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科技創新建設對策論文

時間:2022-03-30 05:44:00

導語:國家科技創新建設對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家科技創新建設對策論文

[摘要]探討了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基本內涵,分析了我國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現狀,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強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對策。[關鍵詞]國家創新體系科技創新對策一、國家創新體系及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內涵《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指出:國家創新體系是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各類科技創新主體緊密聯系和有效互動的社會系統。在科技進步法等國家法律法規中沒有對于科技創新體系給出一個明確的概念和含義。李良壽在《科技創新體系概念探析及其建設思考》一文中提出,科技創新體系含義簡單的說就是作用于科技創新活動各種要素之間的有機組合。科技創新體系主要由創新主體、創新基礎設施、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外界互動等要素組成。二、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現狀目前,我國基本形成了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及高校、技術創新支撐服務體系四角相倚的創新體系。從總體上看,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緊緊圍繞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以加強科技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為目標,以調整結構、轉換機制為重點,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實質性進展。但是也存在著一系列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體制和機制不適應國家層次上的創新體系并沒有真正樹立起來,一個真正解決技術經濟相結合的好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存在著科技與經濟脫節,科技成果、職稱評定政策導向不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等問題。2.企業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第一,企業重技術引進、輕消化吸收。目前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比例僅為1:0.07,消化吸收強度不足,企業二次創新能力不強。第二,產學研結合的機制沒有真正形成。受觀念、體制、資金、政策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之間還沒有形成有效的結合點,產學研有效結合的機制沒有真正建立,產學研合作的范圍不廣、層次不高,已有的合作也主要停留在技術轉讓、合作開發和委托開發等較低層次上,共建研發機構、共建技工貿一體化經濟實體等高層次的合作還比較少。3.創新系統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市場化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計劃是協調集成創新體系各要素聯系的機制和紐帶,這種方式有助于國家科技目標的實現,但不利于創新系統各要素創新自主性和積極性的發揮。隨著改革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政府的協調集成作用大大減弱,而創新體系各要素相互聯系和作用的市場機制并未真正建立起來,各要素都從本部門利益出發進行創新活動,導致創新體系的整體作用效果不佳。[1][2][][]三、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1.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要以市場為導向從前面的分析看,科技創新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市場是科技創新的起點和歸宿。因此在建立科技創新體系時,創新的目標緊盯市場,應依靠市場來配置用于科技創新活動的各種資源,利用市場經濟的規則來經營創新活動,通過市場來獲取創新的價值和利益,從而保證再創新所需資金以及其他資源,使得再創新變為可能,形成良性循環。2.重視制度創新在我國當前的國家創新體系中,制度創新是最重要、最具難度的一個環節,合理的制度安排與制度選擇成為關鍵因素,撇開制度創新而只談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是片面的、不科學的。這是因為:①制度創新為創新主體的創新活動提供激勵機制與保護功能;②缺乏激勵機制與利益保障的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是很難成規模性和具有持續性的;③制度創新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經濟秩序的合作與競爭的關系,而這種關系能提高生產力和實現經濟增長。3.加強產學研結合,確立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指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科技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是“支持鼓勵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確立起“以建立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突破口”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指導思想。而要建立企業自主創新體系,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就必須加強校企聯合,走產學研相結合之路。把企業在資金、人力等方面的優勢與高校在科研方面的優勢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各自在資源配置方面的長處。4.創造良好創新環境要完善對科研院所和大學的政策。一是成果政策。要改過去的成果鑒定為項目評估,綜合評定項目的研究過程、創新情況、開發前景、市場價值等。要完善對成果完成人在專利權及其轉讓收入方面的激勵政策。可以鼓勵科研人員以本人完成的成果創辦企業。二是職稱政策。逐步改革專業技術職務的評定方式,淡化其對崗位及收入的影響。三是社會保障政策。應把科研等事業單位及早納入社保范圍。四是人事、分配政策。給予科研院所和大學用人自主權。5.完善國家科技創新法律體系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快有關科技活動的法制建設步伐。用法律保證重要科技決策的權威性、穩定性、連續性,同時,加強對科技決策及科技活動的監督。加強產業、財政、稅收、金融以及其他各領域立法與科技政策的協調,推動科技創新的發展。參考文獻:[1]馮之浚:國家創新系統的理論與政策[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2]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N].新華社.2006-2-9[3]李良壽:科技創新體系概念探析及其建設思考[J].中國機電工業,2006(8):76-78[4]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全面推進[N].光明日報.2003-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