一種人力資本的投資和培訓過程。它為農業剩余勞動力進人工業部門準備了更好的條件,同時也為傳統服務業部門的提升創造了條件,最終將會更強勁地推動國民經濟增長。服務業目前是今后仍將是吸收農業勞動力的主要渠道。

4.加強農村教育和農業教育,培養高素質的勞動力,促進農業勞動力轉移。要把農村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根本途徑在于發展農村教育事業。首先農村教育的重點仍應是基礎教育,這是進一步普及科學文化與技術訓練基本條件,因此必須予以充分的重視。其次,要加強農業教育,完善農民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如建立培養職業農民的各種形式的農校,使農民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得職業的教育,掌握農業機械的知識和各種農作物種植技術。通過農村互聯網的建設,拓展教育培訓的空間,傳遞各種信息,開擴視野,逐漸培養起一代具有新的觀念、通曉農業技術和管理經營的職業農民。在農村輕、壯年勞動力大量轉出農村的情況下,留在農村教育程度偏低的老年和婦女必將成為農村重要勞力,因此對于他們的再教育,也應盡快提上日程,否則將難以擔當起農業現代化的重任。最后,應加強對轉移人員的再培訓。政府應通過各級財政安排用于農民培訓的專項資金,再培訓的內容應以面向用工市場的職業技能培訓為主,要有多樣化、多層次的各類職業學校來配合。組織形式上,應以企業(用人單位)、學校、鄉聯合為主,提高將來就業的針對性。

5.重視進城的農民應有的權利和福利待遇。進了城的許多農民,雖身已在城市,卻并沒擁有城市居民的身份和應有的權利與福利。他們成了“出得了村,卻進不了城”的城鎮居民一族。這一狀況不僅影響農業勞動力的轉移效果,還對整個社會的和諧與安定帶來了新的問題。因此,在轉移農業勞動力的同時,勢必要對改革戶籍制度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出相應的要求。城市對農村的開放不宜“一刀切”,要區別不同性質的城市由低向高逐級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