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權問題的經濟學綜述

時間:2022-07-12 11:40:00

導語:排污權問題的經濟學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排污權問題的經濟學綜述

環境問題是當前國家發展中受重點關注的問題,已成為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環境問題屢禁不止,環境污染事件頻頻發生,甚至危及人的財產、生命安全,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環境問題的特點決定的。

人類所處的、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整個外部世界都可稱之為自然環境。自然環境是一個有機整體,包括了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環境系統內的各個要素互相聯系和影響,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同時環境的容量是有限的,環境容量是指一定時期內,環境資源所能允許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大小,即環境所能允許的人類需求的最大限度。

自然環境具有一定的稀缺性。當人們排放的廢棄物在環境能承受的范圍之內時,環境能夠通過自己的凈化功能清除這些污染,但是當人們排放的廢棄物超過了環境的承受能力,環境就無法徹底地凈化人類造成的污染,從而威脅到人的生存,因而人類進行的排污行為也要考慮環境的承受能力,在環境的有限容量內進行,這種情況就會造成人們之間的競爭,爭奪有限的污染排放資格。

自然環境具有明顯的公共物品屬性。所謂公共物品,根據薩繆爾森定義,是指任何一個人對該產品的消費都不會減少其他人對該產品的消費。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私人物品確定了所有權之后就限制了其他人對于此物品的占有和消費,而公共物品無法將某個人排除在外,或者可以排除但需要巨大的成本,產生極大的不經濟。自然環境就有明顯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正是這一特性決定了環境污染問題具有負外部性,進而導致現實生活中污染問題嚴重。所謂外部性(或溢出效應)是指企業或個人向市場之外的其他人所強加的成本或效益。斯蒂格利茨指出:“只要一個人或一家廠商實施了某種有影響其他人的行為,而且對此既不用賠償,也不用得到賠償的時候,就出現了外部性?!蓖獠啃苑譃檎獠啃院拓撏獠啃?。正外部性是指那些給其他人帶來了效益的行為;負外部性則是指給別人造成了損失,從而把成本強加給別人的行為。環境污染具有典型的負外部性。

外部不經濟是環境違法的內因。市場主體可以通過任意無償地開發共有資源或向環境排放污染物,獲得全部正效益,從而實現利潤的最大化,而產生的負效應則分攤給其他開發利用者以及后來人。在獲利動機的驅使下,每個市場主體都會無節制地開發、利用環境資源,這就是環境的外部不經濟造成的“共有物的悲劇”。

經濟學中,對于稀缺資源和外部性問題的解決,經濟學家有多角度的論述,形成了相關的理論觀點,其中著名的有庇古有關稅收的理論和科斯產權定理。正是在這樣的經濟學理論論述的基礎上,才形成了當前對污染問題最有效、最能形成長期制度的解決方法——環境經濟政策,也產生了一項當前備受關注的環境政策——排污權和排污權交易。

經濟學家阿瑟•塞西爾•庇古最早提出通過稅收或補貼的方式解決外部性問題,稱為“庇古稅”,其理論內容是通過政府征稅或補貼,矯正經濟活動中私人成本,使之與社會成本相一致,從而使私人的最優等于社會最優。與之不同的是,經濟學家羅納德•哈里•科斯認為,外部不經濟從根本上是產權界定不夠明確或界定不當引起的,他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指出只要產權已經明確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將擁有產權帶來同樣的資源最優配置的結果,這可通過雙方之間的談判自然實現,產權賦予不同的人只會帶來收入分配結果的不同??扑苟ɡ黻U述了一種外部成本內部化的方法。產權界定明確使得企業或個人在產生外部性,特別是負外部性時,會受到產權所有者的追究,從而把外在的成本作為內在的考慮,支付一定的賠償,進而使個人成本等于社會成本。

基于以上經濟學理論分析,在環境污染問題上,各國廣泛采取排污收費或排污稅的方式控制企業的排污行為,目前,關于排污權和排污權交易的研究也在各國深入發展。

傳統的排污收費或排污稅只是對于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事先或事后收取一定的費用,屬行政手段。而這種費用一般不與企業的污染排放相掛鉤,在一定程度上可被看做是認可了企業的污染行為,企業繳納一定的污染費用就得到了污染的許可,就不會顧及污染的產量。如果企業所需繳納的污染費用與治理污染所需的投入相比較少的話,企業還是會選擇繳納費用獲得污染的許可,這樣并不能達到減少環境污染的初衷。因此,需要加大污染費的力度,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而如果是加大執法的力度,則會相應地增加行政執法的成本,同時也會增加權力尋租的機會,社會成本過高。目前,在很多國家和地區,排污收費已逐漸被新的形式所取代,即排污權。

排污權和排污權交易理論能有效地解決環境污染的內部原因,但是作為一種市場行為也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第一,排污總量的確定。排污權和排污權交易是建立在環境一定的容量性的基礎上的,排污總量的確定就成為排污權和排污權交易制度的前提。但是區域內環境自身所能允許的人類需求的最大限度的確定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大量的數據資料,而且也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涉及水土、氣候、植被、物種等環境的各個方面。另外,一個地區環境的容量還要取決于本地產生污染的種類和性質,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往往需要多年的資料積累才能有微妙的效果,難以準確界定。

第二,市場交易成本和政府失靈。按照經濟學的分析,要完全實現資源的市場配置需要多重條件,達到市場的交易成本為零,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完全市場是不存在的,是不易達到的。比如信息的對稱,在排污權交易中,政府和企業的信息占有就是不對稱的,政府總是在信息方面優于企業,從而占據優勢地位。政府占有大量的相關信息,需要企業對此付出一定的成本獲得政府的服務,這種情況一方面增加了企業的市場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也給了政府一定的利用職權設置尋租的空間,產生以權謀私、貪污索賄的可能。

第三,資源權益人的損失。環境是一種開放性的公共產品,容易產生外部性,排污權雖然體現了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但從另一種角度我們也可以看做是對于企業的污染行為的合法化的過程。雖然可以把污染降到很低的水平,是一種有效益的措施,但是,這種措施不一定是公平的,在排污權和排污權交易制度中缺少對資源所有人權益的保護。環境資源作為一種公共物品,關系到生活在一定區域內的所有居民的健康等切身利益,排污權在用市場手段分配給企業排污的權利的同時,沒有足夠的措施補償其他居民的損失,要解決這一問題恐怕還要回歸到政府的職能問題,由政府出臺一定的措施為居民謀福利,這就又回到了政府職能和政府失靈的分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