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增長因素探究論文

時間:2022-11-05 09:24:00

導語:我國經濟增長因素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經濟增長因素探究論文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歷史性成就。2003年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經濟發展進入了“增長加速”時期。2006年,初步核算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0940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7%。1979年-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接近10%,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已經持續了28年。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保持了如此長時間的經濟高增長,實現了從貧窮到總體小康、從落后到初步富裕的重要跨越,成就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

發展的原因與動力

是什么支撐我國經濟有這樣高速度的發展和重要跨越呢?根據發展經濟學原理,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工業化轉型、城市化加速、市場化完善和國際化提升四力合聚。工業化快速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城市化步伐加快,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市場化不斷完善,經濟自主增長基礎鞏固;國際化水平加深,經濟發展領域拓寬。

(一)工業化快速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最初年代里,工業化成為發展中國家追求的首要目標。國際經驗表明,工業化階段是經濟發生質變、從不發達階段向發達階段演進的最關鍵的、也是不可逾越的階段。著名經濟學家H•錢納里等人把現代經濟增長理解為經濟結構的全面轉變,并借助多國模型提出“標準工業化結構轉換模式”,依據人均GDP收入水平將不發達經濟到成熟工業經濟的整個經濟增長和結構轉變過程分為三個階段、6個等級。工業化始終是中國經濟現代化的一條主線。在我國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后,工業化進入了中期階段,經濟增長主要依靠非農產業特別是制造業的加快增長拉動。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第一次鮮明地提出“新型工業化”的概念,指出要走一條與傳統工業化、與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都完全相區別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是新世紀我國經濟發展和工業化發展戰略的重新定位和重大創新,標志著我國工業化發展進入了新階段。

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是一國(地區)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是前提。由于不同產業部門中資源具有不同的邊際生產力,勞動、資本等資源從生產率較低的產業部門向生產率較高的產業部門轉移可以顯著地帶來巨大的資源配置效益。由于資源轉移和再配置在發展中國家有很大的余地和潛力,所以結構轉變對發展中國家比對發達國家更為重要。根據標準模式,工業化階段是經濟結構變化最為劇烈的階段。發展經濟學家羅斯托則將經濟起飛狀態時的主導行業分為初級品工業、消費品制造業、重型工業、汽車工業、建筑業和服務業5大類,起飛階段因主導產業演進分為5個階段。我國經濟兼具后3個階段某些特征,正處在經濟結構快速調整時期。

1.三次產業結構漸趨高度化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將漸次從第一次產業向第二次產業直到第三次產業移動。以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逐漸下降,以通訊業、信息服務業、公共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經濟總量增長從主要由第一、二產業帶動轉為主要由第二、三產業帶動。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經濟的發展一直是支撐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從業人員從一產大量轉向非農產業,與配第—克拉克趨勢大致相符合。

2.工業內部結構快速提升

需求是生產的動力。收入增長使消費結構變化,消費結構的變化和質量提高又帶來生產結構的變化和質量的提高。按照國際經驗,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消費結構正在從衣食溫飽型消費向住、行及教育、保健、娛樂主導消費轉變,以改善住、行條件為代表的新一輪消費結構升級在更大范圍內、更高層次上全面展開。以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為主要動力,工業結構中的主導產業從輕化工業向重化工業快速轉換,一批以重工業為主體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支柱行業快速增長,這些行業進而通過產業傳動效應帶動為其提供中間產品的鋼鐵、機械、化工等行業的發展,形成“汽車族”、“日常消費品族”等一批高增長產業群。被稱為新增長三駕馬車的電子信息產業、房地產業和汽車產業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

3.農業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

農業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既是農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又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在工業化進程中,上億農民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以低成本的方式進入工業部門,先是“離土不離鄉”的鄉鎮工業,而后是勞動力流動到發達的地區去就業。大量的農村人口轉入第二、第三產業部門,使得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加速了城市化進程,帶動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消費市場的發育,拉動了經濟增長。相關研究表明,農村勞動力向工業部門的轉移導致勞動力配置對GDP增長的貢獻平均為1.5個百分點。

(二)城市化步伐加快,提升經濟發展水平

某些優勢地區的優先發展,必然促成一些大、中型城市的產生,發揮中心城市的引導、帶動作用,城市化也是涉及幾億農業人口轉入非農產業的社會結構的根本性變遷。加快城市化進程是實現現代化的客觀要求。我國1992年進行了土地要素和資金要素的體制改革,特別是土地要素從無價變為有價,開啟了城市化進程。1998年以來,國家一方面為啟動內需而對基礎設施大規模投資以推動城市化進程,另一方面啟動住房消費信貸,將消費者與城市化進程對接,作為城市化最重要標志的房地產業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城市化的主導逐步從中央積極財政的推動轉向地方政府推動。目前,可以說,中國正處在世界發展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過程,提升了全要素生產率和國民總產出水平。城市化步伐加快,首先,帶動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農業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解決制約我國結構升級的“瓶頸”,推動三次產業結構“自然演進”的步伐;其次,加大對住宅、交通、水、煤氣、郵電等一系列城市基礎設施的需求,其中住宅和交通需求對多數工業行業特別是汽車、建筑、建材都有明顯的拉動作用,并間接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最后,對收入結構和消費習慣的改變有直接作用,從而帶動整體消費結構的升級,拉動相關消費品工業發展。從全球發展的進程看,結構變革,特別是伴隨著非農就業增加的變革始終是發展的主線。非農就業不僅包含了工業化就業,更有城市中服務業就業。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雙重非農就業是邁向現代化的關鍵。

(三)市場化不斷完善,經濟自主增長基礎鞏固

以市場經濟制度的創設、實施和完善為核心的制度創新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強大的保障力量。我國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已經由計劃經濟體制初步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配置資源的范圍日益擴大,層次由淺入深,基礎性作用顯著增強,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核心的農村改革,奠定了適合我國農村生產力水平的基本經濟制度和經營體系,農村經濟的商品化、產業化和市場化程度逐步提高。居民消費、民間投資、外商直接投資等市場化的力量集中釋放,鞏固了經濟內生性自主增長的基礎。基本單一的所有制改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共同發展,基本單一的分配形式改為按勞分配為主,同時實行按要素分配,加上公有制實行多種實現形式,刺激了微觀經濟效率,增強了經濟運行的生機和活力。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發生積極轉變,計劃、金融和財政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宏觀調控體系基本確立,間接調控手段逐步完善,國家宏觀調控能力明顯提高。

(四)國際化水平加深,經濟發展領域拓寬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通常會受到國內資源不足的制約。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演進,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引進外資、接受國外援助等途徑獲得外部資源,以緩解國內儲蓄不足、外匯短缺、資本品稀缺等矛盾,促進經濟發展。中國經濟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國際化趨勢,對外開放的水平和程度均顯著提高,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基本形成,已經由封閉半封閉經濟初步轉變為開放型經濟,對拓寬經濟發展空間、引進國際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全面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過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在部分制造業領域形成以出口導向為特征的制造業基地,推動機電產品和部分加工工業快速增長,我國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更大范圍內優化了資源配置,并通過先進技術設備進口和外資投資設備進口增加產生的“技術外溢效應”,加速了國內技術的升級換代。加入世貿組織,標志著我國主動參加經濟全球化進程,在更大范圍和更深層次上發展開放型經濟,也反映出國際社會對我國經濟發展和改革的認同。

發展中的問題

不論是從世界范圍來比較,還是從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看,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不發達、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基本國情還沒有完全改變,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際經驗證明,人均GDP1000美元左右,正處于經濟結構大調整和經濟關系大變動時期,處于從傳統的二元經濟結構迅速地向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社會轉型時期。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和社會劇烈變革的進程中,長期積累的社會經濟問題不可能一下子解決,同時,社會轉型期難以避免的新矛盾、新問題又在不斷產生。

(一)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矛盾突出

與發達國家單一的現代經濟不同,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中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兩個部門:傳統的占優勢地位的農業部門與剛剛開始起步的現代的工業部門。從地域上看,前者位于農村,后者一般位于城市。發展中國家這種傳統經濟與現代經濟的并存,就是二元經濟結構。我國現代化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要實現由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的轉換。從全國范圍來說,“三農”問題的困擾、城市化進程滯后、地區差距和收入差距擴大,歸根到底都是這個矛盾的反映。

1.城鄉差距不斷拉大

從體制上看,城鄉分割還沒有受到根本觸動,一些地方在就業、入學、戶口、社會保障等方面甚至還在強化對農民進城的限制。這些因素阻礙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城鄉經濟良性循環,導致地區差距和城鄉差距呈持續擴大之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由1985年的1.86:1擴大到2005年的3.22:1。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巨大但向非農產業轉移困難,農村就業問題日趨尖銳。農民生產性投入和消費水平低,直接影響全國投資和消費需求的擴大。農村社會發展嚴重滯后于城市,社會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問題更為突出。農村基礎設施、文化教育、醫療保健和養老保障都很落后,最基本的醫療保健還很不健全。農業現代化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整個國家現代化的“瓶頸。2.地區差距進一步擴大

地理上的二元經濟產生的原因在于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差別性,主要是地區之間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的存在引起“累積性因果循環”,勞動力、資金、技術、資源等受要素收益差異吸引而發生由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流動的現象,產生繆爾達爾所說的“回波效應”,使發展快的地區發展更快,發展慢的地區發展更慢,從而逐漸增大地區間的經濟差距。中西部特別是西部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市場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等方面與東部地區差距拉大的勢頭尚未得到有效遏止。

3.城市化進程滯后

目前我國城市化水平仍然明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同等工業化國家的水平,亦明顯落后于工業化進程。城市化的滯后,制約了三次產業結構的升級進程。改革開放后的20多年中,由于城市化落后于工業化,我國農業勞動力每轉移一個去第二產業,只能帶動0.7人轉向第三產業,而在城市化與工業化同步發展的國家,這個指標是2人。在城市化落后的情況下,我國工業的發展未能形成推動第三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力。

(二)經濟結構轉換滯后

1.產業總體層次不夠高

我國經濟第一產業基礎薄弱、生產率低,增加值占GDP比重低,而就業比重高;第二產業創新能力低,國際競爭力不強:第三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嚴重不足。三次產業構成與世界中等收入國家的差距仍然較大,與印度、巴西等發展水平相近的國家也有明顯差距。從制造業內部結構來看,資本品制造業多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消費品制造業多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發達國家一般都具有發達的資本品制造業,且其比重明顯高于消費品制造業的比重,發展中國家的情況則剛好相反。我國制造業內部結構狀況與發展中國家接近,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

2.產業結構演進過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結構性偏差

第二產業產值比重過高,第一產業就業比重過高,就業結構調整相對于產業結構變動而言較慢,第一產業仍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而最具吸納勞動力能力的服務業發展不足,就業比重偏低,造成產業結構整體效益水平較低。

3.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的變動不夠適應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經濟從過去幾十年的短缺進入到需求不足即過剩階段,造成需求約束顯著增強,生產結構和服務業的發展跟不上消費需求的增長,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

(三)社會轉型期的矛盾和摩擦日益復雜

在人均GDP1000美元-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很多國家都面臨增長利益分配不均、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挑戰。中國在新型利益格局形成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影響到經濟效率,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活力。

1.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

據聯合國發展署2003年公布的數據,中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6位,而社會發展卻排名世界第104位,處于中等偏下水平。以教育和衛生事業為例,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低,區域及城鄉之間教育水平差距較大。2000年我國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8年,仍有9%的成人是文盲。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據世界衛生組織2000年《世界衛生報告》全世界191個國家的衛生系統排名,在“財務負擔公平性”方面中國為第188名。隨著勞動生產率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中國出現了經濟快速增長不能同時帶來就業相應擴大的“奧肯悖論”現象,就業再就業任務繁重。社會保障領域面臨人口老齡化、失業以及城鎮貧困人口的壓力,存在的問題也較為突出。

2.居民收入差距還在擴大

社會財富增長的最大化與社會財富分配的公平化相統一,是保持社會穩定的基本要求。在同一種社會制度下,經濟越發達,人均GDP水平越高,收入越均等。在經濟增長的長期階段,收入分配不均的變動是沿著一種“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軌跡進行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收入普遍得到增長,但是不同階層的居民并沒有平等地享受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繁榮,收入差距在城鄉之間、不同地區之間、不同行業之間、不同所有制之間以及不同群體之間都有明顯表現,且有進一步擴大趨勢。以社會保障制度為核心的再分配體系和政府調節收入差距的手段還很不健全。利益格局變化過程中的失業及貧困問題具有明顯的群體特征,部分群眾生活貧困和少數畸高收入者的奢侈形成鮮明對照,特別是存在不合理甚至非法因素導致的收入差距擴大。據世界銀行估計,中國的基尼系數由1984年的0.30上升到1989年的0.35、1995年的0.415。另據測算,1996年,中國的基尼系數是0.424,1997年是0.425,1998年是0.456。收入差距的擴大加劇了已有的社會矛盾,以利益矛盾為主要表現的人民內部矛盾和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

3.部分群體在改革中利益受損

一些社會群體為改革發展做出的貢獻與應得到的補償不對等。在改革中,一部分群體的利益受到影響,如企業兼并重組過程中形成的下崗工人,城鎮擴張過程中形成的失地農民等。城市務工農民也缺乏明確的政策來保障其工資、勞保、中介、子女入學等一系列的正當權益。

發展經濟學指出,增長不等于發展。經濟增長僅僅是經濟發展的物質前提,遠不是經濟發展的充分條件。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發展,不僅要求經濟的繁榮發展,而且要求社會的全面進步。上述對我國發展面臨問題的初步分析表明,國家發展起來了比不發展遇到的問題要多得多。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源是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遠沒有完成,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尚任重道遠。進一步發展的戰略思考

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國際經驗表明,從人均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是一個國家現代化建設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時期。發展得好,就可以跨入新的階段,繼續邁上新臺階;反之,則會徘徊不前甚至倒退,造成經濟和社會動蕩。大量國際經驗表明,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一個國家只有資源型、依附型和創新型三條道路可以選擇。一是資源型,主要依靠自身豐富的自然資源增加國民財富;二是依附型,主要依附于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和技術;三是創新型,主要依靠科技創新形成日益強大的競爭優勢。從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我國經濟的繼續增長還需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把握:

——大力推進科技進步自主創新。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在一國建立初等工業化體系過程中曾經起到過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推動現代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力量是科學技術。當今時代,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動下,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升級周期越來越短,傳統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呈遞減趨勢,國民財富增長和人民生活改善越來越有賴于知識積累和科技創新,科技競爭已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要采取切實的政策措施,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大力推動科技進步,積極建設創新型國家。

——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解決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的根本出路。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加快建設高效益、低消耗、少排放、可持續的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加強和諧社會建設。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從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入手,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設,大力發展教育、醫療、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花更大力氣解決就業、社會保障等問題,加強收入分配調節,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讓經濟的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優化體制完善機制。一個好的體制就如同一臺高效的發動機,能夠自發而長久地發揮作用,并起到倍增效用。反之,如果體制機制上存在缺陷,即使人員再勤勞,工作再努力,設備再先進,也只能是本末倒置,于事無補。因此,我國在未來經濟發展中,更要著眼于從制度上優化設計,有針對性地優化體制完善機制,在完善和創新體制機制上下大功夫,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和長久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