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距拉大原因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10 10:25:00
導語:收入差距拉大原因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人們的收入逐漸拉開了差距,貧富不均成了經常議論的熱門話題。正確認識這個向題和采取必要的對策,乃是一個關系到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大間題。
一、收人差距的拉大是不容忽視的事實
當前,個人收入差距的拉大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地區差別明顯.從全國來講,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較快,中酉部地區發展相對較慢。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的差別非常明顯,全國仍有8000萬人未解決溫飽間題.其二,行業之間差別過大。目前個人收入水平明顯偏高的行業有以下幾類:一是部分流通性公司。主要是經營某些高利潤的商品和緊俏生產資料,以及仍然具有一定壟斷性經營權的商業、物資、外貿公司等,二是房地產公司,三是金融部門,特別是某些非銀行的金融機構,四是壟斷性較強的行業。而其它行業及國家行政事業單位收入則普遍偏低.據1994年上半年抽樣調查,上海約有15萬職工人均月收入不足200元,其中8萬職工只能領每月135元的最低保險工資。行業之間最高收入比最低收人差距在7倍以上。其三,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主等個人收入畸高.一是部分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主,二是一些歌星、影星,三是外商投資企業中的中方管理人員;四是律師、高級廚師、出租汽車司機等;五是股票證券經營者.以上這部分人的年均收入比國有企業職工的年均收入,一般要高出兒倍,最多的高出幾十倍.其四,企業內部職工分配懸殊。一是某些企業承包經營者,二是承包開發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員.三是企業領導層成員,四是企業部分從事第二職業的人員。以上這四種人員和一般職工比較起來,懸殊也比較明顯,最低和最高相差也能達到幾倍、十幾倍。
二、當前收人差距拉大的原因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前個人收入差距的存在是不容忽視的事實,其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傳統的計劃經濟慣性影響,使許多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企業的經營機制還未完全轉變,因此造成了目前43.4%的國有企業虧報。這些企業職工的收入相對較低。反之,企業效益好,職工收入就高。
第二,國有企業和鄉鎮企業、三資企業、私營企業處在不平等的競爭地位.前者職工多,人浮于事,企業辦社會的現象仍未改變,加上離退休職工人數越來越多,企業包袱沉重。而鄉鎮企業、三資企業和私營企業基本上不存在這些間題。兩者負擔不同,效益不同.職工的收入也就不一樣.
第三,一些高收入者偷稅漏稅間題嚴重。據個人所得稅征收工作做得相對較好的上海調查,1993年全市個人所得稅征收額中,工薪所得稅占82.6%,股息、紅利占6.7寫,而潛力很大的勞務報酬所得稅只占5.5%.由單位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的橙蓋面目前只達到50%左右.
第四,部分企業領導不能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關系,亂長工資,亂發獎金。企業盈利長工資,發獎金,企業虧損照樣發獎金,長工資,使國有資產流失,造成了分配領域的混亂。
第五,貨幣投放過多,造成消費基金過快增長。1992年我國發行貨幣1158億元,2993年超過1500億元,1994年1至9月僅消費基金又比1993年同期增長41.3%。過多的貨幣投放和消費基金的增長,造成了1994年工資增長幅度過快,發展為通貨膨脹。但是這種不正常的增加工資,又不是平均的,這就進一步擴大了地區間、行業間、企業間的個人收入差距。
三、如何正確看待當前收人差距
首先,要從傳統的平均主義觀念中解放出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按勞分配被平均主義所代替。“干好干壞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和不干一個樣。”人民生活處于共同貧窮狀態。鄧小平指出:“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義,打破‘大鍋飯’,現在看來這個路子是對的。”(《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55頁)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一部分有條件的地區和個人,通過誠實勞動先富了起來。他們不僅給落后地區和個人起了示范作用,同時也對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現在的差別是在生活水平都得到提高的基礎上的差別,比過去的共同貧窮是一個進步。
其次,適當的差別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差別就是矛盾,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對千我國目前出現的貧富差距,從總體_匕講,應該說是好事。它可以促使先進更先進,落后趕先進,最終實現整個社會的進步。鄧小平講:“我們允許一部分人先好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好起來,目的是要更快地實現共同富裕.”(《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72頁)[第三,從社會主義本質出發,存在些差別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鄧小平在闡述社會主義
本質時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3頁)過去我們把公有制、無產階級專政、計劃經濟、按勞分配等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是不全面的,而應該把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本質的重要內容,只有生產力極大發展了,才能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才能達到共同富裕。當前存在一些收人差距,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使人們普遍感到有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這樣才能更快地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第四,當前的貧富差別不會構成兩極分化。貧富差別和兩極分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貧富差別確實存在,而兩極分化目前還沒有可能出現。一是從我們的政策上講,不允許出現兩極分化,在稅收等方面已有具體規定.二是從我國現實情況出發,高收入人數還不多.就按有10。萬元以上有100萬人計算,10。萬人民幣只相當于十兒萬美元,在國際上也談不上富翁.三是一些高收入者在扶貧、救災、希望工程、捐助社會福利等方面貢獻較大,四是就目前我國生活水平而言,高收人者不可能把他們的收人全部用于個人的生活消費,剩佘部分也會回歸社會投入生產領域。
對貧富懸殊和兩極分化間題,鄧小平有精辟論述,他說:“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月能夠避免兩極分化.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先富起來的地區多文點利稅,支持貧困地區的發展.當然,太早這樣辦也不行,現在不能削弱發達地區的活力,也不能鼓勵吃‘大鍋飯’。什么時候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在什么基礎上提出和解決這個間題,要研究。可以設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4頁)這段精辟的論述,為我們正確對待和處理當前貧富差距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具體途徑。
四、保持合理的收人差距,促進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適當保持一定的合理收人差距,有利于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這就要求消除產生收入差距的不合理因素,使個人收入既體現按勞分配原則,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第一,要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在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前提下,認真貫徹按勞分配的原則,合理拉開收入差距,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要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法律法規,便收入分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強對收入分配的法律監督.
第二,加強對國有資產監督和管理,保障國有資產實現保值和增值。一是不允許企業以變賣國有資產而用來長工資、發獎金;二是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時,對國有資產評估必須客觀準確,不得隨意降低國有資產價值。對造成國有資產嚴重流失或者化公為私的,要迫究法律責任,堅決杜絕國有資產流失的現象。
第三,從地區來講,國家對貧困地區要重點扶持,政策優惠,使8000萬未解決溫飽的人口盡快脫貧。同時還要讓有條件的地區發展得再快一些,這樣國家才有力量對貧困地區更多地投資。
第四,對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主和外資企業,要加強法制宜傳和教育。對依法納稅的要表彰,對偷漏稅的要懲罰.同時要加強對個人所得稅的征收工作,對偷漏稅的個人,一經發現要視情節輕重給于必要的懲罰。
第五,嚴格控制貨幣發行和消費基金增長。各地重大分配措施出臺必須報上級批準,認真貫徹執行工效掛鉤方案,堅決按照“工資總額增長率低于企業經濟效益增長率,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率低于本企業勞動生產率增長”的原則,控制工資總額。要把各種補貼和其他福利性收入全部納入工資管理,使職工收入貨幣化、透明化、規范化。
第六,抓緊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一是社會養老保險要盡快推行,實行個人、集體、國家共同負擔;二是醫療保險要社會化;三是盡快改變企業辦社會的現象,使生活服務部門,學校、醫院和企業脫鉤,盡力減輕企業負擔,保證企業輕裝上陣,參.與市場公平競爭。
- 上一篇:個人收入差距認識研究論文
- 下一篇:畜牧獸醫局執法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