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就業理論探討論文
時間:2022-10-09 09:24:00
導語:西方就業理論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失業,已成為困擾全球最大的政治和經濟問題,我國正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仡櫜⑹崂砹?a href="http://www.uv63h8.cn/lunwen/jingjilunwen/jingjixuelilunlunwen/200910/275169.html" target="_blank">西方的就業理論及其政策,以期給我國的失業問題帶來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失業;就業;理論
1西方傳統就業理論
1.1就業自動均衡理論
“薩伊定律”是西方傳統就業理論的基石。他提出一個根本命題:供給會自行創造需求。從中又引發另一個結論,通過利息率的自行調整一切儲蓄必然全部轉化為投資。在這兩個前提下,就可推論出:通常情況下,依照價格機制的自發調節,商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會趨于供求均衡,趨于充分就業;供求關系對均衡的偏離是暫時的,進而暫時的失業也是無關緊要的,因為它可以自動恢復到均衡狀態;政府不應干預經濟,即使政府要干預經濟,也僅限于“鼓勵生產”而已。
1.2均衡工資就業論
其核心內容是:工資由勞動力的需求和供給所決定,勞動力的使用量即就業量由均衡工資所決定。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勞動力的需求與真實工資成反方向變動,勞動力的總供給與真實工資率成正方向變化,在均衡就業量時,即充分就業量時,仍然存在摩擦性失業和自愿失業。
1.3就業周期波動理論
由于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同時也就是就業的周期性波動,因此關于經濟周期的理論,實際上也就是就業周期的理論。傳統經濟學中關于經濟周期的理論,有以下幾種:
①消費不足理論。該理論認為,經濟蕭條,就業不足是由于社會對消費品的需求趕不上消費品供給的增長,也就是經濟蕭條、就業不足是消費不足引起的。而造成消費不足的根源,又在于國民收人分配上的不平均所造成的富人儲蓄過度。所以解決蕭條和失業的辦法就是實行收人分配均等化政策。
②投資過度理論。該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克。他提出,經濟運行中之所以發生周期性的蕭條,是因為在投資過度的前提下,貨幣的供給滿足不了現實經濟生活對貨幣的需求。貨幣因素在促使生產結構失調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③技術創新理論。由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他指出,資本主義制度下出現的周期性繁榮與衰退,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是創新所引起的舊均衡被打破而向新均衡的過渡,社會正是在這種舊均衡被打破和新均衡形成的過程中前進的。
2近代就業理論(凱恩斯就業理論)
凱恩斯認為,心理上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心理上的流動偏好這三大基本心理規律導致有效需求不足。要解決失業問題,只有政府通過各種政策對市場進行干預,才能刺激需求,擴大就業,減少失業。
為此,凱恩斯提出了一套以國家干預,擴大需求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措施。
①赤字預算。凱恩斯極力主張政府擴大支出,增加投資,刺激投資欲。他呼吁財政政策從傳統的預算平衡概念中解放出來,走向主動的、積極的赤字預算,以此刺激社會經濟活動,增加國民收入。
②適度通貨膨脹。他主張國家通過自己控制的中央銀行系統地增發紙幣,擴大信貸,壓低利率。認為這樣做一方面可以使企業家預期到純利潤將增長,從而產生擴大投資的欲望;另一方面,紙幣流通量的增加造成物價上漲,這不僅壓低了工人的實際工資,相對地提高資本邊際效率,加強了投資誘惑。
③福利措施。凱恩斯認為向富人征稅以救濟窮人,有利于提高整個社會的邊際消費傾向。因為富人的錢越多,儲蓄的錢便越多;而向富人征稅后儲蓄會減少,以之救濟窮人,用于消費,會擴大消費需求,刺激生產,從而促進就業增長。
3現代就業理論
3.1菲利普斯曲線
其基本走向為從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表明失業率與通脹率之間存在著負相關關系。二者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菲利普斯曲線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凱恩斯就業理論的一種修正,揭示了通貨膨脹和失業可能并存,并且還可能并存于較高的水平上。安全范圍之內,在失業率、工資變動率和通脹率三者之間尋找平衡點,從而在一定范圍內選擇社會經濟可以承受的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的組合。而當失業一旦成為經濟的主要問題時,至少在短時期采取通脹政策有利于緩解失業,或增加就業。3.2供給學派就業觀點
20世紀70年代,以阿瑟•拉弗為代表的供給學派從供給方面尋求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充分就業的途徑。其主要觀點是:
減稅是刺激經濟增長的和就業的擴大化的最重要手段;政府龐大的社會福利支出會使失業增加;具有提高勞動使用成本的做法都會阻礙就業的擴大。
供給學派為實現充分就業提出的政策措施為:
①大幅度、全面降低稅率,通過減稅刺激人們投資和工作的熱情,從而擴大生產和增加就業;②實行相對有節制的貨幣政策,使貨幣的增長和長期的經濟增長潛力相適應,必要時還需轉向某種形式的金本位制;③減少財政和貨幣政策的調節作用,更多地依靠市場經濟的內在動力。
3.3現代貨幣主義的就業理論
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學派否定了凱恩斯的“非自愿失業”,提出了“市場失業率”和自然失業率貨幣學派的政策設想主要是單一的貨幣政策規則,使貨幣供給量按固定的比例增長,從而使資本主義經濟保持穩定,就業問題將在這個正常的經濟環境中逐步得到解決,最終使實際失業率接近于自然失業率水平。貨幣學派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具體措施:①完善勞動市場,消除各種人為障礙和限制,提高工人的流動性;②加強失業人員培訓;③建立高效的職業介紹所,為失業者及時地獲得就業信息創造條件等等。
4勞動經濟學關于就業的前沿理論
4.1勞動力尋訪理論
該理論認為,人們尋找工作的過程是一個不確定性動態過程,受到多期計量因素的影響。求職者在尋找工作時,首先是選取尋訪樣本,其次是樣本企業數量的確定與尋訪密度的安排。
4.2隱型合約理論
其基本命題有:在最優合約里工資具有剛性,不會隨企業產品價格變動而變動;對于企業產品價格的任何值來說,隱性合約中的就業總量會高于競爭的勞動力市場;當雇主能支付失業救濟金時,可得到結論:
雇主支付的工資不隨企業產品價格的變動而變動,雇主支付的失業救濟金的水平不隨企業產品價格的變動而變動,工資和失業救濟金如此規定是為了使雇員就業和失業時收入的邊際效用相等。
4.3工資粘性理論
即工資不隨需求的變動而迅速進行調整,工資上升比較容易而下降困難。此外,勞資雙方通過雇用合約調整工資,經濟中所有的工資合約不是同步的,它們的簽訂時間是錯開的,因而工資不能同時調整,而是交替地進行調整。
5簡評
對于社會來講,失業的代價是社會福利支出的增加和財政負擔的加重,還會影響社會的穩定,進而產生其他的社會問題。因此,就業理論的指導性也越發顯得重要。
縱觀這些西方就業理論發現,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失業問題,并沒有一個系統的定論,如何將這些理論結合起來并給失業問題一定的指導,給中國的失業問題帶來借鑒,是函待解決的問題。
- 上一篇:邊境動物檢疫監督檢查點工作匯報
- 下一篇:聯社委派會計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