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城市化與農業和工業化的關聯性
時間:2022-01-13 08:54:00
導語:解析城市化與農業和工業化的關聯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城市化;農業;工業化;積聚效應
摘要:城市化進程與農業和工業化緊密關聯,農業和工業為城市化提供了動力,同時城市化又加速了農業現代化和工業化的進程。從理論上分析城市化與農業發展及工業化之間的互動關系,旨在為區域經濟的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城市化是由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城市社會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它表現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數量的增加、規模的擴大以及城市現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會經濟結構發生根本變革并獲得巨大發展空間的表現,城市化進程與農業、工業的發展密不可分。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國家和地區社會組織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
一、農業與城市化的相互推動
農業為城市化提供了基礎動力。在初期城市化進程主要取決于農業提供的商品糧的多少,為城市提供多大的市場等,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既是城市化的原始動力,又是城市化的基礎,因此良好的農業基礎在地區初期的城市化進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各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加速農村城市化進程是農業現代化惟一的選擇。經濟發展引起產業結構的迅速轉變,并通過這種轉變帶動城市化。在這個過程中,與城市化率上升聯系密切的不是產品結構的轉變而是就業結構的轉變,因為就業結構的非農化才直接帶動了人口向城市的遷移和集中。農村工業化能為農業的發展提供可靠的財政保障;能為工商企業反哺農業創造條件;能為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拓展空間。曾經占我國工業產值“半壁江山”的鄉鎮企業為我國的經濟起飛做出過關鍵性的貢獻,應當說,這個偉大的創舉已經啟動了農村工業化的進程。實踐表明,經濟增長需要集聚狀態,只有社會成員的活動集中才會降低生產成本,才會形成社會資源的集聚效應。因此,城市化是必然結果,是生產力發展規律的外在表現。特別是在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下,農村的城市化,對改變有效需求不足的頑癥至關重要。因為規模巨大的農村市場由潛在轉變為現實將促進我國幾乎所有經濟門類生產的再啟動或全面提速,所以說,農村的城市化建設是我國,也包括許多發展中國家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迫切需要。
二、城市化通過拉動市場擴張促進工業化進程
隨著城市化的提高,促進企業和人口的聚集,在如下方面形成新的市場張力,從而進一步拉動工業化進程。
(1)企業和人口的積聚,形成對第三產業發展的規模化需求,當這種需求量達到和超過第三產業發展的門檻要求時,就成為第三產業發展的拉力,帶動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
(2)從事非農產品的人口隨著企業的增加而積聚在城鎮。在中國當前的經濟技術條件下,非農產品的效率高于農業,因而城鎮居民收入要高于農村居民收入。這就意味著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積聚在城鎮,城市化進程能夠擴張工業市場的需求和生產資料市場的需求。從直接的消費品市場看,如果城市化水平提高1個百分點,那么以2006年為基數計算,就意味著增加1270萬城鎮人口,按照2006年城鄉居民消費支出水平的平均差異計算,僅僅由于城鎮人口的增加就拉動消費品市場需求422.7億元。從直接的生產資料市場看,當前我國每增加1個城鎮人口,大約要增加城鎮建設投資6億元,1270萬人進入城鎮,那么將創造7620億元的投資需求,用于交通、通訊、住宅、學校、醫院等方面的城市建設,從而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
(3)完善城市耐用消費品使用條件,是城市化拉動工業化的另一個重要途徑。消費品包括生活必需品和非必需品。生活必需品用于滿足人們基本生活的需要,其市場與人口數量密切相關。而非必需品則是當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滿足后為了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而消費的產品,諸如各種家電、文化用品、汽車、旅游用品等。一般而言,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恩格爾系數下降到0.5以下,大部分民眾生活實現由溫飽向小康的過渡時,非生活必需品的市場會迅速地擴張。與生活必需品不同,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費有賴于外部環境:洗衣機的使用依賴于良好的供排水系統,各種家電的使用都依賴于穩定而大容量的供電系統,汽車的使用依賴于道路系統等。早在2000年中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為0.390和0.501,已進入非生活必需品的迅速擴張階段,不斷完善各項城市基礎設施,為非生活必需品提供良好的使用條件,是擴張非生活必需品市場的重要條件。對于已有的大中城市而言,主要是電網、交通通訊質量的提高。比如,在一些城市特別是老生活區,電壓負荷低,無法使用空調,因此需要提高電壓負荷能力。對于新建的城鎮或新開發的城區,需要用新的生活消費標準去裝備城市,提高基礎設施建設的技術起點。只有這樣,才能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形成對工業非生活必需品的有效市場需求。非生活必需品是重工業化的重要產業,它的發展是進入工業化中期的國家加速促進工業化進程的重要條件。
三、加速城市基礎設施的現代化,為工業現代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城市基礎設施現代化是城鎮居民提高生活質量,并進一步擴張非生活必需品的重要條件;另一方面,城市基礎設施現代化也是工業現代化的前提條件。
從工業現代化所需外部環境支持的角度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內容更為廣泛,它包括經濟基礎設施和社會基礎設施,具體而言可分為如下五大部分:交通基礎設施(如鐵路、公路、水道、管道、航空系統)、公共事業設施(如供排水、供電、管道煤氣、綠化、環境保護等)、文化教育及科學研究系統(如基礎教育、專業教育、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及推廣等)、信息產業基礎設施(如電訊、咨詢、廣告等)以及市場體系(如人才和勞動力市場、金融市場、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技術市場等)。如果說交通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設施現代化是傳統工業化條件下產業現代化賴以生存的基礎,那么文教科研系統、信息產業基礎設施以及市場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則是知識經濟條件下產業現代化所必須的條件。中國當前在世界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下為推進工業化而努力,在中國建立與國際大型企業集團相抗爭的企業,就必須為其創造相應的外部環境。而這一外部環境包括2個方面,一方面是構建與國際接軌的市場機制和游戲規則,另一方面則是建設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包括聯通城市之間和城鄉之間的區域性基礎設施)。從城市化和城市建設的角度來說,則側重于后者。與其他產業相比,大部分基礎設施具有投資規模大、回收期長、效益低的特點。根據中國的國情,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在大部分城市基礎設施領域,政府直接或間接地進行調控并給予資金支持起著重要的作用,且投資于基礎設施正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重要職能。公務員之家
從基礎設施的產業屬看,大部分屬于第三產業,一部分屬于第二產業。因此,基礎設施現代化的過程也是產業現代化的過程,也即廣義的工業現代化的過程。從這里可以看出,城市現代化和工業現代化是一個問題的2個方面,它們相互依托,是現代經濟發展的統一體。也只有這樣,工業化和城市化才能夠真正形成良性的互動機制。
同時,第三產業發展是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器。到工業化后期,隨著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增大,對城市化的加速作用更加明顯,主要表現在高度發達的社會化大生產要求城市提供更多更好的配套性服務行業,如金融、保險、科技、通訊業;商品流通要求有倉儲、運輸等服務,另外,一些新興行業,如廣告、咨詢等服務以及公共事業等生產生活服務業為城市化不斷推進起加速作用。
參考文獻:
[1]宋棟.中國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的實證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荷)尼茨坎普.區域和城市經濟學手冊[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3]于飛,李夕向,郝琳琳.城市化與產業結構調整的互動關系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8(18):264.
[4]賈聰敏,張妮妮,周淑娥.從拓展農業功能視角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思考[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27-30,46.
[5]尹繼東,張文.論我國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雙重演進——基于勞動力轉移理論的實證分析[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90-94.
- 上一篇:社區創優爭先匯報及工作計劃
- 下一篇:幼師年度工作述職述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