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非公經濟理論創新探索
時間:2022-04-10 09:16:00
導語:黨的非公經濟理論創新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溫州民營經濟作為國內非公經濟發展最為突出的典型,在黨非公經濟理論指引下創造了聞名遐邇的溫州模式。溫州人對此有著生動形象的闡述:溫州民營經濟是放出來的、逼出來的、創出來的、扶出來的。
一、概念差異
公眾與學術界習慣把非公經濟等同于民營經濟,其實不然。非公經濟是一個法律概念,現有政策法律與實務作均從所有權的歸屬上界定非公經濟的性質、類別與地位。黨的文獻中涉及的非公經濟主要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以及混合經濟中的非公有制成分。國務院2005年頒布的《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中也使用非公經濟這一概念,政府統計機構在實務操作中也以財產所有權來劃分經濟部門的歸屬。民營經濟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經濟概念與學術話語,與國營經濟相對應,民營經濟包括國有民營、集體民營、混合民營、民有民營四大類。
二、現實表現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非公經濟發展。改革開放之前,黨對非公經濟基本上采取了限制甚至否定的態度。改革開放后,黨緊緊圍繞兩個層面不斷深化對所有制結構的認識:一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作為所有制改革的基礎與前提;二是將發展非公經濟作為所有制改革的重點與難點。30年來,黨不斷創新非公經濟理論與政策,歷經家庭副業的鼓勵———個體經濟的支持———私營經濟的容許———股份制經濟的保護———混合經濟的引導;歷經提出發展方針———形成并存制度———確定發展原則———保障法律權利,民營經濟發展呈現可喜的態勢。在黨的非公經濟理論指引下,民營經濟成為推動溫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支柱,2010年民營經濟總量占溫州全市國民經濟比重達到81.6%。溫州依靠民營經濟成為浙江省繼杭州、寧波后第三個進入“2000億GDP俱樂部”的城市。三、歷史關聯非公經濟理論創新是黨不斷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這既是歷史的選擇,也是選擇的歷史;溫州人民把黨非公經濟理論應用于溫州實踐形成溫州模式的民營經濟,這也是選擇的歷史。建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后,黨不斷致力于非公經濟理論創新,致力于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這是對經濟形態、體制、制度、權屬等重大經濟理論問題的深化,黨選擇發展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通過積極探索非公經濟變革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在這段選擇的歷史中,黨不斷做出符合歷史發展規律與滿足人民主體訴求的正確選擇,其非公經濟理論成為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30年來,溫州民營經濟從第一個體戶的誕生、第一座農民城的興建、第一個股份合作制地方性規章的頒布、第一條股份制鐵路的建設、第一個民營財團的組建、第一家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成立等等,都是溫州人基于黨非公理論創新,發揮自身特點與文化底蘊在不同時空境遇中不斷選擇的結果。這啟示我們:一個地方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形成一種發展模式,才能彰顯一個地方特色。
四、理論淵源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對所有制及非公有制的精辟論述,以及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所有制結構的積極探索,成為黨非公經濟理論創新的思想淵源。馬克思指出:一切所有制關系都經歷了經常的歷史更替、經常的歷史變更。……共產主義的特征并不是要廢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1]286針對單一公有制在經濟發展中的弊病,在《論十大關系》中提到國家、生產單位與生產者個人的辯證關系。同年陳云在黨的八大上提出了“三個主體,三個補充”構想,均側重從生產力與商品經濟視角來思索非公經濟存在的必要價值。黨非公經濟理論作為一種宏觀政策引導,要使它在特定區域實踐中發揮指導績效,就必須找到一種為本地區人民所能接受與理解的文化形式,將黨非公經濟理論創新的價值訴求與當地特有文化底蘊相結合。溫州人成為發展民營經濟的弄潮兒,其發展既符合黨對發展商品經濟的政策導向,又與溫州歷史文化傳統相契合。在歷史文化傳統方面,一是得益于永嘉學派的“事功”主張,溫州是永嘉學派的發源地,南宋時期永嘉地區商品經濟發達,永嘉學派十分強調發展工商業,大膽論證雇傭關系與私有制存在的合理性,反對傳統儒家重義輕利的偏頗,突出義利合一的民生之道;[2]313另一方面,得益于海洋文化的熏陶,自古以來溫州就有死(水)路一條的發展主張,海洋文化鑄就了溫州人敏銳的眼光、闖蕩的性格、耐勞的品質、協作的精神與抱團的意識。
五、發展脈絡
30年來,黨非公經濟理論經歷六次大變革,溫州民營經濟也歷經六個重要發展階段。
(一)第一階段,發展家庭副業
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號角,黨大力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家庭副業開始紅火。三中全會報告指出:社員自留地、家庭副業和集市貿易是社會主經濟的要補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亂加干涉。此時,溫州人開始積極探尋搞活家庭副業與集市貿易的途徑與方式,前店后廠式的家庭作坊異軍突起,形成千家萬戶辦家庭工業,千軍萬馬跑市場營銷的局面。[3]37
(二)第二階段,發展個體經濟
由于家庭聯產承包的實行,剩余勞動力不斷轉移,從事個體勞動經營的小私有制經濟不斷涌現。黨認識到,這種分散、多樣與靈活的小私有制經濟與當時城鄉生產力狀況相適應,十二大充分肯定個體經濟是對公有制經濟的必要補充。素有商業頭腦的溫州人,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大力發展個體經濟并形成區域性專業市場。
(三)第三階段,發展私營經濟
由于個體經濟規模的擴大,涌現了大量以獲取利潤為經營目的的私營企業。雖然這種經濟存在一定雇傭勞動關系與剝削現象,但它仍受公有制經濟的領導,又有利于促進生產、活躍市場、擴大就業、滿足消費需求,十三大把私營經濟作為公有制經濟有益的補充。溫州地方政府則在國務院頒布《私營企業暫行條例》的前一年就出臺了《溫州私人企業管理暫行辦法》。
(四)第四階段,發展股份制經濟
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強調發展非公經濟是一項長期的方針,不同經濟成分可以自愿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經營。此時,溫州民營經濟順應發展規律和黨的理論方針,進入股份合作制改革的高潮。第一,規避政治風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國際工運處于低潮,反對與抵制發展民營經濟的呼聲不絕于耳。第二、規避市場風險。單個經濟主體很難抗擊市場競爭風險,需要聯合起來共同參與市場競爭。第三,規避效率風險。股份合作制的勞動聯合與資本聯合,既具有股份制特點又具備合作制特征,既能提高資本的運作效率又能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
(五)第五階段,推行公司制改革
十五大期間,黨非公經濟理論創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探索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帶動非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十五大提出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有利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能提高資本運作效率。二是通過國企改革引導民企提升。十五大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企改革的方向,實際上這也是民企改革目標。中國民營企業大多帶有濃厚家族色彩與鄉土氣息,必須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90年代中期,溫州民營企業在結構上逐步建立與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逐漸從股份合作制轉向股份制,少數民企開始試行職業經理人制度。
(六)第六階段,發展混合經濟
十六大提出除極少數必須由國家獨資經營的企業外,積極推行股份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十七大進一步提出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在這一理論引動下,溫州民營經濟以金融為核心,以資本為紐帶,以實業為基礎,發揮溫州人抱團取暖精神,通過市場運作形成了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跨地區、跨行業的民營財團。
六、價值取向
回眸30年來溫州民營經濟發展歷程與黨非公經濟理論創新歷史,不難發現兩者之間存在共同的價值取向。
(一)實事求是
黨非公經濟理論創新的歷史就是一部實事求是的歷史,是從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事實出發,充分認識到在商品經濟不發達、社會化程度不高、發展不平衡的狀況下,需要發展非公經濟來發展商品經濟、提高生產力水平。離開非公經濟發展就背離了基本國情,就會重蹈歷史覆轍。溫州人民選擇發展民營經濟正是面對“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被迫無奈之舉。改革開放前,溫州人多地少,交通設施落后,自然資源貧瘠,地理位置處于前線,國家投入甚少,公有制經濟薄弱。面對這種客觀境遇,經受重商文化洗禮的溫州人發現,靈活多樣的個體經濟符合溫州現實,選擇從事個體勞動經營的小私有制經濟日益增多,遂成就今日溫州民營經濟之輝煌。
(二)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就在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兼有社會主義和非社會主義兩種不同的經濟。這一思想解放既避免了搞私有化的右傾錯誤,又與一大二公的左傾冒進劃清了界限。黨歷來反對只有搞私有化才能搞活市場經濟的錯誤主張,這種右的思想會改變社會主義性質;也反對回到過去單一公有制的時代,這種左的冒進也會葬送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前者的案例是,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從根本上改變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導致蘇聯解體,葉利欽的休克療法改革使得俄羅斯經濟發展倒退幾十年;后者的案例是,改革開放之前,黨在所有制結構上重全民、輕集體、排個體、滅私營,一味求大求公,結果效率低下且活力不足。改革開放打破了公有制一統天下的局面,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不僅鞏固了公有制主體地位,也提高了國民經濟整體運行質量。思想解放也為溫州人贏得了民營經濟改革發展的先機,溫州人常言道:規則是用來打破的。當別人還在為理論爭得面紅耳赤之時,溫州人先干起來,用實踐革新思想,通過先干減少內耗;當理論與實踐存在沖突之時,溫州人毫不猶豫地選擇理論讓位于實踐,通過實干沖破束縛思想的桎梏。
(三)與時俱進
30年黨非公經濟理論創新突出體現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黨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與國情相結合,在創新非公經濟理論中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三中全會強調以家庭副業作為活躍經濟的開端;十二大肯定個體經濟的必要補充;十三大突出私營經濟的有益補充;十四大提倡市場主體的多元化;十五大確立多種所有制的并存發展;十六大突出多種所有制的統一發展;十七大強調多種所有制的平等發展。實踐表明,不斷創新也是溫州民營經濟保持旺盛活力的源泉。第一,市場創新———小商品大市場。溫州民營經濟的起步是以家庭經濟為基礎,以專業市場和小城鎮為依托,以營銷為紐帶的小商品大市場。第二,體制創新———組織方式。80年代后期溫州民營經濟走上股份合作道路,成功規避了政治風險與市場風險。第三,品牌創新———創立自主品牌。80年代末90年代初,溫州人清醒認識到“質量立市、名牌興業”戰略的重要性。2010年末,全市擁有30個中國馳名商標、38個中國名牌產品、38個國家級生產基地稱號、30個省市級專業商標品牌基地、2個省級品牌強鎮。第四、金融創新———民資運作與引導。溫州是我國民資最發達地區,一方面,民間自我創新,它以民間信用與人脈關系為紐帶,以資本增值為動力,以抱團投資為模式,使大量沉積閑散資金得到高效利用;另一方面,政府適時引導,搭建投融資平臺,減少民間投融資的失范與炒作。例如,建立風險投資研究機構、成立股權投資基金公司、建立民間資本投資服務中心、建立股權營運中心等等。第五,產業創新———產業集群建立。溫州目前形成了以低壓電器、服裝、鞋革、打火機和眼鏡五大優勢產業為龍頭的產業集群。第六,組織創新———民間商會興起。它是市場經濟發展、政府服務創新與公民社會發育之間相互關聯的一種組織創新,行業服務與集體行動并存是其發揮功能的重要特點。
(四)求真務實
求真務實是黨的活力之所在,也是黨和人民事業興旺發達的關鍵之所在。30年的非公經濟理論創新體現出黨基于實際、重視實踐、注重實效。首先,基于實際為非公經濟理論創新奠定可靠基石。現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且多層性決定了非公經濟的存在與多樣化。其次,重視實踐為非公經濟理論創新提供判斷標準。一切符合三個有利于標準,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再次,注重實效為非公經濟理論創新尋找價值認同。30年來,民營經濟在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方面成效顯著。溫州民營經濟發展的奇跡是溫州人求真務實的結果。首先,基于實際。溫州民營經濟發端于小商品,成就于大市場,溫州人以小善大,不因事小而不為,正是這些小商品成就了溫州民營經濟的大輝煌。其次,重視實踐。由于特殊地理環境與文化底蘊,溫州人計劃經濟觀念淡薄,事功意識較強,注重實干,理性務實,在實踐中創造了諸多全國第一的稱號。再次,注重實效。溫州民營經濟作為一種民本經濟或草根經濟,植根于民、受益于民、藏富于民,其與蘇南模式的政府經濟、珠江模式的外資經濟相比,對民生實質改善與財富內生增長績效明顯。
七、歷史啟示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30年來黨非公經濟理論創新與溫州民營經濟實踐歷程留給我們最深刻的歷史啟示就是要勇于創新。
(一)政黨的理論創新
改革開放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非公經濟放開的歷史,黨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民營經濟發展的先導。回眸30年溫州民營經濟發展軌跡,可以清晰看出其每次重大突破都源于黨的非公經濟理論的重大創新,溫州人用“放出來”的深刻總結,印證溫州民營經濟發展得益于黨對家庭副業的鼓勵、個體經濟的扶持、私營經濟的定位、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發展原則的確立、合法權益的保護。
(二)人民的實踐創新
人民群眾是民營經濟實踐的主體,黨非公經濟理論創新是對人民群眾探索與實踐非公經濟形式多樣化的歷史總結與理論升華。黨在非公經濟理論創新中必須激發人民群眾的主性,尊重其首創精神。被稱為“創出來”的溫州民營經濟是溫州人在發展民營經濟實踐中敢闖敢試的結果,是堅持創新是常態,不變是變態,率先進行變革與突圍的結果。
(三)政府的服務創新
良好的外部環境是非公經濟理論創新與民營經濟成功實踐的沃土,其中,政府服務創新至關重要,對政策落實與實踐引動具有雙重績效。隨著市場體制完善與非公經濟蓬勃發展,服務型政府呼之欲出,轉變政府職能與加快行政體制改革勢如破竹。只有提升政府對民營經濟服務水平,才能使黨的非公經濟理論創新真正成為民營經濟發展變革的先導,才能更好整合民資、釋放民智、展示民力。溫州民營經濟之所以受到公眾與學術的廣泛關注,一個重要歸因在于地方政府的行政效應。一方面,政府的有所不為營造了寬松的輿論氛圍。政府堅持三個有利于標準,只要政策法律沒有嚴格禁止,堅持冷處理,看不清搞不準的事情不表態。例如,在民營經濟“姓社姓資”的爭論、股份合作制歸屬的界定、早期私人錢莊合法性的質疑等方面,溫州地方政府的有所不為就發揮了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政府的積極作為創造了足夠的發展空間。當私營經濟受到輿論非議時,府為其排憂;當股份合作制經濟界定不清時,政府為名;當民資盲目游蕩時,政府為其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