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馬克思與羅默的剝削理論論文

時間:2022-12-09 10:57:00

導語:剖析馬克思與羅默的剝削理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馬克思與羅默的剝削理論論文

論文關健詞:剝削馬克思羅致勞動價值論

論文摘要:約翰·羅默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20世紀70年代以來,他運用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對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的馬克思剝削理論進行了修正,提出了羅殷剝削理論,這在中外理論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由于羅殷理論影響到馬克思經濟學的理論地位,影響到馬克思剝削理論的科學性,因此,有必要對羅雙理論進行分析,以理清理論思路,更好地借鑒西方經濟學,以發展的馬克思經濟理論為中國的市場經濟實踐服務。

“剝削”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一個基本科學研究范疇,馬克思主義剝削理論也是其科學著作的基礎理論之一。區別于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剝削理論,西方分析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約翰·羅默借助新古典經濟學的方法重新表述馬克思的剝削理論的方式也頗為獨特,引人深思。對兩種剝削理論進行比較,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剝削理論與羅默剝削理論的比較

馬克思剝削理論與羅默剝削理論在內容、研究方法、研究范圍上有相似之處,同時也存在差異。羅默剝削理論不是對馬克思剝削理論全盤肯定,也并非全部的否定,是異中有同,是在馬克思剝削理論的基礎上用新古典經濟學的模型推導出的剝削理論。

(一)兩種理論在內容上的比較

1.是否把勞動價值論作為理論基礎

馬克思“剝削”觀,正確揭示了“剝削”的實質和根源,馬克思關于剝削的理論是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理論基礎之上的。馬克思認為剝削不是從來就有的,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與私人財產的形成和支配有關。這一點,羅默也是肯定的,也得出剝削的根源是因為私有財產權的形成。但是,羅默否定了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同時也否定關于建立在勞動價值基礎上的馬克思剝削理論。羅默理論沒有說明勞動價值論錯在何處,也沒有說明他的理論基礎“非勞動價值論”為什么正確。邏輯上看,即使不通過勞動價值論而用其他理論來證明剝削的存在,也不能斷然說勞動價值論乃至建立其上的馬克思剝削理論是錯誤的。馬克思創立的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和貨幣理論,為在以后揭示剩余價值規律和資本主義剝削奠定了牢固的理論基礎。而從研究的根源和基礎上,羅默沒有提出任何科學的方法和模型證明,就說勞動價值論是錯誤的,本身就是對馬克思主義剝削理論的不全面,不系統的闡述,具有片面性。

2.關于剝削理論中分配關系比較

眾所周知,馬克思、恩格斯雖然對資本主義剝削給予最徹底、最猛烈、最尖銳的批判和揭露,但卻從未否定資本主義剝削存在的合理性和歷史必要性。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曾經不止一次地肯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作用。剝削作為一種分配關系,是生產條件分配的結果。生產關系、生產條件的分配決定了生產的全部性質和運動。只要這種生產方式的存在是合理的,也就決定了該種分配關系即剝削是合理的、正義的。只有當這種生產方式已經走向自身的沒落階段時,當它的存在條件已經大部分消失時,這種分配才被認為是非正義的。剝削作為一種經濟現象,其實質是一種分配方式。分配方式由生產方式決定。有什么樣的生產方式,就有什么樣的分配方式,也就有什么樣的剝削現象。羅默肯定了剝削的根本原因是對生產資料的不平等分配,他用西方經濟學模型表明剝削是“與財產的不平等所有權相聯系的結果的不平等”。他同時也指出了剝削形式是隨著財產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的。財產權在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表現。但是羅默的理論不是立足于剝削是由于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表現的不平等社會關系而產生的,而只是闡述了剝削的根源是生產資料初始所有權表現的不平等的關系。羅默也沒有回答這種初始所有權的不平等標準是什么,由什么樣的因素引起,以及是否只要平均分配財產就能消除這種不平等的初始所有權,從而消除剝削。以上的理論只是為了證實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公平,這顯然是顛倒主次。

(二)兩種理論在方法上的比較

馬克思對剝削問題的研究采取的是從階級出發的方法論,用整體與系統的研究方法,而羅默采取的則是用西方新古典主義經濟學鼓勵的個人出發的方法論,以個人和片面的研究方法。馬克思的剝削理論,主要運用唯物辯證法,并將“總體方法論”與“抽象升到具體”的方法結合起來,輔之以其他如演繹和數理方法等。如通過《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闡明了價值實體和價值決定。然后在第二卷第三篇,運用勞動二重性原理,討論了新價值的創造及價值的轉移。并在商品價值構成的基礎上討論了剝削的“客體”—剩余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及消費,由此闡明了剝削產生的原因、形成剝削的根源、資本主義剝削的表現形式及內容等等。而羅默理論的研究方法,并不是遵循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也不是“總體方法論”與“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結合,而是單純的采用數理方法,運用微觀經濟均衡模型進行推理。用(A,B,C,D,E)幾種均衡模型定義資本的分配關系,以求找到剝削由來的根源。顯然,羅默的研究方法,并不像馬克思那樣以客觀事實和社會現實為基礎,并通過對社會現象分析,找出這些現象背后的規律或關系。而是從假設出發,通過邏輯推繹來得出有關結論。這樣的方法一旦出現假設的非現實適應性,邏輯推繹即便正確,結論也難以符合客觀實際。

二、馬克思剝削理論與羅默剝削理論的現實意義

通過對兩種剝削理論的分析與比較,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的剝削理論遠比羅默的豐富,這一點連羅默本人也不得不承認。如何繼承和弘揚馬克思所開創的偉大事業。尤其是在經濟體制多元化的今天,對剩余價值的剝削完全不同于馬克思時代的情況,有不少是馬克思所預料不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出現了與傳統對社會主義的理解存在巨大差異的地方。西方以自由經濟為主導的市場經濟模式直接導致了現今的全球性金融危機,面對這些現實,更好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是既堅持又與時俱進。同時,對羅默剝削理論采取馬克思主義揚棄和辯證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尋找其中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有利途徑。

首先,馬克思的剝削理論仍然是我們對待私有制和現階段剝削的思想理論武器。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論述剝削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立場,即堅持用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理論分析剝削的方法;堅持站在無產階級和被剝削者一方,反對資本自我權利的無限擴張,消滅貧窮、消除兩極分化;堅持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最終要消滅剝削。公務員之家

其次,對待羅默非勞動價值論剝削理論,最好的方法是揚棄—既克服又保留,要用馬克思主義揚棄與辯證的態度對待羅默的剝削理論。但是這一原則具體落實起來卻并非易事。像羅默,他的剝削理論雖然保留了馬克思對私有制的批判,堅持了公有制的思想,但是卻放棄了勞動價值論。羅默面臨的兩難選擇也許是:在總體上、名義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同時,在結構上、細節上重建馬克思主義某些理論和觀點。但他為了邏輯而放棄歷史、用了數學而忽略了辯證思維,有本末倒置之嫌。如今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困難面前,如同總理在劍橋大學的演講中指出,這場金融危機的根源是道德的淪喪,西方自由的經濟模式和意識形態導致了道德誠信的喪失及其最終經濟的崩潰,但是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只能歸結為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當生產力不適應生產關系時候,就需要變革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金融危機的事實證明,許多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在理論研究中經常面臨或是全面但有缺陷,或是無缺陷但片面的情況,左右為難無法取舍,究其根源恐怕在于他們的研究多是書齋論道,脫離實踐,并沒有像馬克思主義理論從實踐中檢驗真理,沒有從表象之中看到事物的本質。相比之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契機就在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機面前把機遇和挑戰化為一股經濟強勢推動力。同時,羅默在分配政策中,體現既不要挫傷強者的積極性,又要對弱者加以保護等等,均被認為是市場機制與公有制相結合的重要原則,值得我們借鑒。所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通過加快發展生產力,為將來最終徹底消滅一切剝削創造條件,這才是我們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