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個人收入差距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10 10:26:00
導語:我國個人收入差距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收入差距負面影響對策
論文摘要:我國個人收入差距呈拉大趨勢。造成這一趨勢有政策偏差、個人道德淪喪、執法不嚴等方面的原因。個人收入差距如繼續拉大將會是一個嚴肅的政治問題,還將造成社會的混亂和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必須采取積極的辦法加以解決。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制度,存在著貧富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這種差距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引起負面影響,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劉易斯認為:“收入分配的變化是發展進程中最具有政治意義的方面,也是最容易誘發妒忌心理和社會混亂的方面。”因此,我們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重視這一問題的存在,尋找積極的解決辦法,遏制這一問題的惡化,對于我們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來說,顯得特別的重要。
一、個人收入差距已顯得貧富懸殊
改革開放給中國的經濟注入了活力,但同時收入分配方面的差距也逐漸拉開,而且速度驚人。據專家估計,1998年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5454元,農民家庭人均收入是2162元。到目前為止,老百姓手中的儲蓄款已經達到了6萬億元,加上各種有價證券可能已到了8萬億元。對這些城鄉居民的儲蓄存款余額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當前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一般群眾與高收入者的差距,不但十分明顯,而且還在擴大。我國有8億多農民,占全國人口的74%,1998年農民儲蓄存款只有1.5萬億元,占全國存款余額總數的25%左右(除各種有價證券)。
在城鎮,工薪階層與個體私營階層的收入差距更加突出。貨幣收入相差約為3—5倍,實際收入大約相差2倍。私營企業主的收入則高于普通職工的10倍,有的甚至高達幾十倍。據在全國的抽樣調查,城市20%高收入戶與20%的低收入戶比較,人均收入差距1981年為1.7倍,1990年為2.8倍,1999年為3.8倍。反映貧富差距的一個國際通用指標是“基尼系數”。據世界銀行估計,中國的基尼系數已經從1984年的0.3上升到1998年0.45。這表明中國的分配不平等已經達到中等程度,國際評論:貧富差距的加劇看來使中國成為亞洲發展中國家中較為不平等的國家之一。
二、個人收入差距問題的原因分析
第一,國家的某些政策有失公允是導致個人收入差距拉大,特別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回顧過去,我們發現有些政策是不公正的。例如我國的二元經濟結構和重城輕農的福利政策以及價格體制中的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等,都不同程度地拉大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改革開放后,收入差距呈現出新特征,它不僅存在于城鄉之間,而且存在于沿海與內地及邊遠地區之間,經濟特區與非經濟特區之間。經濟特區及沿海開放地區的先富者之所以能夠先富起來,固然同這些地區的這些人的努力有關,但同樣不能忽略的是政府的投資、信貸和某些優惠政策。雖然,我們不能指責這些新的政策為不公正的政策,但是,它們確實造成了一些新的不公平。而且,有相當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之后,他們沒有在如何幫助落后地區的人們脫貧致富方面盡到自己的努力。
第二,個體道德淪喪與政府行為弱化,執法不嚴,從而使一部分人能不擇手段地聚財斂富,是收入差距拉大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十多年來,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的變革,人們的價值取向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人們對現實生活中世俗的感官享受和功利人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關注,對一度被拔高宣揚的理想與價值表現出冷漠鄙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道義價值與功利價值新的失衡,一切向錢看成了某些人的首選目標,因而急功近利,唯利是圖,各種權錢交易、化公為私等貪污受賄的行為屢有發生。這種個體道德的淪喪是當今我國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觀原因。
當然,政府行為的弱化和執法不嚴從客觀上縱容了這種為富不仁、見利忘義者的貪財行為。在現實生活中政策可以商量,原則可以變通,法律可以有彈性,嚴重削弱了政府的控制力量。可以說在我國現階段,在市場機制下人們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拉開的收入差距遠不及靠不誠實的經濟行為和不合法的經營以至直接與間接的權錢交易而獲得的高額收入拉開的差距大,這種差距拉大是一種畸形發展,它比正常的收入拉大危害更大。三、個人收入差距拉大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首先,個人收入差距繼續拉大,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嚴肅的政治問題。鄧小平曾經指出,社會主義有兩條根本的原則:“一條是公有制經濟始終占主體地位,一條是發展經濟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終避免兩極分化”。如果社會主義國家在個人分配上的差距擴大,那就勢必造成兩極分化,那就不叫
社會主義了,社會主義就沒有什么優越性可言了。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全體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但是,貧富差距懸殊和地區發展差距過大,卻只能滿足少部分人和地區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而不是滿足全體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這是與社會主義的共富目標背道而馳的。鄧小平早就告誡我們:“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其次,個人收入差距拉大會導致社會問題增多。個人收入差距拉大,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里。有錢人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但是,還有相當多的人在貧困線下苦苦掙扎。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有8000多萬的貧困人口。這種貧富差距已經使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的生活水平出現了強烈的反差,從而造成了人們心理上的失衡積情緒上的對立。中國有句古話“不患不富,只患不均”,為了“均貧富”,曾經爆發過多少農民起義。這不能不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再次,個人收入差距拉大,將成為生產力發展的絆腳石。真正按照合法經營和誠實勞動致富,人們是認可的。問題是,有相當一部分人不是靠合法經營和誠實勞動,而是靠權力,靠鉆政策空子,靠偷稅漏稅而大發橫財。這些將引起社會嚴重失衡。一些意志薄弱者的靈魂將會嚴重的被扭曲。原來誠實勞動的人也不想誠實勞動了;奉公守法的人也不守法了;為官清廉、兩袖清風的人也不甘清貧了,干起了貪污受賄、不擇手段、化公為私的丑惡勾當。其結果是,窮了廟宇,富了和尚。個人受益,國家受損。成為生產力發展的絆腳石。
四、縮小個人收入差距的幾點思考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不承認或者不允許個人收入方面的差距是不現實的。但是,我們不能任其發展,必須把它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內,既要讓它存在,又不能造成兩極分化。要縮小個人收入差距,防止兩極分化,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
第一,降低高收入者的收入。一是要加大個人所得稅的征管力度。這是降低高收入者的一條主要途徑。對工資、薪金所得,對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對企業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和經國務院財政部門確定征稅的其它所得等,依照相應的稅率征繳個人所得稅。只要真正做到了依法納稅,個人收入差距就要小得多。二是堅決取締、打擊非法收入。主要是防止國有資產向個人轉移。對于貪污、受賄、化公為私的丑惡行徑要堅決打擊,決不能心慈手軟。要把公務員個人財產申報制度落到實處。三是要適當的抑制城鎮居民個人收入過快增長。這些年來,國民收入總的分配出現了過分向個人傾斜的趨勢,傾斜的方向主要是城鎮少數行業、少數群體,值得我們關注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調整。
第二,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一是要提高農民的整體收入水平。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堅決制止一切不合理攤派;提高農產品價格,縮小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二是對企業職工,尤其是下崗職工的生活要特別的關心。要給他們創造再就業的機會。三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通過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辦法,使職工在養老、待業和醫療等方面得到公平與效率相統一基礎上的切實保障。
參考文獻:
[1][美]劉易斯.發展計劃[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2]鄧小平文選(第3卷).
[3]劉夢蘭.鄧小平民法思想與當代中國民法[M].長沙: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9.[
- 上一篇:畜牧獸醫局執法工作總結
- 下一篇:醫院客服人員年終工作總結