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下國民體質提高實踐
時間:2022-08-17 05:30:39
導語:新經濟下國民體質提高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所謂體質,即是由先天遺傳和后天獲得所形成的,人類個體在形態結構和功能活動方面所固有的、相對穩定的特性。
以我國《國民體質測定標準》為衡量準繩,最近一次的體制測試,即2010年體質測試表明,有88.9%的人達到“合格”標準。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達到標準的比率有所下降,幼兒的合格率為92.9%,但60歲以上老人合格率僅為86.4%;且城鄉差異明顯,城鎮合格率為91.5,而鄉村僅為84.7%;從性別方面看,差異不明顯,女性略高;合格率地區差異并不明顯,但是偏遠地區,包括西藏、新疆、青海等地,合格率明顯低于內地,而沿海省份和城市則居于靠前位置。從時間軸層面比較考察,與2005年的相關狀況比較,2010年全國達到“合格”標準的人數普遍有所增長,不僅從每個年齡段分別進行考察,在總比重方面有不同程度增長,對于不同性別也有增長,其中男性達標率增長0.9%,女性增長2.3%,城鎮增長則在這五年中趨緩,為1.0%,鄉村為2.1%。從國民體質的整體變化特征來看,自2000年之后,我國幼兒身體形態發育水平呈持續增長趨勢,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同時幼兒的身體素質也呈現出持續增長趨勢。同時對應的成年人以及老年人的超重以及肥胖率卻在持續增長,2010年,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超重率分別為32.1%和39.8%,比2005年又有顯重增長。
2、經濟環境下國民體質提升辦法
從2010年全國體質測試的結果,以及最近幾年國民體質總體發展的狀況看,我國國民體質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這一點可以從地區國民體質差異上看出,城鎮國民體質相對于鄉村而言要好一些,同時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的國民體質比內陸地區的國民體質要好,而經濟相對落后的偏遠地區的國民體質則居于我國末位。這樣的梯度特征,使得我國在對整體國民體質進行整體調整的時候,可以利用經濟手段施加影響。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兩個個方面著手對國民體質進行促進:
2.1、均衡體育產業發展體育產業分為多個層面,其作用不一而同。在對經濟格局進行調整的時候,應當依據當地的經濟情況,在一定基礎上扶持體育產業。首先應當考察目前該地區的體育產業發展狀態和基礎,其次還應當多角度考察何種體育產業才適合該地區的經濟的發展。不僅僅是體育器材或服裝等生產型體育產業可能會帶動當地體育運動的發展,其他形式的產業集群,包括娛樂服務型體育產業,如城市中的體育場館以及其周邊建筑都可能會形成體育產業集群,此外,相應的地方性或者全國性的賽事,也有可能會成為全民體育運動蓬勃興起的推動力。對于體育產業集群的建立,應當更多著眼于三線城市以及鄉鎮環境,這些環境雖然難以形成娛樂性的賽事產業,但是卻可以通過地方賽事推動相應體育活動的興起。同時雖然受制于某些因素,可能會對品牌的形成有著一定阻力,但是代加工的興起,一樣能夠帶動體育運動的發展,進而推進全民體質的健康上升。
2.2、平衡文化發展目前國民體質中普遍出現的偏肥胖趨勢,不僅僅是源于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更多是源于對于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認可。西方餐飲方式的引入,尤其是快餐在中國社會的頻繁出現,都會直接導致非健康飲食方式進入人們的生活,并最終引發肥胖。針對這種情況,與其在經濟大潮下抵制西方飲食方式,不如從更為根本的角度出發,深入剖析西方文化,從更多角度展開對于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對比,尤其是飲食文化的對比。通過這種多角度文化層面的剖析,不僅僅從飲食層面,而能夠從生活和思想的方方面面改變人們對于健康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從根本上提升國民體質。與此同時,針對于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速,老年人體質呈現出輕微下降跡象的問題,還可以在社會范圍內加強營養衛生等方面的宣傳工作,一方面重點服務老年人健康問題,另一方面借由老年人將相應的知識觀點帶回家,以老年人作為宣傳切入點滲透到家庭。這種做法對于解決區域行的國民體質提升問題作用尤為顯著,因為這種做法能夠在一定地理范圍內發現問題,從而有的放矢,提升國民體質。
3、結論
對于國民體質提升的實踐問題,必須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是一個長期的多層面的實踐過程,需要自上而下多角度的支持和宣傳,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這個實踐過程中,政策力量、經濟力量以及各種形式的民間社團等因素,都要被納入到整個系統中來加以綜合考量,力求獲得最優配置,為整個國民體質系統服務。
- 上一篇:開發區廉政文化情況報告
- 下一篇:領導在全市宣傳工作會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