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經濟管理專業見習教學研究

時間:2022-02-21 04:22:00

導語:高校經濟管理專業見習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經濟管理專業見習教學研究

筆者暑假到深圳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參加了教育部組織的全國高職高專的師資培訓。在半個來月的時間里,我學習了企業運營的教學軟件、市場營銷實訓教學軟件和工商企業管理教學軟件,聽取了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俞仲文書記和經濟管理學院汪治副院長的講座,與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的相關專業老師就經濟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進行了交流和溝通。通過本次的培訓,使我對高職院校的經濟管理專業實踐和實訓教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1實踐和實訓教學的理念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的是生產、工程、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強化實踐能力的訓練,突出綜合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素養,是培養高技能的高職人才的重要環節。

高職經濟管理類專業如何按照高職教育的要求,加強實踐教學,強化動手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一直是提升高職人才水平的瓶頸。學生通過去企業實習頂崗工作,應該是一種很好的實踐培訓方式。但是,由于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到企業實習,若要真正接觸業務頂崗工作,常會影響企業的工作和效率,同時也會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錢、財或帳務、合同、方案、客戶等商業秘密。因此,企業出于這樣一些原因,很少會讓學生有機會做具體的業務工作,從而使得實習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以前的校內專業實訓內容少、難度小、層次低、不系統、不規范、相互之間是割裂的形不成整體,從而效果一直不理想,很難達到培養應有的綜合技術應用能力的要求。

為此,開發專業綜合業務實訓課程,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技術應用能力,真正做到上手快、業務熟、職業素養高,實現與企業業務工作“零距離”對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技術應用能力的內容

通過實踐和實訓的教學,需要培養學生四種類別的技能(如圖一所示),分別是:

2.1通用技能

通用技能是指從事任何經濟管理類職業均需要具備的技能。

2.2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是指從事某類經濟管理專業工作均需要具備的技能。

2.3專業技能

專業技能是指主修專業針對的不同崗位,在從事具體業務工作時所需要的專業技能。

2.4綜合技能

綜合技能是從事某個專業全面業務工作所需要的技能。

以外貿專業為例,通用技能包括計算機應用技能、互聯網應用技能、信息收集處理技能、語言表達與溝通交際技能、寫作技能、協作與團隊合作技能等等;基本技能包括日常外語交際、客戶服務、管理信息系統應用軟件的操作等;專業技能包括外貿函電寫作技巧、制作外貿單證、跟單、訂艙、報關、結算、各類標識的識別等;綜合技能包括商務談判、營銷策劃、進出口業務流程和業務處理、風險控制與管理、成本與效益核算、企業信息化應用(SCM、CRM、電子商務應用等)等。

3實踐和實訓課程教學的原則

3.1綜合性與集成性原則

開發專業綜合業務實訓項目,應是集本專業3年的專業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專業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與要求于一體,要以工作崗位群之間相互關聯的業務過程為主線,體現出全面、系統、綜合的特點。

由于經濟管理類專業之間往往在業務上也是有關聯性的,因此,在各個專業各自綜合自己實訓內容的基礎上,還應該進行專業之間實訓內容的集成設計開發。這種集成可以起到各個專業的綜合業務實訓之間的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的作用。

由于業務的開展與管理往往是密切相關的,因此,另一方面還應該開發業務訓練與管理內容的綜合與集成。

3.2規范性與職業性原則

職業訓練應該特別重視業務工作的程序和規范性。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按照什么樣的流程,有什么樣的制度、條例、法規和約束,在綜合業務實訓中一定要設計體現出來。

同時,我們必須重視職業性的模擬與職業素養的培養,要設計多個工作崗位群,還要體現出對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要求與訓練。培養出優秀的職業素養,這對于提高高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3仿真性與實用性原則

雖然實訓內容不可能完全是真實的,但為了突出高職特色,一定要保證綜合業務實訓的模擬仿真性好、實用性強。實訓的內容與做法要盡可能的貼近實際和現實情況,要設置“真實”的崗位、流程,設計嚴格執行“真實”的制度、規范、條例的方法,準備各類“真實性”的軟件、數據、資料、合同、單證、帳表、票據、圖章等等。

3.4動態性與完整性原則

靜態性的實訓往往導致內容比較簡單,不完整、不系統,層次低,機械式的訓練比較多,靈活性、應變型的訓練比較少。因此,應該在訓練內容上,設計一個完整的業務流程或一個完整的業務周期,以保證訓練內容的完整。同時要設計使訓練的情景有較大的靈活性和一定的不可知性,實現動態連續,以訓練學生的應變能力和靈活處理業務的能力。

3.5技術手段現代化原則

當前在經濟管理領域,各項業務的操作手段都已向計算機化、信息化、網絡化、電子化方向發展。因此,要對它們設計開發和綜合集成,積極運用這些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和方法,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實訓的效率,也使得實訓中接觸到的,就是今后工作中所用的。

3.6輔助指導性與自主積極性原則

對于這種綜合性的實訓課程,一定要改變以往教師講,學生照葫蘆畫瓢的做法,要開發能帶給學生較大自由度和發揮空間的實訓內容。通過設計靈活的場景和要求,由學生自主的發揮積極性,創造性地去完成訓練任務。

4目前實訓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4.1單項性實訓多,綜合性實訓少。

實訓多分散在各門課程當中,以單項型實訓為主,實訓內容簡單、難度小、不規范。既使有一些獨立設置的以實訓為主的實訓課程(實訓占70%以上),也是基本技能和專項技能訓練多、綜合技能訓練少,實訓不系統、層次低。融專業知識、相關知識、工作過程知識與基本技能、專項技能、綜合技能和職業素養于一體的綜合型實訓課程被嚴重忽視。

4.2靜態性實訓多,動態性實訓少。

實訓多以靜態型的實訓為主,機械式的訓練比較多,靈活性的、博弈式的、動態型的訓練比較少。實訓中教師講的多,布置多、規定多,學生生搬硬套,照葫蘆畫瓢,自我發揮空間小。實訓不連貫,課程相互之間實訓內容割裂形不成整體,離開了老師的主導,學生還是什么也做不了。

4.3重技能訓練,輕職業素養訓練。

實訓中強調技能操作的內容訓練、考核,不重視職業環境、業務流程、工作規范的模擬,更忽視了職業素養的訓練與養成。

4.4理解型、技能訓練型實訓多,工作(任務)型實訓少。

實訓中多為隨堂的理解型實訓和技能訓練型實訓,真刀真槍的工作(任務)型實訓少。導致學生在學校雖然學習了很多經濟管理方面的實務、進行了許多各種實訓,但是,對企業各部門之間的內在業務關系不清晰,崗位的職責和工作內容不清楚,對企業相關部門的業務流程不了解,業務操作細節和規范不熟悉,職業規范和要求不知道,管理能力的訓練缺失,從而無法直接上崗工作。

4.5實訓的手段落后,制約了實訓課程的開發與水平的提升。

雖然,現在大多數學校的硬件設施,像計算機、局域網、互聯網都已經具備,但是,由于教學模擬軟件和仿真系統的缺乏,制約了認知型、綜合型、動態型、工作(任務)型實訓課程和項目的訓練內容,導致實訓的效率低下和教學的效果不佳,甚至制約了許多實訓項目與課程的開設。

4.6實訓教學內容帶有較大的主觀隨意性,尚未形成系統的實訓內容規范和考核標準體系。由于缺少真正具備雙師水平的教師,雖然有實訓教學大綱來規定實訓項目,但是多缺少訓練規范和考核標準,實訓內容和考核的要求多由任課教師確定。因此,在訓練規范和考核標準上因人有較大的主觀隨意性。

4.7實訓教學體系不完整,實訓課程或實訓項目之間有機聯系不足。

無論從靜態型與動態型實訓、單項型與綜合型實訓,還是認知型實訓、理解型實訓、技能訓練型實訓、工作(任務)型實訓,均未能形成一個有機的、科學的、完整的實訓教學體系。

5實踐和實訓課程教學開發的思考

為了順利的開發設計出能夠實現實訓目標和滿足實訓原則的專業綜合業務實訓課程,以及圓滿的完成實訓項目,一定要通過產學研結合的途徑與方法。例如:請企業的專家參與實訓方案的制定與修改;派教師專門下企業去調研、收集企業實際的業務流程、業務資料、案例和數據;與企業聯合開發實用的培訓軟件和實訓教材;自主通過科研立項開發實訓軟件;組織教師下企業實習或參加培訓達到雙師型要求;請企業的專家進行教學指導等等。所以,實踐和實訓課程的開發需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創新:

5.1教學內容改革、創新

學生的實訓內容要來自于企業的實際業務(任務)、實訓的步驟要依照企業的業務流程、實訓的過程是依據任務驅動,實訓結果是要完成一項完整的業務(任務)。

實訓內容不僅來自于課堂與教師,還來自于圖書館、來自于網絡、來自于社會組織、來自于其他實訓伙伴。

實訓內容轉變為系統和綜合、全面和完整、實用和規范、連續、靈活和應變型的訓練。通過專業綜合業務實訓教學活動,一方面引導學生進行專業知識與相關知識的整合,將零散的知識轉變為相互貫通的有機的知識;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將各種技能內化為自身的能力與素質,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5.2教學手段創新

教學手段的創新是保證專業綜合業務實訓得以順利實施的必要條件。在選擇教學手段時,我們強調形成一套手工手段與電子手段相匹配、模擬手段與實操手段相并存、傳統手段與現代手段相結合的相對完善的實訓教學手段體系。

5.3教學組織與管理創新

在實訓中模擬企業的實際需要設置若干部門和小組,由學生擔任部門經理和班組長,組織業務活動的開展、規章制度的建立等,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和協調溝通能力。

學生在實訓中擁有雙重身份:既是學習者,又是教學活動的實施者,又扮演雙重角色:既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又是“企業環境”中業務人員的模擬者。

5.4教學考核創新

從對個體實訓的考核轉變為對個體與對團隊實訓考核緊密結合,以增強對團隊精神和團隊成果的重視。

從對實訓結果的考核轉變為對實訓結果與對實訓過程考核緊密結合。突出對實訓過程的態度、對活動的參與情況、個體能力的發揮、具體操作和行為的過程性考核的重視,是取得實訓成效的保證。

從單一教師考核轉變為教師考核與學生自我考核緊密結合。重視對過程性、階段性、結果性的學生互評、自評,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自我評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