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生態經濟效益問題分析
時間:2022-09-07 04:24:08
導語:林業生態經濟效益問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林業經營旨在實現效益,林業生態經濟效益包括生態、經濟及社會3個方面。在林業經營及實現生態經濟效益的過程中,森林撫育是最核心的內容之一。強化森林撫育,實現林業經營的生態經濟效益,在促進森林健康生長的同時,系統提升森林效益與生態的均衡發展。
關鍵詞:生態環境;森林撫育;林業保護
林業運營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支持,并全力維持
生態平衡,培育護林木以獲取木材、林產品,同時借助林木的生長特性發揮其對自然環境的防護作用。林業生態效益的概念即指人類在營林生產的整個過程中,投入部分勞動而正面影響森林生態系統的內外因素及平衡整個生態系統使之更健康,繼而對公眾生活環境及生產條件產生的經濟、社會等方面的正面效益。
1林業主要功能及生態經濟效益概述
1.1林業主要功能
1.1.1生態功能2009年,我國首次明確提出林業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林業在我國生態建設中占據首要位置,林業具有應對氣候變化的功能與潛力,林業生態功能發展空間巨大。1.1.2屏障功能穩定的林業生態系統可以幫助人類有效抵御各種惡劣或不利環境對自身的影響,利用林業屏障作用可以防范風沙等自然災害,且林業本身具有保育、調養等健康功能。1.1.3經濟功能林業具備生態性功能的同時,也具有民生性,這就要求林業運營過程中要產生經濟效益。除傳統的林產品及林副產品外,以林業為基礎發展生態旅游、休閑旅游等可以幫助農民增收。從這一角度可知,林業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確保經濟平穩安全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1]。1.1.4歷史文化功能林業中許多品類貴重的古樹及名木背后承載著文化與歷史,其蘊含人文、科研與觀賞等方面的價值極為珍貴,這也是林業歷史文化功能的象征意義。
1.2林業生態經濟效益
1.2.1社會效益林業是兼顧社會進步與森林資源發展間的交叉性產業,其整體發展與生態環境一直保持著密切關聯,林業具有的社會功能如下。其一,林業可清晰地體現出人類活動對生態產生的作用及影響,林業可以優化人與自然的內在關系,推動自然與社會實現和諧共存。其二,人類可以通過強化林業保護拯救部分瀕危樹種,提升人類文化程度,推進人類與自然平穩發展等社會功能得到進一步發揮。1.2.2生態效益森林資源作為林業的核心構成,就林業現階段發展情況而言,可以直觀地了解并掌握森林資源開發與保護的現狀,以森林資源為代表的林業產業的生態、凈化功能在開發過程中得到充分的表現。同時,林業在保護珍稀生物方面也有積極的生態作用。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由于過去忽略對林業資源的保護,使其生態功能受到影響。1.2.3經濟效益林業產業除社會和生態等功能外,經濟功能為林業產業的第三大功能。林業資源屬于可再生的重要資源之一,可有效促進社會進步與市場經濟發展。例如部分樹木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可在建筑、造紙等工業中得到應用,并融入公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珍惜林業資源,適度開發林業生態與社會價值的同時,科學引導林業實現產業化發展,促進林業經濟改革,以確保林業提高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2]。
1.3森林撫育
森林撫育也稱林分撫育,是從造林至林木成熟齡前的階段性森林培育中,為確保幼林健康成活,推進林木生長,優化林木組成及質量,并提升森林生產率選用的各類舉措的總稱。我國于2009年底正式啟動森林撫育事業,森林撫育對森林質量的提升、農村生態環境的優化及林農職工就業增收的促進成效均極為顯著,森林撫育為生態林業融合民生林業的典范。
2林業生態經濟效益問題
2.1林業生態經濟結構單一
現階段,我國在推動林業產業發展的整個過程中,未能及時調整林業產業結構,導致林業生態經濟結構過于單一。具體來說,國內多數林業企業運營規模小、業務單一且生產分散,導致產業重復建設問題凸出,繼而使林業相關產品的生產成本難以降低,無法形成規模經濟效益。與此同時,國內各地經濟發展失衡,導致部分林業企業難以拓展融資渠道及業務范圍,加之這些企業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缺乏技術密集型的林業企業,林業產業結構缺乏科學性是其生產效率與生態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3]。
2.2可用林業資源持續減少
目前,我國不斷加大對林業資源的利用力度,過度開發使森林覆蓋面積難以保持增長態勢,國內人均森林資源占比持續下降,林業產業可用資源難以為繼,這對林業實現長期、穩定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同時,部分地區對林業資源的亂砍濫伐現象屢禁不止,這對森林資源保有量的提升極為不利。現階段,我國林業資源可用性并不樂觀,林業生態經濟缺乏可持續使用資源。
2.3忽視林業經濟生態效益
近年來,我國公益林業發展較快且面積增長迅速,各方多看重其生態效益,但對林業隱藏的社會、經濟等效益則缺乏重視,難以突顯林業產業發展帶給社會與經濟的正向影響。總體來說,我國森林整體覆蓋比重較低,這對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造成了較大阻礙,極易導致森林資源匱乏甚至出現危機。此外,因現階段幼林建設尚在初期,面積不足使得我國森林資源儲備量不斷下降,雖然近年我國已逐步意識到林業經濟與產業建設的重要性,但相對其他產業投入依然不足,導致林業產業發展缺乏資金,難以發揮出應有的生態經濟效益。這樣的現狀與我國近年強調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先進理念相背離,林業發展要有充足的資金、政策,才能確保經濟、生態及社會三方效益實現統一[4]。
3基于森林撫育背景,提升林業生態經濟效益的有效對策
3.1借助森林撫育,優化林業生態經濟結構,實現林業經濟效益
為持續提升我國林業資源規模,優化林業生態經濟結構,基于森林撫育背景的林業產業發展過程中,各地政府及其他職權部門應重視森林撫育對林業生態經濟結構的調整升級,使林業經濟效益得到加強。第一,引進先進理念與技術以升級林業種植,確保撫育水平實現真正提升。第二,就林業各類產品加工來說,選取創新技術手段優化木材加工工藝,增加木材工業的技術含量和加工精度,使產品實現更高的經濟價值,進一步適應市場發展需要。第三,優化產業結構,有效整合各林業資源以實現結構升級,推進林業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第四,調整林業生產力格局,淘汰舊產業的同時,為新型產業提供支持,化解林業結構不科學的弊端。
3.2推進森林撫育,增加可用林業資源,實現林業生態效益
推進森林撫育,即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的深入研究與監測控制,及時做好各類病蟲害防治工作,增加可用林業資源。落實種苗培育工作,確保林業苗木培育質量得到整體提高,不斷豐富林業資源,使林業資源實現規模化發展和增長。同時,林業資源管理要以森林撫育工作為基礎,建立并完善林業產業發展體系,借助現代化技術及信息手段開展林業撫育與資源培育,實現林業現代化,推動林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3.3完善森林撫育,重視林業生態保護,實現林業社會效益
完善森林撫育,林業相關部門要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例如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森林撫育和林業生態環境保護,雙管齊下,確保林業產業順利開展。同時,拓展生態效益,將林業與其他產業(農業、草業等)有機融合,為林業生態化發展提供更強的產業保護。這就需要各級政府引導社會資源進行林業產業,發展社會力量,共同推進林業實現生態保護的全面發展[5]。
4結束語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開始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并提出一系列配套的生態環境建設新思想及戰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林業作為我國重要的基礎性與公益性產業,具有生態、經濟和社會3大突出效益,林業發達是一國經濟進步與社會繁榮的外在表現。全面分析了基于森林撫育背景下的林業生態經濟效益及問題,借助森林撫育這一有利背景強化其對林業經營效益的提升,在實現林業運營效益之余,做好林業生態治理與環境保護,這是我國林業經濟建設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宮化雷,張永財,祝成發.生態環境保護下發展林業經濟的策略[J].種子科技,2021,39(1):107-108.
[2]尤曉曉.加強森林撫育工作提高森林經營水平措施探討[J].南方農業,2021,15(2):129-130.
[3]許杰星龍.基于低碳經濟的森林撫育經營問題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9(11):201.
[4]王朝文.基于森林經營視角下的森林撫育研究[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9(1):60-61,64.
[5]羅志堅.森林撫育經營的綜合生態效益及其存在問題研究[J].農家參謀,2018(22):88.
作者:田成玉 姜磊 單位:平邑縣應急管理局 平邑縣林業發展中心
- 上一篇:電影奪冠英譯片名的歸化策略
- 下一篇:鄉村傳播下農民勞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